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國佛教史▪P15

  ..續本文上一頁窮奢極壯,畫績盡工。寶珠殚于綴飾,瑰材竭于輪奂。”(《舊唐書》卷八九)中宗景龍叁年(709)韋嗣立谏崇飾寺觀疏也說:“比者營造寺觀,其數甚多。務取弘博,競祟瑰麗。大則費耗百十萬,小則尚用叁五萬余。略計都用費財至千萬以上。”(引日唐書》卷八八)睿宗景雲二年(711)又准許貴妃王公家建功德院,自此寺院更爲增多,這樣壯麗的寺院其田産也必定豐富,才能維持開支。其經濟主要來源是靠常住田,也就是莊田。此外水碾也是主要生利事業之一。莊田是由政府賜給或是信徒施舍,或是自行開荒得來的。唐初道英住蒲州普濟寺,置莊叁所,麻麥粟田皆在夏縣東山深隱之所,不與俗爭(《續高僧傳》卷叁四),這可能是自行開荒的。唐太宗于戰場建七寺,給大家車牛田莊(《廣弘明集》卷叁七)。隋開皇中以柏谷屯地一百頃賜少林寺。唐初少林寺僧兵助太宗征戰,購地四十頃,水碾一具(《金石萃編》卷七四)。又如長安西明、慈恩等寺以及國家營造的大寺都有敕賜莊田(《法苑珠林》卷六二)。又如京師清禅寺園圃周繞,水陸莊園,倉廪碾硙,庫藏盈滿,莫匪由焉(《續高僧傳》卷叁九《善胄傳》)。及至武後天冊萬歲元年(695)時已經是“所有公私田宅,多爲僧有”(《資治通鑒》卷二零五)。睿宗時不得不加限製,並沒收所有布施。禁止布施田宅诏說:“寺觀廣占田地及水碾桤,侵略百姓。”“官人百姓將莊宅舍布施者,在京並令司農即收,外州給貧下課戶。”(《全唐文》卷一九)

  至于僧侶個人的生活主要是靠“口分地”。唐武德七年(624)實行均田之製,僧尼亦同得分田。《唐六典》卷叁《戶部》雲:“凡道士給田叁十畝、女冠二十畝。僧尼亦如之。”但是僧尼只有口分田,而無永業田。僧尼的永業田就是寺院的常住田。口分田,就是二十歲受田,六十歲退田。叁歲爲黃,四至十五歲爲小,十六至二十爲中,六十以上爲老。這些人的生活是由寺院擔負的。其僧徒一人每年所費,如唐懷信《釋門自鏡錄序》中所說,“余且約五十之年,朝中飲食蓋費叁百余碩矣。寒暑衣藥蓋二十余萬矣。”是每僧一年之中食粟六碩,用錢五千。至于豪富的僧徒,其私財是富有的。中宗時僧慧範以罪誅,沒其私財一千叁百萬貫(《尚書故實》)。

  此外質息也是寺院收入主要部分。懷信《釋門自鏡錄》卷下記隋仁真用寺內無盡燈油錢二十貫不還,墮黑暗地獄事。無盡燈油錢是募得此錢,出貸取息,逐年存本,以所得利買油供燈。于是子母展轉無盡。唐時一般利息是四分或五分(《唐六典》卷六、《唐會要》卷八)。寺院中專司貸息的職司叫做“無盡藏”。

  寺院的附屬事業如悲田養病坊,有由政府在寺院中設立的,是武後長安中(701---704)創立,並置專使管理(《唐會要》四九),有由僧徒自己設立的,如洪防在陝州建龍光寺,設病坊,常養病者數百人(《牛氏紀聞》)。至于開掘義井,設立普通院以供行旅宿食,以及造林植樹,修治道路和橋梁,也是寺院或僧侶所常作的事業。

