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穷奢极壮,画绩尽工。宝珠殚于缀饰,瑰材竭于轮奂。”(《旧唐书》卷八九)中宗景龙三年(709)韦嗣立谏崇饰寺观疏也说:“比者营造寺观,其数甚多。务取弘博,竞祟瑰丽。大则费耗百十万,小则尚用三五万余。略计都用费财至千万以上。”(引日唐书》卷八八)睿宗景云二年(711)又准许贵妃王公家建功德院,自此寺院更为增多,这样壮丽的寺院其田产也必定丰富,才能维持开支。其经济主要来源是靠常住田,也就是庄田。此外水碾也是主要生利事业之一。庄田是由政府赐给或是信徒施舍,或是自行开荒得来的。唐初道英住蒲州普济寺,置庄三所,麻麦粟田皆在夏县东山深隐之所,不与俗争(《续高僧传》卷三四),这可能是自行开荒的。唐太宗于战场建七寺,给大家车牛田庄(《广弘明集》卷三七)。隋开皇中以柏谷屯地一百顷赐少林寺。唐初少林寺僧兵助太宗征战,购地四十顷,水碾一具(《金石萃编》卷七四)。又如长安西明、慈恩等寺以及国家营造的大寺都有敕赐庄田(《法苑珠林》卷六二)。又如京师清禅寺园圃周绕,水陆庄园,仓廪碾硙,库藏盈满,莫匪由焉(《续高僧传》卷三九《善胄传》)。及至武后天册万岁元年(695)时已经是“所有公私田宅,多为僧有”(《资治通鉴》卷二零五)。睿宗时不得不加限制,并没收所有布施。禁止布施田宅诏说:“寺观广占田地及水碾桤,侵略百姓。”“官人百姓将庄宅舍布施者,在京并令司农即收,外州给贫下课户。”(《全唐文》卷一九)
至于僧侣个人的生活主要是靠“口分地”。唐武德七年(624)实行均田之制,僧尼亦同得分田。《唐六典》卷三《户部》云:“凡道士给田三十亩、女冠二十亩。僧尼亦如之。”但是僧尼只有口分田,而无永业田。僧尼的永业田就是寺院的常住田。口分田,就是二十岁受田,六十岁退田。三岁为黄,四至十五岁为小,十六至二十为中,六十以上为老。这些人的生活是由寺院担负的。其僧徒一人每年所费,如唐怀信《释门自镜录序》中所说,“余且约五十之年,朝中饮食盖费三百余硕矣。寒暑衣药盖二十余万矣。”是每僧一年之中食粟六硕,用钱五千。至于豪富的僧徒,其私财是富有的。中宗时僧慧范以罪诛,没其私财一千三百万贯(《尚书故实》)。
此外质息也是寺院收入主要部分。怀信《释门自镜录》卷下记隋仁真用寺内无尽灯油钱二十贯不还,堕黑暗地狱事。无尽灯油钱是募得此钱,出贷取息,逐年存本,以所得利买油供灯。于是子母展转无尽。唐时一般利息是四分或五分(《唐六典》卷六、《唐会要》卷八)。寺院中专司贷息的职司叫做“无尽藏”。
寺院的附属事业如悲田养病坊,有由政府在寺院中设立的,是武后长安中(701---704)创立,并置专使管理(《唐会要》四九),有由僧徒自己设立的,如洪防在陕州建龙光寺,设病坊,常养病者数百人(《牛氏纪闻》)。至于开掘义井,设立普通院以供行旅宿食,以及造林植树,修治道路和桥梁,也是寺院或僧侣所常作的事业。
玄奘与慈恩宗 中国三大译师中以玄奘法师的成就最为伟大。玄奘,俗姓陈,河南缑氏人。隋末出家,先在洛阳从慧景学《涅槃》,从严法师学《摄大乘论》,时年十三。武德元年(618)入蜀,从道基、宝暹学《摄论》、《毗昙》及从震法师学《迦延论》。复游荆州,北至相州,与休法师质问疑碍,至赵州从深法师学《成实》,又人长安从道岳学《俱舍》,从法常、僧辩学《摄论》。因感觉地论师、摄论师、南道派、北道派各家学说不一,不知所从,便决定西行求法,访取《瑜伽师地论》。于贞观二年(628)由长安出发西行,经历西域各国,南下转至印度。最初在缚喝国从般若羯罗学《昆婆沙论》,在迦湿弥罗国从僧称法师听《俱舍》、《顺正理》、《因明》、《声明》等论。停留二年学诸经论。在磔迦国从老婆罗门学《经百论》、《广百论》,在那仆底国从调伏光学《对法论》、《显宗论》、《理门论》,在阇烂达那国从月胄学《众事分毗婆沙》,在禄勒那国从阇耶氇多学《经部毗婆沙》,在秣底补罗国从密多斯那学萨婆多部《辩真论》、《随发智论》,在曲女城从毗离耶犀那读《佛使毗婆沙》、《日胄毗婆沙》,然后到摩揭陀国那烂陀寺从戒贤论师学《瑜伽师地论》,先后听《瑜伽》三遍,《顺正理》一遍,《显扬》、《对法》各一遍,《因明》、《声明》、《集量》等论各二遍,《中》、《百》二论各三遍,其《俱舍》、《婆沙》、《六足》、《阿毗昙》等以曾在迦湿弥罗诸法听讫,在此寻读决疑而已。到伊烂拿国从如来密和师子忍二大德读《毗婆沙》、《顺正理》,至侨萨罗国从婆罗门读《集量论》,至驮那羯磔迦国从苏部底和苏利耶学《大众部根本阿毗达磨等论》,至钵伐多国从学正量部根本阿毗达摩和《摄正法论》、《教实论》,又回摩揭陀国杖林山从胜军论师学《唯识抉择论》、《意义理论》、《成无畏论》、《不住涅槃十二因缘论》、《庄严经论》,仍回那烂陀寺,着《会宗论》三千颂和会中观、瑜伽二宗。又着《破恶见论》一千六百颂驳斥小乘所制破大乘义。造《三身论》三百颂赠给迦楼摩多国童子王。戒日王在曲女城设无遮大会,集会十八国王,大小乘僧三千余人,婆罗门及外道二千余人,那烂陀寺千余僧。玄奘坐宝床,为论主,立大乘义,悬在会场外,十八日无一人敢来对论。会后东归。以贞观十九年(645)回到洛阳。往返十七年,途经一百一十余国。
