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國佛教史▪P21

  ..續本文上一頁合,誠樂之,其于性情爽然不與孔子異道”(《贈僧浩初序》)。他自己說:“自幼好佛,求其道積叁十年。”(《送巽上人赴中丞叔父召序》)柳宗元卒時年四十七歲,是十余歲時已習佛教。他的主張是“真乘法印與僧典並用而人知向方”(《送文暢上人登五臺遂遊河朔序》)。他接受佛教的業感緣起之說而主張“上而玄者世謂之天,下而黃者世謂之地,渾然而中處者世謂之元氣,寒而暑者世謂之陰陽”。而天地元氣陰陽都不能“賞功而罰禍”。人之功禍是“功者自功,禍者自禍”(《天說》)。劉禹錫不同意將功禍完全歸于人事,而主張“天人交相勝,還相用”。以爲“萬物之所以爲無窮者,交相勝而已矣,還相用而已矣”(《天論》)。這顯然是得到賢首宗六相之旨的啓發。這從其集中有《華嚴世界圖贊》和《送宗密上人詩》可以得到證明的。他認爲儒道之衰,是由于“儒以中道禦群主,罕言性命,故以世衰而寢息”(《廣禅師碑》),也就是要振興儒道,必須建立儒家的性命之學。後來的儒家正是走上這條道路。

  第十四節 晚唐的佛教(827---907)

  會昌滅法和大中複法 唐末文宗、武宗、宣宗、懿宗、僖宗、昭宗,凡六帝八十一年,稱爲晚唐。當中唐德宗禁止建寺度僧以後,憲宗雖信佛,也未廣事度僧。敬宗寶曆二年(826)江西觀察使殷侑請于寶曆寺置僧尼戒壇,文宗大和叁年(829)江西沈傳師請起方等戒壇,都不准許而且受到罰俸的處分。但是私度卻並未停止。終于在大和四年(830)祠部奏天下僧尼冒名非正度者具名申省,各給省牒,以憑入籍。當時一次申名者便有七十萬(《僧史略》)。驟然增多這些僧尼,于經濟上是有影響的。于是在大和九年(835)因李訓的申請又加以淘汰。試僧尼讀經五百紙,念經叁百紙,不合格者悉令還俗。其後開成叁年(838)因鄭州牟縣私置壇場,度僧一百六十人,刺史李欺受到罰俸的處分,而所度僧都勒歸色役。

  唐武宗李炎是穆宗李恒第五子,與敬宗李湛、文宗李昂爲兄弟。開成五年文宗卒,宦官仇士良等迎之爲帝。他爲王時便好道術,因而擴大了佛道的矛盾,終至于毀滅佛教,而佛教在當時經濟上所起的障礙作用也是被毀滅的主要原因。會昌元年的南郊赦文中便說:“富寺一一私置質庫,與人爭利。”首先限製私度的發展。會昌二年禁無名僧不許置童子沙彌。後又敕天下所有僧尼解燒煉咒術禁氣,有渾身上杖痕,鳥文雜工功,曾犯淫養妻,不修戒行者並敕還俗。若僧尼有錢物及谷鬥田地莊園,收納官。如惜錢財,情願還俗者,亦任勒還俗,宛人兩稅徭役。當時京師自願還俗的有叁千四百九十一人。又限製僧尼蓄奴婢,僧許留奴一人,尼許留婢二人。余各任本家收管,如無家的,官爲貨賣,與衣缽余物資財同收貯,僧尼所留奴婢中如有武藝及解諸藥諸術等並不得留,也不許削發私度。

  會昌叁年武宗誕日,例于內道場設齋及佛道二教論議,當時不許諸大德服紫,太子詹事韋宗卿因進所撰《涅槃經疏》,被貶爲成都尹。九月潞府節度使劉祯叛變。其在京留後院押衙畺孫走脫不知去處。有人告發,剃頭在僧中隱藏。因疏理城中僧公案,無名者勒還俗。新裹頭僧被打殺叁百余人。

