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利弗問經略注
周叔迦
將釋此經,略開四門:一、教興所由;二、藏乘所攝;叁、教所被機;四、依文隨釋。
初教興所由者,一、明行法宗要,如經中行法者不行法者故。二、明戒律開遮,如經中明衣法、缽法、受請法、飲酒法、食法等故。叁、示部執純雜,如經中說十八部執、五部律等故。四、示八部因果,如經中說八善惡業因等故。
二、藏乘所攝者,經、律、論叁藏之中,律藏所攝。聲聞、菩薩二乘之中,聲聞乘攝。
叁、教所被機者,一、正爲大德比丘示戒律准則,以教導人天故。二、兼爲五衆示持戒儀範,以免過愆故。叁、通爲八部鬼神聞法殷勤,增益福德故。四、普爲七衆辨別邪正,如法修行故。
四、依文隨釋,有叁:初、解題目;二、明譯時;叁、釋經文。今初。
舍利弗問經
諸經得名有約人、約法、約事、約處、約喻之不同,今經約人立名。舍利弗者,梵名舍利,是其母之名;弗者弗多羅之略,義雲子,舍利女之子,故名舍利弗。《法華玄贊》一雲:“舍利雲鹜,即百舌鳥,亦名春鹦。弗咀羅言子,以母才辯喻如鹜鳥。此是彼子,以母顯之。”其複名婆提舍,先本爲外道,後皈于佛,于佛弟子中智慧第一。經者,凡佛所說,或佛所許可,皆曰經。亦可長行久遠也,梵雲修多羅,此雲蜒,貫穿義理,如蜒貫花,義翻爲經。此經是因舍利弗請問而世尊始宣,故名舍利弗問經。
二、明譯時。
附《東晉錄》
東晉者,司馬炎受魏禅,國號晉,都洛陽,凡四主五十二年,爲前趙劉曜所滅,是爲西晉。元帝司馬睿渡江即位建康,凡十一主一百叁年,而禅于宋,是爲東晉。此經是東晉時譯,而失其譯人,故附《東晉錄》。
叁、釋經文。大科爲叁:初、序分;二、正宗分;叁、流通分。初文之中有六成就:一、信成就。
如是
佛臨涅槃時,阿難受阿劣樓馱教,問佛:“一切經首當置何言
”佛言:“當置如是我聞。”佛在某方聚林等六事,如《大術經》等說。後阿難結集,遠依佛教,以顯阿難所傳與佛所說。一種不異名如,文中之理允當無非稱是。又如是者信順之辭。《大智度論》一雲:“如是義者即是信也,若人心中有信清淨,是人能人佛法。若無信,是人不能人佛法。不信者言是事不如是,信者言是事如是。”又雲:“如是義在佛法初,善信相故。”
二、聞成就。
我聞,
阿難對衆述佛遺旨,親承不謬,故言我聞。
叁、時成就。
一時
謂法王啓運嘉會之時,說者聽者共相會遇,機感應化,時分無別,故雲一時。
四、主成就。
佛
佛者,梵雲佛陀,義雲覺者。說必有主,欲顯主尊,法必殊勝,有慧之主,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故稱爲佛。
五、處成就。
在羅閱只音樂樹下,
羅閱祗即王舍城,爲中印度摩揭陀國古都城,頻婆娑羅王時,自上茅城遷都于此。音樂樹者,《藥師經古迹記》雲:“微風曆動,宮商雅音從而出故,名樂音樹。”
六、衆成就。有叁:初、比丘衆;二、鬼神衆;叁、明發起。今初。
與大比丘衆一千二百五十人俱,逸聞十方,結盡解脫。
