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學常見辭彙 十畫~十二畫▪P6

  ..續本文上一頁到此爲止。

  【第二時教】 見叁時教條。

  【第二結集】 見結集條。

  【第二能變】 末那識的別名。把八識分爲叁種,第八阿賴耶識爲初能變,第七末那識爲第二能變,其余六識爲第叁能變。心識對于所變之境叫做能變。

  【第叁地】 把見谛以上的菩薩的階位分爲十地,第叁地就是發光地。

  【第叁果】 小乘四果中之第叁果,即不還果。

  【第叁禅】 色界四禅天中之第叁禅天,此中,共有叁天,即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

  【第叁時教】 見叁時教條。

  【第叁結集】 見結集條。

  【第叁能變】 眼等六識的別名。

  【第四禅】 色界四禅天中之第四天,也就是色界之最高處。

  【第四結集】 見結集條。

  【第五大】 一切色法只有地水火風四大,四大之外,無第五大,第五大者,有名無實的意思。

  【第六天】 欲界天共有六重,他化自在天位于第六,故名第六天。

  【第六陰】 五陰之外,無第六陰,第六陰者,有名無實的意思。

  【第六識】 即意識。

  【第六意識】 八識中意識居于第六,故名第六意識。

  【第七識】 又名末那識,爲我法二執的根本。

  【第八識】 即阿賴耶識,華譯爲藏識,因它能含藏諸法的種子。

  【細色】 謂男女喜歡微妙的容色。

  【細滑欲】 六欲之一。見六欲條。

  【惛沈】 心思糊塗。

  【終教】 賢首五教之一。見五教條。

  【習性】 又名習種性,即以前研習所修成的性。

  【習氣】 壞習慣。

  【習種性】 從前研習所修成的性。

  【莊嚴】 1.裝飾的意思。2.莊美威嚴。

  【莊嚴劫】 在叁世的叁大劫中,過去的大劫叫做莊嚴劫。在任何一大劫中,都有成住壞空的八十增小劫,在住劫的二十小劫中有千佛出世,華光佛最先,毗舍浮佛最後,因有千佛出世以莊嚴其劫,故名莊嚴劫。

  【袈裟】 比丘的法衣,有不正色壞色染色等意義,因爲出家比丘所穿的法衣,都要染成濁色,故袈裟是依染色而立名的。又因其形狀爲許多長方形割截的小布塊縫合而成,有如田畔,故又名割截衣或田相衣,亦稱福田衣。有大中小叁件,大者名僧伽梨又名九條大衣,中者名郁多羅又名七條衣,小者名安陀會又名五條衣。

  【袈裟五德】 悲華經中說,釋迦佛以前在寶藏佛之前,誓已成佛時袈裟有五德,即一、或犯重邪見之四衆,以一念敬心尊重袈裟,必于叁乘受記;二、天龍人鬼若敬袈裟少分即得叁乘不退;叁、若鬼神諸人得袈裟少分乃至四寸,則飲食充足;四、衆生共違反,念袈裟便生悲心;五、若在兵陳持此少分,恭敬尊重,常得勝他。

  【袈裟十利】 一、覆身離羞恥而具慚愧;二、離寒熱蚊蟲;叁、示沙門之相,見者歡喜,離邪心;四、是人天寶幢相,生梵天之福;五、著之時,生寶塔想,滅諸罪;六、壞色,生不貪欲;七、袈裟是佛淨衣,永斷煩惱而得良田;八、消罪而生十善;九、如良田,能增長菩提之芽;十、如甲胄,煩惱之毒箭不能害。

  【袈裟十二名】 袈裟、道服(修道者的衣服)、出世服(出離世俗者的衣服)、法衣(如法的衣服)、離塵服(遠離六塵者的衣服)、消瘦服(此服有損消煩惱的功德)、蓮花服(離染著猶如蓮華)、間色服(用不正之間色縫製而避開五正色)、慈悲服(行慈悲者的衣服)、福田衣(袈裟的條相,等于世間的田疇,且其功德爲世間之福田而應受供養)、臥具(與被褥相似)、敷具(臥具的意思)。

  【貪】 多求無厭的意思。

  【貪毒】 叁毒之一。見叁毒條。

  【貪使】 十使之一。見十使條。

  【貪結】 五結之一。見五結條。

  【貪著】 多求而無厭叫做貪,貪心很堅固叫著著。

  【貪愛】 對五欲貪著愛著。貪與愛同體異名。

  【貪欲】 貪愛五欲。

  【貪欲使】 十使之一。見十使條。

  【貪欲蓋】 五蓋之一。見五蓋條。

  【貪欲嗔恚愚癡】 即叁毒。

  【貪恚癡】 與貪嗔癡同。

  【貪嗔癡】 又名叁毒。貪是貪欲,嗔是嗔恚,癡是愚癡。

  【通】 作用自在無礙的意思,指通力、神通。通有叁種,即一、報得通力,叁界諸天都有五種的神通,乃至鬼神也有小神通,這些神通都是依靠果報而自然感得;二、修得通力,叁乘聖人修習叁學而得六通,外道仙人修禅定也能得五通;叁、變化通力,叁乘聖人以神通的力量變現種種的境界事物。

  【通力】 神通或業通的力量。佛菩薩與外道仙人所得的是神通,有五通六通之別,鬼神及狐狸所得的是業通,因鬼神與狐狸是靠他們自己的業力而得,有叁通力。

  【通受】 大乘的受戒有二種方法,通受叁聚淨戒爲通受,別受別解脫戒爲別受。通受在佛前自誓便可,別受則須叁師七證,行羯磨之法始得戒。

  【通戒】 1.又名略戒,如“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等偈頌是,因它不但是過去七佛之所通說,而且也是通于一切大小乘的戒經。2.即叁聚淨戒。見叁聚淨戒條。

