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學常見辭彙 十畫~十二畫▪P5

  ..續本文上一頁趣地】 又名五趣雜居地,即地獄、餓鬼、畜生、人、天等五趣,因其皆有欲,故合爲一地。

  【欲無減】 十八不共佛法之一。

  【欲色二界】 叁界中的欲界和色界。

  【欲如意足】 四如意足之一。見四如意足條。

  【殺】 殺害生命。

  【殺業】 殺害有情的惡業,爲十惡業之一。

  【殺生】 殺害人畜等一切有情的生命,爲十惡業之一。

  【殺生戒】 防止殺害生命的戒律。

  【淨心】 自性清淨心。

  【淨因】 修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業叫淨業,淨因就是修這種淨業的因。

  【淨妙】 清淨美妙。

  【淨佛】 究竟的真佛。

  【淨住】 寺的十種名稱之一。

  【淨戒】 清淨的戒行。

  【淨邦】 淨土。

  【淨宗】 淨土宗的簡稱。

  【淨刹】 清淨的佛刹。

  【淨命】 1.清淨的生活,如比丘離四種的邪命而生活是,亦即八正道中之正命。2.以清淨之心爲生命。

  【淨施】 二種布施之一。

  【淨域】 諸佛的淨土。

  【淨德】 四德之一。見四德條。

  【淨發】 僧人剃頭。僧人例必每半個月要淨發一次。

  【淨觀】 清淨的觀法,如淨土之十六觀是。

  【淨業】 1.清淨的善業。2.修往生淨土的事業。

  【淨業正因】 觀無量壽經說修淨業正主的因有叁種,第一種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第二種是受持叁歸、具足衆戒、不犯威儀;第叁種是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淨土】 聖人所住的國土,因這種國土沒有五濁的垢染,所以叫做淨土。

  【淨土宗】 又名蓮宗,或念佛宗,以普賢菩薩爲初祖,主張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淨土七經】 淨土宗所依持的七部經典,即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大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稱贊淨土佛攝受經、鼓音聲叁陀羅尼經。