比丘衆中言與大比丘衆者,標稱;言一千二百五十人俱者,舉數;言名聞十方結盡解脫者,歎德。比丘,此雲乞士,或雲破煩惱、除馑、怖魔,是出家受具戒律弟子之通稱。一千二百五十人者,佛之常隨衆,依《過去現在因果經》說,耶舍長者子朋類五十人,優樓頻螺迦葉師徒五百人,那提迦葉師徒二百五十人,伽耶迦葉師徒二百五十人,舍利弗師徒一百人,大目犍連師徒一百人。此千二百五十人,先事外道,後承佛化而得證果,于是感佛之恩,一一法會,常隨不離。結者煩惱之異名,煩惱暗惑,系縛衆生,結集生死,故謂之結。解脫者解惑業之系縛,脫叁界之苦果。由煩惱障縛諸有情,恒處生死,證涅槃已,能離彼縛,故雲結盡解脫。意謂畢是大阿羅漢也。
二、鬼神衆。
八部鬼神等。
八部鬼神者,如下經中自說:一天、二龍、叁夜叉、四阿修羅、五乾闼婆、六迦樓羅、七緊那羅、八摩睺羅伽也。
叁、明發起。
願聞法要。
法者法則,要者要趣。以簡要之言,析繁重之義,謂之法要。
大文第二,正宗分中舍利弗次發起十六問,如來隨問致答,即爲十六。初一問答明聞行差別,有二,初問又二,初、贊佛。
舍利弗從座而起,前白佛言:世尊!佛是法王,隨衆生欲散說法教,令諸天人,恭敬奉持。
佛于諸法得勝自在,故稱法王。隨衆生欲散說法教者,謂佛應衆生之機,于諸處說種種不同之法。令諸天人恭敬奉持者,若天若人,既聞法已,承奉教命,行持無違也。
二、正問。
或聞,傳聞;或行,不行;雲何名行法者
雲何名不行法者
聞者,親從佛聞;傳聞者,輾轉傳聞。行法者,既聞法已,即能信受奉行;不行法者,不遵佛誨,不守佛教也。
二、答。有二,初、贊許。
佛言:善哉善哉!汝能爲諸衆生作如是問,谛聽谛聽,吾爲汝說。
善哉,梵雲娑度,贊美隨喜之辭,再言之者,喜之至也。由舍利弗啓請,使衆生得知法非法、行正邪之分,故贊美之。谛聽者誡其一心聽受也。
二、正答,有二,初、明行法,有叁,初、標。
夫行法者,有聞而持,有傳聞而持,皆名爲僧。
持者憶持,領受在心,憶而不忘曰持。或親從佛聞,或輾轉聞佛之教法,憶念無違,則能處和合而無乘诤。僧伽,義雲和合,是有二義:一者理和,謂證擇滅;二者事和,謂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身和同住,口和無诤,意和同悅。
二、別釋,有二,初、明親聞而持。
如寶事比丘聞佛所說諸行無常,即觀生滅,斷諸有漏,真吾弟子,是行法者。
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爲樂,此是諸行無常偈。叁世遷流有爲之法,名爲諸行,如是諸行無常故苦,此是流轉門。滅此生滅而得寂滅,即是涅槃,是爲常樂,此是還滅門。寶事比丘聞佛說此偈,即觀一切有爲法生滅無常之理,得斷諸有漏。漏者煩惱之異名,由諸煩惱,能令後生相續,故名有漏。斷諸有漏,則生死盡,即是證阿羅漢果也。
二、傳聞而持。
其傳聞者,如觀身比丘聞汝說,迦留陀夷說,飲酒者開放逸門,于行道者作大留難,即人無诤叁昧,得見道斷果。
迦留陀夷,此雲黑上,是太子在宮時師,從佛出家,是六群比丘之一,後得阿羅漢果,事見《十誦律》卷十七。無诤叁昧者,住于空理,內順法相,而無違诤,外順群心,而無诤訟。見道斷果,謂生無漏智,見真谛理,斷于見惑,即是須陀洹果也。
二、結。
行我法者,不行非法。
邪法違正,故名非法。凡聞持佛法者,必不奉行非法也。
