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部經】 一切經教的內容分爲十二類,叫做十二部經,也叫做十二分教。一、長行,以散文直說法相,不限定字句者,因行類長,故稱長行。二、重頌,既宣說于前,更以偈頌結之于後,有重宣之意,故名重頌。叁、孤起,不依前面長行文的意義,單獨發起的偈頌。四、因緣,述說見佛聞法,或佛說法教化的因緣。五、本事,是載佛說各弟子過去世因緣的經文。六、本生,是載佛說其自身過去世因緣的經文。七、未曾有,記佛現種種神力不思議事的經文。八、譬喻,佛說種種譬喻以令衆生容易開悟的經文。九、論議,指以法理論議問答的經文。十、無問自說,如阿彌陀經,系無人發問而佛自說的。十一、方廣,謂佛說方正廣大之真理的經文。十二、記別或授記,是記佛爲菩薩或聲聞授成佛時名號的記別。此十二部中,只有長行、重頌與孤起頌是經文的格式,其余九種都是依照經文中所載之別事而立名。又小乘經中無自說、方等、授記叁類,故僅有九部經。
【十二頭陀】 十二條頭陀行者所應遵守的規則,即一、納衣,又名冀掃衣,即拾人丟棄不用的破布洗淨之後縫納爲衣;二、叁衣,又名但叁衣,即但著僧伽梨、郁多羅和安陀會等叁衣,不用其余的長衣。(以上二衣,屬于衣服。)叁、乞食,又名常乞食,即自行乞食,不敢受他之請待與僧中之食;四、不作余食,即午前一度正食之後,不更作二度以上的正食,二度以上的正食叫做余食;五、一坐食,又名一食,即午前一度正食之後,不更作小食,餅果粥等叫做小食;六、一揣食,又名節量食,即受一丸之食于缽中便止,不再多接受。(以上四種屬于食事。)七、阿蘭若處,華譯遠離處,或空閉處,即住于遠離人家的空閉處;八、冢間坐,即住于墳墓之處;九、樹下坐,即住在樹下;十、露地坐,即樹下猶有庇蔭,去而住于露天之地;十一、隨坐,即有草地即住,不必樹下露地;十二、常坐不臥,即常趺坐而不橫臥。(以上五種屬于住處。)
【十二法入】 頭陀行者的十二種行法,即住阿蘭若處、常乞食、次第乞食、受一食法、節量食、中後不飲果漿蜜糖、著冀掃衣、但叁衣、冢間住、樹下止、露地坐、但坐不臥。
【十二門禅】 四禅、四無量、四空定,合稱爲十二門禅。
【十二願王】 藥師如來有十二個大願,所以被稱爲十二願王。
【十二重城】 十二因緣的別名。五句章句經說:“一切衆生常在長獄,有十二重城圍之,以叁重棘籬籬之。”十二重城即十二因緣,叁重棘籬即叁界。
【十二無爲】 又名十二真如,或十二空。見十二真如條。
【十二真如】 又名十二無爲,或十二空。一、真如,即諸法的體性真實如常;二、法界,界是所依之義,即諸法所依之所;叁、法性,即諸法的體性;四、不虛妄性,即毫無虛妄;五、不變異性,即沒有生滅變異;六、平等性,即沒有差別不同;七、離生性,即離生滅;八、法定,即法性常住;九、法住,即諸法住于真如的法位;十、實際,即諸法性真實到極點;十一、虛空界,喻理體周遍于法界;十二、不思議界,即理體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十二行相】 四谛各有示勸證的叁行相,合成十二行相。
【十二行法錀】 即叁轉法錀。
【十四根】 眼耳鼻舌身等五根,憂喜苦樂舍等五受,男女意命等四根,合稱爲十四根。
【十六心】 與八忍八智同。
【十六心行】 與十六行相同。
【十六觀】 觀無量壽經所說的十六種觀想,即日想、水想、地想、樹想、八功德水想、總觀想、花座想、像想、遍觀一切色身想、觀觀世音菩薩真實色身相、觀大勢至菩薩色身相、普觀想、雜觀想、上輩生想、中輩生想、下輩生想。
【十六觀門】 觀無量壽經所說的十六觀,因乃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門戶,所以叫做十六觀門。見十六觀條。
【十六行】 四谛的十六行相,簡稱十六行,又叫做十六谛觀,即苦法智忍等十六種觀法。見八忍八智條。
【十六行相】 簡稱十六行。見十六行條。
【十六知見】 又名十六神我,未見道的人,在五蘊法中強立主宰,妄計有我我所,而有十六種的知見,即我、衆生、壽者、命者、生者、養育、衆數、人、作者、使作者、起者、使起者、受者、使受者、知者、見者。
【十六神我】 見十六知見條。
【十六特勝】 觀察四念處有十六種的特勝,即知息入、知息出、知息長短、知息遍身、除諸身行、受喜、受樂、受諸心行、心作喜、心作攝、心作解脫、觀無常、觀出散、觀離欲、觀滅、觀棄舍。
【十六羅漢】 賓度羅跋啰惰阇尊者(舊稱賓頭盧頗羅墮誓)、迦諾迦伐蹉尊者、迦諾迦跋厘惰阇尊者、蘇頻陀尊者、諾距羅尊者、跋陀羅尊者、迦理迦尊者、伐阇羅弗多羅尊者、戍博迦尊者、半托迦尊者、啰怙羅尊者(舊稱羅雲)、那伽犀那尊者、因揭陀尊者、伐那婆斯尊者、阿氏多尊者、注荼半托迦尊者。以上十六大阿羅漢,受佛敕,永住此世,以濟度衆生。
