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害。若五識心王,任運起善,則此十一善心所,皆與之相應。
【善現】 須菩提的譯名。
【善現天】 五淨居天之第叁天名,在色界之第四禅,因有善妙的果報顯現,故名善現。
【善逝】 如來十號之一,善是好,逝是去,佛修正道,入涅槃,向好的去處而去,故號善逝。
【善逝子】 大日如來。
【善士女】 歸依叁寶並且受持五戒的在家信女。
【善見城】 又名喜見城,是帝釋天的宮城,在須彌山的絕頂。
【善男子】 佛稱呼信佛的男子爲善男子。
【善女人】 佛稱呼信佛的女子爲善女人。
【善知識】 能教衆生遠離惡法修行善法的人。
【善宿女】 受持八戒的女居士。
【善宿男】 受持八戒的男居士。
【善慧地】 菩薩十地中之第九地。
【善施長者】 即須達長者。
【喜受】 五受之一。見五受條。
【喜舍】 喜施財寶。
【喜樂】 五受之一。見五受條。
【喜見城】 忉利天主帝釋所住的宮城,在須彌山的絕頂。
【喜見天】 叁十叁天。
【喇嘛】 蒙古青海西藏等處叫和尚爲喇嘛。
【喇嘛教】 佛教的一派,唐時自印度傳入西藏,至今有新舊兩派,新教著黃衣,稱爲黃教,舊教著紅衣,稱爲紅教。
【堪忍】 堪能忍受苦難,是梵語娑婆的譯義。
【堪忍地】 菩薩十地中初地的別名。
【報土】 四土之一。見四土條。
【報生】 依果報而生。
【報因】 産生果報的業因。
【報佛】 與報身佛同。見叁佛條。
【報身】 佛叁身之一,此身是諸佛修福慧功德圓滿時,所顯現的自受用內證法樂之身,亦即完成佛果之身。
【報得】 依果報自然而得。
【報通】 五種神通之一。
【報障】 叁障之一。見叁障條。
【報恩】 報答恩德。
【報恩田】 叁福田之一。見叁福田條。
【富樓那】 佛十大弟子之一,以說法第一著稱。
【寒山】 僧名,在唐朝與拾得大師隱居于天臺山的國清寺,相傳寒山是文殊的化身,拾得是普賢的化身。
【寒冰地獄】 十六遊增地獄之一。
【尊者】 1.智德具尊的人。2.阿羅漢的尊稱。
【尊儀】 尊貴的儀容,指佛菩薩的相貌。
【尊特】 尊貴特別。
【尊特身】 尊貴特別的身體,指佛的報身。
【尋伺】 尋與伺。尋是尋求各種的事理,是一種粗相的動心;伺是伺察各種的事理,是一種細相的動心。
【強緣】 強力的因緣。
【遍計】 普遍計度一切的事物。
【遍照】 普遍照耀,指法身的光明。
【遍照金剛】 大日如來的密號。
【遍依圓叁性】 見叁性條。
【悲】 同情救拔他人痛苦的心。
【悲田】 叁福田之一。見叁福田條。
【悲門】 見悲智條。
【悲智】 慈悲與智慧,是佛菩薩所必備的二種德性,也叫做悲智二門。智是上求菩提,屬于自利;悲是下化衆生,屬于利他。
【悲智圓滿】 慈悲與智慧皆具足圓滿。
【悲無量心】 四無量心之一。
【悲願金剛】 地藏菩薩的密號。
【惑】 迷惑錯誤,是貪嗔癡等煩惱的總稱。
【惑染】 煩惱能使身心汙染不淨。
【惑障】 四障之一。見四障條。
【惑業苦】 貪嗔癡等煩惱叫做惑,因惑而造作種種的善惡業,因業而招感無數的生死和痛苦。經雲:“因惑造業,因業受苦。”
【惡】 不合于情理的思想行爲。
【惡口】 以惡毒的話罵人,是十惡之一。
【惡因】 招感惡果的業因。
【惡行】 惡劣的行爲。
【惡見】 惡劣的見解,即我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等五種。
【惡性】 叁性之一。見叁性條。
【惡果】 惡劣的果報。
【惡報】 惡劣的報因。
【惡道】 順著惡行而趣向的道途,如地獄、餓鬼、畜生等叁惡道是。
【惡業】 惡劣的行爲或作業。
【惡趣】 種惡因得惡果所趣向之處,與惡道同義。
【惡緣】 引誘人們做壞事的外界事物。
【惡露】 吾人身體中不淨的津液,如膿血大小便等是。
【惡覺】 惡劣的思想。
【惡魔】 障礙佛道的惡神。
【惡取空】 撥無因果的道理而說彼此皆空。止觀說:“甯起我見如須彌山,不惡取空。”
【惡知識】 教我做惡事的壞師友。
【惡鬼神】 指夜叉羅刹等鬼神。
【散心】 1.散亂的心。2.放逸的心。
【散地】 指具散亂心的衆生所住的地方,即欲界。
【散善】 由散亂心所修的善。
【散業】 由散亂心所造的善業。
【普法】 法界諸法,一具一切,普遍圓融,叫做普法。
【普度】 普遍濟度。
【普眼】 普遍觀察一切衆生的眼,亦即觀世音的慈眼。
【普禮】 普遍敬禮一切如來。
【普賢】 菩薩名,于佛教四大菩薩中,以大行著稱。
【普賢十願】 普賢菩薩的十大行願,即敬禮諸佛、稱贊如來、廣修供養、忏悔業障、隨喜功德、請轉法錀、請佛住世、常隨佛學、恒順衆生、普皆回向。
