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泉普願傳趙州從谂,世號趙州道法,普願于至德二年(757)出家,從密縣大隗山大慧禅師受業,大曆十二年(777)受戒于嵩山會善寺嵩律師,學相部律,後遊講肆,學《楞伽》、《華嚴》、《中論》、《百論》、《十二門論》。往從道一默受心要。貞元十一年(795)住池州南泉。大和八年(834)卒,年八十七。弟子九百人。弟子從谂遍曆諸方,年八十方居趙州城東觀音院,凡所舉揚,天下傳之。中和二年(882)卒,年一百二十歲。至晚唐之初,懷海弟子沩山靈佑傳仰山慧寂,建沩仰宗。弟子黃檗希運傳臨濟義玄,建臨濟宗。
希遷之門有惟俨、道悟。道悟年十四出家,年二十五受具戒。初從牛頭宗徑山道欽,密受心要。大曆十一年(776)入余姚大梅山。建中元年(780)詣道一,二年(781)谒希遷,兩心相合。始居澧陽,繼遷景江,又遷當陽柴紫山,衆請居荊州天皇寺。行在《璎珞》,志在《華嚴》,度人說法,旨雲:“垢淨共住,水波同體。觸境迷著,浩然忘歸。叁世平等,本來清淨。一念不起,即見佛心。”世號天皇門風。道悟之下四傳而建立雲門宗,六傳而建立法眼宗。惟俨年十七依潮陽西山慧照禅師出家,大曆八年(773)受戒于衡山希操律師,往谒希遷,密領玄旨,又參道一,奉侍叁年,還希遷處,嗣其法。後居澧州藥山,海衆雲集,道化大振。大和八年(834)卒,年八十四。弟子昙晟傳洞山良價,價傳曹山本寂,于晚唐之初建立曹洞宗,亦稱洞上宗。
自馬祖會下八百人,弟子大毓居常州芙蓉山,感化道俗,動盈萬數。惟寬居長安興善寺,弟子千余。普願住池州,弟子亦數百人。于是宗風寢廣,不僅禅宗門庭遍于名山大邑,士俗男女亦多參究。道一弟子龐蘊,普願弟子甘贽都是合家向化。寵蘊貞元初(785)谒石頭希遷,忘言會旨。與希遷弟子丹霞天然爲友。又往江西參道一。問曰;“不與萬法爲侶者是什麼人
”道一日:“待汝一口吸盡西江水,即向汝道。”蘊于言下頓悟玄要。元和中與妻子及女靈照居襄陽。有偈雲:“有男不婚,有女不嫁,大家團栾頭,共說無生活。”有詩偈叁百余篇傳于世。岩頭蓖禅師在南泉弟子甘贽家度夏,補衣時,甘贽過前,奯以針作紮勢。甘贽整衣謝。妻問曰:“作麼
”甘贽曰;“說不得。”妻曰:“也要大家知。”乃舉前話,其妻頓悟雲:“此去叁十年後,須知一回飲水一回噎。”其女聞之,亦悟雲:“誰知盡大地人性命被裔上座紮將去也。”道一弟子浮歪和尚被淩行婆摧折一上。希遷弟子長髭曠禅師之遇李行婆。從谂勘破臺山婆。趙州許多婆子多知機要。如一婆子請轉藏經。從谂下禅床轉一匝,婆曰:“比來請轉全藏,如何只爲轉半藏。”又從谂問一婆子;“何處去
”婆曰:“偷趙州笱去。”谂曰:“忽遇趙州作麼生
”婆便與一掌。谂休去。一婆子人院雲:“寄宿。”從谂曰,“者裏是什麼所在
”婆呵呵大笑而去。此外還有無語婆、插田婆等機緣語句,可見當時禅風的普遍。
淨土教的流派 自道綽、善導建立了持名念佛的教化,慈愍叁藏慧日傳授天竺念佛方法,淨土教有了不同的流派。繼承慧日有承遠、法照,繼承善導的有少康。
