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道元禅師的佛性思想(釋恒清)▪P4

  ..續本文上一頁引起批判。寶地房證真(因曾駐錫寶地房而得名)即爲一例。證真于其著述《法華叁大部私記》中的《法華玄義私記》就批判「本來自覺佛」是違經、違論、違宗、違名、違理,故非佛法真義。 注51總之,道元是在這種本覺思想諸多爭議的背景下,展開他探索本覺真義的曆程。

  

  叁、道元的佛性觀

  道元的佛性思想散見于《正法眼藏》的〈佛性〉、〈辦道話〉、〈即心是佛〉、〈行佛威儀〉等諸篇,其中〈佛性〉篇當然是最重要。這是道元于仁治二年(一二四一)十月十四日,在京都的觀音導利興寶林寺給僧衆的開示。關于佛性,有幾個關鍵性的問題﹕佛的究竟本質(佛性)爲何?衆生的究竟本質又是如何(有佛性,無佛性或無常佛性)?佛與衆生之究竟本質的關連又是如何(是一,是二)?衆生的本質如何提升到佛的本質(是本證,妙修,或修證不二)?這些問題其實就是整個佛法最根本最重要的問題,只是在不同的經論、宗派各有其獨特的說法。在道元的時代,不管是顯(天臺宗)密(真言宗)都已發展出「本來本法性,天然自性身」的佛性觀,于是接下來道元的問題自然是「如本自法身法性成者,爲何更發心修行菩提

  225頁

  道?」其實,在這個問題之前,還有一個問題,即衆生如本自法身法性成者,何以佛與衆生有所不同?因有不同,才須發心修行。總之,以這些問題爲基礎,道元不但建立了他的佛性觀,更重要的,建立了他的修證觀,徹底解決了他宗教生命的大疑團。

  《正法眼藏‧佛性》篇的內容可以科分如下﹕ 注52

  (一)序節《涅槃經》的佛性義及道元的佛性義诠釋

  1.「一切衆悉有佛性」的意義

  2.駁斥以佛性爲覺知主體的先尼外道說

  3.駁斥以佛性爲草本種子的凡夫情量

  4.佛性的時節因緣說

  (二)諸祖師之佛性觀

  1.馬鳴之「佛性海」

  2.四祖道信之「無佛性」

  3.五祖弘忍之「嶺南人無佛性」

  4.六祖慧能之「無常佛性」

  5.龍樹之「圓月相」

  6.鹽官齊安之「一切衆生有佛性」

  7.沩山靈佑之「一切衆生無佛性」

  8.百丈懷海之「五陰不壞身淨妙國土」

  9.黃檗與南泉之問答「定慧等學,明見佛性」

  10.趙州從谂之「狗子佛性」

  11.長沙景岑之「蚯蚓斬爲兩段」公案的佛性說

  (叁)結語

  1. 佛性的定義:「悉有」即「佛性」

  道元在〈佛性〉篇,一開始即引《涅槃經‧師子吼品》的名句「一切衆生,悉有佛性;如來常住,無有變異」,並贊歎此是釋尊轉*輪的獅子吼,亦是一切諸佛祖師之頂眼睛。本來《涅槃經》所說的一切衆生悉有佛性,語義鮮明清楚,傳統讀法意指所有衆生本具成佛的種性,即佛性(或曰如來藏)。雖然目前衆生于處虛妄煩惱中,但由于他們潛存的佛性,終究可證悟。

  226頁

  這種解讀,將佛性視爲主體衆生可追求和實現的客體目標,因此意味著主體與客體、現在與未來、本能與可能、內在與外在等的二元分立。道元並不認同這種佛性見解,而提出他自己獨具創意的解讀,雖然他的新讀法顯然違反了中文語法的規則。他說﹕

  「悉有」言者「衆生」也,即「有」也。即「悉有」者「衆生」也。悉有一分雲衆生。正當恁麼時,  

  衆生內外即佛性悉有也。 注53

  在道元的新讀法中,「一切衆生悉有佛性」變成「一切」即「衆生」,「悉有」即「佛性」,反過來亦可以說「佛性」即「悉有」(一切存在),而「悉有之一分」爲衆生。道元將佛性當下與悉有的一切存在結合,超越對立的二元,而「悉有之一分」更義涵著將悉有擴展到包含一切有生命和無生命(有情與非情)的「超人類中心主義」(De-anthropocentrism)的領域。包括有情和非情的一切存在不外是當下的佛性,二者二而不二,因此道元特別又解釋「悉有」的意義﹕

  應知今爲佛性所悉有(之)有,則非有無(之)有。悉有是佛語也,佛舌也,佛祖眼睛,衲僧鼻孔也。悉有之言,更非始有,非本有,非妙有等,況緣有、妄有乎?不拘心、境、性、相等。 注54

  對佛性悉有之「有」,道元首先遣非,即「有」並非「有、無」之有,否則即落入二元對立的存在,有違佛教一向強調的不二法門。悉有佛性是前後際斷的悉有,故亦非始有。始有意味「本無今有」,對佛性非「本無今有」的意義,《大般涅槃經》中的「本有今無偈」中可供參考﹕

  涅槃之體非本無今有者,若涅槃本無今有者,則非無漏常住之法。有佛無佛,性相常住,以諸衆生煩惱覆故,不見涅槃,便謂爲無。菩薩摩诃薩以戒定慧勤修其心,斷煩惱已,便得見之。當知涅槃是常住法,非本無今有。 注55

