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經典中神通故事的作用及其語言特色
丁敏
提要
本論文嘗試從佛教經典中神通故事的作用與語言特色兩個面向,來分析神通故事何以一再活躍于佛教發展史上的各個時期,乃至在今日社會中仍有其魅力。由于佛教神通故事是依循佛教神通理論的發展而有所不同。因此本文分爲原始佛典、介于小乘至大乘間的佛典、大乘佛典叁個階段來看佛教神通故事隨其神通觀念的變化而顯示出的不同作用。其次,分析神通故事在宗教與文學兩方面的語言特色,以了解神通故事的語言特色,也是它引人入勝的所在。最後本文試圖指出佛經神通故事對整個佛教宗教性格的影響爲何;並概括指出佛教神通故事在中國社會中由古至今的若幹作用。
案:本論文所引用的佛經,均引用自《大正新修大藏經》,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在臺影印版。而在論文的附注中,均簡稱《大正藏》。又在論文行文中,引用佛經原文或轉述佛經故事,常在文後即注明出處,例如[2-11a~15b﹞,表示在《大正藏》的第2冊,第11頁a欄,至15頁b欄;其余類推。
一、前言
“神通”在佛教的世界圖像中,是被承認爲真實存在的。因此盡管千百年來,愈來愈沒有人親見神通的事迹,但是有關神通的故事,卻從來不曾完全消失,反而一再活躍于佛教發展史的各個時期。直至今日,還是有人相信宗教修行會使人産生神通這特殊能力,而諸如“放光”、“奇迹”等神通故事也依然悄悄在社會角落中流傳。到底神通故事魅力所在爲何是本論文想要在佛教經典中追本溯源,並觀其發展而求取答案的。
由于佛教神通故事,是依照其神通理論的原則所建構出來的,因此本論文首先對佛教的“神通”理論作一簡介。其次分析佛陀何以要講神通的時代背景,然後由佛教經典中神通故事的作用及其語言特色兩個面向,來分析何以神通故事能一直在佛教中流傳,且曆久不衰,踵事增華並分析宣揚神通故事對佛教帶來的影響。
二、佛教的神通觀
(一)佛教神通理論及其內容
在佛教所建構的世界圖像中,神通的獲得與使用,被認爲是由修行中開發出來自身真實的能力,是修行境界的一種表征。早期的佛教經典四阿含中,有不少關于神通的記載。《雜阿含經》卷十八中雲:
是故比丘,禅思得神通力,自在如意,爲種種物悉成不異。比丘當知,比丘禅思,神通境界不可思議。是故比丘,當勤禅思,學諸神通。(2-129a)
這段經文中提到叁個觀念:藉由修習禅思可得神通力。得到神通力就可以擁有不可思議的自在如意的力量,可以隨意變出各種物體。勉勵比丘們勤修禅思以學習神通。
又在《雜阿含經》卷二十一中記載: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風雲天作是念:我今欲以神力遊戲。如是念時,風雲則起如風雲天。如是焰電天、雷震天、雨天、晴天、寒天、熱天亦如是說。(2-220b)
這則經文中敘述佛告比丘們可以用神力遊戲來任意變化天候。用“遊戲”來形容神力,可見神力是自在無礙的力量。[1]
神通既然是比丘們可以在禅思中修習獲致的能力,因此阿含經典中有關于修習神通的原理、方法及內容的詳細論述。基本上是敘述要在禅定中經由初禅、二禅、叁禅而入于四禅,在四禅中才可以開始學習引發神通,所謂“比丘如是入第四禅,……彼以定心清淨、無穢、柔濡、調伏、住無動地,一心修習”而引發“神通智證”、“證天耳智”、“證他心智”、“宿命智證”、“生死智證”、“無漏智證”,[2]六種神通能力。這六種神通的內容則爲:
神通智證通:又稱神足通、神境通。包括“能到”(神足)與“轉變”(變化)兩類功能。“神足”意謂能飛行虛空、穿山越岩、透壁通垣、入地履水、或手扪日月,身至梵天等。“轉變”意謂能隨意變化自己的身形,或變化一身爲無數身,或以無數身合爲一身;也能自身放出煙焰如大火燃薪般猛烈。
他心智證通:又稱“他心通”,指能感知他人心思、情緒、意念的功能。並了解衆生心的種種特質。
宿命智證通:能夠憶起自己及衆生多生累劫的事迹,包括出生地、姓名、種族、形色相貌、生活習慣、飲食好惡,壽命長短、以及一生苦樂際遇等。
生死智證通:又稱“天眼通”。能以天眼睹見衆生所爲善惡,因果業行,以及死後神識的輪回去向。
天耳智證通:又稱“天耳通”,能夠聽到人間及天上的各種聲音。
無漏智證通:又稱“漏盡通”,漏謂煩惱。漏盡通是由能徹底修習四聖谛的道理,而斷除一切的煩惱,永離生死輪回。
以上六神通中的前五通,是共外道的五神通,尚未見到解脫之道。唯有解脫生死束縛才是佛陀所要追求的目標。許多佛陀傳記中,都提到釋迦未成佛悟道之前,曾跟隨婆羅門教的瑜伽大師郁陀羅羅摩子修習當時最高深的冥想(禅定)功夫―四禅八定中的最高定:
“非想非非想定”。但佛陀在“非想非非想定”中,未見解脫生死之道,他認爲“既生非想非非想處,報盡還入于生死”。[3]
