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合,诚乐之,其于性情爽然不与孔子异道”(《赠僧浩初序》)。他自己说:“自幼好佛,求其道积三十年。”(《送巽上人赴中丞叔父召序》)柳宗元卒时年四十七岁,是十余岁时已习佛教。他的主张是“真乘法印与僧典并用而人知向方”(《送文畅上人登五台遂游河朔序》)。他接受佛教的业感缘起之说而主张“上而玄者世谓之天,下而黄者世谓之地,浑然而中处者世谓之元气,寒而暑者世谓之阴阳”。而天地元气阴阳都不能“赏功而罚祸”。人之功祸是“功者自功,祸者自祸”(《天说》)。刘禹锡不同意将功祸完全归于人事,而主张“天人交相胜,还相用”。以为“万物之所以为无穷者,交相胜而已矣,还相用而已矣”(《天论》)。这显然是得到贤首宗六相之旨的启发。这从其集中有《华严世界图赞》和《送宗密上人诗》可以得到证明的。他认为儒道之衰,是由于“儒以中道御群主,罕言性命,故以世衰而寝息”(《广禅师碑》),也就是要振兴儒道,必须建立儒家的性命之学。后来的儒家正是走上这条道路。
第十四节 晚唐的佛教(827---907)
会昌灭法和大中复法 唐末文宗、武宗、宣宗、懿宗、僖宗、昭宗,凡六帝八十一年,称为晚唐。当中唐德宗禁止建寺度僧以后,宪宗虽信佛,也未广事度僧。敬宗宝历二年(826)江西观察使殷侑请于宝历寺置僧尼戒坛,文宗大和三年(829)江西沈传师请起方等戒坛,都不准许而且受到罚俸的处分。但是私度却并未停止。终于在大和四年(830)祠部奏天下僧尼冒名非正度者具名申省,各给省牒,以凭入籍。当时一次申名者便有七十万(《僧史略》)。骤然增多这些僧尼,于经济上是有影响的。于是在大和九年(835)因李训的申请又加以淘汰。试僧尼读经五百纸,念经三百纸,不合格者悉令还俗。其后开成三年(838)因郑州牟县私置坛场,度僧一百六十人,刺史李欺受到罚俸的处分,而所度僧都勒归色役。
唐武宗李炎是穆宗李恒第五子,与敬宗李湛、文宗李昂为兄弟。开成五年文宗卒,宦官仇士良等迎之为帝。他为王时便好道术,因而扩大了佛道的矛盾,终至于毁灭佛教,而佛教在当时经济上所起的障碍作用也是被毁灭的主要原因。会昌元年的南郊赦文中便说:“富寺一一私置质库,与人争利。”首先限制私度的发展。会昌二年禁无名僧不许置童子沙弥。后又敕天下所有僧尼解烧炼咒术禁气,有浑身上杖痕,鸟文杂工功,曾犯淫养妻,不修戒行者并敕还俗。若僧尼有钱物及谷斗田地庄园,收纳官。如惜钱财,情愿还俗者,亦任勒还俗,宛人两税徭役。当时京师自愿还俗的有三千四百九十一人。又限制僧尼蓄奴婢,僧许留奴一人,尼许留婢二人。余各任本家收管,如无家的,官为货卖,与衣钵余物资财同收贮,僧尼所留奴婢中如有武艺及解诸药诸术等并不得留,也不许削发私度。
会昌三年武宗诞日,例于内道场设斋及佛道二教论议,当时不许诸大德服紫,太子詹事韦宗卿因进所撰《涅槃经疏》,被贬为成都尹。九月潞府节度使刘祯叛变。其在京留后院押衙畺孙走脱不知去处。有人告发,剃头在僧中隐藏。因疏理城中僧公案,无名者勒还俗。新裹头僧被打杀三百余人。
