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陀淨土與彌勒淨土在中土的流傳
于淩波
一九九九年十月,弘一大師紀念學會主講
“第叁屆弘一大師德學論文發表會”論文
一、 淨土思想的源流與發展
淨土,指的是清淨、莊嚴、沒有五濁染汙的國土,這又稱爲淨界、淨城、清淨國土、清淨佛刹等。與淨土相對的是穢土,穢土又稱染土、雜穢土、不清淨土,是充滿煩惱汙穢,不淨苦惱的國土。(大智度論)叁十九,立有清淨、不淨清二世界。清淨世界無叁惡道。(瑜伽師地論)卷七十九亦雲:“彼複有二種,一清淨,二者不淨清,于清淨世界中無那落迦、傍生、餓鬼可得、亦無欲界、色界、無色界,亦無苦受可得,純菩薩僧于中止住”。
在原始佛教時代,“十方叁世一切諸佛”的多佛思想尚未興起,所以沒有他方的佛陀及其淨土。由原始佛教進入部派佛教時代,有些部派主張過去、現在、未來叁世,有許多佛陀出現。大衆部一派且認爲除了釋迦佛出世的娑婆世界土外,十方種種世界都有佛陀出現,這就形成了以後大乘佛教十方叁世的多佛思想,同時也有了各方淨土的出現。
如果探索淨土思想的淵源,可以說仍起始于原始佛教陀住世時代,源于當時念佛與生天的思想。佛陀住世時代,于菩提樹下證悟真理,遊化之初,對于皈依的信徙常說“叁論”---戒論、施論、生天論。因爲當時印度社會的情形,由于傳統的四種階級(種姓)製度,國人貧富極度不均:社會思想混亂,邪說充斥---如以唯物論爲基礎的順世外道,主張人生應追求欲樂,導致社會風氣墮落,男女關系雜亂。所以說施論在于改善貧富差距,說戒論在于糾正社會風氣:說生天論,以佛教的立場,生天不是究竟解脫,但在婆羅門教傳統的生天思想深入人心的時代,佛陀也不得不從俗的稱贊生天之樂。生天雖不究竟,猶勝于五濁惡世。如(大智度論)卷二十二稱:“聲聞法中說念欲界天,摩诃衍中說念一切叁界天。行者未得道時,或心著人間五欲,以是故佛說念天,若能斷媱欲,則生上二天界中,若不能斷媱欲,則生六欲天。”這是佛陀爲未得道者、或眷戀五欲的人,所施設的方便教法。後來佛陀爲皈依者說叁皈依,即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叁皈依就是叁念---念佛、念法、念僧,後來又加上念戒、念施、念天,就成爲六念處。六念處中有念佛思想,也有生天思想。到了後世,由念佛、生天思想的結合,而演變爲念佛往生淨土的思想。
在佛經中,往生淨土的記載,肇始于兜率內院的彌勒淨土,這足以證明淨土之說,是由念佛、念天演變爲生天,由生天演變爲往生淨土。由此看來,淨土思想的淵源,可以追溯到原始佛教時代。淨土思想淵源雖早,但在佛陀滅度後的數百年間---由原始佛教曆經部派佛教的四、五百年間,在小乘佛教衆多部派的經典中,並沒有關于淨土思想的記載。直到公元世紀開始之後,大乘思想興起,大乘經典(大般若經)出世,才有了一些與般若思想相應的記錄。如(大般若經)第二會願行品雲:“有菩薩摩诃薩修行布施波羅蜜多……作是願言:我當精勤無所顧戀,修行布施波羅蜜,成熟有情嚴淨佛土……我當精勤無所顧戀,修行六種婆羅蜜多,成熟有情嚴淨佛土。”這是以修六度來嚴淨佛土的說明。繼而(華嚴經)出世,在善財童子五十叁參中,于功德雲比丘處,說到了念佛叁昧及見佛。在(華嚴經
