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经典中神通故事的作用及其语言特色(丁敏)▪P2

  ..续本文上一页独往尼连禅河附近,欲度化一个事火外道优楼频螺迦叶,这个外道有五百个弟子。另外他有两个弟弟,也都各有二百五十个弟子。佛陀以借宿为名,和优楼频螺迦叶打交道,这位老迦叶招待佛陀住在一个石窟中,并告知佛陀窟中有一条喷火的毒龙,佛陀以神通力降伏毒龙,又展示种种超越老迦叶的神通力,拆穿老迦叶自以为自己已是得道阿罗汉的假相,使老迦叶及他的二位弟弟并所有弟子,一同皈依佛陀,出家修道(2-619b)。

  又如《增壹阿含经》卷九描述佛陀的堂弟难陀出家后,仍喜打扮并不能忘情于俗家妻子,几度想还俗,佛遂以神通力带难陀上天堂、游地狱预见自己未来果报,终使难陀有所警惕而精进修行成阿罗汉。(2-591a~592)

  又《增壹阿含经》卷二十二描述信佛的须摩提女嫁与事外道的大富豪满财长者子,乞求佛至其夫家接受供养,佛为了要度化须摩提女事外道的夫家,就和大弟子们展现神足通飞行及变化种种神通力,而使事外道的夫家立即改信佛教。(2-660a~665b)

  又如叙述罗阅城中师事六师外道的大富豪长者尸利掘,听从六师外道之计,假借供养佛陀之名,设计以饭食毒佛陀,以大火坑烧佛陀,结果都被佛陀以神通力化解,并感化尸利掘长者皈依佛教。(2-773c~775b)

  有关佛陀弟子的神通事迹经典中记载也相当不少。如佛十大弟子中的目连是“神足第一”,阿那律是“天眼第一”。《增壹阿含经》卷二十八,记有一回佛因厌烦弟子们不专心努力修行而时有诤斗,就应帝释之请至忉利天为母说法,并刻意隐形使人间弟子遍寻不着,经过三个月之久,天眼第一的阿那律终于观见佛在三十三天,于是众弟子就推派神足第一的目连前往三十三天,请佛回到人间。(2-703b~708c)

  基本上,这些有关佛及弟子们神通故事的描述,是做为支持神通这一理论的具体例证,以及修行得道者拥有超世间能力的例证,来加强使人信仰的说服力。

  2.神通的危险性

  向往神通而修行是不正确的,不能达到解脱的目的。

  《长阿含经》卷十一中记载,佛陀有一名为善宿的比丘,一再以佛没有为其示现神通而威胁佛他要离开僧团。佛慈祥地告诉善宿,当初佛并未以展现神通为条件来换取善宿的加入僧团,若依照戒、定、慧的修行次第精勤修行,自然能产生神通,离苦得乐到达解脱境地。但善宿听不进去,由于没有学得神通,善宿比丘后来还俗了(1-66a)。由此可知佛陀认为一心向往神通,根本就没有把握住修行的真正目的,是无益于生命的解脱。

  只修到五通,是世俗通,还会堕落入五欲之中,没有得到真正的解脱。

  《杂阿含经》中记叙佛陀的堂弟提婆达多出家后,一心一意想求神通,被佛及各大弟子婉拒,最后他由自己的亲弟弟阿难口中获得了习神通的方法。聪明的他很快就得到了五神通,并靠神通的表演取得阿阇世王在经济上的支持。进一步,提婆达多又和佛陀争夺僧团领导权,而导致僧团一度分裂;就在这时由于提婆达多心中升起了权力、名位的欲望之心,他的神通顿失。所以在这叙述之后佛告诫弟子:

  戒律之法者世俗常数,三昧成就者亦是世俗常数,神足飞行者亦是世俗常数。智慧成就者此是第一之义。(2-759c)

  佛陀强调戒律、禅定、神通之法都仍是世间相;唯有修习解脱烦恼的智慧法门,才能达到究竟的解脱。所谓“由禅得神足,至上不究竟,不获无为际,还堕五欲中。智慧最为上,无忧无所虑,久毕获等见,断于生死有,”(2-759c)

  《增壹阿含经》中记一则名叫象舍利弗的比丘,虽得到五神通,却脱离不了女色的诱惑,还俗回家了。有一天他在家门口与二个女人嬉戏,遇见乞食的阿难,生起大惭愧心,就请求佛陀让他重新出家修行。这一次象舍利弗比丘证得了阿罗汉,但外道和一般民众都不相信他、讥笑他,并问他说:“有没有已证到阿罗汉的比丘会再还俗犯戒的呢”象舍利弗告诉民众先前的他只修到世俗五通,并没有证得阿罗汉,所以会堕落,现在他已证得阿罗汉,永不再堕落了。所谓:

  游于世俗禅,至竟不解脱,不得灭尽迹,复习于五欲。

  又云:

  世俗五通非真实行,后必还失,六通者是真实行。(2-796b~797b)

  在这二则叙述中,可以了解依佛教的观点,戒律、禅定、神通之法都仍是世间相,都不离开色相、“有”的层面。获得五通主要在于身心活动能力的增强,与活动范围的扩大,并非针对欲望的隔绝与烦恼的断除。就如提婆达多有了五通,他的能力增加,欲望也增强了,他想运用神通力来一步步获得国王的崇信支持,取得教团的领导权。又如象舍利弗虽有五通却不能断绝女色的诱惑,可见五通的有限性;而神通的基本要求是要住心不动心如明镜,一旦心受到世俗太多欲望的牵引,就会蒙垢受缚失去心如明镜心得自在的境界,神通能力自然跟着减弱甚至消失。因此世俗五通在佛教看来,是非常危险的陷阱,它可能是更强大的力量把你拉回世间的欲望中,并膨胀自己欲望陷入连基本戒律都无法克守的窘境中,而使前面的修行、努力毁于一旦。