  227頁

  佛性如屬本無今有的始有(始覺),則非無漏常住之法,果如是則淨法之産生無必然之先天依據而純屬偶然。其實,不管「有佛無佛,性相常住」,只是衆生被煩惱所覆不得見。但是,雖說悉有佛性非始有,並非表示它是本有,因爲佛性並非實體性的存在,否則即有違佛教無我的根本教義,再者,道元認爲「悉有即佛性」亦非妙有,因爲妙有雖有,如幻即空,非緣生而有,非外道妄執有我見之有,亦不拘于心、境、性、相等迷妄有漏法,因爲衆生悉有外在的物質環境世界(依報)和內在的身心主體(正報),都「非業增上力(所感),非妄緣起,非法爾,非神通修證 注56」。 注57

  總之,道元先以遣非方式解釋佛性,就如〈佛性〉篇所說﹕

  世尊道﹕「一切衆生,悉有佛性」,其宗旨爲何?是什麼物恁麼來,道轉*輪也 注58

  這個「什麼物恁麼來」的典故,來自六祖慧能(683-713)與嶽南懷讓初見時的對話問答﹕

  (慧能)祖問﹕「什麼處來?」

  (懷讓)祖曰﹕「嵩山來。」

  祖問﹕「是什麼物恁麼來?」師無語,遂經八載,忽然有省,乃白祖曰﹕「說似一物即不中。」

  注59

  「是什麼物恁麼來」這個使懷讓花了八年時間才得領悟的問題,涉及了佛教的終極實相,而對道元而言,它涉及「悉有即佛性」的問題。換言之,悉有或佛性「是什麼物

  」(What am I

   或 Who am I

  )又「恁麼來」(Whence

  228頁

  do I come)

  佛性的「什麼物」、「什麼處」是不可名,不可得,不可客體化,因此道元用了一連串的否定詞來描述─非有無之有、非始有、非本有、非妄有等。這是種超越主體性的佛性觀,因此道元說﹕「盡界都無客塵,直下更無第二人」, 注60也就是說盡法界本來無一物,無一法可見、可得,直下更無主、客體對立的存在(更無第二人)。但這並非意味要把佛性全然的否定,所以道元說佛性「非妄緣起有,遍界不曾藏故。」 注61佛性非因妄緣而有,而是猶如《佛性論》所說的﹕「佛性者,即人法二空所顯真如。」 注62真如體遍一切,因之「遍界不曾藏。」

  爲了避免因此對佛性産生實體性泛有的誤解,道元緊接著警示說﹕

  遍界不曾藏者,非必遍界是有也。遍界我有,則外道邪見也。(悉有) 非本有之有,古今故。非始起有,不受一塵故,…應知悉有中衆生快便難逢也,會取悉有如是,則悉有其體脫落也。

  注63

  佛性是超越時間,古今的,故非本有、非始有,它又是超越空間,遍一切處,但不是外道「無我計我」的我。佛性是否爲一種有我論,此問題自古以來即爭議不斷,從《楞伽經》中大慧菩薩提出對如來藏的質疑, 注64到現代佛學學者的「批判佛教」對本覺思想的批判, 注65都是針對此疑點而起。

  229頁

  道元當然亦注意到此問題,因而強調「佛性悉有」非有我論。道元認爲若能會取如是的悉有義,則可「透體脫落」無罣無礙,道元稱之爲「快便難逢」,比喻如下坡行者,雖不用力,猶可快速急行。

  2、對佛性誤解的駁斥

  爲了突顯對佛性的誤解,道元指出有些人像先尼外道的有我論一樣,將佛性視爲覺知覺了的主體。先尼(senika)的中譯是「有軍」或「勝軍」,是佛在世時,主張有我論的外道。道元駁斥說﹕

  聞佛性言,而學者多如先尼外道我邪計也…徒謂風火動著心意識爲佛性之覺知覺了。誰道佛性有覺知覺了?覺者知者設使諸佛,而佛性非覺知覺了也。 注66

  先尼外道誤以爲隨風吹火燃而動的心意識作用,就是佛性的覺知覺了之認知作用,而且認爲此靈知常住不變,雖身相壞而靈知不壞。道元在《正法眼藏‧即心是佛》篇引用《景德傳燈錄》中南陽慧忠與一學僧的問答,作爲駁斥先尼的覺知說的例子。有位來自南方的學僧前往參訪慧忠,並告知南方諸師對佛性的暸解,他們認爲衆生具有見聞覺知之性,而此性能「揚眉瞬目,去來運用」,離此之外,更無別佛,而衆生肉身有生滅,但心性無始以來未曾生滅,亦即身是無常,其性常也。對這樣的說法,慧忠駁斥說﹕

  若然者,與彼先尼外道無有差別。彼雲﹕「我此身中有一神性,此性能知痛癢,身壞之時,神則出去。如舍被燒,舍主出去,舍則無常,舍主常矣,審如此者邪知莫辨…若以見聞覺知爲佛性者,淨名不雲法離見聞覺知,若行見聞覺知,是則見聞覺知,求非法也。 注67

  先尼外道認爲人人身中有一「神性」,此神性有見聞覺知的作用,在身體滅壞時,此神性則了了不變,曆劫常住,而身體生滅的現象,只不過「如

  230頁

  龍換骨,似蛇脫皮,人出故宅」。這樣的神我論,不是佛性的真義,換言之,佛性不是常住的神我。然而佛性到底是什麼呢?此處道元只用了一連串否定詞的描述(非有無之有、非始有、非本有、非有、非妄有、非妄緣起等等),除了強調佛性必是悉有,悉有即是佛性之外,沒有…

《道元禅師的佛性思想(釋恒清)》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