玄奘回国以后,先在弘福寺译经,后太子造慈恩寺,在寺西北造翻经院,迁往继续翻译,中间先后又在玉华宫、修文殿、洛阳丽日殿等处译出经论。所译共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撰《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记所经历各国形势、风俗、圣迹、人物等故事,为现今西域和印度考古学中的重要资料。最初译出《菩萨藏经》,其后译出《显扬论》、《集论》、《瑜伽师地论》、《发智论》、《大毗婆沙论》等,最后在玉华宫译成《大般若经》六百卷。在译《大般若经》之前,准备将印度十大论师所作《唯识三十论》的注释各别译出,由于弟子窥基的申请,于十家之中以护法论师为主,揉合余家,总译为《成唯识论》十卷,成为一家根本典籍。又重译世亲所造《摄大乘论释》十卷,文义与陈真谛所译不同,称为《新义》。玄奘于麟德元年(664)卒。弟子窥基居慈恩寺继续弘化,因称为慈恩宗。基所撰疏如《成唯识论述记》、《唯识枢要》、《瑜伽略纂》、《杂集论述记》、《中边论述记》、《法华玄赞》、《弥勒上生经疏》、《法苑义林章》等,世称“百本疏主”。
时有新罗僧圆测(613---696)居西明寺,亦为玄奘弟子,着《成唯识论疏》、《解深密经疏》等,立义与窥基不同。两家争辩甚烈。圆测弟子道证着《成唯识论要集》等宣扬师说。窥基弟子慧沼(650—714)着《成唯识论了义灯》,主张慈恩正义,破斥圆测、道证之解。慧沼弟子智周(668--723)着《成唯识论演秘》解释窥基所着《述记》。于是窥基、慧沼、智周,世称唯识三祖,而《枢要》、《了义灯》、《演秘》成为研究唯识的宝钥。中唐以后,禅净之教盛行,而此宗由于名相过于烦琐便衰微了。
贤首宗的成立 玄奘是因为地论师南北两道不同的理论,无法抉择而西行求法的。但是正当玄奘西行的时候,地论师南道派的学说却经法顺、智俨而有所发展,当玄奘回国以后,慈恩宗建立的时候,法顺、智俨的学说也由法藏发挥而建为贤首宗了。法顺(557--640)是圣因寺僧珍的弟子,受持定业,多有感通,当时称之为神僧。其所传《华严法界观门》应当就是他的修禅口诀。书中用真空观、事理无碍观、周遍含融观(事事无碍观)三层次第以体认一切法圆融的道理。智俨(602----668)十二岁时,从法顺出家。法顺将他交付给其弟子达法师,令期I:诲,同住在至相寺。至相寺是地论师南道派慧光的三传弟子彭渊所创建,弘扬地论的根本道场。法顺与其弟子同住在此寺,其与地论师的关系可知。智俨从法顺受华严法界观门,又从彭渊的弟子智正听受《华严经》,陶研《十地品》中六相之义,将地论师所主张的一切法唯是一如来藏所变现,发展为一切法互相融通共为缘起,也就是由如来藏缘起(真如缘起)的理论发展为法界缘起的理论。智俨二十七岁时便立教分宗,着《华严经搜玄记》,又着《华严杂孔目章》、《华严五十要问答》、《华严十玄门》等书,特别阐明十玄、六相之旨。显庆四年(659)智俨在长安云华寺讲《华严经》。法藏时尚在俗,年才十七,预会听讲后,便从受业。咸亨元年(670)始得剃度。调露元年(679)参加地婆诃罗译场,证圣元年(695)参加实叉难陀译场,笔受新译《华严经》八十卷。先后在太原寺、云华寺、佛授记寺讲新旧《华严经》二十余遍。着《华严探玄记》、《华严一乘教义章》、《华严旨归》、《妄尽还源观》等。为武后讲十玄、六相之旨,武后不能领悟,法藏乃指殿前金师子为譬,撰《金师子章》,又设十镜相照,中燃一炬,互影交光以显万法涉入无尽之义。又所撰《般若心经疏》,为时所贵重。因为法藏号贤首,大成了法顺、智俨的遗绪,所以这一派学说称为贤首宗。
禅宗的发展 自达磨东来传授心印以后,次第传灯,其受道心行,专注念慧者,多不为世所重,其敷宏文义,撰述疏抄者叹堕于名相,有失真宗。二祖惠可传与三祖僧璨,当周武灭法,隐居太湖司空山,有《信心铭》一篇传世。开皇十二年(592)度沙弥道信,是为四祖,道信后居黄梅双峰山。道信寂后弟子五祖弘忍继领其徒众,建立东山法门,禅法才大兴。道信又付法与金陵牛头山法融,别为一支,号牛头宗。法融初从灵法师学三论,宴坐石室,有百鸟衔花之异。道信亲来访寻问答(语句见…
《中国佛教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