  展现神通或会招致不信者的讥嫌

  《长阿含经》卷十六中记载,有一名叫坚固的长者子,请求佛陀每当有不信佛的婆罗门、居士、长者子来到僧团,希望佛陀能命令出家比丘们展现神通给对方看,以彰显佛陀教法的伟大来折服对方。但是佛陀回拒他,并告诉他:“你知道为什么吗这是因为如果比丘现各种神通,被相信的人看见了,去向不相信的人宣传佛弟子有神通;那些不相信的人,就会露出怀疑的神情,讥嫌毁谤地说:“那还不是施用咒术的结果,那有什么真正的神通呢”坚固!我何必因为叫比丘现神通,而让一些人心生不快说出毁谤的恶语呢所以我只教导弟子们专心修行,有德莫彰,有恶莫隐。……并且我的神通法中,最重要的是教诫神通,就是依我的教诫努力修行,而终至四大永灭,烦恼永断,得漏尽通而解脱入涅槃。”(1-101a)

  由此可知佛教在依理性指导的教诫修行上,与修习神通的技巧上,是偏重于依于教诫的智慧修行。并主张不轻易使用神通,以防止神通掩盖了佛教的主旨,令人误解佛教为世间外道的幻化咒术之类。[10]

  3.神通是对修行者的考验

  神通从某个角度来看,也是对修行者严格的考验,考验修行者是否能拒绝世间名闻利养的诱惑,也考验修行者是否知道神通只是修行的光景而非目的。有关这个观念,《杂阿含经》卷二十一中有一则记载:

  记叙摩诃迦比丘在一个随长老僧应供,返回树林僧舍的途中,进入禅定显现神通,他身内清凉的禅触竟使闷热的暑天午后下起细雨,吹来习习凉风。后来由于目睹全程的居士质多罗长者的要求,摩诃迦表演火光三昧,从房门的钩孔放射火焰,一时之间院子中的干材都烧光了,但覆盖在干材上的白毡毯却完好如初。质多罗长者惊奇崇拜地立刻表示愿意终身供养摩诃迦比丘。但是摩诃迦比丘只是淡淡地告诉他,这些神通只是不放逸修行而产生的,修行的最终目的不在神通,而在解脱。第二天一早,摩诃迦比丘因为不希望自己受到名闻利养的诱惑,就悄悄离开此地再也不回来了。(2-151b)

  由以上所述可知,此则故事在暗喻神通是修行者的陷阱。神通是修行者修行有所得的表征,但也是一个严格考验的关卡,拥有神通能力,意谓一个修行者能跨越圣俗两界。对于世俗凡界而言,他拥有大力量,能改变凡俗世间许多事物的运作规则,因此可能得到世俗的崇拜信仰,获得丰厚的名闻利养,而名闻利养正是欲望的渊薮,是修行者急需避免的,因此神通能力对通往涅槃圣界的修行者,正是他迈向空慧的一大考验。

  4.神通的有限性

  神通不敌业力

  在经典中最有名的神通不敌业力的例子,就是号称神足第一的目连死亡事件。目连是在出外弘法途中,为外道所袭击死,死于乱棍棒打之下(24-286a~290b)。这件事当然是宗教与思想上的斗争,外道使出暴力手段的悲惨后果。[11]但在律部经典中却将目连死亡的事件,巧妙结合业力与神通的关系,来彰显神通不敌业力。律部首先解释“若不豫观,虽阿罗汉智亦不行。”也就是说,若是没有入禅定,即使是阿罗汉也不能预先知道要发生的事情。所以目连根本不知道外道要打他。而当他被打得遍体鳞伤后,舍利弗责问他为何不用神足通逃走呢目连回答:“业力持故,我于神字尚不能忆,况发通耶”[12]所以业力是最大的,当业力现前时,根本使不出神通来。

  另一则叙述则是有关佛陀晚年,他的祖国灭亡的事迹。他的祖国迦毗罗卫是个弱小的国家,抵抗不了琉璃王率领大军的入侵而灭亡了。对于这件事,《增壹阿含经》卷二十六中,叙述目连曾想阻止琉璃王的入侵,想把琉璃王和他的军队用神通力丢到他方世界中;又想用铁笼把整个迦毗罗卫城覆盖起来,让琉璃王不得入侵。但佛陀反问目连,可否把迦毗罗卫城的宿业丢掷到虚空中吗或把宿业用铁笼罩住目连则坦承自己没有这个能力。所以佛陀解释迦毗罗卫国会被灭亡是因宿缘成熟而今应受报。(2-691b)

  这二则叙述在在暗示:神通不敌宿业,不要说是罗汉,连佛也无法扭转乾坤。这样将业力的力量置于神通之上,除了显示神通的有限性之外,更能彰显佛教要突显的是人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承担。业力是由十二因缘的网脉所形成的,要解除清理这网脉,是要靠自身以智慧破除无明网脉的缠缚,并非可以依靠神通的力量,投机取巧规避自己应负的行为后果。

  事相神通不如智慧神通

  《增壹阿含经》卷二十九中,记载一则目连与舍利弗比较神通的事例,结果神足第一的目连输给智慧第一的舍利弗。目连非常疑惑,以为自己的神足通退步了,但佛陀告诉目连,并非他退步了,而是舍利弗专修智慧,所以他的智慧无量能…

《佛教经典中神通故事的作用及其语言特色(丁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