会昌四年禁供养佛牙,代州五台山、泗州普光圣寺、风翔法门寺佛骨都不许供养巡礼。有人送一钱,僧受一钱者都脊杖二十。将内道场经教焚毁,佛像除折,改置天尊老君像。皇帝诞日只请道士,不许僧人人内。道士说:“李氏十八子,昌运方尽,便有黑衣天子理国。”武宗适为第十八代,黑衣者是僧人,恐有僧人夺位。因不许僧尼街里行,犯钟声。如有事须出,须于诸寺钟声未动前回寺,又不许别寺宿。违者并科罪。七月十五日诸寺设盂兰盆会供养花物尽搬人兴唐观祭天尊。敕拆天下山房兰若,普通佛堂义井村邑斋堂等,未满二百间不入寺额者,其僧尼尽勒还俗,宛人色役。长安城内佛堂三百余所并除尽竟。又令毁拆天下尊胜石幢僧墓塔等。继而又毁拆天下小寺,佛像搬人大寺,钟送道观,僧尼勒还俗,递归本贯,宛人色役。其年老而有戒行者方得配大寺。
会昌五年先禁止天下寺舍新置园庄。勘检天下寺舍奴婢钱物斛斗匹缎等。先没收寺舍奴婢;凡身有艺业者军里收,无业少壮者货卖,老弱者填宫。奴婢五人为一保,走失一人罚二千贯。诸寺钱物及货卖奴婢赎钱都由官收,拟宛百僚禄料。以后又敕天下于四月一日僧尼年四十已下者勒令还俗归本贯。还俗讫后,四月十六日起令五十已下还俗。五月十一日起令五十已上无祠部牒者还俗,次令祠部磨勘牒有差殊者还俗,最后普行还俗。如有僧尼不伏还俗者当时决杀。天下铜佛铁佛以及铜器铜磬釜铛等尽碎毁称量斤两,委盐铁使收,铁像委本州铸为农器。金银玉石尊像付度支,天下还俗僧尼缁服尽收焚烧,恐衣冠亲情恃势隐匿僧徒窃披缁服。焚烧已后如有僧尼将缁服不通出者处死。天下寺舍奇异宝佩珠玉金银,悉皆进上。当时僧尼本来贫苦,还俗后无衣可着,无物可吃,冻饿难忍,便人乡庄劫夺人物。当时黄河以北,镇(今河北正定)、幽(今北京)、魏(今河北大名)、潞(今山西潞安)四节度使不遵敕令,不拆舍,不条流,僧尼佛法之事一切不动(日本圆仁《人唐求法巡礼行记》)。并省天下佛寺四千六百,兰若四万,僧尼二十六万五百人,收膏腴上田数千万顷,收奴婢为两税户十五万人。因为各州的寺院供置有唐代各帝的像,官吏于忌日要行香,因此上州留寺一所,僧十人,中州三人,下州并废。长安留慈恩、荐福、西明、庄严四寺,寺留僧三十人。洛阳留僧二十人,并改隶鸿胪寺。原来由僧尼主管的悲田院,改为养病坊,由诸州拣有名行谨信为乡间所称者专令勾当,并量给田十顷至三二顷,或与官钱置本收利,以充粥饭。
会昌六年(846)武宗暴卒,武宗的叔父李忱(宪宗第十三子)继位,五月便恢复佛教。长安除旧留四寺外更添八所,每州造僧寺,尼寺,各度三十人。节度府造三寺,每寺五十人。大中元年(847)令会昌所废寺宇有宿旧名僧能修复,一任住持,不得禁止。僧尼仍改隶功德使,所度僧尼仍由祠部给牒。大中六年(852)祠部奏,剃度讫,仍具乡贯姓号申祠部告牒(《唐会要》卷四八)。大中十年(856)敕每岁度僧依本教于戒定慧三学中择有道性、通法门者度之。此外杂艺一切禁止。悲田养病坊仍差道人僧人专勾当。三年一替。
