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弥陀净土与弥勒净土在中土的流传

  弥陀净土与弥勒净土在中土的流传

  于凌波

  一九九九年十月,弘一大师纪念学会主讲

  “第三届弘一大师德学论文发表会”论文

  一、 净土思想的源流与发展

  净土,指的是清净、庄严、没有五浊染污的国土,这又称为净界、净城、清净国土、清净佛刹等。与净土相对的是秽土,秽土又称染土、杂秽土、不清净土,是充满烦恼污秽,不净苦恼的国土。(大智度论)三十九,立有清净、不净清二世界。清净世界无三恶道。(瑜伽师地论)卷七十九亦云:“彼复有二种,一清净,二者不净清,于清净世界中无那落迦、傍生、饿鬼可得、亦无欲界、色界、无色界,亦无苦受可得,纯菩萨僧于中止住”。

  在原始佛教时代,“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多佛思想尚未兴起,所以没有他方的佛陀及其净土。由原始佛教进入部派佛教时代,有些部派主张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有许多佛陀出现。大众部一派且认为除了释迦佛出世的娑婆世界土外,十方种种世界都有佛陀出现,这就形成了以后大乘佛教十方三世的多佛思想,同时也有了各方净土的出现。

  如果探索净土思想的渊源,可以说仍起始于原始佛教陀住世时代,源于当时念佛与生天的思想。佛陀住世时代,于菩提树下证悟真理,游化之初,对于皈依的信徙常说“三论”---戒论、施论、生天论。因为当时印度社会的情形,由于传统的四种阶级(种姓)制度,国人贫富极度不均:社会思想混乱,邪说充斥---如以唯物论为基础的顺世外道,主张人生应追求欲乐,导致社会风气堕落,男女关系杂乱。所以说施论在于改善贫富差距,说戒论在于纠正社会风气:说生天论,以佛教的立场,生天不是究竟解脱,但在婆罗门教传统的生天思想深入人心的时代,佛陀也不得不从俗的称赞生天之乐。生天虽不究竟,犹胜于五浊恶世。如(大智度论)卷二十二称:“声闻法中说念欲界天,摩诃衍中说念一切三界天。行者未得道时,或心着人间五欲,以是故佛说念天,若能断媱欲,则生上二天界中,若不能断媱欲,则生六欲天。”这是佛陀为未得道者、或眷恋五欲的人,所施设的方便教法。后来佛陀为皈依者说三皈依,即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皈依就是三念---念佛、念法、念僧,后来又加上念戒、念施、念天,就成为六念处。六念处中有念佛思想,也有生天思想。到了后世,由念佛、生天思想的结合,而演变为念佛往生净土的思想。

  在佛经中,往生净土的记载,肇始于兜率内院的弥勒净土,这足以证明净土之说,是由念佛、念天演变为生天,由生天演变为往生净土。由此看来,净土思想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原始佛教时代。净土思想渊源虽早,但在佛陀灭度后的数百年间---由原始佛教历经部派佛教的四、五百年间,在小乘佛教众多部派的经典中,并没有关于净土思想的记载。直到公元世纪开始之后,大乘思想兴起,大乘经典(大般若经)出世,才有了一些与般若思想相应的记录。如(大般若经)第二会愿行品云:“有菩萨摩诃萨修行布施波罗蜜多……作是愿言:我当精勤无所顾恋,修行布施波罗蜜,成熟有情严净佛土……我当精勤无所顾恋,修行六种婆罗蜜多,成熟有情严净佛土。”这是以修六度来严净佛土的说明。继而(华严经)出世,在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中,于功德云比丘处,说到了念佛三昧及见佛。在(华严经

  人法界品)称:“此普门光明观察正念诸佛三昧…………悉能赌见一切诸佛及其眷属,严净佛刹…………”到了(法华经)出世,才初见阿閦佛与阿弥陀佛的名号。(法华经化城喻品)曰:“其二沙弥东方作佛,一名阿閦,在欢喜国,二名须弥顶……西方二佛,一名阿弥陀,二名度一切世间苦恼。”(法华经

  药王菩萨品)曰:“若有女人闻是经

  典如说修行,于此命终,即往安乐世界阿弥陀佛,大菩萨众围绕住处。”龙树菩萨住世时代,已经有净土思想的经典流传。龙树造(十住毗婆沙论),在(易行品)中有谓:“阿弥陀本愿如是:“若人称念我名自皈,必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常应忆念。”继庄严、法华经典之后,净土经典出世。可能净土经典出世的时间,尚在华严、法华等经典之前。但是净土思想,却是经由庄严、法华等经而彰显的。如四十卷(华严经)的(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曰:“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再如(法华经化成喻品)中说:在三千尘点劫之昔,有一位大通智胜佛,其王子十六人中之第九子成佛,号阿弥陀佛。同经(药王菩萨本地品)中说:闻药王菩萨本地之事而修行者,命终即生安乐世界阿弥陀佛所。净土经典中,说释迦佛所教化的国土之外,十方三世诸佛,各在其国土教化众生,各方均有净土。这类经典,如说东方净土的(阿閦佛国经),说琉璃光净土的(药师如来本愿经),说西方弥陀净土的净土三经---(佛说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弥勒大成佛经)。