  玄奘與慈恩宗 中國叁大譯師中以玄奘法師的成就最爲偉大。玄奘,俗姓陳,河南缑氏人。隋末出家,先在洛陽從慧景學《涅槃》,從嚴法師學《攝大乘論》,時年十叁。武德元年(618)入蜀,從道基、寶暹學《攝論》、《毗昙》及從震法師學《迦延論》。複遊荊州,北至相州,與休法師質問疑礙,至趙州從深法師學《成實》,又人長安從道嶽學《俱舍》,從法常、僧辯學《攝論》。因感覺地論師、攝論師、南道派、北道派各家學說不一,不知所從,便決定西行求法,訪取《瑜伽師地論》。于貞觀二年(628)由長安出發西行,經曆西域各國,南下轉至印度。最初在縛喝國從般若羯羅學《昆婆沙論》,在迦濕彌羅國從僧稱法師聽《俱舍》、《順正理》、《因明》、《聲明》等論。停留二年學諸經論。在磔迦國從老婆羅門學《經百論》、《廣百論》,在那仆底國從調伏光學《對法論》、《顯宗論》、《理門論》,在阇爛達那國從月胄學《衆事分毗婆沙》,在祿勒那國從阇耶氇多學《經部毗婆沙》,在秣底補羅國從密多斯那學薩婆多部《辯真論》、《隨發智論》,在曲女城從毗離耶犀那讀《佛使毗婆沙》、《日胄毗婆沙》,然後到摩揭陀國那爛陀寺從戒賢論師學《瑜伽師地論》,先後聽《瑜伽》叁遍,《順正理》一遍,《顯揚》、《對法》各一遍,《因明》、《聲明》、《集量》等論各二遍,《中》、《百》二論各叁遍,其《俱舍》、《婆沙》、《六足》、《阿毗昙》等以曾在迦濕彌羅諸法聽訖,在此尋讀決疑而已。到伊爛拿國從如來密和師子忍二大德讀《毗婆沙》、《順正理》,至僑薩羅國從婆羅門讀《集量論》,至馱那羯磔迦國從蘇部底和蘇利耶學《大衆部根本阿毗達磨等論》,至缽伐多國從學正量部根本阿毗達摩和《攝正法論》、《教實論》,又回摩揭陀國杖林山從勝軍論師學《唯識抉擇論》、《意義理論》、《成無畏論》、《不住涅槃十二因緣論》、《莊嚴經論》,仍回那爛陀寺,著《會宗論》叁千頌和會中觀、瑜伽二宗。又著《破惡見論》一千六百頌駁斥小乘所製破大乘義。造《叁身論》叁百頌贈給迦樓摩多國童子王。戒日王在曲女城設無遮大會,集會十八國王,大小乘僧叁千余人,婆羅門及外道二千余人,那爛陀寺千余僧。玄奘坐寶床,爲論主,立大乘義,懸在會場外,十八日無一人敢來對論。會後東歸。以貞觀十九年(645)回到洛陽。往返十七年,途經一百一十余國。

  玄奘回國以後,先在弘福寺譯經,後太子造慈恩寺,在寺西北造翻經院,遷往繼續翻譯,中間先後又在玉華宮、修文殿、洛陽麗日殿等處譯出經論。所譯共七十五部,一千叁百叁十五卷。撰《大唐西域記》十二卷,記所經曆各國形勢、風俗、聖迹、人物等故事,爲現今西域和印度考古學中的重要資料。最初譯出《菩薩藏經》,其後譯出《顯揚論》、《集論》、《瑜伽師地論》、《發智論》、《大毗婆沙論》等,最後在玉華宮譯成《大般若經》六百卷。在譯《大般若經》之前,准備將印度十大論師所作《唯識叁十論》的注釋各別譯出,由于弟子窺基的申請,于十家之中以護法論師爲主,揉合余家,總譯爲《成唯識論》十卷,成爲一家根本典籍。又重譯世親所造《攝大乘論釋》十卷,文義與陳真谛所譯不同,稱爲《新義》。玄奘于麟德元年(664)卒。弟子窺基居慈恩寺繼續弘化,因稱爲慈恩宗。基所撰疏如《成唯識論述記》、《唯識樞要》、《瑜伽略纂》、《雜集論述記》、《中邊論述記》、《法華玄贊》、《彌勒上生經疏》、《法苑義林章》等,世稱“百本疏主”。