二、明不行法。
行非法者,是名不行,是非法人,非吾弟子,人邪見稠林。
審慮爲先,抉擇事理,名之曰見。此見違理,偏執有無,撥無因果等是爲邪見。邪見叢脞,譬彼稠林,交絡繁茂也。
第二問答,明戒律開遮,有二,初問有叁,初、總問。
舍利弗白佛言:雲何世尊爲諸比丘所說戒律,或開或閉
閉即是遮,開者開許。遮者禁止,佛于弟子有所行事,或時開許,或時禁止。
二、別問。
如爲忽起長者設供,斷諸比丘不聽朝食;如爲社人複聽食飲板魚肉;如爲頻富村人請,複不聽食飲,但食薄粥;如爲頻婆娑羅王請,複聽飽食飯食;如爲闡陀師利請,複聽多家數數食,皆不得飽。
同一應供受食,而有五處開遮不同。
叁、結問。
諸如此語,後世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雲何奉持
比丘,此雲乞士,亦去怖魔,亦雲破惡。出家受具足戒者,男名比丘,女名比丘尼。優婆塞,此雲清信士,亦雲近事男。在家奉事叁寶,受持五戒者,男名優婆塞,女名優婆夷。問意謂佛在世時,諸弟子等,親從佛教,戒律開遮,有所遵依。佛滅度後諸弟子等,無所禀承,于此不同製誡如何遵行耶
二、答。有四,初、正答所問。
佛言:如我言者,是名隨時。在此時中應行此語,在彼時中應行彼語,以利行故,皆應奉持。
隨時即是隨時所宜。戒律之製,本以身口意善行利益衆生,是以隨其時處,能使衆生樂向道者,即應行之,行者應善思擇,故雲皆應奉持也。
二、懸記,部執有八,初、五師相承。
我尋泥洹,大迦葉等當共分別,爲比丘、比丘尼作大依止,如我不異。迦葉傳付阿難,阿難複付末田地,末田地複付舍那婆和,舍那婆和傳付優婆笈多。
泥洹一作涅槃,此翻爲滅。如來預示化緣將畢,以正法藏付囑迦葉,續繼住持,言其有力有德,堪爲比丘、比丘尼作救作護、爲衆依賴、爲衆憑止也。迦葉此雲飲光,是婆羅門姓,名畢波羅。其父母禱于畢波羅樹神而生,家既大富,而能舍此大財大姓,修頭陀大行,爲大人所識,故稱大迦葉,以別于十力迦葉,優樓頻羅迦葉等,佛弟子中頭陀第一,如來人滅後,集五百阿羅漢于摩揭陀國畢缽嚴,結集法藏,事悉畢已,持世尊所授僧伽黎,于雞足山中人滅盡定。阿難是斛飯王之子,提婆達多之弟,佛之從弟,于佛成道日生,年二十五歲出家,侍佛二十五年,受持一切佛法,于佛弟子中多聞第一。佛滅度後,摩诃迦葉使阿難結集經藏,摩诃迦葉垂涅槃時,以法付囑阿難,化度衆生。阿難將人滅,由摩端陀國向毗舍離,渡恒河,泛舟中流,阿閣世王嚴兵追請,阿難以法付末田地,即于舟中踴身虛空,作十八變而入涅槃。分身落于兩岸,二國之王各起寶塔,供養舍利。末田地,此雲日中,又雲水中。阿難于恒河中將欲涅槃時,雪山中有仙人將門徒五百乘空而來,到阿難所,稽首作禮,求哀出家。阿難即于水中變爲洲地,與五百人出家受具。正作白時,五百人得不還果;第叁羯磨時,斷諸煩惱,證阿羅漢果。由其大仙出家近圓在日中時,複在水中,故以爲名。阿難付以法藏,令末田地布化廚賓。舍那婆和,此雲麻衣,亦雲胎衣,過去生中以妙氈衣施辟支佛而發願故,處于母胎,著舍那…
《舍利弗問經略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