  會昌四年禁供養佛牙,代州五臺山、泗州普光聖寺、風翔法門寺佛骨都不許供養巡禮。有人送一錢,僧受一錢者都脊杖二十。將內道場經教焚毀,佛像除折,改置天尊老君像。皇帝誕日只請道士,不許僧人人內。道士說:“李氏十八子,昌運方盡,便有黑衣天子理國。”武宗適爲第十八代,黑衣者是僧人,恐有僧人奪位。因不許僧尼街裏行,犯鍾聲。如有事須出,須于諸寺鍾聲未動前回寺,又不許別寺宿。違者並科罪。七月十五日諸寺設盂蘭盆會供養花物盡搬人興唐觀祭天尊。敕拆天下山房蘭若,普通佛堂義井村邑齋堂等,未滿二百間不入寺額者,其僧尼盡勒還俗,宛人色役。長安城內佛堂叁百余所並除盡竟。又令毀拆天下尊勝石幢僧墓塔等。繼而又毀拆天下小寺,佛像搬人大寺,鍾送道觀,僧尼勒還俗,遞歸本貫,宛人色役。其年老而有戒行者方得配大寺。

  會昌五年先禁止天下寺舍新置園莊。勘檢天下寺舍奴婢錢物斛鬥匹緞等。先沒收寺舍奴婢;凡身有藝業者軍裏收,無業少壯者貨賣,老弱者填宮。奴婢五人爲一保,走失一人罰二千貫。諸寺錢物及貨賣奴婢贖錢都由官收,擬宛百僚祿料。以後又敕天下于四月一日僧尼年四十已下者勒令還俗歸本貫。還俗訖後,四月十六日起令五十已下還俗。五月十一日起令五十已上無祠部牒者還俗,次令祠部磨勘牒有差殊者還俗,最後普行還俗。如有僧尼不伏還俗者當時決殺。天下銅佛鐵佛以及銅器銅磬釜铛等盡碎毀稱量斤兩,委鹽鐵使收,鐵像委本州鑄爲農器。金銀玉石尊像付度支,天下還俗僧尼缁服盡收焚燒,恐衣冠親情恃勢隱匿僧徒竊披缁服。焚燒已後如有僧尼將缁服不通出者處死。天下寺舍奇異寶佩珠玉金銀,悉皆進上。當時僧尼本來貧苦,還俗後無衣可著,無物可吃,凍餓難忍,便人鄉莊劫奪人物。當時黃河以北,鎮(今河北正定)、幽(今北京)、魏(今河北大名)、潞(今山西潞安)四節度使不遵敕令,不拆舍,不條流,僧尼佛法之事一切不動(日本圓仁《人唐求法巡禮行記》)。並省天下佛寺四千六百,蘭若四萬,僧尼二十六萬五百人,收膏腴上田數千萬頃,收奴婢爲兩稅戶十五萬人。因爲各州的寺院供置有唐代各帝的像,官吏于忌日要行香,因此上州留寺一所,僧十人,中州叁人,下州並廢。長安留慈恩、薦福、西明、莊嚴四寺,寺留僧叁十人。洛陽留僧二十人,並改隸鴻胪寺。原來由僧尼主管的悲田院,改爲養病坊,由諸州揀有名行謹信爲鄉間所稱者專令勾當,並量給田十頃至叁二頃,或與官錢置本收利,以充粥飯。

  會昌六年(846)武宗暴卒,武宗的叔父李忱(憲宗第十叁子)繼位,五月便恢複佛教。長安除舊留四寺外更添八所,每州造僧寺,尼寺,各度叁十人。節度府造叁寺,每寺五十人。大中元年(847)令會昌所廢寺宇有宿舊名僧能修複,一任住持,不得禁止。僧尼仍改隸功德使,所度僧尼仍由祠部給牒。大中六年(852)祠部奏,剃度訖,仍具鄉貫姓號申祠部告牒(《唐會要》卷四八)。大中十年(856)敕每歲度僧依本教于戒定慧叁學中擇有道性、通法門者度之。此外雜藝一切禁止。悲田養病坊仍差道人僧人專勾當。叁年一替。

