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舍利弗問經略注▪P2

  ..續本文上一頁衣,乃至與身俱共增長。出家、受戒、得道、涅槃,是舍那衣未嘗離體,故以爲名。初爲王舍城長者,發願人海采取珍寶,爲如來造經行處,複當建立高門樓屋,既從海還,佛已涅槃,如願造立訖已,因從阿難出家,成阿羅漢。阿難臨當滅度,付以妙法寶藏。優婆笈多,此雲近護,一雲小護,是摩突羅國笈多長者之子。佛涅槃後一百年出,年十二時,受舍那婆和教,漸證須陀洹至阿那含果。舍那婆和度令出家,與受具戒,羯磨已訖,得羅漢道,智慧高勝,世人號爲無相好佛,爲阿育王門師。如是五師相承,事詳付法藏因緣傳。

  二、育王弘法。

  優婆笈多後有孔雀輸柯王,世弘經律。

  孔雀者,印度摩揭陀國王朝之一,約當佛滅度後二百二十至叁百十年之間。輸柯王者,即阿輸迦王,亦作阿育王,此雲無憂,爲孔雀王朝初祖旃陀掘多王之孫,賓頭婆羅王之子。在位叁十六年,統一全印,大張國勢,盛弘佛法,派遣大德僧侶及使臣分化諸國。事詳阿育王傳。

  叁、惡王滅法,有七,初、王興害意。

  其孫名曰弗沙蜜多羅,嗣正王位,顧問群臣:“雲何令我名事不滅

  ”時有臣言,唯有二事。何等爲二

  猶如先王造八萬四千塔,舍傾國物,供養叁寶,此其一也;若其不爾,便應反之,毀塔滅法,殘害息心四衆,此其二也。名雖好惡,俱不朽也。王曰:“我無威德以及先王,當建次業,以成名行。”

  弗沙蜜多羅,此雲星友,是阿育王四世孫,或雲五世孫。《雜阿含經》卷二十五雲,阿育王、叁婆提王、毗黎诃婆低王、毗黎诃西那王、佛沙須摩王、弗沙蜜多羅王次第相承。《阿育王傳》卷叁雲,阿恕伽王、貳摩留王、耆呵提王、弗舍摩王、弗舍蜜哆王次第相承。弗沙蜜多羅王迫害佛法,壞諸塔寺,殺空衆僧。次到婆伽羅國,有一蟲神,排擋大山,壓死王及四兵,于是孔雀苗裔遂承絕嗣。事詳《雜阿含經》卷二十五、《阿育王經》卷叁等。或雲是孔雀王朝布利哈得羅多王將軍,弑王而自立,建立孫迦王朝,殘害佛法。雲先王者,謂阿育王也。

  叁、殘害七衆。

  即禦四兵攻雞雀寺。寺有二石獅子,哮吼動地。天大驚怖,退走人城。人民看者嗟泣盈路,王益忿怒,自不敢人,驅逼兵將,乍行死害。督令勤與呼攝七衆,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式叉摩尼、出家、出家尼一切集會,問曰:“壞塔好否

  壞房好否

  ”佥曰:“願皆勿壞!如不得已,壞房可耳!”王大忿厲曰:“雲何不可

  ”因遂害之,無問少長,血流成川。

  雞雀寺一作雞園寺,梵雲屈屈吒阿濫摩僧伽藍,在摩揭陀國波吒厘子城側,阿育王所建,見《大唐西域記》卷八。沙彌此雲息慈,謂息惡行慈;又雲勤策,謂爲比丘勤加策勵;又雲求寂,謂求趣涅槃。即是出家受十戒者,女名沙彌尼、式叉摩尼,具雲式叉摩那尼,此雲正學女。謂沙彌尼欲受具足戒前,先以二年別學六法,以練身心之稱。出家、出家尼即出家尚未受戒之男女。

  叁、毀壞塔寺。

  壞諸塔寺八百余所。

  四、囚系信士。

  諸清信士舉聲號叫,悲哭懊惱。王取囚系,加其鞭罰。

  清信士即優婆塞等,謂在家信衆也。

  五、羅漢現通。

  五百羅漢登南山獲免,山谷隱險,軍甲不能至故。王恐不洗,賞募諸國,若得一首,即賞金錢叁千。群徒缽歎阿羅漢及佛所囑衆流通人,化作無量人,提無量比丘、比丘尼頭,處處受金,王諸庫藏一切空竭,王益忿怒。君徒缽歎現身人滅盡定,王自加害,定力加持,初無傷損。

