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學常見辭彙 一畫~叁畫▪P10

  ..續本文上一頁心的九山八海。在須彌山的周圍,有遊乾陀羅等八大山,成列回繞,而山與山之間,又各有一海水,一共就是九山八海。

  【九次第定】 初禅次第定、二禅次第定、叁禅次第定、四禅次第定(以上是色界四禅天的根本定)、空處次第定、識處次第定、無所有處次第定、非想非非想處次第定(以上是無色界四處的根本定)、滅受想次第定。

  【九種大禅】 九種大乘菩薩所修的禅定,即自性禅、一切禅、難禅、一切門禅、善人禅、一切行禅、除煩惱禅、此世他世樂禅、清淨淨禅。

  【九顯一密】 真言宗判十住心中之前九住心是顯教,後一住心是密教,故曰九顯一密。

  【十苦】 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愁苦、怨苦、苦受苦、憂苦、病惱苦、生死流轉苦。

  【十宗】 俱舍宗、成實宗、禅宗、天臺宗、華嚴宗、真言宗、法相宗、淨土宗、律宗、叁論宗。在此十宗中,前二宗屬小乘,後八宗屬大乘。茲列表說明如下:

  

宗派

  

名義

  

始祖

  

  俱舍宗

  

  以世親菩薩造的俱舍論爲主,發揚諸法的有谛,闡明無我之理。認爲宇宙間的業力不滅,所以萬法皆是實有。至于人,則系諸法的假和合而成,所以在諸法中,實無有虛妄的我,這法有我空的看法,便是本論的主旨。本論主張以無漏真智,觀四谛之理,而證涅槃之果。

  

  梁武帝時真谛叁藏。

  

  成實宗

  

  以诃黎跋摩法師的成實論爲依據,發揮人法二空之理,立我法二空觀以斷除煩惱及所知二障,人法既空則世間萬有悉歸于涅槃寂滅之境。

  

  姚秦時僧睿等

  

  禅宗(又名佛心宗)

  

  以不著言論,不立文字,偏重修心,以心傳心,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爲教義。

  

  

  在印度以摩诃迦葉爲始祖,在中國以梁武帝時達摩爲始祖。

  

  天臺宗

  

  以法華經爲主,對宇宙萬象都用叁谛說明。講修持要斷叁惑,故立一心叁觀以斷惑。

  

  此宗肇始于北齊慧文,而集大成于隋之智顗。

  

  華嚴宗(又名賢首宗)

  

  以華嚴經爲依據,顯示法界緣起,十玄六相的妙義,表現事事無礙,相融相即的旨趣。

  

  唐初杜順和尚。

  

  真言宗(又名密宗)

  

  以大日經金剛頂經等真言秘教爲依據,以六大(即地、水、火、風、空、識六大)四曼(即大、叁、法、羯四種曼荼羅)及叁密(即身口意)爲教義,謂叁密相應,可以即身成佛。

  

  唐玄宗時善無畏及金剛智。

  

  法相宗(又名慈恩宗、唯識宗、相宗、有宗)

  

  以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及成唯識論等爲主要依據,其教義爲宇宙萬有,悉爲識所轉變,說“叁界唯心,萬法唯識”,曉得了一切事物的實相,就可以轉識成智而入佛智。

  

  在印度以戒賢大師爲祖,在中國以唐時玄奘叁藏爲始祖。

  

  淨土宗(又名念佛宗、蓮宗)

  

  以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爲依據,教人起信發願,以念佛爲行持,以便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在那裏受阿彌陀佛的教導,壽命無限,直到成佛爲止。

  

  東晉時慧遠大師。

  

  律宗(又名南山宗)

  

  以五部律中的四分律爲依據,主張遵守釋迦牟尼佛所製定的戒律來節製日常的思想行爲與觀念,久後由戒生定,由定發慧,就可以證得佛果。

  

  唐初終南山道宣律師。

  

  叁論宗(又名法性宗、性宗、空宗、般若宗)

  