【十六遊增地獄】 八熱地獄,每一獄的四門,各有十六副地獄,此十六副地獄的痛苦,一獄比一獄加深,故名遊增。罪人在八熱地獄受罪後,又要經過十六遊增,次第受苦,其名爲:斤斧、豺狼、劍樹、寒冰、黑沙、沸屎、鐵釘、焦渴、饑餓、銅镬、多镬、石磨、膿血、量火、灰河、鐵丸。
【十七地】 瑜伽師地論所說的十七種法門,即五識身相應地、意地、有尋有伺地、無尋有伺地、無尋無伺地、叁摩呬多地、非呬叁摩多、有心地、無心地、聞所成地、思所成地、修所成地、聲聞地、獨覺地、菩薩地、有余依地、無余依地。
【十八天】 指色界的十八層天,其中初禅天有叁天,即梵衆天、梵輔天、大梵天;二禅天也有叁天,即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叁禅天也有叁天,即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四禅天共有九天,即無雲天、福生天、廣果天、無想天、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
【十八變】 羅漢于入定時所現的十八種神變。
【十八空】 內空、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第一義空、有爲空、無爲空、畢竟空、無始空、散空、性空、自性空、諸法空、不可得空、無法空、有法空、無法有法空。
【十八界】 合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色、聲、香、味、觸、法之六塵,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之六識,名爲十八界。此中因根對塵,中間發識以了別境界。如眼根爲能發,眼識爲所發,色塵爲助發。眼根如是,余根可類推。每一根的根境識,必須同時具備,才會發生效用。其關系有如下表:
十八界及其效用
六根界┌眼 耳 鼻 舌 身 意
│根 根 根 根 根 根
└界 界 界 界 界 界
│ │ │ │ │ │
│ │ │ │ │ │
六塵界┌色 聲 香 味 觸 法
│塵 塵 塵 塵 塵 塵
└界 界 界 界 界 界
│ │ │ │ │ │
│ │ │ │ │ │
六識界┌眼 耳 鼻 舌 身 意
│識 識 識 識 識 識
└界 界 界 界 界 界
│ │ │ │ │ │
│ │ │ │ │ │
效用 見 聞 嗅 嘗 覺 思
【十八物】 菩薩戒經說菩薩修頭陀行時,或是遊方到很遠的地方去,應時常隨身攜帶十八種東西,即楊枝、澡豆(和水洗手之豆粉)、叁衣、瓶(淨水瓶)、缽、坐具(尼師壇)、錫杖、香爐、漉水囊、手巾、刀子、火、燧、鑷子、繩床、經、律(即梵網經)、佛像、菩薩(即文殊彌勒,是爲梵網叁尊)。
【十八生處】 色界的十八天處。
【十八應真】 十八羅漢。應真即羅漢的別名。
【十八羅漢】 1.于十六羅漢加慶友尊者和賓頭盧尊者而成十八羅漢。2.于十六羅漢之前加迦葉尊者和軍徒缽歎尊者而成十八羅漢。
【十八不共法】 佛的十八種功德法,惟佛獨有,不與叁乘共有,故雲不共,即身無失、口無失、念無失、無異想、無不定心、無不知己舍、欲無減、精進無減、念無減、慧無減、解脫無減、解脫知見無減、一切身業隨智慧行、一切口業隨智慧行、一切意業隨智慧行、智慧知過去世無礙、智慧知未來世無礙、智慧知現在世無礙。
【十八層地獄】 在十八泥犁經中,列有十八層地獄,即光就居、居虛倅略、桑居都、樓、房卒、草烏卑次、都盧難旦、不盧半呼、烏竟都、泥盧都、烏略、烏滿、烏藉、烏呼、須健居、末都幹直呼、區通途、陳莫。這些都是梵音,都是一些刀兵殺傷,大火大熱,大寒大凍,大坑火谷等的種種罪刑。十八地獄是以受罪時間的長短,與罪刑等級輕重而排列,若墮最短時間的第一光就居地獄的壽命,以人間叁千七百五十歲爲一日,叁十日爲一月,十二月爲一年,經一萬歲,也就是人間一百叁十五億年,才命終出獄。逐次向後,每一地獄各各比前一地獄,增苦二十倍,增壽一倍。到了第十八地獄時,簡直苦得無法形容,並也無法計算出獄的日期了。
【人】 欲界中的有情,爲六道衆生之一,思慮最多,因過去世中曾修中品善之因,故今世召感人道之果。
【人身】 人的身體。人的身體是由色(物質)受想行識(精神)五蘊組合而成的。
【人天】 人趣與天趣。
【人道】 六道之一,即人的道途,也就是人間的意思。
【人見】 又名我見,或人我見,即固執人有一個實在我體的邪見。
【人執】 又名我執,或人我執,即固執身體中有一個我的邪見。
【人空】 又名生空,或我空,即觀人身是五蘊假合而有,其性本空,亦即悟五蘊無我的真理。
【人空觀】 觀察人空道理的行法。
【人師子】 佛的稱號,因佛是九法界之王,猶如獅子是百獸之王一樣。
【人我執】 二執之一,即執著人…
《佛學常見辭彙 一畫~叁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