  【通序】 諸經開頭有通別二序,如是我聞等是共通于諸經的序說,叫做通序,通序之後是序說這一部經講說的緣起,叫做別序。

  【通途】 通常的途徑或方法。

  【通惑】 天臺所立五惑中,見思二惑叫做通惑,塵沙無明二惑叫做別惑。

  【通慧】 1.神通與智慧。2.一切的神通皆以智慧爲體,故名通慧,意即通就是慧。

  【通教】 共通的教法,爲天臺所立化法四教之第二。叁乘人的根器雖然人人不同,但是卻有許多共通的特性,諸如通觀無生,同證無學,同出分段生死,同入涅槃的化城等等,故稱通教。

  【通教十地】 見十地條。

  【通念佛】 稱念通叁世諸佛之名號。

  【通明禅】 能發六通叁明之禅法。

  【通明慧】 六通叁明及叁慧。

  【通別二序】 通序與別序,見二序條。

  【琉璃】 一種青色的寶物。

  【曹溪】 禅宗六祖惠能,在廣東韶州府曹溪,說法渡生,後人遂把曹溪代表六祖。

  【閉關】 閉門修養道業。

  【陰】 1.蔭覆之義,指色聲等之有爲法蔭覆真理。2.積聚之義,謂色聲等之有爲法積聚生死之苦果。

  【陰界】 五陰與十八界。

  【陰藏】 佛的陰頸藏于腹中,爲叁十二相之一。

  【陰魔】 五陰能毒害衆生的佛性,故喻之爲魔。

  【陰入界】 五陰、十二入、十八界。

  【雪山】 喜馬拉雅山。

  【雪山部】 小乘二十部之一。

  【頂位】 見頂法條。

  【頂法】 又名頂位,四善根之一。見四善根條。

  【頂相】 如來的頭頂上有肉髻,一切人天不能見,故名無見頂相,爲叁十二相之一。

  【頂禮】 頭頂著地禮拜于尊者之前,是一種最敬禮節。

  【頂光】 佛菩薩頭頂上的圓光。

  【頂光化佛】 佛頭頂上圓光所變化出來的佛。

  【鹿車】 叁車之一。見叁車條。

  【鹿苑】 鹿野苑的簡稱。

  【鹿苑時】 天臺宗所立五時之一。佛在菩提樹下說華嚴經之後,便到波羅奈國的鹿野苑對五比丘說阿含經,這是小乘叁藏教之始,也是世人所說的鹿苑時。

  【鹿野苑】 地名,在中印度的波羅奈國,是佛最初說四谛法度五比丘的地方。

  【梁皇忏】 梁武帝爲了亡後郗氏墮落蟒蛇身,乃作慈悲道場忏法十卷,請僧禮忏,以便超度,後世因名之爲梁皇忏。

  【野狐身】 見百丈野狐條。

  十二畫

  【惠能】 人名,爲禅宗第六祖。六祖降生時,有異僧到他家中拜訪說:“夜來生兒,可名惠能!”惠能的父親叩問其義,僧說:“惠者,惠施衆生;能者,能作佛事。”言畢,飄然而去,此是六祖得名的由來。

  【絕待】 絕諸對待。對待是兩方並峙的意思,如黑白、大小、善惡等是。絕待是真如平等,無法可得,故絕諸對待,簡稱絕待。

  【童子】 經中常稱菩薩爲童子,一因菩薩是法王之真子,二因無淫欲之念猶如世間之童子,並非指年幼爲童子。

  【傍生】 又作旁生,即畜生,旁者不正之義,言彼因行不正,故得不正之生。

  【傍生趣】 五趣之一。

  【勝因】 殊勝的善因。

  【勝行】 指波羅蜜多的行法。

  【勝果】 殊勝之果,即佛果。聲聞緣覺之果不圓滿,雖然是果但非勝,菩薩十地之法尚未圓滿,故雖勝而非果,只有佛果才是最究竟圓滿之果,所以稱爲勝果。

  【勝乘】 大乘的別名。

  【勝處】 見八勝處與八背舍條。

  【勝業】 殊勝的行業。

  【勝義】 義理非常微妙的意思。

  【勝義空】 勝義就是涅槃,勝義空就是涅槃微妙的空性,爲十八空之一。

  【勝義法】 指涅槃。

  【勝義僧】 四種僧之一。

  【勝義谛】 法相宗所立二谛之一,即真谛。

  【善力】 1.修善的力量,2.由善而得的力量。

  【善月】 指正五九之叁長齋月,因這叁個月是極宜特別修善之故。

  【善巧】 各種巧妙的度人方法。

  【善因】 招感善果的業因。

  【善劫】 賢劫的別名。

  【善法】 合理益世之法,如五戒十善是世間的善法,叁學六度是出世間的善法。

  【善果】 好的果報。

  【善根】 好的根性。

  【善神】 八部衆中護持正法的神。

  【善業】 好的行爲或造作,如五戒十善等善事是。

  【善惡】 合于理的叫做善;乖于理的叫做惡。

  【善惡無記叁性】 善性、惡性、無記性。見叁性條。

  【善心】 很良善的心。

  【善心所】 百法中的心所有法,簡稱心所。有的心所,起此念,則今世他世,皆受其益,故名爲善。善心所有十一種,即信、精進、慚、愧、無貪、無嗔、無癡、輕安、不放逸、行舍…

《佛學常見辭彙 十畫~十二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