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经典中神通故事的作用及其语言特色(丁敏)

  佛教经典中神通故事的作用及其语言特色

  丁敏

  提要

  本论文尝试从佛教经典中神通故事的作用与语言特色两个面向,来分析神通故事何以一再活跃于佛教发展史上的各个时期,乃至在今日社会中仍有其魅力。由于佛教神通故事是依循佛教神通理论的发展而有所不同。因此本文分为原始佛典、介于小乘至大乘间的佛典、大乘佛典三个阶段来看佛教神通故事随其神通观念的变化而显示出的不同作用。其次,分析神通故事在宗教与文学两方面的语言特色,以了解神通故事的语言特色,也是它引人入胜的所在。最后本文试图指出佛经神通故事对整个佛教宗教性格的影响为何;并概括指出佛教神通故事在中国社会中由古至今的若干作用。

  案:本论文所引用的佛经,均引用自《大正新修大藏经》,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在台影印版。而在论文的附注中,均简称《大正藏》。又在论文行文中,引用佛经原文或转述佛经故事,常在文后即注明出处,例如[2-11a~15b﹞,表示在《大正藏》的第2册,第11页a栏,至15页b栏;其余类推。

  一、前言

  “神通”在佛教的世界图像中,是被承认为真实存在的。因此尽管千百年来,愈来愈没有人亲见神通的事迹,但是有关神通的故事,却从来不曾完全消失,反而一再活跃于佛教发展史的各个时期。直至今日,还是有人相信宗教修行会使人产生神通这特殊能力,而诸如“放光”、“奇迹”等神通故事也依然悄悄在社会角落中流传。到底神通故事魅力所在为何是本论文想要在佛教经典中追本溯源,并观其发展而求取答案的。

  由于佛教神通故事,是依照其神通理论的原则所建构出来的,因此本论文首先对佛教的“神通”理论作一简介。其次分析佛陀何以要讲神通的时代背景,然后由佛教经典中神通故事的作用及其语言特色两个面向,来分析何以神通故事能一直在佛教中流传,且历久不衰,踵事增华并分析宣扬神通故事对佛教带来的影响。

  二、佛教的神通观

  (一)佛教神通理论及其内容

  在佛教所建构的世界图像中,神通的获得与使用,被认为是由修行中开发出来自身真实的能力,是修行境界的一种表征。早期的佛教经典四阿含中,有不少关于神通的记载。《杂阿含经》卷十八中云:

  是故比丘,禅思得神通力,自在如意,为种种物悉成不异。比丘当知,比丘禅思,神通境界不可思议。是故比丘,当勤禅思,学诸神通。(2-129a)

  这段经文中提到三个观念:藉由修习禅思可得神通力。得到神通力就可以拥有不可思议的自在如意的力量,可以随意变出各种物体。勉励比丘们勤修禅思以学习神通。

  又在《杂阿含经》卷二十一中记载: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风云天作是念:我今欲以神力游戏。如是念时,风云则起如风云天。如是焰电天、雷震天、雨天、晴天、寒天、热天亦如是说。(2-220b)

  这则经文中叙述佛告比丘们可以用神力游戏来任意变化天候。用“游戏”来形容神力,可见神力是自在无碍的力量。[1]

  神通既然是比丘们可以在禅思中修习获致的能力,因此阿含经典中有关于修习神通的原理、方法及内容的详细论述。基本上是叙述要在禅定中经由初禅、二禅、三禅而入于四禅,在四禅中才可以开始学习引发神通,所谓“比丘如是入第四禅,……彼以定心清净、无秽、柔濡、调伏、住无动地,一心修习”而引发“神通智证”、“证天耳智”、“证他心智”、“宿命智证”、“生死智证”、“无漏智证”,[2]六种神通能力。这六种神通的内容则为:

  神通智证通:又称神足通、神境通。包括“能到”(神足)与“转变”(变化)两类功能。“神足”意谓能飞行虚空、穿山越岩、透壁通垣、入地履水、或手扪日月,身至梵天等。“转变”意谓能随意变化自己的身形,或变化一身为无数身,或以无数身合为一身;也能自身放出烟焰如大火燃薪般猛烈。

  他心智证通:又称“他心通”,指能感知他人心思、情绪、意念的功能。并了解众生心的种种特质。

  宿命智证通:能够忆起自己及众生多生累劫的事迹,包括出生地、姓名、种族、形色相貌、生活习惯、饮食好恶,寿命长短、以及一生苦乐际遇等。

  生死智证通:又称“天眼通”。能以天眼睹见众生所为善恶,因果业行,以及死后神识的轮回去向。

  天耳智证通:又称“天耳通”,能够听到人间及天上的各种声音。

  无漏智证通:又称“漏尽通”,漏谓烦恼。漏尽通是由能彻底修习四圣谛的道理,而断除一切的烦恼,永离生死轮回。

  以上六神通中的前五通,是共外道的五神通,尚未见到解脱之道。唯有解脱生死束缚才是佛陀所要追求的目标。许多佛陀传记中,都提到释迦未成佛悟道之前,曾跟随婆罗门教的瑜伽大师郁陀罗罗摩子修习当时最高深的冥想(禅定)功夫―四禅八定中的最高定:

  “非想非非想定”。但佛陀在“非想非非想定”中,未见解脱生死之道,他认为“既生非想非非想处,报尽还入于生死”。[3]

  因此,得到四禅中的五神通是不相应于解脱之道,阿含经典中记载佛陀悟道之夜,在初夜、中夜分别证得宿命通、天眼通,但并没有证得“心解脱”,尚未有证得解脱生死之道,直到后夜方证得“欲漏心解脱、有漏无明漏心解脱、解脱已,便知解脱一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真如”[4],才真正证到了漏尽通,解脱生死轮回的束缚。因此六神通中的重点,也是佛陀的孤发独明,不共外道的神通是“漏尽通”。

  为了有别于世俗五通,突显漏尽通的重要性,并防止弟子耽溺于世俗五通而自足,没有追求真正的解脱。佛教对神通在修行中的定位是很严谨的。《杂阿含经》卷四十三中云: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汝当受持漏无漏法经,广为人说。所以者何义具足故,法具足故,梵行具足故,开发神通,正向涅槃。(2-316c)

  可见梵行清净,才能开发神通,然后正向涅槃。这正是佛家戒、定、慧三学的次第,神通居于中间属于“定”的阶段,并非最终目标,是修行的阶段与过程。《增壹阿含经》卷三十云:

  若复比丘意欲求四神足,彼亦当戒德具足......。若复比丘欲求天耳,......当念戒德具足......。若复比丘意欲求知众生心意......当念戒德具足......若复比丘意欲求自忆宿世无数劫事......当念戒德具足......。若复比丘意欲求天眼......当念戒德具足.......若复比丘意欲求尽有漏成无漏,心解脱智慧解脱,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复受胎,如实知之,彼当念戒德具足。(2-712a~b)

  由此可知要先修戒,使自身梵行清净,才可以修六神通。戒是修定、慧的基础,修定则是得慧的基础。

  (二)佛陀何以讲神通

  由于佛陀曾亲证五神通,拥有五神通的神奇法力,又知道五神通不相应于生死的解脱,唯有自己孤发独证的“漏尽通”,才是真正的解脱。但佛陀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神通流行的时代,而婆罗门教更是一个多神教,“神通”或“幻力”(魔术力,maya),是其中心教义的一部分,做为一个批判婆罗门教,[5]相对于婆罗门教是当时新兴宗派的佛教,佛陀面对社会盛行的“神通”,不可能不回应,并且可能是最佳的宣教切入点,一个大众皆有兴趣的话题。但是用什么态度回应如何由言说之中,一方面证明自己有神通力,非但有神通力,且神力较外道高明,又怎能吸收外道成为佛教徒又如何能吸引一般迷于神通的大众又如何使弟子对自己的修行力有信心但在此之际,另一方面又要如何强调、彰显自己所说的神通,有别于外道的神通,是真正的解脱道如果没有从“神通”这热门话题为切入点,并且亮出自己的独门特色,那么做为“非正统”新兴宗教的佛教,要在印度社会得到立足发展,也不是那么容易。所以在四阿含中,佛陀曾说他三种宣教方式:

  神足示现教化:谓世尊显现种种神通变化―─“示现入禅定正受,陵虚至东方。……入火三昧,出种种火光,青、黄、赤、白、红、颇梨色,水火俱现,或身下出火,身上出水;身上出火,身下出水,周圆四方,亦复如是。”

  他心示现教化:谓显示以他心通知晓听法者的心意识,而随机指导修行方法。

  教诫示现教化:谓用言语解说佛法。[6]可见神通表演与讲演结合,是释迦当年说法的特点。[7]

  因此可以说,佛陀宣扬教理的方式约采两条路线并进的方式。一是以教诫说理的方式,来宣说佛陀自证自悟的四圣谛、十二因缘、八正道等道理,也就是引领众生由理性思维的方式来接受佛教,这个部份的佛教是非常富有人文理性的色彩。

  另一则是用神通示现的方式,也就是运用神通能力来表演或沟通于众生。由于神通是超乎一般寻常的力量,对于一般人来说是神秘不可企及的境界,因此展现神通意谓展示修行的特殊境界及效果,容易激发人对宗教信仰的信心,似较倾向于引领众生由“信仰”的层面来接受佛教。在这个部份,佛教又富有神秘的信仰色彩。在这两种宣教方式中,佛陀所看重的其实是相应于漏尽通的教诫方式。至于神足、他心是适应时代需要的宣教表演方式。

  三、佛教经典中神通故事的作用

  佛教神通故事从宗教的角度来看,是属于佛教经典表现形式:十二分教中的阿波陀那(avadana)。[8]阿波陀那被看成佛经中的故事形式,9[9]其作用是作为阐扬教理的例证。佛教神通故事的创作是依循佛教神通理论的发展而有所不同,以下试图从佛典中有关神通故事的记载,分析其在不同佛教经典:原始佛典、各部广律、小乘至大乘间的佛典、大乘佛典中有何不同的内容与作用。

  (一)原始佛典中神通故事的作用

  1.宣扬佛及弟子的神通威力

  《增壹阿含经》卷十四中记叙佛陀得道不久,曾一人…

《佛教经典中神通故事的作用及其语言特色(丁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