  【淨土叁部經】 見叁部經條。

  【淨名】 見淨名居士條。

  【淨名居士】 維摩诘居士。維摩诘華譯即是淨名。

  【淨眼】 清淨的法眼。

  【淨眼叁昧】 一心觀想梵釋諸天的清淨身體,叫做淨眼叁昧。

  【淨法界】 又名清淨法界,即真如的境界。

  【淨居天】 在色界四禅之最高處,有五重天,爲證得不還果的聖者所生之處,因無外道雜居,故名淨居。這五重天是無煩天、無熱天、善現天、善見天、色究竟天。

  【淨色根】 又叫做勝義根,乃五根的實體,依之則有發識取境的作用,爲四大種所成,今所謂之神經,仿佛似之。

  【淨飯王】 古印度迦毗羅衛國的國王,亦即釋尊的父親。

  【淨琉璃淨土】 藥師琉璃光如來所住的國土,在東方。

  【淨琉璃世界】 藥師如來的淨土。

  【淨口業真言】 即“修唎修唎,摩诃修唎,修修唎,薩婆诃。”十四字。

  【深心】 1.求法之心很深重。2.志求高深佛果的心。3.深信佛的本願,毫不懷疑。

  【深妙】 甚深微妙。

  【深經】 宣說諸法實相甚深妙理之大乘經典的通稱。

  【深行】 深秘的行業,亦即初地以上的行業。

  【深行阿阇梨】 稱初地以上證悟真理與大日如來同位的阿阇梨。

  【深法】 甚深微妙之法。

  【深法忍】 甚深的法忍。法忍有叁忍五忍十忍等種種深淺的差別。

  【深禅定】 深妙的禅定。

  【深總持】 深妙的總持。總持即陀羅尼(咒)。

  【清齋】 清淨的持齋。

  【清淨】 1.離惡行的過失,斷煩惱的垢染,叫做清淨,這是障盡解脫的離垢清淨。2.指超諸善惡無對待的清淨,這是性淨解脫的自性清淨。

  【清淨土】 依淨業所感得的清淨國土。

  【清淨心】 1.無疑的信心。2.無垢的淨心。3.不雜煩惱的心。

  【清淨識】 第九庵摩羅識。

  【清淨智】 無漏智。

  【清淨施】 布施時心無分別,平等而施。

  【清淨法界】 佛所證得的真如境界。

  【清淨法眼】 清淨的法眼。法眼是五眼之一。

  【清淨覺相】 正覺的真相。正覺的理體諸染汙,故雲清淨。

  【清淨覺海】 (喻)清淨的本覺,深廣如海。

  【清淨涅槃】 二涅槃或叁涅槃之一。

  【清淨業處】 憑著純善的業因所生之處,亦即淨妙的佛土。

  【清信士】 受叁歸五戒並具有清淨信心的男子,梵語叫做優婆塞。

  【清信女】 受叁歸五戒並具有清淨信心的女子,梵語叫做優婆夷。

  【清涼地】 (喻)涅槃的境界,因涅槃的境界沒有熱惱。

  【清涼叁昧】 斷除一切憎恨與恩愛的念頭以使身心清涼的叁昧。

  【清涼國師】 華嚴宗第四祖澄觀,居五臺山清涼寺,唐德宗誕辰,講經內殿,以妙法清涼帝心,賜號爲清涼國師。

  【牽引因】 十因之一。

  【現世】 現在世。

  【現生】 現在的生命。與現世同。

  【現成】 禅宗的話,是自然已有與不假造作安排的意思,與天臺宗所說的當體即是同義。

  【現劫】 現在的劫,即賢劫。

  【現量】 叁量之一。見叁量條。

  【現當】 現在與當來。

  【現識】 阿賴耶識的別名,因一切諸法皆依阿賴耶識而顯現,故名。

  【現證】 現世證悟妙果。

  【現行】 現行法的簡稱,阿賴耶識,有生一切法的功能,謂之種子,由此種子,生色心之法,現苦樂境界,謂之現行。

  【現行法】 簡稱現行。見現行條。

  【現前】 顯現于眼前。

  【現前地】 菩薩十地之第六地名。真如本性顯現之位,亦是最勝般若顯現之位。

  【現前授記】 四種授記之一。見四種授記條。

  【現在世】 叁世之一。

  【現在五果】 十二因緣中,識、名色、六入、觸、受等爲現在五果,因爲它們是依著過去無明與業的因而顯現的五種現在果報。

  【現身說法】 1.佛菩薩神通廣大,能現種種之身向人說法。2.借己身做例子來勸人。

  【理】 理性,亦即萬有永恒不變的真體。見理事條。

  【理入】 二入之一。見二入條。

  【理性】 萬有永恒不變的真體。

  【理和】 僧伽有理和和事和二義,生活在一起的僧伽,沒有身口意叁業的乖角,叫做事和,大家共同破除見思二惑,同證無爲的真理,叫做理和。

  【理修】 依真理而修,如將所作善事,以叁輪體空作觀,不著人、我、法相是。

  【理教】 天臺宗立四教,通教爲界內之理教,圓教爲界外之理教。

  【理智】 1.理是指所觀察的道理,智是指能觀察的智慧,理與智合一,便叫做覺悟。2.有漏智叫做事智,無漏智叫做理智。

  【理惑】 1.道理上的迷惑錯誤,如迷惑于四谛的道理是。2.根本無明之惑,能障礙和覆蔽中道的道理,而使中道的道理不能顯發,叫做理惑。

  【理障】 邪見能礙正知見,障大菩提,名理障,爲二障之一。

  【理論】 以千差萬別之事相作討論,叫做事論,若以平等之理體作討論,即叫做理論。

  【理禅】 事理二禅之一。有漏定是事禅,無漏定即理禅。

  【理證】 1.事理二證之一,即思想道理而得證悟的意思。2.教理二證之一,即舉出佛陀的聖教來做憑證。

  【理忏】 忏悔有事忏和理忏二種,事忏是身口意都依照法度,對著佛相披陳過錯,理忏則是觀一切法無有自性,消滅罪福之相。

  【理觀】 1.對于道理的觀念。2.事理二觀之一。見二觀條。

  【理佛】 1.法身的別名。佛叁身中報化二佛爲事佛,法身佛爲理佛。2.指天臺宗所立六即佛中之理即佛。一切衆生皆具佛性,與佛無異,是爲理佛,又名素法身,即僅有法身之理體而無功德莊嚴之義。

  【理體】 萬有之本體。與理性同義。

  【理體叁寶】 一切衆生,皆有佛性,即佛寶,佛性中,具足一切淨法,即法寶,無違诤義,即僧寶,此名理體叁寶。

  【理即】 見六即條。

  【理即佛】 見六即條。

  【理事】 理與事。理指真谛,事指俗谛,亦即無爲的真體爲理,有爲的形相爲事。

  【理事無礙觀】 華嚴宗所立叁觀之一。真如的理性能生萬法,故萬法就是真如,好像水就是波,波也就是水一樣,這樣作觀,叫做理事無礙觀。

  【理事無礙法界】 四法界之一。與理事無礙觀同。

  【理具】 天臺宗有理具和事造的名稱,法性的理體,本來具足叁千之諸法,爲理具,依緣而生起,爲事造。

  【理具叁千】 謂宇宙萬有一一悉具叁千之諸法。

  【理法身】 二法身之一。見二法身條。

  【理法界】 四法界之一。見四法界條。

  【畢竟空】 一切有爲諸法的體性畢竟空寂。

  【畢竟依】 佛的德號,因佛是一切衆生究竟的依處。

  【畢竟無】 指理性與事相都畢竟空無的事物,如龜毛兔角,就是畢竟空無的事物。畢竟無與畢竟空不同,畢竟空的空是指性空,其外相宛然存在。

  【畢竟覺】 佛的覺悟。與無上覺同義。

  【眼入】 十二入之一。見十二入條。

  【眼根】 六根之一。見六根條。

  【眼識】 六識之一。見六識條。

  【第一乘】 大乘的別名。

  【第一義】 至高無上的真理。

  【第一義空】 指大乘至極的涅槃,因大乘的涅槃與小乘的涅槃不同,小乘的涅槃偏真但空,大乘則連空亦空,爲中道實相之空,故名第一義。

  【第一義谛】 二谛之一,又名真谛、聖谛、勝義谛、涅槃、真如、實相、中道、法界、真空等,是深妙的真理的意思。

  【第一義觀】 天臺叁觀中中觀的別名。

  【第一結集】 見結集條。

  【第一時教】 叁時教之第一。見叁時教條。

  【第二果】 小乘四果中之第二果,即一來果。

  【第二禅】 色界四禅天中之第二禅天。劫末之大水災,…

《佛學常見辭彙 十畫~十二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