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國佛教史▪P16

  ..續本文上一頁《景德傳燈錄》),因付以法。法融有《心王銘》一篇(見《景德傳燈錄》)。後有僧問南泉:牛頭未見四祖時,爲什麼鳥獸銜花來供養

  南泉說:只爲步步踏佛階梯。僧雲:見後爲什麼不來

  南泉雲:直饒不來,猶較王老師一線道。又僧問一老宿:未見四祖時如何

  雲:如條貫葉。僧雲:見後如何

  雲:秋夜紛紛。這一公案,唐時諸方多舉唱以示參究宗旨。宗密判此宗爲泯絕無寄宗(《圓覺大疏鈔》)。

  五祖弘忍會下常過七百人,其後分爲兩支,所謂南禅與北禅。南宗奉慧能爲六祖,而北禅奉神秀爲六祖。北禅主張漸修,而南禅主張頓悟。神秀(606--706)在弘忍會中爲上座,作一偈以呈自己的見解,偈說:“身如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弘忍許爲“依此修行,亦得勝果”。弘忍卒後,遷居江陵當陽山。武後召入都,居洛陽六年而卒。爲兩京法主,叁帝門師(武後、中宗、睿宗)。神秀開法的大要是“忘念以息想,極力以攝心”,趣玄以前,萬緣俱閉,發慧以後,一切皆如,“特以《楞伽》,遞爲心要”(張說撰碑文)。”

  慧能在弘忍處爲行者,在碓坊中舂米,聽神秀偈,因也作一偈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弘忍許爲亦未見性而半夜中卻付以衣法。儀風元年(676)在廣州因二僧爭議,一說風動,一說幡動。慧能曰:“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爲衆知識,方出家受戒。後住韶陽曹溪寶林寺。其說法大要,一切善惡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淨心體,湛然常寂,妙用恒沙。主張自心是佛。于一切處而不住相,不生憎愛取舍,不念利益成壞,安靜閑恬,虛融淡

  白是一行叁昧。于一切處行住坐臥純一直心,不動道場,真成淨土是一行叁昧,若人具此兩叁昧,決獲菩提。有《法寶壇經》一卷傳世。

  弘忍門下有十子,各堪爲一方之師,其法門亦各有不同。十子即是神秀、慧安、智說、宣什、法持、義方、玄赜、法如、慧藏、劉主簿等。

  慧安于貞觀中到黃梅,見弘忍,傳心要。高宗時住嵩山。也受到武後和中宗的欽重。神龍二年(706)卒,年一百二十七歲,世稱“老安國師”。坦然、懷讓二人來參,問曰:“如何是祖師西來意

  ”安曰:“何不問自己意

  ”曰:“如何是自己意

  ”安日:“當觀密作用。”曰:“如何是密作用

  ”安以眼開合示之。坦然因留,懷讓辭往曹溪。

  智說是蜀資州人,住資州德純寺,傳弟子處寂,姓唐氏。寂傳無相,姓金氏,是新羅王子。其法以無憶、無念、莫忘叁句次第配戒定慧,過去之境勿憶,未來之事勿念,常與此智相應,不昏不錯,名莫忘(《圓覺大疏鈔》)。

  宣什與果州(今四川南充)未和尚,阗州(今四川阆中)蘊玉同稱南山念佛宗。其法令一聲念佛,引聲由念,後漸微聲以至無聲,送佛至意,意念猶粗,又送至心。念念存想有佛恒在心中,乃至無想,蓋得道(《圓覺經大疏鈔》)。

