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国佛教史▪P16

  ..续本文上一页《景德传灯录》),因付以法。法融有《心王铭》一篇(见《景德传灯录》)。后有僧问南泉:牛头未见四祖时,为什么鸟兽衔花来供养

  南泉说:只为步步踏佛阶梯。僧云:见后为什么不来

  南泉云:直饶不来,犹较王老师一线道。又僧问一老宿:未见四祖时如何

  云:如条贯叶。僧云:见后如何

  云:秋夜纷纷。这一公案,唐时诸方多举唱以示参究宗旨。宗密判此宗为泯绝无寄宗(《圆觉大疏钞》)。

  五祖弘忍会下常过七百人,其后分为两支,所谓南禅与北禅。南宗奉慧能为六祖,而北禅奉神秀为六祖。北禅主张渐修,而南禅主张顿悟。神秀(606--706)在弘忍会中为上座,作一偈以呈自己的见解,偈说:“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弘忍许为“依此修行,亦得胜果”。弘忍卒后,迁居江陵当阳山。武后召入都,居洛阳六年而卒。为两京法主,三帝门师(武后、中宗、睿宗)。神秀开法的大要是“忘念以息想,极力以摄心”,趣玄以前,万缘俱闭,发慧以后,一切皆如,“特以《楞伽》,递为心要”(张说撰碑文)。”

  慧能在弘忍处为行者,在碓坊中舂米,听神秀偈,因也作一偈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弘忍许为亦未见性而半夜中却付以衣法。仪风元年(676)在广州因二僧争议,一说风动,一说幡动。慧能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为众知识,方出家受戒。后住韶阳曹溪宝林寺。其说法大要,一切善恶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净心体,湛然常寂,妙用恒沙。主张自心是佛。于一切处而不住相,不生憎爱取舍,不念利益成坏,安静闲恬,虚融淡

  白是一行三昧。于一切处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真成净土是一行三昧,若人具此两三昧,决获菩提。有《法宝坛经》一卷传世。

  弘忍门下有十子,各堪为一方之师,其法门亦各有不同。十子即是神秀、慧安、智说、宣什、法持、义方、玄赜、法如、慧藏、刘主簿等。

  慧安于贞观中到黄梅,见弘忍,传心要。高宗时住嵩山。也受到武后和中宗的钦重。神龙二年(706)卒,年一百二十七岁,世称“老安国师”。坦然、怀让二人来参,问曰:“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安曰:“何不问自己意

  ”曰:“如何是自己意

  ”安日:“当观密作用。”曰:“如何是密作用

  ”安以眼开合示之。坦然因留,怀让辞往曹溪。

  智说是蜀资州人,住资州德纯寺,传弟子处寂,姓唐氏。寂传无相,姓金氏,是新罗王子。其法以无忆、无念、莫忘三句次第配戒定慧,过去之境勿忆,未来之事勿念,常与此智相应,不昏不错,名莫忘(《圆觉大疏钞》)。

  宣什与果州(今四川南充)未和尚,阗州(今四川阆中)蕴玉同称南山念佛宗。其法令一声念佛,引声由念,后渐微声以至无声,送佛至意,意念犹粗,又送至心。念念存想有佛恒在心中,乃至无想,盖得道(《圆觉经大疏钞》)。

  法持是以念佛人道。年十三依弘忍,得心要。归青城山事方禅师。持于净土以系于念,凡九年,俯仰进止必资观行(宋戒珠《净土往生传》)。应当是最初提倡禅净合修的。

  法如居嵩山少林寺(《金石续编·中岳法如禅师行状》)。余人事不详。

  四分律的三家 自魏世慧光弘扬《四分律》以后,至初唐发展成为三家:一相部宗,二东塔宗,三南山宗。

  因为法砺(569--635)在相部(相州)弘传慧光的旧义,所以称为相部宗。法砺从演空寺灵裕出家,受具后从静洪学《四分律》,及往恒州从慧光三传弟子洪渊研究律旨。又游江南学《十诵律》。迁邺后讲《四分律》四十余遍。撰《四分律疏》十卷,《羯磨疏》四卷。门人有明导、昙光(二人又学于卫州道烁)、道成,道成之门有怀素、满意。

  怀素(625--698)投玄奘学习经论,又从道宣学《行事钞》,后学法砺《四分律疏》。以法砺疏未尽善,永淳元年(682)撰《四分律开宗记》十卷,数古疏十六失。构成一家之说。号为新章,称东塔宗。

  满意住长安崇福寺,称西塔律师。弟子有大亮、闻慧、法藏、义威、远智、全修、惠荣、定宾等。定宾住嵩山镇国寺,作《破迷执记》一卷,破怀素新说;又撰《四分律饰宗义记》二十卷,扶法砺疏。

  道宣(596---667)在长安弘福寺从惠光三传弟子智首受具戒,前后听其讲《四分律》二十遍。武德九年(626)撰成《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三卷,贞观元年(627)撰《四分律拾毗尼义钞》三卷。六年(632)到魏郡向法砺资问律中大义。又撰《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二卷、《四分律含注戒本疏》三卷。十六年(642)入终南山丰德寺,十九年(645)撰《比丘尼钞》三卷。以居住终南山,称为南山宗。门下甚盛。周律师为本宗二祖。时江东多行《十诵》,自道宣再传弟子道岸传法于江东,江东的《四分》始盛。