禅宗三家的成立 晚唐时代禅风大盛,遍于各地。会昌灭法,经籍全被焚毁,丧亡殆尽,各宗一时顿衰。唯有禅宗不藉经教,不立文字,更得到发展,于是先后有五家之成立。最先建立沩仰宗,次有曹洞宗,次有临济宗,次有云门宗,最后有法眼宗。沩仰宗创始于沩山灵佑,大成于仰山慧寂,盛行于五代,人宋便渐绝迹,流传时代约一百五十年间。曹洞宗创始于洞山良价,大成于曹山本寂,绍述于云居道膺。临济宗弘演于临济义玄。此两宗流传至今不绝。以上三家成立于晚唐时代。云门建立于云门文偃,勃兴于五代,隆盛于北宋,至南宋而绝,流传约二百年。法眼宗建立于清凉文益,宋初颇盛,后渐衰微,流传不及百年而歇。以上二家成立于五代时。
灵佑年十五依福州建善寺法常出家,于杭州龙兴寺受具,学大小乘经律,年二十三(793)谒百丈怀海,居参学之首。元和末(820)人大沩山,山峰峭绝,复无人烟。居五六年,山下居民为建同庆寺,禅徒至五百人。大中七年(853)卒,年八十三。撰《沩山警策》一卷行世。他的修禅方法,所谓“情不附物”。又说:“凡圣情尽,体露真常,理事不二,即如如佛。”弟子慧寂,年十八参南阳慧忠的弟子耽源应真。应真示以六代祖师圆相九十七个。慧寂看过便将火烧却说:但得用,不可执本也。嗣后圆相成为沩仰家风。慧寂侍应真左右数年,往见灵佑,侍奉十四五年,得传心印。住王莽山。乾符六年(879)住仰山。中和二年(882)卒,年七十七。沩仰宗旨,如意能所说“湛然常寂,妙用恒沙”,所谓“一体异用”者是。慧寂自称于耽源处得名(用),于沩山处得地(体)。慧寂始分别如来禅与祖师禅。灵佑的弟子智闲云:“去年贫未是贫,今年贫始是贫。去年贫犹有卓锥之地,今年贫锥也无。”慧寂说:“汝只得如来禅,未得祖师禅。”智闲说:“我有一机,瞬目视伊。若人不会,别唤沙弥。”慧寂乃说:“且喜师弟会祖师禅也。”慧寂以下分为西塔、南塔两系,未有杰出之士,所以逐渐衰落。
良价年十二(818)从道一弟子五浊山(浙江诸暨县)灵默出家。二十一(827)至嵩山受具戒,谒南泉普愿,次参沩山灵祜、云岩(湘南攸县)昙晟,参南阳慧忠无情说法语句,因水中睹影而大悟。大中末(859)于新丰山接众,后迁洞山弘化。咸通十年(869)卒,年六十三。着《宝镜三昧歌》、《玄中铭》、《新丰吟》等,有语录传世。良价立功勋五位:第一向、第二奉、第三功、第四共功、第五功功。僧问:如何是向
价云:吃饭时作么生
问:云何是奉
价云:背时作么生
问:云何是功
价曰:放下馒头时作么生
问:云何是共功
价曰:不得色。问:如何是功功
价曰:不共。所谓功勋五位是指参究的五层深浅次第。又以三渗漏辨验向上人之真伪:一见渗漏、二情渗漏、三语渗漏。以三路接人:一鸟道、二玄路、三层手。良价弟子以本寂、道膺为最。本寂年十九(858)出家,年二十五(864)受具戒,参洞山良价,盘桓数岁。后辞良价,放浪江湖。因众请开法于抚州吉水,志慕曹溪,改山名为曹山。后往宜黄荷玉寺。发挥洞上宗旨,明五位君臣旨诀。正位即空界,本来无物,偏位即色界,有万象形。正中偏者背理就事,偏中正者全事人理。兼带者,冥应众缘,不堕诸有。君为正位,臣为偏位。臣向君是偏中正,君视臣是正中偏,君臣道合是兼带。君臣五位是:正中偏、偏中…
《中国佛教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