【智】 深明事理的智慧。
【智母】 智慧之母。與覺母同義。
【智光】 智慧的光芒。
【智果】 涅槃爲斷果,菩提爲智果。
【智門】 佛教有智悲二門,凡是自利的德行叫做智門,一切利他的德行叫做悲門。
【智度】 六度之一,即般若波羅蜜。
【智者】 天臺大師智顗的德號。
【智旭】 人名,字蕅益,自號八不道人,初學儒,作辟佛論數十篇,十七歲閱蓮池大師著作後,取論燒掉,後來出家入徑山參禅,融會性相二宗,扶戒律,修淨土,著淨土十要,作願文,及求生淨土偈,寂年五十七。
【智海】 智慧廣大如海。
【智眼】 智慧之眼,能徹見真理。
【智智】 智中之智,亦即佛之一切智。
【智德】 1.諸佛叁德之一。見叁德條。2.智慧與德行。
【智斷】 智德與斷德。明白真理名智德,斷盡煩惱名斷德,亦即菩提與涅槃。
【智顗】 智者大師。他在天臺山創立天臺宗,世稱天臺大師。
【智證】 以智慧證悟涅槃。
【智相】 智慧的相狀,亦即佛的光明,因佛的光明是佛智顯現于外的相狀。
【智相叁昧】 生真實智慧的叁昧。
【智境】 智與境。智是能觀的心;境是所對的法。
【智境冥一】 謂能觀的真智與所觀的真理,冥合一致。
【智慧】 智與慧。明白一切事相叫做智;了解一切事理叫做慧。
【智慧門】 進入智慧的門戶。
【智慧燈】 (喻)智慧能破除愚癡,好像燈光能破除黑暗一樣。
【智慧劍】 (喻)智慧能斷除煩惱和生死,好像利劍能切斷東西一樣。
【智慧光】 阿彌陀佛十二光之一。見十二光佛條。
【智慧光佛】 阿彌陀佛的別名。
【智慧觀照】 以智慧來照察事理,破諸迷惑。
【智慧波羅蜜】 六波羅之一。見六波羅條。
【智藏】 智慧廣大,含藏一切諸法。
【智藏海】 (喻)智藏深廣如海。
【智目行足】 智解在目,修行在足。
【智波羅蜜】 十波羅蜜之一。
【最上乘】 至高無上的教法,即圓頓教,亦即一佛乘。
【最上大悉地】 佛果。
【最正覺】 至高無上的正覺,亦即契合于真理的智慧,義與無上正等正覺同。
【最後心】 又名最後念,即灰身滅智將入無余涅槃時最後一刹那的心。
【最後身】 在生死界中最後一次的身體。
【最後身菩薩】 又名最後身、最後有、後身菩薩,即在生死中最後一次受生的菩薩。
【最後品無明】 最細微的無明。最初的無明叫做無始無明、根本無明、或元品無朋,最後的無明即叫做最後品無明。
【減劫】 人壽由八萬四千歲起,每百年減一歲,減至只有十歲,在這減壽的時期,叫做減劫。
【無情】 指沒有情識活動的礦植物,如山河大地及草木等是。
【無減】 成就了佛果之後,其功德盡未來際不會減少。
【無癡】 無有愚癡,爲叁善根之一。
【無念】 無有妄念,正念的別名。
【無貪】 心無貪欲,爲叁善根之一。
【無倒】 無有顛倒。
【無上上】 佛的德號。
【無上士】 佛十號之一。見十號條。
【無上道】 至高無上的道法。
【無上忍】 十忍之一。
【無上乘】 至高無上的教法,亦即大乘的別名。
【無上輪】 無上的法錀,指佛所說的法。
【無上覺】 無上的正覺。
【無上正覺】 無上正等正覺的簡稱,亦即佛的覺悟。
【無上妙覺】 如來的覺悟,不可思議,故雲妙,至高無上,故雲無上。
【無上法】 即涅槃,因涅槃在一切法中是至高無上的。
【無上法王】 佛的尊稱,因佛于法很自在。
【無上法錀】 如來的說法。
【無上涅槃】 大乘的涅槃。
【無上菩提】 即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只有佛能證得。
【無上正等覺】 無上正等正覺的簡稱。
【無上正遍知】 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的古譯。
【無上正遍道】 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的古譯。
【無上正等正覺】 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的新譯,意思是宇宙間至高無上真正平等普遍的覺悟,亦即究竟圓滿的佛果。
【無上正等菩提】 即無上正等正覺。菩提即是覺。
【無上慚愧衣】 袈裟的總稱。
【無生】 不生不滅的意思,也是涅槃的道理。
【無生忍】 把心安住在不生不滅的道理上。忍就是把心安住在道理上而不再動搖的意思。
【無生智】 1.阿羅漢果的智。2.菩薩證悟無生真理的智慧。
【無生法…
《佛學常見辭彙 十畫~十二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