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其父兄弟四人。白淨王有二子,其大名悉達,
悉達一作悉達多,此雲一切義成,釋迦如來爲太子時之名也。
其小子名難陀:
難陀,此雲歡喜,一名孫陀羅難陀,釋迦如來之異母弟也。彼溺于其妻,不樂出家,佛方便化度,得阿羅漢果。《增一阿含經》雲:大體端正,與世殊異,所謂難陀比丘是;諸根寂靜,心不變易,亦是難陀比丘。
菩薩母名摩耶,
摩耶,一作摩诃摩耶,此雲大術,淨飯王之夫人。《佛本行集經》卷五雲:迦昆羅相去不遠,複有一城,名曰天臂。彼天臂城有一釋種,豪貴長者,名爲善覺,大富多財,積諸珍寶,摩耶夫人即彼女也。與妹摩诃波暗波提同爲淨飯王妃,生悉達太子。生七日已,摩耶夫人命終,生忉利天上。姨母乳養,如母無異。
難陀母名瞿昙彌。
瞿昙彌者,佛姨母摩诃波閣波提之稱,瞿昙姓也,彌者女聲。摩诃波暗波提,此雲大愛道,亦雲大生主,本梵天名,從彼乞得,因以爲名。後因阿難請,製尼八敬法,如來許出家爲比丘尼。
菩薩叔父名甘露飯王,亦有二子,長子名調達,
調達,一作提婆達多,此雲天授,亦雲天熱,以其生時,諸天人心皆驚熱。故出家學神通,身具叁十相,誦六萬法藏,爲利養故,造叁逆罪,生身墮于地獄。
小子名阿難。
阿難,此雲慶喜,以佛成道日生,故名。出家爲佛侍者,侍佛二十五年,受持一切佛法,于佛十大弟子中,多聞第一。佛涅槃後,結集叁藏時,方證阿羅漢果。
菩薩中叔名谷飯王,
長阿含等經皆作斛飯王。
有二子,大子名釋摩納,
釋摩納,亦作摩诃男,此雲大名,又名拘利。初太子出家時,淨飯王遣五人隨侍,後于鹿苑,最初得度,五比丘之一也。
小子名阿那律。
阿那律,亦作阿劣樓馱,此雲如意無貪。後出家,以貪睡眠故,爲佛所呵,七日不眠,遂失明,後得天眼通,于佛十大弟子中,天眼第一。
菩薩小叔名設飯王,
衆許摩诃帝等經皆作白飯王。
有二子,大子名釋迦王,小子名釋少王。
《衆許摩诃帝經》卷二雲:“白飯王有二子,一名娑帝疏噜,二名婆捺哩迦。”《起世經》卷上雲:“白飯二子,一名帝沙,二難提迦。”諸說不同。《分別功德論》卷下中說:真淨王有叁弟,最小弟名誤淨,有小兒年四歲,真淨王在殿上自惟:我兒出家,我何用是天冠爲。即脫天冠著地上,有應作者便作釋王。小兒在前遊行,見地天冠,即舉著頭上。王曰:天使其然。即自廢王位,乃經八年。佛成道從摩竭陀還,真淨王歡喜,乃著天冠。見諸比丘無表容貌,當選諸釋五百人,姿容可者,出爲沙門,侍從世尊。釋王比丘最在其先。
二述國土。
迦維羅閱國有八城,合有九百萬戶。
迦維羅閱國者,即如來下生之地,淨飯王所治之境也。其雲迦比羅皤窣堵,迦比羅,此雲黃色;皤窣都,此雲所依處,上古有黃頭仙人依此處修道,故名也。
叁敘生時。
調達以四月七日生,佛以四月八日生,佛弟難陀以四月九日生,阿難以四月十日生。
四標身形。
調達身長丈五四寸,佛身長丈六尺,難陀身長丈五四寸,阿難身長丈五叁寸。其貴姓舍夷
見下。
長一丈四尺,其余國皆長丈叁尺。
二母族。
菩薩外家去城八百裏,姓瞿昙氏,作小王,主百萬戶,名一億王。
