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行之百五十年,至此开元禁断以后方渐消沉,然仍未杜绝。信行在当时虽受到指责,但仍得到尊重,如道宣在《高僧传》习禅科中为之列传,法藏《华严教义章》卷一中也引信行的言论。乃至德宗时圆照撰《隋传法高僧信行禅师碑表集》三卷。可见三阶教在社会流行是有一定基础的。
净土教自北魏昙鸾在汾州石壁玄中寺立九品道场。唐时道绰在寺中见昙鸾遗迹,因而般舟方等岁序常弘,九品十观分时绍务。教人念弥陀佛名,用麻豆等物为数,又穿诸木穗子以为数法。着有《安乐集》二卷。晋阳、太原、汶水三县道俗经其化导,七岁以上者皆念弥陀,上精进者其豆量八九十石,下精进者亦得二三十石。道绰弟子善导人长安于光明寺说法。光明寺是三阶教五寺之一。当时净土教与三阶教争论甚烈。善导教化道俗,般舟行道,方等礼佛,护持戒品,纤毫不犯。以所受布施写《阿弥陀经》十万卷,画净土变相三百铺。见塔庙损坏必修补。士女从化有诵《弥陀经》至五十万卷、念佛日课十万声者。着有《观经四帖疏》、《法事赞》、《观念法门》、《往生礼赞偈》、《般舟赞》等。
善导的弟子怀感于总章元年(668).出家,时年二十九。后师事善导十有余年。着《释净土群疑论》七卷,以弘净土。
净土教和三阶教同以最简便易行的方法,向群众教导。两者所主张的行法之中,礼忏同,修补塔庙同,艰苦朴素同,但是三阶教有雄厚的经济组织,能抵抗政府的禁令,取得富有人士的支持。然而三阶教不重戒律,净土教却护持戒品;三阶教不重读诵,废除经典,净土教却重视读诵、写造经卷。这就使三阶教在佛教派系之中孤立,成为违经背道的异端,而终归于消失,净土教却受到各教派的赞扬,成为万善同归的总旨,而发展成为净土宗,流传弘广。在初唐时代净土教与三阶教二者之间争论得很激烈。在相传是窥基所撰《西方要诀》中,怀感所撰《释净土群疑论》中,乃至大历以后道镜、善道所撰《念佛镜》中都有与三阶教辩论的文字。就所崇敬的对象来分析,也可以说是弥陀教和地藏教之争。除此以外,有主张上生兜率面觐弥勒的,特别是慈恩宗徒,因而有极乐与兜率往生难易之争,这可以说是弥陀教与弥勒教之争。在这两方面得胜利的都是弥陀净土之教。
第十二节 盛唐的佛教(712-761)
天台宗的光大 唐玄宗时代是唐代经济文化最盛的时期,所以玄、肃二宗五十年间称为盛唐。初唐时佛教思想界中是以慈恩宗、贤首宗、禅宗占主流地位。天台宗自创始于北齐慧文,发展于南岳慧思,大成于天台智顗,结集于章安灌顶,人唐以后经智威、慧威、玄朗三世相承,都只局处吴越一偶,未广弘布。开元中经玄朗的弟子湛然的努力,始光大于中原。诚如《荆溪传》中所说:自唐以来,传衣钵者起于庾岭(禅宗),谈法界(贤首宗)、阐名相(慈恩宗)者盛于长安。是三家皆以道行卓荦,为帝王师范。然而“讲《华严》者(贤首宗)唯尊我宗,读《唯识》者(慈恩宗)不许他经,至于教外别传(禅宗)但任胸臆”。自湛然广事着作,祖述宗义以后,方使天台教观盛行于天下。
湛然是晋陵荆溪人,世称荆溪尊者,年十七便学天台宗止观,年二十从玄朗学,年三十八始出家。就智顗的《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作为注释,成《法华玄义释笺》、《法华文句记》、《摩诃止观辅行传弘诀》和《摩诃止观辅行披寻记》,又删节整理智顗的《维摩经文疏》成《维摩经略疏》,同时对略疏作了解释,成《维摩经疏记》。天台宗既以《法华》为宗旨,但是当时学《法华》的人一切以窥基所作《法华玄赞》为宗。为弘扬天台,必须对《玄赞》加以驳斥,于是作《法华五百问论》以破之。又针对慈恩宗五种种性又有无种性众生之说,作《金刚锌》,就无情佛性以申明一切众生究竟成佛的道理。此外概括天台宗的纲领,写成《始终心要》、《止观大意》、《止观义例》成为天台宗入门的必要典籍。为了指导修习止观,写成《法华三昧辅助仪》、《观心补助仪》。于是天台宗圆顿之教悉归于正。正因为当时禅宗已脱离《楞伽》的轨范而用《般若》的途径,贤首宗也因为法藏卒后,后继无人,经澄观遍学各宗,私淑法藏才得继续,在学说上已更近于天台。所以在理论上分歧最大的是天台与慈恩,而湛然所辩驳的对象也主要是慈恩宗。
密宗的成立 由于持诵陀罗尼而得破惑证真,这便是密宗。陀罗尼是总持的意思,就是能摄持种种善法不失。陀罗尼有法、义、忍、咒四种之分。法陀罗尼能于教法,闻持不忘;义陀罗尼能于一义通达无量义;忍陀罗尼能证真如甚深功德;咒陀罗尼能依神咒言句起神通自在之用。密宗便是主张藉咒陀罗尼之力而获得法、义、忍三陀罗尼,所持的咒陀罗尼必定是诸佛、菩萨依三昧所说的。