  法持是以念佛人道。年十叁依弘忍,得心要。歸青城山事方禅師。持于淨土以系于念,凡九年,俯仰進止必資觀行(宋戒珠《淨土往生傳》)。應當是最初提倡禅淨合修的。

  法如居嵩山少林寺(《金石續編·中嶽法如禅師行狀》)。余人事不詳。

  四分律的叁家 自魏世慧光弘揚《四分律》以後,至初唐發展成爲叁家:一相部宗,二東塔宗,叁南山宗。

  因爲法砺(569--635)在相部(相州)弘傳慧光的舊義,所以稱爲相部宗。法砺從演空寺靈裕出家,受具後從靜洪學《四分律》,及往恒州從慧光叁傳弟子洪淵研究律旨。又遊江南學《十誦律》。遷邺後講《四分律》四十余遍。撰《四分律疏》十卷,《羯磨疏》四卷。門人有明導、昙光(二人又學于衛州道爍)、道成,道成之門有懷素、滿意。

  懷素(625--698)投玄奘學習經論,又從道宣學《行事鈔》,後學法砺《四分律疏》。以法砺疏未盡善,永淳元年(682)撰《四分律開宗記》十卷,數古疏十六失。構成一家之說。號爲新章,稱東塔宗。

  滿意住長安崇福寺,稱西塔律師。弟子有大亮、聞慧、法藏、義威、遠智、全修、惠榮、定賓等。定賓住嵩山鎮國寺,作《破迷執記》一卷,破懷素新說;又撰《四分律飾宗義記》二十卷,扶法砺疏。

  道宣(596---667)在長安弘福寺從惠光叁傳弟子智首受具戒,前後聽其講《四分律》二十遍。武德九年(626)撰成《四分律刪繁補阙行事鈔》叁卷,貞觀元年(627)撰《四分律拾毗尼義鈔》叁卷。六年(632)到魏郡向法砺資問律中大義。又撰《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疏》二卷、《四分律含注戒本疏》叁卷。十六年(642)入終南山豐德寺,十九年(645)撰《比丘尼鈔》叁卷。以居住終南山,稱爲南山宗。門下甚盛。周律師爲本宗二祖。時江東多行《十誦》,自道宣再傳弟子道岸傳法于江東,江東的《四分》始盛。

  《律宗綱要》卷上雲:“古來諸師立《四分》宗,異解紛纭。略舉十家:一者有師以止作爲宗,二者道晖律師以受隨爲宗,叁者有師以止惡爲宗,四者法願、智首俱以教行爲宗,五者有師以因果爲宗,六者道雲律師不別立宗,七者法砺以止善爲宗,八者南山律師以淨戒爲宗,九者懷素律師以戒行爲宗,十者定賓律師以善說毗奈耶爲宗。”

  法砺主張戒不兼诠定慧,故以止持作持二法爲宗。依《成實論》以非色非心爲戒體。分戒學爲受戒法門、隨戒行相二種。創發要期,斷惡修善,建志成就,納法在心,名爲受戒。受戒之後,隨順受體,名爲隨戒。受戒又有受緣、受體二種。受緣是受戒之時藉善來、上法、叁師、八敬及羯磨五種因緣。受體有作戒、無作戒二種。身口方便,造趣營爲是作。四心叁性恒流,不藉于緣是無作。作戒以色爲體,無作以非色非心爲體。隨戒有專精不犯、犯已能悔二種。專精不犯是上根人,一向順教離惡修善。犯已能悔是下根人,放縱身口,違于禁戒,後以慚愧而複其本。

  懷素主張律文兼舉定慧二行,定慧是戒學所攝,故律須以戒行爲宗。評破古師以止作、受隨、止惡止善、教行、專精不犯、因果等爲宗之失,依一切有部以色法爲戒體。

  道宣以如來一代聖教立化、製二教。戒定慧叁學之中,以定慧二學攝于化教,戒學爲製教,化教又開爲性空、相空、唯識叁觀之教,製教立有、空、圓叁宗。有宗以色法爲戒體,空宗以非色非心法爲戒體,圓宗以種子爲戒體。《羯磨疏》卷叁說:“欲了妄情,得知妄業。故作法受還熏妄心,于本藏識成善種子,法是戒體。”又以五、八、十、具等爲叁聚淨戒中之攝律儀戒。故攝善法戒、攝衆生戒唯通受、攝律儀戒依羯磨法七衆別受。

