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佛十大弟子之中,罗侯罗即以密行第一著称。
【密法】 真言秘密的教法。
【密宗】 又名真言宗,此宗主张三密相应,所谓三密,即身语意三密,就是手结印,口念咒,意作观想,靠三密加持,可以即身成佛。
【密咒】 秘密的神咒,即陀罗尼。
【密经】 密教的经典。
【密语】 秘密的言语,即密教的陀罗尼。
【密藏】 真言的经典。
【密教】 法身佛大日如来所说的内证真言教法,因其文其义,秘密难晓,故称密教。又因是对未灌顶的人不许显示的教法,故称密教。
【常坐】 十二头陀行之一。
【常住】 1.没有生灭变迁的意思。楞伽经说常住之法有七种,即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罗识、空如来识、大圆境智。2.指寺院,因寺院是僧人常住的道场。
【常见】 二见之一。
【常身】 二佛身之一。
【常寂】 没有生灭叫做常,没有烦恼叫做寂。
【常寂光土】 四土之一。常者法身,法身永无生灭;寂者解脱,一切烦恼永寂;光者般若,照见诸相的智慧。此法身解脱般若三德,是诸佛的居处,故谓常寂光土。
【常行三昧】 时常修行念佛三昧。
【常行乞食】 十二头陀行之一。
【常光一丈】 化身佛的身体时常都放一丈的光明。智度论说:“问云:如来何故常光一丈?答曰:今众生薄福钝根,目不堪其光故,若放多光,则失眼根,若众生利根福重,佛则放无量光明。”
【常乐我净】 1.即涅槃之四德。见四德条。2.即凡夫之四颠倒。见四倒条。
【常随佛学】 普贤十愿之一。
【常无常二身】 常身和无常身。见二身条。
【得度】 1.超脱生死而得涅槃的意思。2.落发作沙弥。
【得通】 获得神通。
【得道】 获得道果。
【从空入假观】 天台宗的观法,菩萨先修空观,了知诸法皆空,不堕执障;次观诸法虽空,幻相历然不无,因果业报不失,故能从空出假,作诸佛事,广度众生,是为从空入假观。
【从假入空观】 天台宗的观法,谓菩萨先修假观,了知幻相假有不实,终归于空,不落执情,虽广度众生,而实无有众生得灭度。
【悉地】 三密相应而成就妙果,梵语叫做悉地,故悉地是成就的意思。
【悉达多】 华译一切义成,是释迦佛作净饭王太子时的名字。
【舍】 1.舍施之义,如财施法施是。2.舍弃之义,如舍弃三毒烦恼,或舍弃怨亲之心而一视同仁是。
【舍心】 舍弃一切而无所执著的心,为四无量心之一。
【舍受】 舍弃报身,即死的别名。
【舍戒】 舍弃戒律,不再持戒。
【舍觉支】 七觉支之一。见七觉支条。
【舍无量心】 四无量心之一。见四无量心条。
【授决】 与授记同。见授记条。
【授记】 1.十二部经之一。2.记名之义,佛对发大心的众生预先记名,过了多少年代,在某处某国之中,成什么佛。
【掉】 掉举,一种令心高举而不得安宁的烦恼。
【掉悔】 掉举与后悔。这两种心理,都能使人的心不得安宁和烦恼。
【掉散】 身口意三业不清净,喜欢喧闹,为五盖之一。
【挂单】 僧人在寺院投宿。
【挂褡】 与挂单同。
【挂锡】 与挂单同。
【接善戒】 与摄善法戒同。见三聚戒条。
【接足作礼】 仰掌承接尊者的两足而作礼。
【教】 圣人对世人的训诲。
【教一】 法华四一之一。法华经所说的教法,是属于一乘的教法,也是唯一能令人成佛的教法,故名教一。
【教化】 教训劝化。
【教内】 禅宗以心传心,不立文字的教法,叫做教外,其他佛的声教,有文字可循的,都叫做教内。
【教主】 创立宗教的人,佛教的教主是释迦牟尼佛。
【教判】 教相判释的简称。判决释迦佛一代的教义,如天台的五时八教,法相的三时教,华严的五教等是。
【教法】 指佛所说的十二部经典,为四法之一。
【教典】 佛教的经典。
【教徒】 信奉宗教的人。
【教禅】 教与禅。
【教体】 释迦佛一代教法的本体。关于教体诸师所说有点不同,有人是以声音为体,有人是以名句为体,有人是以真如为体。
【教外】 见教内条。
【教外别传】 禅宗不施设文字,不安立言句,直传佛祖心印,称为教外别传,意思是在如来言教之外的别传。
【教行】 1.教法与修行。2.随教法而修行。
【教行证】 教是教法,行是修行,证是证果。依佛的教法而修行,依修行而证悟圣果。
【教相】 分别判断释迦佛一代的教义,如天台的五时八教,法相的三时教是。
【教相判释】 见教判条。
【教理】 佛教所说的道理。
【教理行果】 教是佛陀的言教,理是教中所说的道理,行是顺著道理而修行,果是由于修行而获证道果。
