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子,自幼跷家,一直窮困在外,有時思家,雖臨門也不敢入。其父親知道以後,即派人追他回家。窮子以爲父親要處罰他,逃得更遠。其父親深知其子,自甘低賤,于是,派傭人喬裝挑糞的農夫雇用他一起挑糞。父憫其子,賜以蔽衣,內飾細軟又經二十年,“主仆”相知已深,父以財産相托,其子亦不浪取分文。臨終前召告諸親友說:“彼實我子,彼雖不希求,一切財寶盡歸其所有。”世尊,大富長老即如來,我等實即爲佛子,而樂小法,今佛說大乘法,猶如佛所賜之珍寶。”這是原經之〈信解品〉(注44)。
佛極爲贊揚諸大弟子,認爲這個譬喻說得很好。佛更進一步補充地說:“佛如雲,佛性如雨,小根、中根、大根之花草、灌木、喬木均是一雲所雨,雖然所受之雨水有多與少之別。實則叁乘歸于一乘,叁根歸于一相一味。那就是解脫、涅槃相,終歸于空。”這是原經之〈藥草喻品〉(注45)。
4。佛授記諸弟子
諸大弟子既悟解了大法,又提出了心得,佛也作了補充。此一教授單元已算完成。佛即對他們有所期許與勉勵,所以認爲他們將供養多少百億佛,經無量劫以後當作未來佛。如說迦葉將在“光德國”爲“光明如來”;須菩提將在“有寶國”,爲“名相如來”,如是大迦旃延,大目犍連均得到授記。這是原經之〈授記品〉(注46)。
5。佛陀的舉證(注47)
佛既授記諸大弟子在無量劫後作佛,未免太遙不可期,恐怕他們生疑,于是,佛舉“大通智勝如來”爲例說:
“昔有位佛,未出家前有十六子,長子名“智積”,聞父出家證道,與其母詣父所恭請說法,以後十六子均已成佛,此事難信、難解,即使我滅度後在他方說法亦難以使人相信。其實,一切諸佛在涅槃前都會召集諸菩薩說《法華》,世間無二乘,唯一佛乘得滅度。”(注48)
“又如一群膽小行商,要經曠野險道才能獲得至寶,衆皆知難而退。其中之領隊,權宜方便地說,過險道不遠即有一大城,隨意作樂,化城相去不遠即是寶藏所在地。衆皆歡喜,終至寶所。權宜之化城即告消失。”此爲原經之〈化城品〉。旅行商人即衆生,化城即叁乘,領隊導師即佛,寶所即涅槃(注49)。
經過佛陀之舉例證明,再加上以化城的比喻,其弟子與羅漢們,也因不同之因緣而悟了大法,佛陀亦授記他們未來作佛,如富樓那于諸佛之法中,即說法第一,當作“法明如來”。其他如,陳如、羅□羅以及羅漢二千皆已授記作未來佛。原經〈五百弟子授記品〉及〈授有學、無學人記品〉(注50)。
佛甚至說:“如來涅槃後,若人能聞、受持、讀頌、解說、書寫《法華》一偈、一句、一念隨喜者,未來世當得作佛。”原經〈法師品〉前一段(注51)。
6。如何宣說《法華經》
佛既授記能持本經一句、一偈都可未來作佛,如能宣揚本經更能快速地成佛了。那麼如何才能成爲一位標准的法師呢?佛說:
“要具大慈悲心----如如來室;
要具柔如、忍辱心----如如來衣;
要具一切法空智慧----如如來座。”(注52)
原經〈法師品〉後半段。內心有愛,態度祥和,是我們一般人都應具備的德行:世間之法空是不要有成見;佛法之法空是與“空相應”,即是入如來座。
7。法會大圓滿,現大瑞相(注53)
在“序幕”中已提到諸佛涅槃後以佛舍利起七寶塔。《法華經》本身到此,已應是一大圓滿,所以有寶塔之瑞相湧現在釋迦佛之面前,塔高五○○由旬,寬二五○由旬。從地湧入空中,寶物嚴飾,有大聲音,大樂菩薩請佛說明是何因緣?