  君徒缽歎是四大聲聞之一。《增一阿含經》卷叁弟子品雲:“我聲聞中第一比丘,堪任受籌,不違禁法,所謂軍頭婆漢比丘是。”滿富城中須摩提女設食請佛及僧,軍頭婆漢得須陀洹,結使未盡,未得神足。居在學地,而受籌應供,即得無學。事見《增一阿含經》卷二十二。《彌勒下生經》雲:“世尊告迦葉曰:吾今年已衰耗,向八十余,然今如來有四大聲聞,堪任遊化,智慧無盡,衆德具足。雲何爲四

  所謂大迦葉比丘、君屠缽歎比丘、賓頭盧比丘、羅雲比丘。汝等四大聲聞,要不般涅槃,須吾法滅盡,然後乃當般涅槃。”又雲,及佛所囑衆流通人,即是迦葉、賓頭盧、羅雲等也。滅盡定者,謂諸聖人,患心勞慮,暫滅心心數法,得一有爲非色心法,領補心處,名滅盡定。

  六、彌勒護法。

  次燒經臺,火始就燃,飚炎及經,彌勒菩薩以神通力,接我經律上兜率天。

  彌勒是姓,此雲慈,名阿逸多,爲波羅捺國迦波利村婆羅門子,從佛出家,先佛人滅,生于兜率天,將來下生人間、于華林園龍華樹下成等正覺。兜率天是欲界第四天,義雲知足,于正欲樂知止足故。

  七、王衆死滅。

  次至牙齒塔。塔神曰:“有蟲行神,先索我女,我薄不與。今誓令護法,以女與之,使至心伏。”蟲行神喜,手奉大山壓王及四兵衆,一時皆死,王家子孫于斯都盡。

  蟲行神者,《雜阿含經》卷二十五雲:“名曰爲蟲。”《阿育王傳》卷叁雲:“至偷羅厥吒國,護佛法神以女與禁密舍鬼,使之壓死王及諸軍衆。”《阿育王經》卷五雲:“拘瑟他歌國守護佛牙夜叉神,以女與已利履夜叉,使之取山壓死王及四兵。”

  四、後王興法。

  其後有王,性甚良善。彌勒菩薩化作叁百童子,下于人間,以求佛道,從五百羅漢咨受法教

  國土男女複共出家,如是比丘、比丘尼還複滋繁。羅漢上天,接取經律還于人間。時有比丘名曰總聞,咨諸羅漢及與國王,分我經律,多立臺館,爲求學來難。

  五、根本二部。

  時有一長老比丘,好于名聞,極立诤,抄治我律,開張增廣迦葉所結,名日大衆律,外探宗所遺诳諸始學,別爲群黨,互言是非。時有比丘求王判決,王集二部行黑白等,宣令衆曰:若樂舊律,可取黑籌。若樂新律,可取白籌。時取黑者乃有萬數,時取白者只有百數。王以皆爲佛說,好樂不同,不得共處。學舊者多,從以爲名,爲摩诃僧只也;學新者少,而是上座,從上座爲名,爲他俾羅也。

  長老比丘,意指大天比丘。《毗婆沙論》卷九十九雲,末土羅國商主之子名日大天,與母有染。後聞父還,與母沒計殺父,逃于摩竭陀國華氏城,遇本所供養羅漢,恐事彰露,而殺羅漢。其後母複通于他人,大天複殺其母。深生憂悔,遂詣雞園寺請出家,未久,自稱阿羅漢。後一夜夢失不淨汙衣,因曰天魔所娆,阿羅漢亦不能免不淨漏失,是第一惡見;又爲弟子記別果證,弟子曰,如何我等都無知