承遠初從資州智诜的弟子處寂學禅,密悟其道。開元二十叁年(735)至荊州玉泉寺谒惠貞,從學有年。人衡山從通相受具足戒,究《四分律》。往廣州從慧日受念佛叁昧法。天寶初還衡山,專修般舟叁昧,道化甚盛。貞元十八年(802)卒,年九十一。弟子法照于代宗永泰元年(765)入廬山,結西方道場修念佛叁昧,後至南嶽師事承遠,大曆元年(766)受五會念佛誦經之法。第一會平聲緩念,第二會上聲緩念,第叁會非緩非急念,第四會漸急念,第五會四字轉急念。二年(767)住衡州雲峰寺,四年(769)于衡州湖東寺人九旬念佛道場,五年(770)至五臺佛光寺,轉往並州弘五會念佛。九年(774)撰《五會念佛誦經觀行儀》。大曆末(779)人長安,撰《五會念佛略法事儀贊》。代宗奉爲國師,教官人五會念佛。
少康年七歲出家,十五于越州嘉祥寺受戒。五夏之後于上元龍興寺聽《華嚴經》、《瑜伽論》。貞元初(788)于洛陽白馬寺得善導《西方化導文》,因一心淨土,入長安光明寺禮善導影堂,南至江陵,適新定,乞錢誘小兒念佛一聲,即與一錢。于烏龍山建淨土道場。貞元二十一年(805)卒。時稱爲後善導。自此以後五會念佛法門不傳。
律宗的紛爭 唐代四分一宗有相部、東塔、南山叁家並弘,代宗時宰相元載笃敬懷素,重其律要,奏請于成都寶園寺置戒壇,傳東塔新疏,命如淨爲懷素作傳。于時相部、東塔之間執見殊異,數興爭論。代宗大曆十叁年(778)因元載請,召兩街臨壇大德叁學宗匠十四人,于安國寺采新舊兩疏之長,別佥定一本,時如淨爲新章宗主。建中元年(780)撰成《新佥定四分律疏》十卷。但結果未能通行,仍許新舊兩疏並行,各從學者所好。元和中因阗中龍興寺結界,衡嶽寺昙清習南山宗,與東塔宗義嵩征難結界羯磨,往返經州涉省,下兩街新舊南山叁宗共定奪。義嵩理虧,昙清義正。當時習南山宗者專注意《行事鈔》的講述,抄記有數十家之多。
佛儒兩家的關系 自從隋王通主張儒佛道相調和以後,唐代統治者—“直運用這一思想作爲其宗教方針。但是王氏所謂叁教調和,並不是在理論上互相融通,而是在推行上兼顧並重,同時共存。所以在初唐、盛唐時期叁教各有所發展。在政治製度和經濟措施方面主要是利用儒術,在思想和風俗方面主要是利用佛道二教。所以在這時期內,佛教各宗得到建立、光大和普及。到了中唐時代,由于安史之亂,破壞了經濟,人口喪亡。加以形成了藩鎮割據的局面,中央政權由于宦官專權而日益腐敗。財政收入雖疊經整頓和增加稅目,仍是日益竭蹙。儒術的力量日衰,已不能挽救政治的頹廢。佛教方面卻由于人民苦于苛刻的稅役,紛紛遁人寺院。各寺院也隨著土地兼並,兩極分化的趨勢,日益富厚。因此在德宗禁止造寺度僧的情況下,一時排佛之風很盛。建中元年(780)劍南東川節度使李叔明上言:“佛道二教無益于時,請加澄汰。其東川寺觀請定爲叁等,上等留僧二十一人,上觀留道士十四人,降殺以七,皆精選有道行者。余悉令返初。蘭若道場無名者皆廢。”德宗認爲這製度可以在全國推行,便下尚書集議。都官員外郎彭偃認爲李叔明的辦法不妥,“去者未必是,留者未必非”,建議用取消特權和輸庸的辦法來限製。僧道未滿五十歲的,每年輸絹四匹,尼及女道士未滿五十歲者每年輸絹二匹。其雜色役與百姓同。有才智者令人仕,請還俗爲平人者聽。其年過五十者請皆免之(引日唐書》卷一二七)。刑部員外郎裴伯言主張用年齡來限製,凡僧道一律限六十四歲以上,尼和女冠限四十九歲以上,許終身在道,余悉還爲俗人。官爲計口授地,收廢寺觀以爲廬舍(《新唐書》卷一四七)。但是結果叁人的主張都未施行。在製度上雖未有所改革,卻引起儒家從思想意識上排佛的動機。