【教观】 教相与观心。教相是依所立的宗义去分别判断释迦佛一代的教义;观心是观念自己宗派所立的真理。如天台宗以五时八教为教相,以一心三观为观心;真言宗以显密二教十住心为教相,以阿字不生为观心。
【教观二门】 教门与观门。见教观条。
【教令轮】 谓大日如来的教令很坚固,能够摧破一切的怨敌,好像转轮圣王的轮宝一样。
【教诫轮】 三轮之一。见三轮条。
【教授师】 五种阿阇梨之一,是专门教授弟子威仪,作法的轨范师。
【教授阿阇梨】 五种阿阇梨之一,又名教授师,即教授弟子们威仪作法的比丘。
【教授善知识】 三善知识之一。见善知识条。
【救世轮】 诸佛是救世的圣人,故其法錀称为救世轮。
【救世圆通】 观世音菩萨的别名。
【救世阐提】 阐提是无善根不能成佛的人,而救世阐提却是指慈悲无限,专做济度众生的大事业与不为自身成佛著想的大菩萨,这种人菩萨又名大悲阐提。
【曼殊】 文殊师利菩萨。
【曼殊师利】 菩萨名,即文殊师利菩萨。
【曼陀罗】 花名,华译为适意花、悦意花、白花等。
【曼怛罗】 华译真言、神咒、秘密语。
【曼荼罗】 华译为轮转圆满具足、坛、道场等。向例在印度修法时,必须筑坛,坛中安置佛像以祭供,后来把修法时所筑的坛及佛像,绘成图案,也叫做曼荼罗。
【曼荼罗教】 真言教的别名。
【梵】 清净的意思。
【梵心】 修梵行的心。
【梵行】 清净的行为,也就是断绝淫欲的行为。修梵行的人死后可生于梵天。
【梵志】 1.志求生于梵天的人。2.在家的婆罗门。3.指一切外道出家人。
【梵宇】 佛寺的别称。
【梵典】 佛教的经典。
【梵服】 袈裟的别名。
【梵界】 梵天的世界,亦即色界之初禅天。
【梵福】 大梵天的福德,为二福之一。
【梵语】 印度语。古印度人认为自己所说的语言,乃是禀承大梵天王所说而来的,故称梵语。
【梵轮】 法錀的别名。
【梵魔】 梵是指色界初禅天的天主,亦即梵王;魔是指欲界第六天的天主,亦即他化自在天。
【梵天】 色界之初禅天名。因此天无欲界的淫欲,寂静清净,故名梵天。此天共有三天,即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通常所说的梵天是指大梵天王,名叫尸弃,他深信正法,每逢有佛出世,必定前来请转法錀,此梵天与外道所说的梵天不同。
【梵天王】 色界之初禅天,有梵众、梵辅、大梵等三天,其中大梵天叫做梵天王,名字叫做尸弃。
【梵王】 大梵天王的简称。
【梵王宫】 大梵天王所住的宫殿。
【梵音】 1.指佛的声音,佛的声音有五种清净相,即正直、和雅、清彻、清满、周遍远闻,为佛三十二相之一。2.指读经的声音。
【梵音相】 三十二相中之梵音深远相。
【梵众】 修习梵行的大众,即僧侣。
【梵众天】 色界初禅天的天人,分为三等,下等的天人即叫做梵众天。
【梵释】 梵天与帝释天。总称色界诸天为梵天;欲界忉利天之天主叫做帝释。
【梵释四天】 梵天、帝释天、四王天。
【梵世界】 又名梵世天,是色界诸天的总称。
【梵迦夷】 华译净身,即色界初禅天的通名。
【梵富楼】 色界初禅的第二天名,亦即梵辅天。
【梵网戒】 梵网经所说的十重禁四十八轻戒。
【梵辅天】 色界初禅三天中之第二天名。
【欲】 能引起人们贪爱的心。
【欲有】 欲界的业因果报实有,为三有之一。
【欲取】 贪欲的心取著五尘的境界,为四取之一。
【欲染】 五欲能污染真性。
【欲流】 四流之一。见四流条。
【欲想】 三恶想之一,即贪爱五欲的意思。
【欲爱】 1.对五欲的贪爱。2.欲界众生的贪爱。
【欲尘】 1.谓五欲能污染身心如尘埃。2.欲者六欲,尘者五尘。
【欲漏】 三漏之一。见三漏条。
【欲天】 欲界的诸天。欲界共有六天,即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睹史多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因共有六重,故又名为六欲天。
【欲天五淫】 欲界诸天的男女的淫事共有五种,即四天王天与忉利天的众生,其淫事与人间无异,夜摩天则以勾抱成淫,睹史多天则以执手成淫,乐化天则以对笑成淫,他化天则以相视成淫。
【欲界】 三界之一,即有色欲与食欲的众生所住的世界,上自六欲天,中至人界的四大部洲,下至八大地狱等,都属于欲界的范围。
【欲界三欲】 食欲、睡眠欲、淫欲。
【欲界散地】 在三界之中,色界和无色界的有情具有定心,只有欲界的有情没有定心,所以色界和无色界叫做定地,欲界则叫做散地。
【欲界五…
《佛学常见辞汇 十画~十二画》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