  大天日,阿羅漢雖無染汙無知,猶有不染汙無知,是第二惡見;弟子曰,如何我于四谛理猶懷疑惑

  大天日,阿羅漢煩惱障疑惑雖已斷,猶有世間疑惑,是第叁惡見;弟子曰,如何我等不自證知,而由師令知

  大天日,鈍根何能自知,是第四惡見;大天中夜自悔責,數數呼苦。弟子問之,大天曰,稱苦者,呼聖道也,是第五惡見;大天造偈,令諸弟子誦之,于是群衆異議,遂分部黨。但《毗婆沙論》雲。大天是阿育王時人,行籌判決,亦即是阿育王事。摩诃僧只,此雲大衆;他俾羅,此雲老宿,即是上座部。《文殊師利問經》卷下雲:“佛告文殊師利:“初二者,一摩诃僧只,二體毗履。我人涅槃後一百歲,此二部當起。””

  六十八部執,有二,一、上座十二部,有四,一

  初分二派。

  他俾羅部,我去世時叁百年中,因于诤故,複起薩婆多部及犢子部。

  薩婆多部,此雲一切有部,又名說因部。此部說有爲、無爲一切諸法皆是實有。《異部宗輪論述記》雲:“一切有者,一切有二,一有爲,二無爲。有爲叁世,無爲離世,其體皆有,名一切有。因言所以,此部說義皆出所以,廣分別之,從所立爲名,稱說一切有部也。”六足、發智、異婆沙諸論皆屬此部。犢子者,婆羅門姓,原爲外道,歸佛出家,成立實我。此後門徒相傳不絕。佛滅後二百年中,自說一切有部流出一派,稱爲犢子部。《智度論》卷一雲:“佛法中亦有犢子比丘,說如四大和合有眼法,如是五衆和合有人法。《犢子阿異昙》中說:五衆不離人,人不離五衆。不可說五衆是人,離五衆是人。人是第五不可說法藏中所攝。,,《異部宗輪論》雲:“于此第叁百年中,從說一切有部流出一部名犢子部。”乃至“其犢子部本宗同義,謂補特伽羅非即蘊離蘊,依蘊界處,假施設史”。

  二、犢子四派。

  從犢子部後生昙摩尉多別迦部、跋陀羅耶尼部、沙摩帝部、沙那利迦部。

  昙摩尉多別迦,此雲法勝,亦雲法上,是部主之名。

  跋陀羅耶尼,此雲賢胄,部主名賢,是賢阿羅漢之苗裔,故名賢胄。沙摩帝,此雲正量。刊定是非名量,無有邪謬曰正。此部自稱所立刊定無誤,故名正量。沙那利迦,此雲密林山,從所住處立名,一作芿山部。

  叁、有部叁派。

  其薩婆多部複生彌沙塞部、目犍羅優婆提舍起昙無屈多迦部、蘇婆利師部。

  彌沙塞,此雲化地,是部主之名。《玄應音義》卷二十叁雲:“此羅漢在俗爲王國師,匡化土境,故名化地。今人佛法,佛法如地,又匡化之,故以名也。”優婆提舍,此雲論議;目犍羅優婆提舍,即是目犍連尊者所造阿異達磨法蘊足論,此部以此爲宗,故雲目犍羅優婆提舍起昙無屈多迦部。昙無屈多迦,此雲法藏,此雲法護,是部主之名。蘇婆利師,此雲善歲,以此師少歲性賢有德,故嘉稱善歲;又名喜雨,謂降正法雨故;或雲即飲光部異名。

  四、上座叁派。

  他俾羅部複生迦葉維部、修多蘭婆提那部,四百年中更生僧伽藍提迦部。

  迦葉維,此雲飲光,是婆羅門姓。上古仙人身有光明,能飲諸光,令不複現,即立爲姓。今從部主姓氏立名。修多蘭婆提那,此雲經量。此部依經爲正量,不依律及對法,凡所援擄,以經爲證。僧伽藍提迦,此雲說轉。此部立諸蘊相續,轉至後世,亦名說度,亦名相續,或雲即經量部異名。

  二、大衆八部,有二,初、分五部。

  摩诃僧只部,我滅度時二百年中,因于異論生起鞞婆诃羅部、盧迦尉多羅部、拘拘羅部、婆收曳多柯部、缽蠟君帝婆耶那部。

  …

《舍利弗問經略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十二遊經略注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