  時有新羅僧圓測(613---696)居西明寺,亦爲玄奘弟子,著《成唯識論疏》、《解深密經疏》等,立義與窺基不同。兩家爭辯甚烈。圓測弟子道證著《成唯識論要集》等宣揚師說。窺基弟子慧沼(650—714)著《成唯識論了義燈》,主張慈恩正義,破斥圓測、道證之解。慧沼弟子智周(668--723)著《成唯識論演秘》解釋窺基所著《述記》。于是窺基、慧沼、智周,世稱唯識叁祖,而《樞要》、《了義燈》、《演秘》成爲研究唯識的寶鑰。中唐以後,禅淨之教盛行,而此宗由于名相過于煩瑣便衰微了。

  賢首宗的成立 玄奘是因爲地論師南北兩道不同的理論,無法抉擇而西行求法的。但是正當玄奘西行的時候,地論師南道派的學說卻經法順、智俨而有所發展,當玄奘回國以後,慈恩宗建立的時候,法順、智俨的學說也由法藏發揮而建爲賢首宗了。法順(557--640)是聖因寺僧珍的弟子,受持定業,多有感通,當時稱之爲神僧。其所傳《華嚴法界觀門》應當就是他的修禅口訣。書中用真空觀、事理無礙觀、周遍含融觀(事事無礙觀)叁層次第以體認一切法圓融的道理。智俨(602----668)十二歲時,從法順出家。法順將他交付給其弟子達法師,令期I:誨,同住在至相寺。至相寺是地論師南道派慧光的叁傳弟子彭淵所創建,弘揚地論的根本道場。法順與其弟子同住在此寺,其與地論師的關系可知。智俨從法順受華嚴法界觀門,又從彭淵的弟子智正聽受《華嚴經》,陶研《十地品》中六相之義,將地論師所主張的一切法唯是一如來藏所變現,發展爲一切法互相融通共爲緣起,也就是由如來藏緣起(真如緣起)的理論發展爲法界緣起的理論。智俨二十七歲時便立教分宗,著《華嚴經搜玄記》,又著《華嚴雜孔目章》、《華嚴五十要問答》、《華嚴十玄門》等書,特別闡明十玄、六相之旨。顯慶四年(659)智俨在長安雲華寺講《華嚴經》。法藏時尚在俗,年才十七,預會聽講後,便從受業。鹹亨元年(670)始得剃度。調露元年(679)參加地婆诃羅譯場,證聖元年(695)參加實叉難陀譯場,筆受新譯《華嚴經》八十卷。先後在太原寺、雲華寺、佛授記寺講新舊《華嚴經》二十余遍。著《華嚴探玄記》、《華嚴一乘教義章》、《華嚴旨歸》、《妄盡還源觀》等。爲武後講十玄、六相之旨,武後不能領悟,法藏乃指殿前金師子爲譬,撰《金師子章》,又設十鏡相照,中燃一炬,互影交光以顯萬法涉入無盡之義。又所撰《般若心經疏》,爲時所貴重。因爲法藏號賢首,大成了法順、智俨的遺緒,所以這一派學說稱爲賢首宗。

  禅宗的發展 自達磨東來傳授心印以後,次第傳燈,其受道心行,專注念慧者,多不爲世所重,其敷宏文義,撰述疏抄者歎墮于名相,有失真宗。二祖惠可傳與叁祖僧璨,當周武滅法,隱居太湖司空山,有《信心銘》一篇傳世。開皇十二年(592)度沙彌道信,是爲四祖,道信後居黃梅雙峰山。道信寂後弟子五祖弘忍繼領其徒衆,建立東山法門,禅法才大興。道信又付法與金陵牛頭山法融,別爲一支,號牛頭宗。法融初從靈法師學叁論,宴坐石室,有百鳥銜花之異。道信親來訪尋問答(語句見…

《中國佛教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