  以上四种净土,西方净土是阿弥陀佛大愿力所成的佛化净土,依据阿弥陀佛的深宏誓愿,任何人具足信、愿、行三条件,如法念佛,临终时一定会蒙阿弥陀佛接引。与西方净土相对应的是东方净土。东方净土有二处,一者是阿閦佛的妙喜净土,此又称不动如来净土。依佛典所载,若有人勤修六波罗蜜行,讽诵(阿閦佛德号法经),且发愿往生其国者,临寿终时,阿閦佛即念其人,令得所愿。另一东方净土为药师佛的琉璃光净土,此又称药师净土,又以此一净土在恒河沙国土以外的东方,故又称东方净土。又以此一净土在恒河沙国土以外的东方,故又称东方净土。依据(药师如来本愿经)所说:此一佛土,“一向清净,无女人形,离诸欲恶,亦无一切恶道苦声。琉璃为地,城阙垣墙,门窗堂阁,柱梁斗拱,周匝罗网,皆七宝成。如极乐国,净琉璃界庄严如是。”此外还有弥勒菩萨,于上生兜率天宫之后,以其历劫修集之福因,感得兜率众院庄严清净的弥勒净土。在中国,于以上谁佛净土之中,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净土、后世成为净土思想的中心,兜率天内院的弥勒净土亦曾盛行一段时间;而东方的妙喜净土与琉璃光净土,并没有成为一种盛行的信仰。于此,再进一步探究弥勒净土和弥陀净土。

  二、弥勒菩萨的兜率净土

  弥勒菩萨筹备名是弥勒

  阿逸多。弥勒二字,是印度梵语Maitreya的略译,全译为弥勒帝棣,或译为梅咀丽耶、末怛唎耶者,这都是从Maitreya一字音译而来。意译慈氏,或译慈尊。慈氏或慈尊,只是弥勒的姓氏,慈尊名阿逸多。阿逸多是梵语Ajita的音译,意译为无能胜,合称为慈无能胜。依(弥勒下生经)所载,弥勒生当佛世,是婆罗门种姓,为波罗捺斯国辅相之子。他生具三十二相,咨容挺特,深为父母喜爱,事为国王而闻,心怀嫉妒,深恐此子长成,“名相显美,傥有高德,必夺其位。”故想趁其年幼时设法除去,国王此一意图,为宫中左右所悉,告知修梵摩辅相,辅相深为忧惧。弥勒胡一舅父,名波婆梨,是南印度波梨弗多国的国师,其人聪慧高博,智达殊才,有五百弟子,常随受学,辅相乃将弥勒送至其舅父教养。波婆梨见弥勒容貌殊胜,智慧过人,心甚爱之,因授其经,数年之间,全部通达。时释迦牟尼世尊在王舍城灵鹫山说法,声名四着,波婆梨命弥勒带着十五名同门,往见释尊。弥勒礼拜释尊,见释尊相好庄严,非同凡常,心中叹服,闻佛说法,得法眼净。弥勒与十五同门依释尊出家,成为释尊的常随弟子。

  弥勒为释尊弟子,大小乘经典中多有记载。但(大宝积经

  弥勒菩萨所问会)的记载则说:往昔劫中,弥勒学佛原在释迦之先,但因释迦精进,故先弥勒而佛。而弥勒在最后身菩萨道中,为释迦弟子,继释迦之后而成佛。释尊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说(弥勒上生经)时,在大众之前,为弥勒授记,将来成佛,字犹弥勒。经文中说:

  “尔时,世尊,出广长舌,放千光明…………以一音声,说百亿陀罗尼门,说此院罗已,尔时会中有一菩萨,名曰弥勒,闻佛所说,应时即得百万亿陀罗尼门,即从座起,整衣服,叉手合掌,住之佛前。尔时,优波离亦从座起,头面作礼,而白佛言:世尊,往昔于毗尼中及诸经藏,说阿逸多次当作佛,此阿逸多,具凡夫身,未断诸漏,此人命终当生何处?其人今者虽复出家,不修禅定,不断烦恼,佛记此人成佛无碍,此人命终当生何处?佛告优波离,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如来、应正遍知,今于此众说,弥勒菩萨摩诃,阿耨多罗三貌三菩提记。此人从今十二年后,命终必往生兜率天上。”

  释尊为弥勒授记成佛,佛经中记载的很多,而最早的记载,见之于(中阿含经)卷十三的(说本经):

  “佛告诸比丘,未来久远人寿七万岁时,当有佛,名弥勒如来…………尔时尊者弥勒,即从座地,偏袒着衣,叉手向佛白曰:世尊,我于未来久远八万四千岁,可得成佛,名弥勒如来…………世尊叹弥勒曰:善哉!善哉!弥勒!汝发心极妙,谓领大众,所以者何,如汝作是念,世尊!我于未来久远人寿八万四千岁时,可得成佛,名弥勒如来。”此外,如(贤愚经)卷十二载:“…………于时弥勒,闻佛此语,从座而起,长跪白佛言:愿作彼弥勒世尊。佛告曰:如汝所言,汝当生彼,为弥勒如来,如上教化,悉是汝也…………于时在会一切大众,见佛世尊,授弥勒记,当来成佛。”

  释尊为弥勒授记,当来成佛。所谓当来,是在这个世界海水减少到三千由旬时---即是阎浮提岁月的五十七亿六千万年之后,弥勒自兜率天内院降生世间,出众学道,在龙华树下证道成佛,龙华三会,度化众生(弥勒上生经)说:“五十七亿六千万岁,后乃下生于阎浮提,如弥勒下生经说。”

  释尊为弥勒授记,并说:“此人从今十二年后,命终必得往生兜率天上。”兜率天,是欲界六天的第四天。兜率天…

《弥陀净土与弥勒净土在中土的流传》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