因此,得到四禅中的五神通是不相應于解脫之道,阿含經典中記載佛陀悟道之夜,在初夜、中夜分別證得宿命通、天眼通,但並沒有證得“心解脫”,尚未有證得解脫生死之道,直到後夜方證得“欲漏心解脫、有漏無明漏心解脫、解脫已,便知解脫一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真如”[4],才真正證到了漏盡通,解脫生死輪回的束縛。因此六神通中的重點,也是佛陀的孤發獨明,不共外道的神通是“漏盡通”。
爲了有別于世俗五通,突顯漏盡通的重要性,並防止弟子耽溺于世俗五通而自足,沒有追求真正的解脫。佛教對神通在修行中的定位是很嚴謹的。《雜阿含經》卷四十叁中雲: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汝當受持漏無漏法經,廣爲人說。所以者何義具足故,法具足故,梵行具足故,開發神通,正向涅槃。(2-316c)
可見梵行清淨,才能開發神通,然後正向涅槃。這正是佛家戒、定、慧叁學的次第,神通居于中間屬于“定”的階段,並非最終目標,是修行的階段與過程。《增壹阿含經》卷叁十雲:
若複比丘意欲求四神足,彼亦當戒德具足......。若複比丘欲求天耳,......當念戒德具足......。若複比丘意欲求知衆生心意......當念戒德具足......若複比丘意欲求自憶宿世無數劫事......當念戒德具足......。若複比丘意欲求天眼......當念戒德具足.......若複比丘意欲求盡有漏成無漏,心解脫智慧解脫,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複受胎,如實知之,彼當念戒德具足。(2-712a~b)
由此可知要先修戒,使自身梵行清淨,才可以修六神通。戒是修定、慧的基礎,修定則是得慧的基礎。
(二)佛陀何以講神通
由于佛陀曾親證五神通,擁有五神通的神奇法力,又知道五神通不相應于生死的解脫,唯有自己孤發獨證的“漏盡通”,才是真正的解脫。但佛陀所處的時代,是一個神通流行的時代,而婆羅門教更是一個多神教,“神通”或“幻力”(魔術力,maya),是其中心教義的一部分,做爲一個批判婆羅門教,[5]相對于婆羅門教是當時新興宗派的佛教,佛陀面對社會盛行的“神通”,不可能不回應,並且可能是最佳的宣教切入點,一個大衆皆有興趣的話題。但是用什麼態度回應如何由言說之中,一方面證明自己有神通力,非但有神通力,且神力較外道高明,又怎能吸收外道成爲佛教徒又如何能吸引一般迷于神通的大衆又如何使弟子對自己的修行力有信心但在此之際,另一方面又要如何強調、彰顯自己所說的神通,有別于外道的神通,是真正的解脫道如果沒有從“神通”這熱門話題爲切入點,並且亮出自己的獨門特色,那麼做爲“非正統”新興宗教的佛教,要在印度社會得到立足發展,也不是那麼容易。所以在四阿含中,佛陀曾說他叁種宣教方式:
神足示現教化:謂世尊顯現種種神通變化―─“示現入禅定正受,陵虛至東方。……入火叁昧,出種種火光,青、黃、赤、白、紅、頗梨色,水火俱現,或身下出火,身上出水;身上出火,身下出水,周圓四方,亦複如是。”
他心示現教化:謂顯示以他心通知曉聽法者的心意識,而隨機指導修行方法。
教誡示現教化:謂用言語解說佛法。[6]可見神通表演與講演結合,是釋迦當年說法的特點。[7]
因此可以說,佛陀宣揚教理的方式約采兩條路線並進的方式。一是以教誡說理的方式,來宣說佛陀自證自悟的四聖谛、十二因緣、八正道等道理,也就是引領衆生由理性思維的方式來接受佛教,這個部份的佛教是非常富有人文理性的色彩。
另一則是用神通示現的方式,也就是運用神通能力來表演或溝通于衆生。由于神通是超乎一般尋常的力量,對于一般人來說是神秘不可企及的境界,因此展現神通意謂展示修行的特殊境界及效果,容易激發人對宗教信仰的信心,似較傾向于引領衆生由“信仰”的層面來接受佛教。在這個部份,佛教又富有神秘的信仰色彩。在這兩種宣教方式中,佛陀所看重的其實是相應于漏盡通的教誡方式。至于神足、他心是適應時代需要的宣教表演方式。
叁、佛教經典中神通故事的作用
佛教神通故事從宗教的角度來看,是屬于佛教經典表現形式:十二分教中的阿波陀那(avadana)。[8]阿波陀那被看成佛經中的故事形式,9[9]其作用是作爲闡揚教理的例證。佛教神通故事的創作是依循佛教神通理論的發展而有所不同,以下試圖從佛典中有關神通故事的記載,分析其在不同佛教經典:原始佛典、各部廣律、小乘至大乘間的佛典、大乘佛典中有何不同的內容與作用。
(一)原始佛典中神通故事的作用
1.宣揚佛及弟子的神通威力
《增壹阿含經》卷十四中記敘佛陀得道不久,曾一人…
《佛教經典中神通故事的作用及其語言特色(丁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