  當時除了《四分律》叁家之外,還有義淨所傳的《一切有部律》。義淨于鹹亨二年(671)由廣州乘船西行,周遊印度,于證聖元年(695)返到洛陽,譯出經律五十六部,二百叁十九卷。其中有《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十八部,二百零九卷。又撰《南海寄歸內法傳》,敘印度佛法的軌則,《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記西行僧徒的行迹。但以不屬四分一宗,未得弘揚。

  淨土教與叁階教 當南北朝的時候,南朝人民受階級壓迫,由于兩極分化的加劇,原來壓迫人民的人不久便破産而被壓迫,因此在南朝強調因果報應之說,如《,日唐書·經籍志》所載,苟氏撰《靈鬼志》、劉義慶撰《幽明錄》、王琰撰《冥祥記》、王曼撰《續冥祥記》、顔之推撰《冤魂志》之類,都是敘述因果報應事迹的。北朝人民受異族殘酷的統治,無法逃避,因此在北朝強調靈驗感通之說。如觀世音、文殊、地藏、彌陀、彌勒諸佛菩薩,經典如《法華經》、《金剛般若經》等乃至佛舍利、佛骨都是祈求靈感的對象。齊世便有《高王觀世音經》出現。隋文帝建舍利塔,誇耀舍利的靈感,意在鎮服人民,在這些祈求靈感的對象中發展成爲教宗,流行以至後世的是持念彌陀的淨土教和禮忏地藏的叁階教,叁階教創于隋信行禅師,在隋唐屢經禁止而不能絕,最盛的時期約流傳了一百五十年,其後逐漸衰竭直到唐末始亡失。淨土教經道綽、善導的提倡,卻逐漸發展,得到各宗派的共同扶持,以至後來成立了淨土宗。

  叁階教徒的末流不持戒律,唯重頭陀,不誦經論,乃至認爲讀誦《法華》,持念彌陀是有所是非,欣厭,成謗法罪,墮大地獄,不敬佛菩薩像,以爲是泥龛,便完全否定了住持叁寶,違背了經論宗旨(見《念佛鏡》、《釋門自鏡錄》)。但是提倡布施,使教中財力雄厚,可以左右寺院經濟,所以雖經隋文帝禁斷,卻更蔓延,人唐以後更爲興盛。其門徒不與其他派僧侶同住,各寺院皆別立叁階院以居之。依據北涼譯《大方廣十輪經》以禮忏地藏菩薩爲行法,而盛行一時。唐武德中化度寺立無盡藏。貞觀以後舍施錢帛金玉,積集不可勝記。所積分爲叁分:一分供養天下伽藍增修之備,一分施天下饑餒悲田之苦,一分以充供養無礙。士女禮忏填咽,施舍爭次不得,更有以車載錢絹,舍而棄去,不知姓名(《太平廣記》卷四九叁)。以至燕涼蜀趙都來向之借取,每日所出不可勝數。所有借舉,不作文約,但至期還送而已(《兩京新記》)。其經濟既如此雄厚,影響社會,唐代也屢經禁斷。武後聖曆二年(699)勃“其有學叁階者唯得乞食長齋絕谷、持戒坐禅。此外辄行,皆是違法”。開元十叁年(725)又先後兩诏說:化度寺及福先寺叁階僧創無盡藏,每年正月四日(信行忌日)天下士女施錢,名爲護生,稱濟貧弱。多肆奸欺,事非真正,即宜禁斷。其藏錢付禦史臺京北河南府勾會知數,明爲之簿,財物田宅私畜宜散施京師寺觀,先用修理破壞尊像堂殿橋梁,有余人常住,從貧觀寺給(《全唐文》卷二八)。諸寺叁階院並令除去隔障,使與大院相通,衆僧錯居,不得別住。信行集錄悉禁斷除毀。若綱維從其行化誘人而不糾者勒還俗(《開元釋教錄》卷二八)。叁階教自隋代創始…

《中國佛教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