人法界品)稱:“此普門光明觀察正念諸佛叁昧…………悉能賭見一切諸佛及其眷屬,嚴淨佛刹…………”到了(法華經)出世,才初見阿閦佛與阿彌陀佛的名號。(法華經化城喻品)曰:“其二沙彌東方作佛,一名阿閦,在歡喜國,二名須彌頂……西方二佛,一名阿彌陀,二名度一切世間苦惱。”(法華經
藥王菩薩品)曰:“若有女人聞是經
典如說修行,于此命終,即往安樂世界阿彌陀佛,大菩薩衆圍繞住處。”龍樹菩薩住世時代,已經有淨土思想的經典流傳。龍樹造(十住毗婆沙論),在(易行品)中有謂:“阿彌陀本願如是:“若人稱念我名自皈,必定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故常應憶念。”繼莊嚴、法華經典之後,淨土經典出世。可能淨土經典出世的時間,尚在華嚴、法華等經典之前。但是淨土思想,卻是經由莊嚴、法華等經而彰顯的。如四十卷(華嚴經)的(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曰:“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刹。”再如(法華經化成喻品)中說:在叁千塵點劫之昔,有一位大通智勝佛,其王子十六人中之第九子成佛,號阿彌陀佛。同經(藥王菩薩本地品)中說:聞藥王菩薩本地之事而修行者,命終即生安樂世界阿彌陀佛所。淨土經典中,說釋迦佛所教化的國土之外,十方叁世諸佛,各在其國土教化衆生,各方均有淨土。這類經典,如說東方淨土的(阿閦佛國經),說琉璃光淨土的(藥師如來本願經),說西方彌陀淨土的淨土叁經---(佛說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佛說彌勒下生成佛經)、(彌勒大成佛經)。
以上四種淨土,西方淨土是阿彌陀佛大願力所成的佛化淨土,依據阿彌陀佛的深宏誓願,任何人具足信、願、行叁條件,如法念佛,臨終時一定會蒙阿彌陀佛接引。與西方淨土相對應的是東方淨土。東方淨土有二處,一者是阿閦佛的妙喜淨土,此又稱不動如來淨土。依佛典所載,若有人勤修六波羅蜜行,諷誦(阿閦佛德號法經),且發願往生其國者,臨壽終時,阿閦佛即念其人,令得所願。另一東方淨土爲藥師佛的琉璃光淨土,此又稱藥師淨土,又以此一淨土在恒河沙國土以外的東方,故又稱東方淨土。又以此一淨土在恒河沙國土以外的東方,故又稱東方淨土。依據(藥師如來本願經)所說:此一佛土,“一向清淨,無女人形,離諸欲惡,亦無一切惡道苦聲。琉璃爲地,城阙垣牆,門窗堂閣,柱梁鬥拱,周匝羅網,皆七寶成。如極樂國,淨琉璃界莊嚴如是。”此外還有彌勒菩薩,于上生兜率天宮之後,以其曆劫修集之福因,感得兜率衆院莊嚴清淨的彌勒淨土。在中國,于以上誰佛淨土之中,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淨土、後世成爲淨土思想的中心,兜率天內院的彌勒淨土亦曾盛行一段時間;而東方的妙喜淨土與琉璃光淨土,並沒有成爲一種盛行的信仰。于此,再進一步探究彌勒淨土和彌陀淨土。
二、彌勒菩薩的兜率淨土
彌勒菩薩籌備名是彌勒
