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部经】 一切经教的内容分为十二类,叫做十二部经,也叫做十二分教。一、长行,以散文直说法相,不限定字句者,因行类长,故称长行。二、重颂,既宣说于前,更以偈颂结之于后,有重宣之意,故名重颂。三、孤起,不依前面长行文的意义,单独发起的偈颂。四、因缘,述说见佛闻法,或佛说法教化的因缘。五、本事,是载佛说各弟子过去世因缘的经文。六、本生,是载佛说其自身过去世因缘的经文。七、未曾有,记佛现种种神力不思议事的经文。八、譬喻,佛说种种譬喻以令众生容易开悟的经文。九、论议,指以法理论议问答的经文。十、无问自说,如阿弥陀经,系无人发问而佛自说的。十一、方广,谓佛说方正广大之真理的经文。十二、记别或授记,是记佛为菩萨或声闻授成佛时名号的记别。此十二部中,只有长行、重颂与孤起颂是经文的格式,其余九种都是依照经文中所载之别事而立名。又小乘经中无自说、方等、授记三类,故仅有九部经。
【十二头陀】 十二条头陀行者所应遵守的规则,即一、纳衣,又名冀扫衣,即拾人丢弃不用的破布洗净之后缝纳为衣;二、三衣,又名但三衣,即但著僧伽梨、郁多罗和安陀会等三衣,不用其余的长衣。(以上二衣,属于衣服。)三、乞食,又名常乞食,即自行乞食,不敢受他之请待与僧中之食;四、不作余食,即午前一度正食之后,不更作二度以上的正食,二度以上的正食叫做余食;五、一坐食,又名一食,即午前一度正食之后,不更作小食,饼果粥等叫做小食;六、一揣食,又名节量食,即受一丸之食于钵中便止,不再多接受。(以上四种属于食事。)七、阿兰若处,华译远离处,或空闭处,即住于远离人家的空闭处;八、冢间坐,即住于坟墓之处;九、树下坐,即住在树下;十、露地坐,即树下犹有庇荫,去而住于露天之地;十一、随坐,即有草地即住,不必树下露地;十二、常坐不卧,即常趺坐而不横卧。(以上五种属于住处。)
【十二法入】 头陀行者的十二种行法,即住阿兰若处、常乞食、次第乞食、受一食法、节量食、中后不饮果浆蜜糖、著冀扫衣、但三衣、冢间住、树下止、露地坐、但坐不卧。
【十二门禅】 四禅、四无量、四空定,合称为十二门禅。
【十二愿王】 药师如来有十二个大愿,所以被称为十二愿王。
【十二重城】 十二因缘的别名。五句章句经说:“一切众生常在长狱,有十二重城围之,以三重棘篱篱之。”十二重城即十二因缘,三重棘篱即三界。
【十二无为】 又名十二真如,或十二空。见十二真如条。
【十二真如】 又名十二无为,或十二空。一、真如,即诸法的体性真实如常;二、法界,界是所依之义,即诸法所依之所;三、法性,即诸法的体性;四、不虚妄性,即毫无虚妄;五、不变异性,即没有生灭变异;六、平等性,即没有差别不同;七、离生性,即离生灭;八、法定,即法性常住;九、法住,即诸法住于真如的法位;十、实际,即诸法性真实到极点;十一、虚空界,喻理体周遍于法界;十二、不思议界,即理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十二行相】 四谛各有示劝证的三行相,合成十二行相。
【十二行法錀】 即三转法錀。
【十四根】 眼耳鼻舌身等五根,忧喜苦乐舍等五受,男女意命等四根,合称为十四根。
【十六心】 与八忍八智同。
【十六心行】 与十六行相同。
【十六观】 观无量寿经所说的十六种观想,即日想、水想、地想、树想、八功德水想、总观想、花座想、像想、遍观一切色身想、观观世音菩萨真实色身相、观大势至菩萨色身相、普观想、杂观想、上辈生想、中辈生想、下辈生想。
【十六观门】 观无量寿经所说的十六观,因乃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门户,所以叫做十六观门。见十六观条。
【十六行】 四谛的十六行相,简称十六行,又叫做十六谛观,即苦法智忍等十六种观法。见八忍八智条。
【十六行相】 简称十六行。见十六行条。
【十六知见】 又名十六神我,未见道的人,在五蕴法中强立主宰,妄计有我我所,而有十六种的知见,即我、众生、寿者、命者、生者、养育、众数、人、作者、使作者、起者、使起者、受者、使受者、知者、见者。
【十六神我】 见十六知见条。
【十六特胜】 观察四念处有十六种的特胜,即知息入、知息出、知息长短、知息遍身、除诸身行、受喜、受乐、受诸心行、心作喜、心作摄、心作解脱、观无常、观出散、观离欲、观灭、观弃舍。
【十六罗汉】 宾度罗跋啰惰阇尊者(旧称宾头卢颇罗堕誓)、迦诺迦伐蹉尊者、迦诺迦跋厘惰阇尊者、苏频陀尊者、诺距罗尊者、跋陀罗尊者、迦理迦尊者、伐阇罗弗多罗尊者、戍博迦尊者、半托迦尊者、啰怙罗尊者(旧称罗云)、那伽犀那尊者、因揭陀尊者、伐那婆斯尊者、阿氏多尊者、注荼半托迦尊者。以上十六大阿罗汉,受佛敕,永住此世,以济度众生。
【十六游增地狱】 八热地狱,每一狱的四门,各有十六副地狱,此十六副地狱的痛苦,一狱比一狱加深,故名游增。罪人在八热地狱受罪后,又要经过十六游增,次第受苦,其名为:斤斧、豺狼、剑树、寒冰、黑沙、沸屎、铁钉、焦渴、饥饿、铜镬、多镬、石磨、脓血、量火、灰河、铁丸。