叁妻族。有二,一夫人。
菩薩婦家,姓瞿昙氏,舍夷長者,名水光。其婦母名月女,有一城居近其邊,生女之時,日將欲沒,余明照其家,室內皆明,因字之曰瞿夷。
此言明女。
瞿夷者,是太子第一夫人,其父名水光長者。太子第二夫人,生羅雲者,
羅雲,羅一作羅喉羅,此雲執月,亦雲障蔽,爲佛之嫡子。在胎六年,所複障故,因以爲名。生于成道之夜,十五出家爲沙彌,以舍利弗爲和上,成阿羅漢果,于佛十大弟子中爲密行第一。名耶惟檀,耶惟檀,一作耶輸陀羅,此雲持譽。《法華玄贊》雲:形容美麗,遠行聞知,生育羅喉,人天贊詠,故名持譽。譽美稱也。《方廣大莊嚴經》卷四雲:爲中印度迦昆羅城釋種執杖之女。有經雲釋種大臣摩诃那摩之女,有經雲天臂城善覺王之女。後隨摩诃波暗波提出家,于法華會中得授記。
其父名移施長者。
未詳。
第叁夫人名鹿野,其父名釋長者。
鹿野一作鹿子,或作鹿養,梵雲密伽暗。《衆許摩诃帝經》卷四雲:釋種伽吒俪哩之女。
二嫔從。
以有叁婦故,太子父王爲叁時殿,
叁時者,西域之法,寒熱雨叁時,各四月爲一年也。
殿有二萬采女,
采女者宮女也。
以太子當作遮迦越王,故置有六萬采女。
四明菩薩出家成道。
佛以二十九出家,以叁十五得道。
釋迦爲太子時,出外野遊,見耕犁者勤勞執役,地土耕轉,蟲隨土出,飛鳥隨啄。太子見已,起慈愍心,念世間極苦,共相殘害。嗣後出遊,于四門觀老病死者,念人命無常。後見沙門,威儀整肅,身心寂靜,遂興出家之心。以夜半令侍者車匿爲伴,跨白馬犍陟逾城而出,自剔其發,從獵師所貿得袈裟,至跋伽仙人苦行林,問苦行出離之道,更訪阿藍迦藍于摩竭陀國北彌樓山,修無所有處定,不久得證。轉而問郁頭羅仙,修非想非非想處定,不久得證。皆以其非真,去而人優婁頻羅村,苦行六年,日食一麻一麥,以非解脫涅槃之道,去于尼連禅沐浴,受村女所獻乳糜,坐正覺山菩提樹下,觀四谛十二因緣之法,于四月八日明星出時,而成正覺。
五明如來遊化說法。有十二。初第一年,
從四月八日至七月十五日坐樹下爲一年。
《大方廣莊嚴經》中說:世尊鹹道已觀菩提樹王。禅悅爲食,經于七日,不起于座。至第二七日,周曆經行,以叁千大幹世界爲邊際。至第叁七日,觀菩提場,目不暫舍。至第四七日,如來隨近經行,以大海爲邊際。于第五七日,住目真鄰陀龍王所居之處而化度之。于第六七日,往尼俱律陀樹下,外道皆來親觀。于第七七日,至多演林中,在一樹下坐,受二商主乳糜之供,四大天王奉缽以爲應器,因大梵天王勸請而趨鹿苑,初轉*輪,廣如彼說。又佛本行集經卷叁十一中說:世尊始得菩提,在樹下坐,經七日夜跏趺不起,以念解脫快樂爲食。過七日已,從叁昧起,坐師子座,觀十二因緣,從彼座起。離菩提樹相去不遠,還跏趺坐,七日不動,以解脫行用爲樂。第叁七日,向摩梨支經行之處跏趺而坐,受解脫樂。第四七日,受迦羅龍王宮殿,于中而坐。第五七日,受目真鄰陀龍王宮殿,于中而坐。第六七日,于尼拘陀樹下跏趺而坐。第七七日,于差梨尼迦樹林中跏趺而坐。如是經七七日,以叁昧力,相績而住,廣如彼說。至七月十五日爲一年者,佛製比丘出俗,不以俗年爲計,乃數夏臘。謂自夏首四月十五日結夏,叁月安居,至七月十五日解夏自恣。是臘除日,以七月十六日是比丘五分法身生來之歲首也。
