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国佛教史▪P19

  ..续本文上一页大历八年(773)又改为策试,制经律论三科,策试出家者,中等第方度(《宋高僧传·神清传》)。嗣后对僧侣禁制逐渐严厉。禁僧尼道士往来聚会。其僧尼道士非本师教主及斋会礼谒,不得妄托事故辄有往来非时聚会。并委所隶官长勾当,所有犯者准法处分。又禁公私借寺观居住。其寺观除三纲并老病不能支持者,余并仰每日二时行道礼拜,如有弛慢,并量加科罚(《全唐文》卷二九)。

  德宗即位,首下诏自今不得置寺观及请度僧尼。对于已发的度牒也严加稽考,敕天下僧尼身死及还俗者,当日仰三纲于本县陈牒,每月申州附朝,集使申省,并符诰同送皆注毁。其京城即于祠部陈牒纳告(《僧史略》),意在防止私度。贞元四年(788)再次禁止寺观不得容外客居住,但对于个别僧人还是接近的,如端甫出入禁中,与僧道论议,顺宗与之亲如兄弟。顺宗是倾向佛教的,为太子时曾向澄观问心要,征罗浮宝修入京论议。但在位仅一年,无所作为。宪宗时也严禁私度,元和二年(807)诏:男子女工以耕织为本。今天下百姓或冒僧尼道士以避徭役,有司应以科判。并设左右街僧录,以端甫录左街僧事,兼掌内殿法仪,灵邃掌右街僧事。元和十三年(818)迎风翔法门寺佛骨到长安,宪宗亲自迎拜,留在宫中供养三日,以旌幢鼓吹送入诸寺。王公士庶奔走膜拜,有灼顶燔指,解衣散钱以供养的。

  中唐之时,人民的赋役日重、“人小乏则取息利,大乏则鬻田庐”。所以田土兼并日益加速。“富者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依托强家,为其私属(佃户),终岁服劳,常患不充,有田之家坐食租税。”(《新唐书·食货志》)寺院经济也不例外,在此时间大量购置田庄。如代宗时,京畿丰田美利,多归寺观。杭州灵隐寺置田亩,岁收万斛,置无尽藏(《宋高僧传·道标传》)。随着商业及工业的发达,寺院中利用房屋设置邸店,以及质库,所在多有。如福田寺碑说:“造立铺并收质钱舍屋,新出缗镪十万余贯。”(《山右石刻丛编》)

  正因为德宗以后,久不度僧,自元和二年(807)以后,复不敢私度。于是外镇利用此机会,聚敛财贿。首先长庆四年(824)徐州泗州观察使王智兴在泗州设坛,户有三丁必令一丁落发,意在规避王役,影庇资产。到者人纳二缗给牒,即回,别无法事。经李德裕奏,方得禁止(《全唐文》卷七十)。敬宗宝历二年(826)江西观察使殷侑于洪州宝历寺置戒坛,被罚俸一季(引日唐书·敬宗纪》)。但是其年终因法真之请,久废坛度,僧尼合法者皆老朽,于是自三月十日至四月十日,令两街功德使选有戒行大德,考试僧尼,僧能读诵一百五十纸,尼一百纸者即与度(《宋高僧传·法真传》、《册府元龟》卷五十二)。

  贤首宗的延续 法藏在参加实叉难陀的译场,重译出《华严经》后,曾撰略疏解释新经,未及完成而卒。疏文只有初品至十行品,和十定品的前九定,嗣后其弟子慧苑补续成之,名为《续华严经略疏刊定记》并在前边补了十门玄谈。慧苑是法藏的上足弟子。《宋高僧传》卷六称其“华严一宗,尤成精博”,但是立义与法藏有所不符。如依《宝性论》立四教:一、迷真异执教,当凡夫外道;二、真一分半教,当声闻缘觉;三、真一分满教,当初心菩萨。此三教四人都不识如来藏。四、真具分满教,识如来藏。以邪外列在判教之中是为不伦,初心菩萨既言一分,又称为满,自相矛盾。又分十玄为因果二种,缺无“十世”、“托事”二门,代以“同体成即”、“具足无尽”二门与“因陀罗网”、“诸法相即”二门形成重复,如此之数,讹谬非一。是慧苑并不能绍述法藏之学,致使贤首一宗几乎中断。

  法藏卒后二十五年(开元十五年,737)澄观始生,十一岁从宝林寺霈禅师出家受《法华经》,十四岁得度,乾元中(758--760)赴润州栖霞寺醴律师学相部律,又从昙一受南山律,至金陵从玄璧传关河三论。大历中访淮南法藏学海东《起信论疏》,从天竺寺法诜温习《华严经》。大历七年(772)又往剡溪从慧景再究三论,十年(775)至苏州从湛然习《摩诃止观》、《法华》、《维摩》等经疏,又谒牛头山惟忠、径山道钦、洛阳无名三师,咨决南宗禅法,复见慧云,了北宗玄致,又遍学经传子史,小学苍雅,天竺悉昙等无不博综,然后私淑法藏,撰成《华严经疏》解释新经,起兴元元年(784)至贞元三年(787)毕。又撰成《随疏演义钞》。其思想既是融合了三论、天台、南禅、北禅而后私淑于法藏,其理论体系与法藏亦有不同。如在观门中偏重理智圆融以代理事无碍和事事无碍(《三圣圆融观门》)。答顺宗心要法门,也偏从我空立说。是更接近于中观之学而改变了原来瑜伽体系的中心。