【十七地】 瑜伽师地论所说的十七种法门,即五识身相应地、意地、有寻有伺地、无寻有伺地、无寻无伺地、三摩呬多地、非呬三摩多、有心地、无心地、闻所成地、思所成地、修所成地、声闻地、独觉地、菩萨地、有余依地、无余依地。
【十八天】 指色界的十八层天,其中初禅天有三天,即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二禅天也有三天,即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三禅天也有三天,即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四禅天共有九天,即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
【十八变】 罗汉于入定时所现的十八种神变。
【十八空】 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第一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始空、散空、性空、自性空、诸法空、不可得空、无法空、有法空、无法有法空。
【十八界】 合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色、声、香、味、触、法之六尘,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之六识,名为十八界。此中因根对尘,中间发识以了别境界。如眼根为能发,眼识为所发,色尘为助发。眼根如是,余根可类推。每一根的根境识,必须同时具备,才会发生效用。其关系有如下表:
十八界及其效用
六根界┌眼 耳 鼻 舌 身 意
│根 根 根 根 根 根
└界 界 界 界 界 界
│ │ │ │ │ │
│ │ │ │ │ │
六尘界┌色 声 香 味 触 法
│尘 尘 尘 尘 尘 尘
└界 界 界 界 界 界
│ │ │ │ │ │
│ │ │ │ │ │
六识界┌眼 耳 鼻 舌 身 意
│识 识 识 识 识 识
└界 界 界 界 界 界
│ │ │ │ │ │
│ │ │ │ │ │
效用 见 闻 嗅 尝 觉 思
【十八物】 菩萨戒经说菩萨修头陀行时,或是游方到很远的地方去,应时常随身携带十八种东西,即杨枝、澡豆(和水洗手之豆粉)、三衣、瓶(净水瓶)、钵、坐具(尼师坛)、锡杖、香炉、漉水囊、手巾、刀子、火、燧、镊子、绳床、经、律(即梵网经)、佛像、菩萨(即文殊弥勒,是为梵网三尊)。
【十八生处】 色界的十八天处。
【十八应真】 十八罗汉。应真即罗汉的别名。
【十八罗汉】 1.于十六罗汉加庆友尊者和宾头卢尊者而成十八罗汉。2.于十六罗汉之前加迦叶尊者和军徒钵叹尊者而成十八罗汉。
【十八不共法】 佛的十八种功德法,惟佛独有,不与三乘共有,故云不共,即身无失、口无失、念无失、无异想、无不定心、无不知己舍、欲无减、精进无减、念无减、慧无减、解脱无减、解脱知见无减、一切身业随智慧行、一切口业随智慧行、一切意业随智慧行、智慧知过去世无碍、智慧知未来世无碍、智慧知现在世无碍。
【十八层地狱】 在十八泥犁经中,列有十八层地狱,即光就居、居虚倅略、桑居都、楼、房卒、草乌卑次、都卢难旦、不卢半呼、乌竟都、泥卢都、乌略、乌满、乌藉、乌呼、须健居、末都干直呼、区通途、陈莫。这些都是梵音,都是一些刀兵杀伤,大火大热,大寒大冻,大坑火谷等的种种罪刑。十八地狱是以受罪时间的长短,与罪刑等级轻重而排列,若堕最短时间的第一光就居地狱的寿命,以人间三千七百五十岁为一日,三十日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年,经一万岁,也就是人间一百三十五亿年,才命终出狱。逐次向后,每一地狱各各比前一地狱,增苦二十倍,增寿一倍。到了第十八地狱时,简直苦得无法形容,并也无法计算出狱的日期了。
【人】 欲界中的有情,为六道众生之一,思虑最多,因过去世中曾修中品善之因,故今世召感人道之果。
【人身】 人的身体。人的身体是由色(物质)受想行识(精神)五蕴组合而成的。
【人天】 人趣与天趣。
【人道】 六道之一,即人的道途,也就是人间的意思。
【人见】 又名我见,或人我见,即固执人有一个实在我体的邪见。
【人执】 又名我执,或人我执,即固执身体中有一个我的邪见。
【人空】 又名生空,或我空,即观人身是五蕴假合而有,其性本空,亦即悟五蕴无我的真理。
【人空观】 观察人空道理的行法。
【人师子】 佛的称号,因佛是九法界之王,犹如狮子是百兽之王一样。
【人我执】 二执之一,即执著人…
《佛学常见辞汇 一画~三画》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