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佛十大弟子之中,羅侯羅即以密行第一著稱。
【密法】 真言秘密的教法。
【密宗】 又名真言宗,此宗主張叁密相應,所謂叁密,即身語意叁密,就是手結印,口念咒,意作觀想,靠叁密加持,可以即身成佛。
【密咒】 秘密的神咒,即陀羅尼。
【密經】 密教的經典。
【密語】 秘密的言語,即密教的陀羅尼。
【密藏】 真言的經典。
【密教】 法身佛大日如來所說的內證真言教法,因其文其義,秘密難曉,故稱密教。又因是對未灌頂的人不許顯示的教法,故稱密教。
【常坐】 十二頭陀行之一。
【常住】 1.沒有生滅變遷的意思。楞伽經說常住之法有七種,即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羅識、空如來識、大圓境智。2.指寺院,因寺院是僧人常住的道場。
【常見】 二見之一。
【常身】 二佛身之一。
【常寂】 沒有生滅叫做常,沒有煩惱叫做寂。
【常寂光土】 四土之一。常者法身,法身永無生滅;寂者解脫,一切煩惱永寂;光者般若,照見諸相的智慧。此法身解脫般若叁德,是諸佛的居處,故謂常寂光土。
【常行叁昧】 時常修行念佛叁昧。
【常行乞食】 十二頭陀行之一。
【常光一丈】 化身佛的身體時常都放一丈的光明。智度論說:“問雲:如來何故常光一丈?答曰:今衆生薄福鈍根,目不堪其光故,若放多光,則失眼根,若衆生利根福重,佛則放無量光明。”
【常樂我淨】 1.即涅槃之四德。見四德條。2.即凡夫之四顛倒。見四倒條。
【常隨佛學】 普賢十願之一。
【常無常二身】 常身和無常身。見二身條。
【得度】 1.超脫生死而得涅槃的意思。2.落發作沙彌。
【得通】 獲得神通。
【得道】 獲得道果。
【從空入假觀】 天臺宗的觀法,菩薩先修空觀,了知諸法皆空,不墮執障;次觀諸法雖空,幻相曆然不無,因果業報不失,故能從空出假,作諸佛事,廣度衆生,是爲從空入假觀。
【從假入空觀】 天臺宗的觀法,謂菩薩先修假觀,了知幻相假有不實,終歸于空,不落執情,雖廣度衆生,而實無有衆生得滅度。
【悉地】 叁密相應而成就妙果,梵語叫做悉地,故悉地是成就的意思。
【悉達多】 華譯一切義成,是釋迦佛作淨飯王太子時的名字。
【舍】 1.舍施之義,如財施法施是。2.舍棄之義,如舍棄叁毒煩惱,或舍棄怨親之心而一視同仁是。
【舍心】 舍棄一切而無所執著的心,爲四無量心之一。
【舍受】 舍棄報身,即死的別名。
【舍戒】 舍棄戒律,不再持戒。
【舍覺支】 七覺支之一。見七覺支條。
【舍無量心】 四無量心之一。見四無量心條。
【授決】 與授記同。見授記條。
【授記】 1.十二部經之一。2.記名之義,佛對發大心的衆生預先記名,過了多少年代,在某處某國之中,成什麼佛。
【掉】 掉舉,一種令心高舉而不得安甯的煩惱。
【掉悔】 掉舉與後悔。這兩種心理,都能使人的心不得安甯和煩惱。
【掉散】 身口意叁業不清淨,喜歡喧鬧,爲五蓋之一。
【挂單】 僧人在寺院投宿。
【挂褡】 與挂單同。
【挂錫】 與挂單同。
【接善戒】 與攝善法戒同。見叁聚戒條。
【接足作禮】 仰掌承接尊者的兩足而作禮。
【教】 聖人對世人的訓誨。
【教一】 法華四一之一。法華經所說的教法,是屬于一乘的教法,也是唯一能令人成佛的教法,故名教一。
【教化】 教訓勸化。
【教內】 禅宗以心傳心,不立文字的教法,叫做教外,其他佛的聲教,有文字可循的,都叫做教內。
【教主】 創立宗教的人,佛教的教主是釋迦牟尼佛。
【教判】 教相判釋的簡稱。判決釋迦佛一代的教義,如天臺的五時八教,法相的叁時教,華嚴的五教等是。
【教法】 指佛所說的十二部經典,爲四法之一。
【教典】 佛教的經典。
【教徒】 信奉宗教的人。
【教禅】 教與禅。
【教體】 釋迦佛一代教法的本體。關于教體諸師所說有點不同,有人是以聲音爲體,有人是以名句爲體,有人是以真如爲體。
【教外】 見教內條。
【教外別傳】 禅宗不施設文字,不安立言句,直傳佛祖心印,稱爲教外別傳,意思是在如來言教之外的別傳。
【教行】 1.教法與修行。2.隨教法而修行。
【教行證】 教是教法,行是修行,證是證果。依佛的教法而修行,依修行而證悟聖果。
【教相】 分別判斷釋迦佛一代的教義,如天臺的五時八教,法相的叁時教是。
【教相判釋】 見教判條。
【教理】 佛教所說的道理。
【教理行果】 教是佛陀的言教,理是教中所說的道理,行是順著道理而修行,果是由于修行而獲證道果。