  《律宗纲要》卷上云:“古来诸师立《四分》宗,异解纷纭。略举十家:一者有师以止作为宗,二者道晖律师以受随为宗,三者有师以止恶为宗,四者法愿、智首俱以教行为宗,五者有师以因果为宗,六者道云律师不别立宗,七者法砺以止善为宗,八者南山律师以净戒为宗,九者怀素律师以戒行为宗,十者定宾律师以善说毗奈耶为宗。”

  法砺主张戒不兼诠定慧,故以止持作持二法为宗。依《成实论》以非色非心为戒体。分戒学为受戒法门、随戒行相二种。创发要期,断恶修善,建志成就,纳法在心,名为受戒。受戒之后,随顺受体,名为随戒。受戒又有受缘、受体二种。受缘是受戒之时藉善来、上法、三师、八敬及羯磨五种因缘。受体有作戒、无作戒二种。身口方便,造趣营为是作。四心三性恒流,不藉于缘是无作。作戒以色为体,无作以非色非心为体。随戒有专精不犯、犯已能悔二种。专精不犯是上根人,一向顺教离恶修善。犯已能悔是下根人,放纵身口,违于禁戒,后以惭愧而复其本。

  怀素主张律文兼举定慧二行,定慧是戒学所摄,故律须以戒行为宗。评破古师以止作、受随、止恶止善、教行、专精不犯、因果等为宗之失,依一切有部以色法为戒体。

  道宣以如来一代圣教立化、制二教。戒定慧三学之中,以定慧二学摄于化教,戒学为制教,化教又开为性空、相空、唯识三观之教,制教立有、空、圆三宗。有宗以色法为戒体,空宗以非色非心法为戒体,圆宗以种子为戒体。《羯磨疏》卷三说:“欲了妄情,得知妄业。故作法受还熏妄心,于本藏识成善种子,法是戒体。”又以五、八、十、具等为三聚净戒中之摄律仪戒。故摄善法戒、摄众生戒唯通受、摄律仪戒依羯磨法七众别受。

  当时除了《四分律》三家之外,还有义净所传的《一切有部律》。义净于咸亨二年(671)由广州乘船西行,周游印度,于证圣元年(695)返到洛阳,译出经律五十六部,二百三十九卷。其中有《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十八部,二百零九卷。又撰《南海寄归内法传》,叙印度佛法的轨则,《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记西行僧徒的行迹。但以不属四分一宗,未得弘扬。

  净土教与三阶教 当南北朝的时候,南朝人民受阶级压迫,由于两极分化的加剧,原来压迫人民的人不久便破产而被压迫,因此在南朝强调因果报应之说,如《,日唐书·经籍志》所载,苟氏撰《灵鬼志》、刘义庆撰《幽明录》、王琰撰《冥祥记》、王曼撰《续冥祥记》、颜之推撰《冤魂志》之类,都是叙述因果报应事迹的。北朝人民受异族残酷的统治,无法逃避,因此在北朝强调灵验感通之说。如观世音、文殊、地藏、弥陀、弥勒诸佛菩萨,经典如《法华经》、《金刚般若经》等乃至佛舍利、佛骨都是祈求灵感的对象。齐世便有《高王观世音经》出现。隋文帝建舍利塔,夸耀舍利的灵感,意在镇服人民,在这些祈求灵感的对象中发展成为教宗,流行以至后世的是持念弥陀的净土教和礼忏地藏的三阶教,三阶教创于隋信行禅师,在隋唐屡经禁止而不能绝,最盛的时期约流传了一百五十年,其后逐渐衰竭直到唐末始亡失。净土教经道绰、善导的提倡,却逐渐发展,得到各宗派的共同扶持,以至后来成立了净土宗。

  三阶教徒的末流不持戒律,唯重头陀,不诵经论,乃至认为读诵《法华》,持念弥陀是有所是非,欣厌,成谤法罪,堕大地狱,不敬佛菩萨像,以为是泥龛,便完全否定了住持三宝,违背了经论宗旨(见《念佛镜》、《释门自镜录》)。但是提倡布施,使教中财力雄厚,可以左右寺院经济,所以虽经隋文帝禁断,却更蔓延,人唐以后更为兴盛。其门徒不与其他派僧侣同住,各寺院皆别立三阶院以居之。依据北凉译《大方广十轮经》以礼忏地藏菩萨为行法,而盛行一时。唐武德中化度寺立无尽藏。贞观以后舍施钱帛金玉,积集不可胜记。所积分为三分:一分供养天下伽蓝增修之备,一分施天下饥馁悲田之苦,一分以充供养无碍。士女礼忏填咽,施舍争次不得,更有以车载钱绢,舍而弃去,不知姓名(《太平广记》卷四九三)。以至燕凉蜀赵都来向之借取,每日所出不可胜数。所有借举,不作文约,但至期还送而已(《两京新记》)。其经济既如此雄厚,影响社会,唐代也屡经禁断。武后圣历二年(699)勃“其有学三阶者唯得乞食长斋绝谷、持戒坐禅。此外辄行,皆是违法”。开元十三年(725)又先后两诏说:化度寺及福先寺三阶僧创无尽藏,每年正月四日(信行忌日)天下士女施钱,名为护生,称济贫弱。多肆奸欺,事非真正,即宜禁断。其藏钱付御史台京北河南府勾会知数,明为之簿,财物田宅私畜宜散施京师寺观,先用修理破坏尊像堂殿桥梁,有余人常住,从贫观寺给(《全唐文》卷二八)。诸寺三阶院并令除去隔障,使与大院相通,众僧错居,不得别住。信行集录悉禁断除毁。若纲维从其行化诱人而不纠者勒还俗(《开元释教录》卷二八)。三阶教自隋代创始…

《中国佛教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