二第二年。有六,一度五比丘,
二年,于鹿野園中,
鹿野園在中天竺波羅奈國,爲初轉*輪之處。昔有國王作梵達多,以此林施與群鹿,故名。即是如來昔與提波達多俱爲鹿王斷事之處,詳見《大智度論》卷十六。
詳爲阿若拘鄰等說法。
阿若拘鄰者,一作阿若驕陳如,阿若者名也,此雲了本際;拘鄰者姓也,此雲火器。太子初出家時,父王遣五人隨侍,母族二人,謂拘鄰及阿濕鞞;父黨叁人,謂跋提、十力迦葉及摩诃男。後見太子舍苦行,謂爲節志不堅,遂去之鹿苑,各求明道。太子既成佛道,往彼爲說四谛*輪,拘鄰最初悟道,是爲五比丘。
二度畢婆般,
複爲畢婆般等說法。
未詳。
叁度迦者羅,
複爲迦者羅等十七人說法。
未詳。
四度大才等,
複爲大才長者及二才念優婆夷說法。
大才及二才念,未詳。長者,梵雲疑叻賀缽底,謂識財具德者之通稱。優婆夷,此雲近事女,謂親近叁寶而承事故,夷者女聲。
五度尼犍子,
複爲正念尼說法。
正念尼犍事迹未詳。尼犍一作尼犍陀弗咀羅,此雲離系子,爲六大外道之一,亦名裸形外道。尼犍陀是彼出家總名,彼師之徒曰尼犍子。
六度諸衆人,
複爲提和竭羅佛時四十二人說法。
事迹未詳,提和竭羅佛者,此雲燃燈佛,過去即阿僧只劫爲釋迦授記者也。
叁第叁年。
叁年,爲郁爲迦葉兄弟叁人說法,滿千比丘。
迦葉者,姓也,此雲飲光,古仙人身有光明,能映余光使不現,即以爲姓。郁爲迦葉者,二作優樓頻羅迦葉,居長,此雲木瓜林,住彼林中,故有弟子五百人,居尼連禅河側,爲事火外道。佛往彼住處,以種種神通化度,盡棄事火具等于河,師徒相率出家修學,爲佛弟子。次名伽耶迦葉,伽耶者,城名。次雲那提迦葉,那提者,河名。各有弟子二百五十人,在尼連河下流岸側而住,忽見其兄祀火之具從河流下,驚怪往尋,見所居空寂,訪問鄰人,既到佛所,因集弟子投佛出家,是千比丘。比丘一作苾刍,出家佛弟子受具戒者之都稱,義雲乞士,破煩惱,持淨戒,能怖魔也。
四第四年。
四年,在象頭山上爲龍鬼神說法。
象頭山,梵名伽耶山,具雲羯暗屍利沙山,在伽耶城西南。西域記卷八雲:城西南五六裏至伽耶山,溪谷杳冥,危嚴危險,印度國俗稱曰靈山。又雲:昔如來于此說《寶雲》等經。此經有梁曼陀羅仙共僧伽婆羅譯,凡七卷。與唐達摩流支譯《寶雨經》及趙宋法護譯除《蓋障菩薩經》同本,又文殊師利問菩提經亦于此處說。
五第五年。有二,一度私呵昧,
五年,于竹園中爲私呵昧說法。
竹園者,一名作林精舍,在王舍城旁,迦蘭陀長者歸佛,以竹園奉佛而立精舍,故名。吳支謙譯《菩薩道樹經》,一名《私呵昧經》:佛在竹園,長者子私呵昧與五百弟子遙見佛相,因問:雲何起菩薩意,有幾意善,有幾功德,休息行何等法,何以致無生忍,用幾事得一切智,用幾法住,用幾法滅度,減後有幾功德雲何爲谛
佛一一答以六法,私呵昧發大願,佛爲授記。
二度鹜…
《十二遊經略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