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利弗问经略注
周叔迦
将释此经,略开四门:一、教兴所由;二、藏乘所摄;三、教所被机;四、依文随释。
初教兴所由者,一、明行法宗要,如经中行法者不行法者故。二、明戒律开遮,如经中明衣法、钵法、受请法、饮酒法、食法等故。三、示部执纯杂,如经中说十八部执、五部律等故。四、示八部因果,如经中说八善恶业因等故。
二、藏乘所摄者,经、律、论三藏之中,律藏所摄。声闻、菩萨二乘之中,声闻乘摄。
三、教所被机者,一、正为大德比丘示戒律准则,以教导人天故。二、兼为五众示持戒仪范,以免过愆故。三、通为八部鬼神闻法殷勤,增益福德故。四、普为七众辨别邪正,如法修行故。
四、依文随释,有三:初、解题目;二、明译时;三、释经文。今初。
舍利弗问经
诸经得名有约人、约法、约事、约处、约喻之不同,今经约人立名。舍利弗者,梵名舍利,是其母之名;弗者弗多罗之略,义云子,舍利女之子,故名舍利弗。《法华玄赞》一云:“舍利云鹜,即百舌鸟,亦名春鹦。弗咀罗言子,以母才辩喻如鹜鸟。此是彼子,以母显之。”其复名婆提舍,先本为外道,后皈于佛,于佛弟子中智慧第一。经者,凡佛所说,或佛所许可,皆曰经。亦可长行久远也,梵云修多罗,此云蜒,贯穿义理,如蜒贯花,义翻为经。此经是因舍利弗请问而世尊始宣,故名舍利弗问经。
二、明译时。
附《东晋录》
东晋者,司马炎受魏禅,国号晋,都洛阳,凡四主五十二年,为前赵刘曜所灭,是为西晋。元帝司马睿渡江即位建康,凡十一主一百三年,而禅于宋,是为东晋。此经是东晋时译,而失其译人,故附《东晋录》。
三、释经文。大科为三:初、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初文之中有六成就:一、信成就。
如是
佛临涅槃时,阿难受阿劣楼驮教,问佛:“一切经首当置何言
”佛言:“当置如是我闻。”佛在某方聚林等六事,如《大术经》等说。后阿难结集,远依佛教,以显阿难所传与佛所说。一种不异名如,文中之理允当无非称是。又如是者信顺之辞。《大智度论》一云:“如是义者即是信也,若人心中有信清净,是人能人佛法。若无信,是人不能人佛法。不信者言是事不如是,信者言是事如是。”又云:“如是义在佛法初,善信相故。”
二、闻成就。
我闻,
阿难对众述佛遗旨,亲承不谬,故言我闻。
三、时成就。
一时
谓法王启运嘉会之时,说者听者共相会遇,机感应化,时分无别,故云一时。
四、主成就。
佛
佛者,梵云佛陀,义云觉者。说必有主,欲显主尊,法必殊胜,有慧之主,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故称为佛。
五、处成就。
在罗阅只音乐树下,
罗阅祗即王舍城,为中印度摩揭陀国古都城,频婆娑罗王时,自上茅城迁都于此。音乐树者,《药师经古迹记》云:“微风历动,宫商雅音从而出故,名乐音树。”
六、众成就。有三:初、比丘众;二、鬼神众;三、明发起。今初。
与大比丘众一千二百五十人俱,逸闻十方,结尽解脱。
比丘众中言与大比丘众者,标称;言一千二百五十人俱者,举数;言名闻十方结尽解脱者,叹德。比丘,此云乞士,或云破烦恼、除馑、怖魔,是出家受具戒律弟子之通称。一千二百五十人者,佛之常随众,依《过去现在因果经》说,耶舍长者子朋类五十人,优楼频螺迦叶师徒五百人,那提迦叶师徒二百五十人,伽耶迦叶师徒二百五十人,舍利弗师徒一百人,大目犍连师徒一百人。此千二百五十人,先事外道,后承佛化而得证果,于是感佛之恩,一一法会,常随不离。结者烦恼之异名,烦恼暗惑,系缚众生,结集生死,故谓之结。解脱者解惑业之系缚,脱三界之苦果。由烦恼障缚诸有情,恒处生死,证涅槃已,能离彼缚,故云结尽解脱。意谓毕是大阿罗汉也。
二、鬼神众。
八部鬼神等。
八部鬼神者,如下经中自说:一天、二龙、三夜叉、四阿修罗、五乾闼婆、六迦楼罗、七紧那罗、八摩睺罗伽也。
三、明发起。
愿闻法要。
法者法则,要者要趣。以简要之言,析繁重之义,谓之法要。
大文第二,正宗分中舍利弗次发起十六问,如来随问致答,即为十六。初一问答明闻行差别,有二,初问又二,初、赞佛。
舍利弗从座而起,前白佛言:世尊!佛是法王,随众生欲散说法教,令诸天人,恭敬奉持。
佛于诸法得胜自在,故称法王。随众生欲散说法教者,谓佛应众生之机,于诸处说种种不同之法。令诸天人恭敬奉持者,若天若人,既闻法已,承奉教命,行持无违也。
二、正问。
或闻,传闻;或行,不行;云何名行法者
云何名不行法者
闻者,亲从佛闻;传闻者,辗转传闻。行法者,既闻法已,即能信受奉行;不行法者,不遵佛诲,不守佛教也。
二、答。有二,初、赞许。
佛言:善哉善哉!汝能为诸众生作如是问,谛听谛听,吾为汝说。