自汉代以来,常有名译师译出种种陀罗尼经。最初东汉就译有《咒贼咒法经》、《安宅神咒经》,其经阙本。现存的有吴支谦译《无量门微密持经》、《华积陀罗尼神咒经》。其后历代译师特别是入唐以后诸大译师,如玄奘、义净、实叉难陀、菩提流志等都有或多或少的关于陀罗尼经的传译,然而未建立成密宗。其原因是所译只是密部个别法门的经典而未根据密宗的根本理论建立完整的思想体系,又未曾依照密宗仪轨布置坛场,举行灌顶的仪式,正式传授。密宗的建立是开元时善无畏、金刚智、不空三人建立起来的,世称之为开元三大士。
善无畏,梵名输波迦罗,是甘露王后裔,后迁乌荼国,父为佛手王。善无畏十三岁嗣王位,后让位与兄,出家至南方海滨,转赴摩揭陀国那烂陀寺,从达摩鞠多学密法,经迦湿弥罗、乌场、突厥、吐蕃,以开元四年(716)来长安,住西明寺,即开始译经。至开元十二年(724)随玄宗到洛阳,次年在大福先寺为沙门一行译出《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简称《大日经》,为密宗根本法门之一。因为经中金刚手请佛说《大悲胎藏生大曼荼罗王》,这法门又简称为“胎藏界法”。经中宗旨是“以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修行之人初发菩提心如初托在胎中;依真言行学大悲万行而净心又显现,如初诞生;发起方便,以自修行,随缘利物,如婴儿学技。见道如初识种子初始托胎;至七地以前为大悲万行所长养如在胎藏;无功用以上,渐学如来方便,如婴儿学艺,至究竟道成佛,如技艺学成,从于政事。译时一行笔受此经,兼撰《大日经义释》,是为密宗根本经典之一。
金刚智,梵名跋日罗菩提,是南印度摩赖耶国人,伊舍那靺摩的第三子,十岁在那烂陀寺出家,依寂静智学《声明论》,十五岁住西天竺学《法称论》,二十岁回那烂陀寺受戒学律及《般若灯论》、《百论》、《十二门论》。二十八岁于迦毗罗卫城从胜贤学《瑜伽论》、《唯识论》、《辩中边论》。三十一岁住南天竺学密宗《金刚顶瑜伽经》等。历游诸国,至师子国,乘船经佛逝国,于开元七年(719)到广州,次年到洛阳,于是往来长安、洛阳之间。沙门一行数经请问,金刚智为立坛灌顶,一一指教。自十一年(723)开始译经,于十九年(731)译出《金刚顶瑜伽修习毗卢遮那三摩地法》,是为密宗根本法门之一,简称为《金刚界法》。金刚界是指五分法身,常乐我净四德,法身般若解脱三德以及三十七菩提分法,十八不共法等无量法门以为佛身之义。又总集十法界而成如来金刚界曼荼罗之义。所以胎藏界是众生因位所具理性法门,而金刚界是如来果位所具智体法门。
不空,梵名阿目怯跋折罗,是师子国(今锡兰)人。开元六年(718)于阇婆国遇金刚智,从为弟子,时年十四。开元八年(720)同到洛阳(或云:是北天竺人,父早卒,随叔父来中国,周游武威、太原等处,师事金刚智)。随侍金刚智往来长安、洛阳,学瑜伽宗,受三密法。开元二十九年(741)金刚智卒,奉遗命回师子国访求大本《金刚顶经》及大本《毗卢遮那经》。在师子国从普贤阿阇梨学十八会金刚顶瑜伽及大毗卢遮那大悲胎藏各十万颂。五部门顶、佛部、金刚部、宝部、莲华部、羯磨部、即五方佛灌顶、真言秘典等五百余部。以天宝五年(746)回到长安,于宫中建坛为玄宗授灌顶。天宝十二年(753)因哥舒翰请由韶州往武威,在开元寺为士庶数千人授五部灌顶金刚界大曼荼罗法。至德元年人长安,住大兴善寺,置灌顶道场。前后译经现藏中有一百七十三部,二百二十四卷。与罗什、真谛、玄奘称为四大翻译家。代宗时永泰元年(765)补特进试鸿胪卿,赐号大广智。大历九年(774)六月因疾作遗书,代宗勃加开府仪同三司,封肃国公,食邑三千户。数日而卒,年七十。《宋高僧传》称:“传教命轮者,东夏以金刚智为始祖,不空为二祖,慧朗为三祖。”但是据日本真言宗所传清凉山海云和造玄二人所叙,胎藏界源流是由大日如来,经金刚手、达摩掬多、善无畏、玄超、惠果而传给日本空海的。金刚界法是大日如来、普贤(金刚萨埵)、文殊、龙猛(龙树)、龙智、金刚智、不空、惠果而传给日本空海的。是金刚界法以金刚智为第六祖、不空为第七祖、惠果为第八祖。而胎藏界法则金刚智与一行同是善无畏弟子。
禅宗南北之争 弘忍的弟子神秀弘化在嵩洛之间,以《思益》及《楞伽》授弟子普寂说:“此两部经是禅学宗要。”神秀虽受武后、中宗所尊重,但未聚徒开堂广法。神龙二年(706)神秀卒后,普寂继领其徒众,弘化都城,禅风始盛,传教二十余年,开元二十七年(739)卒。终时教诫门人说:“尸波罗密是汝之师,奢摩他门是汝依处,当以不染为解脱之因,无取是涅槃之会。”义福也是神秀弟子,居蓝田孝感寺,二十余年未尝出院。后住长安慈恩寺。开元十年(722)随玄宗至洛阳,开元二十年(732)卒。宗密《圆觉经大疏钞》卷六说北宗“总彰佛体依《起…
《中国佛教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