阿逸多。彌勒二字,是印度梵語Maitreya的略譯,全譯爲彌勒帝棣,或譯爲梅咀麗耶、末怛唎耶者,這都是從Maitreya一字音譯而來。意譯慈氏,或譯慈尊。慈氏或慈尊,只是彌勒的姓氏,慈尊名阿逸多。阿逸多是梵語Ajita的音譯,意譯爲無能勝,合稱爲慈無能勝。依(彌勒下生經)所載,彌勒生當佛世,是婆羅門種姓,爲波羅捺斯國輔相之子。他生具叁十二相,咨容挺特,深爲父母喜愛,事爲國王而聞,心懷嫉妒,深恐此子長成,“名相顯美,傥有高德,必奪其位。”故想趁其年幼時設法除去,國王此一意圖,爲宮中左右所悉,告知修梵摩輔相,輔相深爲憂懼。彌勒胡一舅父,名波婆梨,是南印度波梨弗多國的國師,其人聰慧高博,智達殊才,有五百弟子,常隨受學,輔相乃將彌勒送至其舅父教養。波婆梨見彌勒容貌殊勝,智慧過人,心甚愛之,因授其經,數年之間,全部通達。時釋迦牟尼世尊在王舍城靈鹫山說法,聲名四著,波婆梨命彌勒帶著十五名同門,往見釋尊。彌勒禮拜釋尊,見釋尊相好莊嚴,非同凡常,心中歎服,聞佛說法,得法眼淨。彌勒與十五同門依釋尊出家,成爲釋尊的常隨弟子。
彌勒爲釋尊弟子,大小乘經典中多有記載。但(大寶積經
彌勒菩薩所問會)的記載則說:往昔劫中,彌勒學佛原在釋迦之先,但因釋迦精進,故先彌勒而佛。而彌勒在最後身菩薩道中,爲釋迦弟子,繼釋迦之後而成佛。釋尊在舍衛國只樹給孤獨園,說(彌勒上生經)時,在大衆之前,爲彌勒授記,將來成佛,字猶彌勒。經文中說:
“爾時,世尊,出廣長舌,放千光明…………以一音聲,說百億陀羅尼門,說此院羅已,爾時會中有一菩薩,名曰彌勒,聞佛所說,應時即得百萬億陀羅尼門,即從座起,整衣服,叉手合掌,住之佛前。爾時,優波離亦從座起,頭面作禮,而白佛言:世尊,往昔于毗尼中及諸經藏,說阿逸多次當作佛,此阿逸多,具凡夫身,未斷諸漏,此人命終當生何處?其人今者雖複出家,不修禅定,不斷煩惱,佛記此人成佛無礙,此人命終當生何處?佛告優波離,谛聽!谛聽!善思念之!如來、應正遍知,今于此衆說,彌勒菩薩摩诃,阿耨多羅叁貌叁菩提記。此人從今十二年後,命終必往生兜率天上。”
釋尊爲彌勒授記成佛,佛經中記載的很多,而最早的記載,見之于(中阿含經)卷十叁的(說本經):
“佛告諸比丘,未來久遠人壽七萬歲時,當有佛,名彌勒如來…………爾時尊者彌勒,即從座地,偏袒著衣,叉手向佛白曰:世尊,我于未來久遠八萬四千歲,可得成佛,名彌勒如來…………世尊歎彌勒曰:善哉!善哉!彌勒!汝發心極妙,謂領大衆,所以者何,如汝作是念,世尊!我于未來久遠人壽八萬四千歲時,可得成佛,名彌勒如來。”此外,如(賢愚經)卷十二載:“…………于時彌勒,聞佛此語,從座而起,長跪白佛言:願作彼彌勒世尊。佛告曰:如汝所言,汝當生彼,爲彌勒如來,如上教化,悉是汝也…………于時在會一切大衆,見佛世尊,授彌勒記,當來成佛。”
釋尊爲彌勒授記,當來成佛。所謂當來,是在這個世界海水減少到叁千由旬時---即是閻浮提歲月的五十七億六千萬年之後,彌勒自兜率天內院降生世間,出衆學道,在龍華樹下證道成佛,龍華叁會,度化衆生(彌勒上生經)說:“五十七億六千萬歲,後乃下生于閻浮提,如彌勒下生經說。”
釋尊爲彌勒授記,並說:“此人從今十二年後,命終必得往生兜率天上。”兜率天,是欲界六天的第四天。兜率天…
《彌陀淨土與彌勒淨土在中土的流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