  以中論、百論、十二門論爲理論根據,說宇宙間萬事萬物皆無固定的自性,是隨關系變動的,所謂緣生的,因之說“自性本空”。主張理解佛理,使內心解脫流轉,證入真空本性。

  

  東晉時鸠摩羅什。

  

  附注:釋尊說法,皆隨衆生根機,方便立說,初無所謂宗派。大法東來,中國後世學者,見佛法如汪洋大海,爲便利修習計,各擇一條道路,以求專精,于是乃有各種宗派之形成。

  【十戒】 不殺生、不偷盜、不淫、不妄語、不飲酒,不著華鬘好香塗身、不歌舞觀聽、不坐高廣大床上、不非時食、不捉錢金銀寶物。

  【十見】 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貪見、恚見、慢見、無明見、疑見。

  【十身】 1.華嚴經所說融叁世間的十身,即衆生身、國土身、業報身、一聞身、獨覺身、菩薩身、如來身、智身、法身、虛空身。此十身中的第二國土身,即國土世間,第一的衆生身與第叁業報身乃至第六菩薩身,即衆生世間,後四身即智正覺世間,因此十身融攝叁世間之諸法而爲毗盧正覺之體,故名融叁世間之十身。2.華嚴經所說佛具之十身,乃從前面十身中第七如來身上立此十身,不過經中叁處所說的名字略有不同,一說是:菩提身、願身、化身、住持身、相好莊嚴身、勢力身、如意身、福德身、智身、法身。一說是:正覺佛、願佛、業報佛、住持佛、化佛、法界佛、心佛、叁昧佛、性佛、如意佛。一說是:無著佛、願佛、業報佛、住持佛、涅槃佛、法界佛、心佛、叁昧佛、性佛、如意佛。

  【十忍】 十種的忍,忍是心住于真理而不動搖的意思。一、音聲忍,又名音響忍,就樹林之音聲而悟非有而有的真理;二、順忍,又名柔順忍,心柔智順,于實相的道理不乖角;叁、無生忍,又名無生法忍,安住于無生的法理,而不動心;四、如幻忍,了達諸法皆依因緣而生,猶如幻化之性本來空寂而信忍;五、如焰忍,了達一切境界悉如陽焰之本性空寂而信忍:六、如夢忍,了達一切妄心,猶如夢境之無真實而信忍;七、如響忍,了達一切世間之言語音聲皆依因緣和合而生,猶如谷響之無真實而信忍;八、如影忍,了達色身依五蘊的積集而成,無有本體猶如影而信忍;九、如化忍,了達世間諸法無而忽有,有而還無,體無真實如化事而信忍;十、如空忍,了達世間出世間種種之諸法悉如虛空之無色相而信忍。

  【十惡】 又名十不善,即殺生、偷盜、邪淫、妄語、惡口、兩舌、貪欲、嗔恚、愚癡。

  【十業】 又名十業道,即十種的作業行爲,有善惡的分別。見十善十惡條。

  【十惑】 又名十使。見十使條。

  【十輪】 即如來的十力。見十力條。

  【十谛】 世谛、第一義谛、相谛、差別谛、觀谛、事谛、生谛、盡無生智谛、入道智谛、集如來智谛。

  【十纏】 十種的煩惱。纏就是煩惱的別名,因煩惱能纏縛衆生的身心,使不得出生死和證涅槃。十纏就是無慚、無愧、嫉、悭、悔、睡眠、掉舉、昏沈、嗔忿、覆。

  【十德】 1.指法師的十德。做法師的人應具備下列的十德,即善知法義、能廣宣說、處衆無畏、無斷辯才、巧方便說、法隨法行、威儀具足、勇猛精進、身心無倦、成就忍力。2.指弟子的十德。據大日經疏四說弟子欲受灌頂者,應具備下列的十德,即信心、種姓清淨、恭敬叁寶、深慧嚴身、堪忍無懈怠、屍羅淨無缺、忍辱、不悭吝、勇健、堅願行。

  【十王】 1.指陰間十王,即秦廣王、楚江王、宋帝王、伍官王、閻羅王…

《佛學常見辭彙 一畫~叁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