當時儒家將孔門弟子所感歎不可得而聞的“性與天道”提到論壇上來,以與佛教的“佛性與報應”之說相爭衡。但是發生兩派不同的主張,一派主張完全自立己說,徹底否定佛教,並建立自己的道統以與佛教各宗派對抗,這便是以韓愈、李翺爲代表的一派所主張的。另一派主張以儒爲主,融合佛老吸取佛教中合理部分以壯大自己而否定佛教的宗教形式,這便是以柳宗元、劉禹錫爲代表所主張的。兩派對于天道和性的解釋各有所不同,互相爭辯。
韓愈所立的道統是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孟轲。轲死不得其傳。荀卿與楊雄擇焉不精,語焉不詳(《原道》)。其談性,以爲與生俱生的是性,接觸于物而後生的是情,性是仁義禮智信,情是喜怒哀懼愛惡欲。而性與情各有上中下叁品,因此有善、不善之分。而認孟子道性善,荀子道性惡,楊雄道性善惡混都是一偏之見。其談天道,主張聽命于天,以爲“賢與不肖存乎己,貴與賤、禍與福存乎天”(《與衛中行書》)。對于佛教的態度是主張“人其人,火其書,廬其居”。元和十叁年(818)憲宗迎風翔佛骨人京師供養。韓愈上表極谏,因被貶爲潮州刺史。
李翺生于大曆中,貞元九年(793)初就州府貢舉,曾以文谒見梁肅,得梁肅的贊賞。貞元十二年(796)始與韓愈相識。他在二十九歲時(約貞元時)曾作《複性書》叁篇,主張人性善,而爲七情所昏。“性者天之命也,聖人得之而不惑者也;情者性之動也,百姓遊之而不能知其本者也”。這就與韓愈的性情各有叁品之說不完全相同。李翺是貞元十四年(798)登進士第,《複性書》之作大約在此時期,在韓愈《原道》之前。後人以爲《複性書》中有些詞句近乎佛理,如“明與昏謂之不同,明與昏性本無有,則同與不同二者離矣。夫明者所以對昏,昏既滅則明亦不立矣”,“心寂不動,邪思自息,惟性明照,邪何所生”,“是心寂然,光照天地,是誠之明也”等等,以爲李翺的思想受了佛教的影響。《景德傳燈錄》中說他于貞元中曾參西堂智藏,元和中參鵝湖大義(二人皆馬祖道一弟子)。又參藥山惟俨,且贈以詩句,但是他在《去佛齋》文中說:“佛法之所言者,列禦寇莊周言所詳矣。其余則皆戎狄之道也。”以爲佛理與莊列近,同非聖人之言,其宗教形式更是夷狄之道。李翺與禅德有些問答語句,更可證明他未了解禅宗,也不能說他接受了佛教思想。只是當時佛教理論在學術界中相當普遍,他間接得到一些理論的啓示而發展了儒家思想而已。
柳子厚對佛教的態度顯然與韓、李不同。認爲韓愈“之所罪者其迹也,曰髡而缁,無夫婦父子,不爲耕農蠶桑而活乎人。若是雖吾亦不樂也。退之忿其外而遺其中,是知石而不知蘊玉也”。認爲佛教的理論“往往與《易》、《論語》…
《中國佛教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