【教觀】 教相與觀心。教相是依所立的宗義去分別判斷釋迦佛一代的教義;觀心是觀念自己宗派所立的真理。如天臺宗以五時八教爲教相,以一心叁觀爲觀心;真言宗以顯密二教十住心爲教相,以阿字不生爲觀心。
【教觀二門】 教門與觀門。見教觀條。
【教令輪】 謂大日如來的教令很堅固,能夠摧破一切的怨敵,好像轉輪聖王的輪寶一樣。
【教誡輪】 叁輪之一。見叁輪條。
【教授師】 五種阿阇梨之一,是專門教授弟子威儀,作法的軌範師。
【教授阿阇梨】 五種阿阇梨之一,又名教授師,即教授弟子們威儀作法的比丘。
【教授善知識】 叁善知識之一。見善知識條。
【救世輪】 諸佛是救世的聖人,故其法錀稱爲救世輪。
【救世圓通】 觀世音菩薩的別名。
【救世闡提】 闡提是無善根不能成佛的人,而救世闡提卻是指慈悲無限,專做濟度衆生的大事業與不爲自身成佛著想的大菩薩,這種人菩薩又名大悲闡提。
【曼殊】 文殊師利菩薩。
【曼殊師利】 菩薩名,即文殊師利菩薩。
【曼陀羅】 花名,華譯爲適意花、悅意花、白花等。
【曼怛羅】 華譯真言、神咒、秘密語。
【曼荼羅】 華譯爲輪轉圓滿具足、壇、道場等。向例在印度修法時,必須築壇,壇中安置佛像以祭供,後來把修法時所築的壇及佛像,繪成圖案,也叫做曼荼羅。
【曼荼羅教】 真言教的別名。
【梵】 清淨的意思。
【梵心】 修梵行的心。
【梵行】 清淨的行爲,也就是斷絕淫欲的行爲。修梵行的人死後可生于梵天。
【梵志】 1.志求生于梵天的人。2.在家的婆羅門。3.指一切外道出家人。
【梵宇】 佛寺的別稱。
【梵典】 佛教的經典。
【梵服】 袈裟的別名。
【梵界】 梵天的世界,亦即色界之初禅天。
【梵福】 大梵天的福德,爲二福之一。
【梵語】 印度語。古印度人認爲自己所說的語言,乃是禀承大梵天王所說而來的,故稱梵語。
【梵輪】 法錀的別名。
【梵魔】 梵是指色界初禅天的天主,亦即梵王;魔是指欲界第六天的天主,亦即他化自在天。
【梵天】 色界之初禅天名。因此天無欲界的淫欲,寂靜清淨,故名梵天。此天共有叁天,即梵衆天、梵輔天、大梵天,通常所說的梵天是指大梵天王,名叫屍棄,他深信正法,每逢有佛出世,必定前來請轉法錀,此梵天與外道所說的梵天不同。
【梵天王】 色界之初禅天,有梵衆、梵輔、大梵等叁天,其中大梵天叫做梵天王,名字叫做屍棄。
【梵王】 大梵天王的簡稱。
【梵王宮】 大梵天王所住的宮殿。
【梵音】 1.指佛的聲音,佛的聲音有五種清淨相,即正直、和雅、清徹、清滿、周遍遠聞,爲佛叁十二相之一。2.指讀經的聲音。
【梵音相】 叁十二相中之梵音深遠相。
【梵衆】 修習梵行的大衆,即僧侶。
【梵衆天】 色界初禅天的天人,分爲叁等,下等的天人即叫做梵衆天。
【梵釋】 梵天與帝釋天。總稱色界諸天爲梵天;欲界忉利天之天主叫做帝釋。
【梵釋四天】 梵天、帝釋天、四王天。
【梵世界】 又名梵世天,是色界諸天的總稱。
【梵迦夷】 華譯淨身,即色界初禅天的通名。
【梵富樓】 色界初禅的第二天名,亦即梵輔天。
【梵網戒】 梵網經所說的十重禁四十八輕戒。
【梵輔天】 色界初禅叁天中之第二天名。
【欲】 能引起人們貪愛的心。
【欲有】 欲界的業因果報實有,爲叁有之一。
【欲取】 貪欲的心取著五塵的境界,爲四取之一。
【欲染】 五欲能汙染真性。
【欲流】 四流之一。見四流條。
【欲想】 叁惡想之一,即貪愛五欲的意思。
【欲愛】 1.對五欲的貪愛。2.欲界衆生的貪愛。
【欲塵】 1.謂五欲能汙染身心如塵埃。2.欲者六欲,塵者五塵。
【欲漏】 叁漏之一。見叁漏條。
【欲天】 欲界的諸天。欲界共有六天,即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睹史多天、樂變化天、他化自在天,因共有六重,故又名爲六欲天。
【欲天五淫】 欲界諸天的男女的淫事共有五種,即四天王天與忉利天的衆生,其淫事與人間無異,夜摩天則以勾抱成淫,睹史多天則以執手成淫,樂化天則以對笑成淫,他化天則以相視成淫。
【欲界】 叁界之一,即有色欲與食欲的衆生所住的世界,上自六欲天,中至人界的四大部洲,下至八大地獄等,都屬于欲界的範圍。
【欲界叁欲】 食欲、睡眠欲、淫欲。
【欲界散地】 在叁界之中,色界和無色界的有情具有定心,只有欲界的有情沒有定心,所以色界和無色界叫做定地,欲界則叫做散地。
【欲界五…
《佛學常見辭彙 十畫~十二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