  澄观有弟子百余人,以宗密、僧睿、宝印、寂光称为门下四哲。独宗密称为贤首宗第五祖。宗密原是果州西充人(今四川西充县)。元和二年(807)二十八岁将赴贡举,遇遂州大云寺道圆禅师来西州游化,因从之出家。道圆是荷泽宗神会的三传弟子。受戒后一日于府吏任灌家受斋,座上得《圆觉经》,欢喜感悟。道圆许以大弘圆顿之教。往荆南谒南印惟宗,即道圆之师。宗许以是传教之人。往洛阳见道圆之同门神照。元和五年(810)在襄阳得见澄观《华严疏钞》,便通书执弟子礼,又往亲承请益数年。元和十一年(816)人终南山,撰《圆觉经大疏》、《大钞》、《略疏》、《略钞》,又集诸家禅言为《禅藏》,撰《禅源诸诠集都序》。自称为“禅遇南宗,教逢圆觉”。是宗密遇澄观于学已大成之后,其思想体系始终是顿教窠臼。所有着作完全“以一心而贯诸法,显具体而融事理,超群有于对待,冥物我而独运”,贯以禅宗为旨归。当时禅人曾讥不守禅门而广谈经论。其从澄观学只五六年,不过以圆人顿而已。但是自此以后学贤首宗者都遵循宗密的禅教一致的途径,不仅法藏的圆教观旨成为绝响,即是澄观的融合性相的思想体系亦未得继续。

  天台宗的弘传 自湛然光大天台之道以后,一家教观焕然振兴,当时受业身通教观者三十九人。以元皓为嘱累弟子,着有《涅槃经注述》,今不传。道邃,世称为第九祖,幼曾为监察御史,出家后年二十四受具,学窥基《法华玄赞》。大历中始从湛然学五年,洞悟幽玄。于扬府及天台屡讲《法华》及《止观》。贞元二十年(804)日本僧最澄来从受法。道邃弟子广修继续在天台讲说《止观》,日诵《法华》、《净名》、《光明》、《梵网》、《四分戒本》为常课,每日六时行忏,每岁行随自意三昧七七日。湛然弟子中有着述传于现代的有明旷、道暹、行满、智度、智云。明旷居台州黄岩三章寺,着有《心经疏》,就圆融三谛以释经旨,约藏通别圆以解四谛四咒;《梵网菩萨戒经疏删补》、《金刚锌私记》。道暹于大历中人京传教。着《维摩经疏钞记》、《法华文句辅正记》,援引该博,于慈恩贤首之说详辩其差异以申明自宗。《涅槃玄义文句》、《涅槃经疏私记》二书中多引泽州之说,即玄奘弟子荐福寺法宝,而有所辨斥。行满初从石霜山(今湖南长沙)庆诸学禅,后从湛然修《止观》。居天台华顶峰四十年。着《涅槃经疏私记》、《六即义》、《天台宗大意》。智度着《法华经义赞》,解释智者文句及湛然记。书中多依俱舍唯识之学,释文句处多与湛然记不同。智云着《法华文句私记诸品要义》、《法华文句私志记》。二人事迹不详。由这些着作中可以看出,在这一时期关于天台宗的研究除实修《止观》外,是以天台三大部和《涅槃》、《维摩》二经为主要的。

  禅风的普遍 禅宗利用其不重名言,不立文字,不读经论而直趣见性的方便普及于南北各地,得到社会各阶层的信受。当时流派也甚多。宗密在其所着《圆觉经大疏钞》中述了七家:一、四祖下一支,即牛头宗;二、五祖下四支,即北宗,资州宗(智诜)、保唐宗(无住)、南山念佛宗;三、六祖下两支,即洪州宗、荷泽宗。其中不列青原行思一派。但禅宗得到发扬主要是青原和洪州(即南岳派的别称)两派之功,后来成立五家都是这两派的传统,其他各派都消失了。在这两派之中又首推行思的弟子石头希迁和南岳的弟子马祖道一,以及希迁之下有天皇门风,道一之下有赵州道法,大畅宗风。希迁初于六祖慧能处出家为沙弥,慧能卒后,于开元十六年(728)在罗浮受具戒,往依行思。天宝初(742)于衡岳南寺大石台上结庵以居,世称石头和尚。着有《草庵歌》、《参同契》二篇。道一的弟子邓隐峰要往见希迁。道一说:“石头路滑。”邓隐峰说:“竿木随身,逢场作戏。”到希迁处绕禅床一匝,振锡一声,问是何宗旨。希迁说:“苍天苍天。”隐峰无语而回。道一教他再去,见其说苍天,便嘘嘘。隐峰又去依前问,希迁便嘘嘘。隐峰又无语而回。道一说:“向来曾说石头路滑。”贞元六年(790)卒。年九十一。

  道一,姓马氏,世称马祖,幼从资州处寂(五祖弟子智诜的门人)出家。开元十八年(730)从怀让受禅法,后住临川南康龚公山。大历中始得恩度隶开元寺,贞元四年(788)卒,年八十。平日以即心即佛宗旨示学人。有《语录》一卷行世。门下八百余人,人室弟子一百三十九人,各为一方宗主。故有“马驹踏杀天下人”的谶语。其最着者,百丈怀海、南泉普愿、西堂智藏,称为马祖门下三大士。在家弟子当推庞蕴。

  怀海从道一于南康,后住洪州大雄山,岩峦峻极,号为百丈(今江西奉新县)。始立禅门规式,号为清规。凡具道眼可尊者称为长老。化主(即寺主)住室称为方丈。不立佛殿,惟树法堂。学众集中居住一堂,设长连床。大众朝参夕聚,二时斋粥行普请法,上下均力。寺置十务寮舍,各用首领一人,如饭头、菜头等。有喧挠毁犯等过者摈令出院。尝以“大彻悟人不昧因果”解破“大彻悟人不落因果”的谬句。弟子南…

《中国佛教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