善哉,梵云娑度,赞美随喜之辞,再言之者,喜之至也。由舍利弗启请,使众生得知法非法、行正邪之分,故赞美之。谛听者诫其一心听受也。
二、正答,有二,初、明行法,有三,初、标。
夫行法者,有闻而持,有传闻而持,皆名为僧。
持者忆持,领受在心,忆而不忘曰持。或亲从佛闻,或辗转闻佛之教法,忆念无违,则能处和合而无乘诤。僧伽,义云和合,是有二义:一者理和,谓证择灭;二者事和,谓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
二、别释,有二,初、明亲闻而持。
如宝事比丘闻佛所说诸行无常,即观生灭,断诸有漏,真吾弟子,是行法者。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此是诸行无常偈。三世迁流有为之法,名为诸行,如是诸行无常故苦,此是流转门。灭此生灭而得寂灭,即是涅槃,是为常乐,此是还灭门。宝事比丘闻佛说此偈,即观一切有为法生灭无常之理,得断诸有漏。漏者烦恼之异名,由诸烦恼,能令后生相续,故名有漏。断诸有漏,则生死尽,即是证阿罗汉果也。
二、传闻而持。
其传闻者,如观身比丘闻汝说,迦留陀夷说,饮酒者开放逸门,于行道者作大留难,即人无诤三昧,得见道断果。
迦留陀夷,此云黑上,是太子在宫时师,从佛出家,是六群比丘之一,后得阿罗汉果,事见《十诵律》卷十七。无诤三昧者,住于空理,内顺法相,而无违诤,外顺群心,而无诤讼。见道断果,谓生无漏智,见真谛理,断于见惑,即是须陀洹果也。
二、结。
行我法者,不行非法。
邪法违正,故名非法。凡闻持佛法者,必不奉行非法也。
二、明不行法。
行非法者,是名不行,是非法人,非吾弟子,人邪见稠林。
审虑为先,抉择事理,名之曰见。此见违理,偏执有无,拨无因果等是为邪见。邪见丛脞,譬彼稠林,交络繁茂也。
第二问答,明戒律开遮,有二,初问有三,初、总问。
舍利弗白佛言:云何世尊为诸比丘所说戒律,或开或闭
闭即是遮,开者开许。遮者禁止,佛于弟子有所行事,或时开许,或时禁止。
二、别问。
如为忽起长者设供,断诸比丘不听朝食;如为社人复听食饮板鱼肉;如为频富村人请,复不听食饮,但食薄粥;如为频婆娑罗王请,复听饱食饭食;如为阐陀师利请,复听多家数数食,皆不得饱。
同一应供受食,而有五处开遮不同。
三、结问。
诸如此语,后世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云何奉持
比丘,此云乞士,亦去怖魔,亦云破恶。出家受具足戒者,男名比丘,女名比丘尼。优婆塞,此云清信士,亦云近事男。在家奉事三宝,受持五戒者,男名优婆塞,女名优婆夷。问意谓佛在世时,诸弟子等,亲从佛教,戒律开遮,有所遵依。佛灭度后诸弟子等,无所禀承,于此不同制诫如何遵行耶
二、答。有四,初、正答所问。
佛言:如我言者,是名随时。在此时中应行此语,在彼时中应行彼语,以利行故,皆应奉持。
随时即是随时所宜。戒律之制,本以身口意善行利益众生,是以随其时处,能使众生乐向道者,即应行之,行者应善思择,故云皆应奉持也。
二、悬记,部执有八,初、五师相承。
我寻泥洹,大迦叶等当共分别,为比丘、比丘尼作大依止,如我不异。迦叶传付阿难,阿难复付末田地,末田地复付舍那婆和,舍那婆和传付优婆笈多。
泥洹一作涅槃,此翻为灭。如来预示化缘将毕,以正法藏付嘱迦叶,续继住持,言其有力有德,堪为比丘、比丘尼作救作护、为众依赖、为众凭止也。迦叶此云饮光,是婆罗门姓,名毕波罗。其父母祷于毕波罗树神而生,家既大富,而能舍此大财大姓,修头陀大行,为大人所识,故称大迦叶,以别于十力迦叶,优楼频罗迦叶等,佛弟子中头陀第一,如来人灭后,集五百阿罗汉于摩揭陀国毕钵严,结集法藏,事悉毕已,持世尊所授僧伽黎,于鸡足山中人灭尽定。阿难是斛饭王之子,提婆达多之弟,佛之从弟,于佛成道日生,年二十五岁出家,侍佛二十五年,受持一切佛法,于佛弟子中多闻第一。佛灭度后,摩诃迦叶使阿难结集经藏,摩诃迦叶垂涅槃时,以法付嘱阿难,化度众生。阿难将人灭,由摩端陀国向毗舍离,渡恒河,泛舟中流,阿阁世王严兵追请,阿难以法付末田地,即于舟中踊身虚空,作十八变而入涅槃。分身落于两岸,二国之王各起宝塔,供养舍利。末田地,此云日中,又云水中。阿难于恒河中将欲涅槃时,雪山中有仙人将门徒五百乘空而来,到阿难所,稽首作礼,求哀出家。阿难即于水中变为洲地,与五百人出家受具。正作白时,五百人得不还果;第三羯磨时,断诸烦恼,证阿罗汉果。由其大仙出家近圆在日中时,复在水中,故以为名。阿难付以法藏,令末田地布化厨宾。舍那婆和,此云麻衣,亦云胎衣,过去生中以妙毡衣施辟支佛而发愿故,处于母胎,着舍那…
《舍利弗问经略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