  禅宗叁家的成立 晚唐時代禅風大盛,遍于各地。會昌滅法,經籍全被焚毀,喪亡殆盡,各宗一時頓衰。唯有禅宗不藉經教,不立文字,更得到發展,于是先後有五家之成立。最先建立沩仰宗,次有曹洞宗,次有臨濟宗,次有雲門宗,最後有法眼宗。沩仰宗創始于沩山靈佑,大成于仰山慧寂,盛行于五代,人宋便漸絕迹,流傳時代約一百五十年間。曹洞宗創始于洞山良價,大成于曹山本寂,紹述于雲居道膺。臨濟宗弘演于臨濟義玄。此兩宗流傳至今不絕。以上叁家成立于晚唐時代。雲門建立于雲門文偃,勃興于五代,隆盛于北宋,至南宋而絕,流傳約二百年。法眼宗建立于清涼文益,宋初頗盛,後漸衰微,流傳不及百年而歇。以上二家成立于五代時。

  靈佑年十五依福州建善寺法常出家,于杭州龍興寺受具,學大小乘經律,年二十叁(793)谒百丈懷海,居參學之首。元和末(820)人大沩山,山峰峭絕,複無人煙。居五六年,山下居民爲建同慶寺,禅徒至五百人。大中七年(853)卒,年八十叁。撰《沩山警策》一卷行世。他的修禅方法,所謂“情不附物”。又說:“凡聖情盡,體露真常,理事不二,即如如佛。”弟子慧寂,年十八參南陽慧忠的弟子耽源應真。應真示以六代祖師圓相九十七個。慧寂看過便將火燒卻說:但得用,不可執本也。嗣後圓相成爲沩仰家風。慧寂侍應真左右數年,往見靈佑,侍奉十四五年,得傳心印。住王莽山。乾符六年(879)住仰山。中和二年(882)卒,年七十七。沩仰宗旨,如意能所說“湛然常寂,妙用恒沙”,所謂“一體異用”者是。慧寂自稱于耽源處得名(用),于沩山處得地(體)。慧寂始分別如來禅與祖師禅。靈佑的弟子智閑雲:“去年貧未是貧,今年貧始是貧。去年貧猶有卓錐之地,今年貧錐也無。”慧寂說:“汝只得如來禅,未得祖師禅。”智閑說:“我有一機,瞬目視伊。若人不會,別喚沙彌。”慧寂乃說:“且喜師弟會祖師禅也。”慧寂以下分爲西塔、南塔兩系,未有傑出之士,所以逐漸衰落。

  良價年十二(818)從道一弟子五濁山(浙江諸暨縣)靈默出家。二十一(827)至嵩山受具戒,谒南泉普願,次參沩山靈祜、雲岩(湘南攸縣)昙晟,參南陽慧忠無情說法語句,因水中睹影而大悟。大中末(859)于新豐山接衆,後遷洞山弘化。鹹通十年(869)卒,年六十叁。著《寶鏡叁昧歌》、《玄中銘》、《新豐吟》等,有語錄傳世。良價立功勳五位:第一向、第二奉、第叁功、第四共功、第五功功。僧問:如何是向

  價雲:吃飯時作麼生

  問:雲何是奉

  價雲:背時作麼生

  問:雲何是功

  價曰:放下饅頭時作麼生

  問:雲何是共功

  價曰:不得色。問:如何是功功

  價曰:不共。所謂功勳五位是指參究的五層深淺次第。又以叁滲漏辨驗向上人之真僞:一見滲漏、二情滲漏、叁語滲漏。以叁路接人:一鳥道、二玄路、叁層手。良價弟子以本寂、道膺爲最。本寂年十九(858)出家,年二十五(864)受具戒,參洞山良價,盤桓數歲。後辭良價,放浪江湖。因衆請開法于撫州吉水,志慕曹溪,改山名爲曹山。後往宜黃荷玉寺。發揮洞上宗旨,明五位君臣旨訣。正位即空界,本來無物,偏位即色界,有萬象形。正中偏者背理就事,偏中正者全事人理。兼帶者,冥應衆緣,不墮諸有。君爲正位,臣爲偏位。臣向君是偏中正,君視臣是正中偏,君臣道合是兼帶。君臣五位是:正中偏、偏中…

《中國佛教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