佛答:“古有寶淨國,國有多寶佛,以願力將全身作成大塔,凡說《法華經》時,地有寶塔湧現。”大樂又向佛懇求,請分身爲多佛以供養寶塔。這時,釋迦佛即現白毫光,只見東方無限量國土諸佛皆率領菩薩來到此娑婆世界之釋迦佛處。于是,整個衆生世界也變得無比地莊嚴了(注54)。
釋迦佛與他的無量分身佛齊來打開寶塔門,出大聲音,塔開了,多寶佛出定後,即向釋迦佛說:“我是來聽《法華經》的,你快說經吧!”于是,讓出一半座位給釋迦。諸分身佛與其菩薩們以神通力,俱處空中。釋迦佛大聲宣言:“佛將涅槃,應在此世間廣傳《法華經》”(注55)。
釋迦悟道成佛、涅槃後,弟子們爲了對佛陀崇拜與思慕,所以建塔保存其靈骨與舍利子,這本是人間事。但由于《法華經》是倡一乘佛,唯有佛才能得清淨涅槃;佛只是方便現涅槃。于是,在文學之創作,就把這些視作永恒之真理,也就超越了時空。不但《法華經》在諸佛之前即已有,且早已在釋迦佛前爲諸佛所說了。而且,說完以後即涅槃,涅槃以後即起塔受到供養。因此,我們可說,《法華經》就是將現實之佛理,以文學創作,透過時空之超越而成其爲本經之“序幕”;在“序幕”中之瑞相,大衆感到突兀,于是文殊依過去之經驗,佛將演說大法;于是,大衆叁請佛說法;弟子們有所省悟;佛即嘉獎、授記;佛更舉例說明成佛之事實;釋迦說此《法華經》已,即將涅槃,教弟子如何印證本經;即見寶塔。到此與“序品”相呼應,就創作之技巧看,確屬天衣無縫。就作爲教育方法看,也是順序漸進,可作爲教育工作者,及教師們之典範。
無論從文學創作;教育方法,及本經所要表達之宗旨,自此,實在已很完整了。以後之十七品無非是前十一品之“補篇”而已。無論其在文學創作上,教育方法上,以及思想之表達上都未有缜密的系統。(二)補篇簡引與分析
1。漸證與頓證:昔有國王廣征能說《法華經》之師父。如然,甯舍王位,並供其驅使。佛說:“我即是那位國王;提婆達多就是爲國王說《法華經》之法師”又天王佛國之多寶佛,有一“智積菩薩”要請假到娑婆之釋迦佛處聽《法華經》;文殊從娑竭羅大海龍宮中乘千葉花到靈鹫山與智積相會。文殊對智積說:
“我在龍宮中說《法華》,僅八歲之龍女即已成道了。”智積不信,此時,龍女即出現在眼前。舍利弗說:“尤其女人,更不可能速成!!”于是,龍女向佛獻舉世無匹之寶珠,佛受之後,轉向舍利弗說:“此事速不?”即化爲男身,具菩薩莊嚴,往南方無垢世界而成正覺。原本經〈提婆達多品〉。于是,藥王及大樂兩菩薩于此,乃誓言佛滅度後,要傳《法華》,大衆及佛姨母偕願傳弘本經,又授記羅□羅母----耶輸陀羅等爲未來佛。原經〈勸持品〉(注56)。
雖大衆都願弘《法華》,但在以後在惡世衆生前又如何弘法呢?佛說:“忍辱、柔和、于法無所行,而觀諸法實相,此即安住菩薩行處;于清淨處坐禅,不近王公……外道、女人……;住安樂行,得妙同行;引導一切衆生信奉本經,可得一切諸佛所護佑。”原經之〈安樂行品〉(注57)。
不但此土菩薩願弘本經,而他方諸菩薩亦自告奮勇地向釋迦自薦願來此土弘《法華》,佛說:“不必”。于是有千億無量菩薩從地湧出,遮滿虛空。此時,釋迦佛分身佛亦從無量億他方國土,各有菩薩陪侍從地湧出。彌勒問佛道:“佛爲何在短短數年即成正覺?”佛說:“諸佛與諸菩薩都是從久遠以來修,只是在短期速成而已。”原經〈從地湧出品〉。(注58)從“地”湧出,即是從心地湧出。正覺、正修所行是漸;而正證則是頓。漸修速證無論是世俗之學問,或宗教之修、證,在教育上,都是普遍適切的。如世俗之哲學、美學,乃至人文、社會科學,必先融會各家,逐次了解,才能貫通各家之學。尤其佛教是先經信、解、行之教;然後才能有速成之證。
2。無量壽及其功德
佛說:“大家以爲,我只是生于王宮,然後修道成正覺;其實,我是經千百億劫,壽命無量,常住涅槃;只是方便現涅槃而已。有如諸子病重,不肯服藥,其父調好藥後,即離家,並假稱父將死亡,諸子唯恐其父死亡,乃順父意服藥。其父只是方便稱將死,其實並未死。”原經爲〈如來壽量品〉(注59)。
衆弟子及菩薩等聽到佛壽無量,只見一時各種瑞相呈現,以種種供養諸佛,佛亦加持各種不同之功德。原經〈分別功德品〉(注60)。即使聞《法華》一偈一句,或誦、讀一偈、一句亦可得富貴,乃至相貌益好,免除一切疾病。原經〈隨喜功德品〉。假使能精進《法華經》便是法師,其五根可以洞知叁千大千世界一切。原經〈法師功德品〉(注61)。
佛說:“昔有威音佛度四○億那由恒河沙劫時,有一比丘尊重一切衆生,衆生都是未來佛,均稱其爲“常不輕菩薩””。原經〈常不輕菩薩品〉(注62)。因爲分別、隨喜功德,佛都已授記當作未來佛故。
3。佛將涅槃與囑咐
衆菩薩從地湧出、齊聲道:“佛滅度後,我等在所在國度宣說此經。”頓時佛與文殊現大神力,出廣長舌,十方震動,又見多寶佛生在塔中,諸天神亦齊聲道:“釋迦佛正在說《法華經》,大家都前去護持喲!”釋迦佛告訴上行菩薩:“諸佛神力無邊,十方世界如一佛土。”原經〈如來神力品〉。于是佛現大神力,按無量壽菩薩頂,將難得之法付予之,如是按摩諸菩薩頂一一囑咐之,釋迦之分身佛亦率其菩薩各返本土,歡喜奉行。原經〈囑累品〉(注63)。
4。佛舉證諸菩薩受持《法華》之功德
佛說:“昔有日月淨明德佛“爲一切衆生喜見菩薩”說《法華》,此菩薩悟得“以神力供養佛不如以身供養”,以嚴身體,燃臂、燃身……諸佛護之:“是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這位喜見菩薩就是藥王菩薩。我滅後五○○年《法華經》當流傳,特別囑咐你宿王華菩薩。”原經〈藥王本事品〉(注64)。這時,釋迦無限喜悅,乃眉放光,照徹諸佛世界之一切,“淨光莊嚴國”有菩薩名“妙音”,到了佛所。佛告雲雷音王:““有喜見妙音菩薩”以樂伎供養佛,故變身爲妙音,並現種種身說《法華》。”時妙音即隨八萬四千衆現“一切色身之昧”,當其供養釋迦及多寶佛後即還歸本土(淨光莊嚴國)…
《大乘經教育思想及其方法之研究(李志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