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無量壽經白話淺釋 四十一 勸修十善▪P2

  ..續本文上一頁應,應該作個了結,故佛于盡了愛國之心後,便任由他去。可是目犍連卻想以神通之力去營救城中的人民。琉璃王以百萬大軍將城圍得水洩不通,目犍連卻使用神通騰空飛出城中,將城中五百優秀的釋迦族人盛于缽中,再由空中飛出城外。當他到達城外打開手中之缽一看,盛于缽中之人竟然都已化成了血水!至此目犍連才完全明白因果的法則是不可違的,就算有神通的功夫,也是敵不過因果的。他自己後來被外道用木棍活活打死,那時什麼神通也用不出來,這也就是證明神通是不敵因果的。

  ◎注釋

  ①神明記識 指人的神識明明白白的將人一生所造的善惡業都記在阿賴耶識中。

  ②犯者不赦 犯罪的人不得赦免。

  ③聾盲瘖痖 指聾子、盲人、啞巴。瘖痖即啞巴。

  ④愚癡弊惡 “愚癡”這裏是指白癡;“弊惡”是醜陋。

  ⑤尫狂 “尫”是跛腳;“狂”是顛狂,相等于精神分裂症。

  ⑥不逮之屬 完全不像人的一類。

  ⑦世有常道 這裏是說世間有懲罰罪人常用的方法,如牢獄、極刑等等是。

  ⑧不肯畏慎 是說惡人不畏王法,不肯謹慎做人。

  ⑨難得勉出 這裏是說很難得到赦免從牢獄裏出來。

  壽終後世,尤深尤劇,入其幽冥①,轉生受身②。譬如王法,痛苦極刑③,故有自然叁塗④,無量苦惱,轉貿其身⑤,改形易道⑥,所受壽命,或長或短魂神精識⑦,自然趣之,當獨值向⑧,相從共生⑨,更相報複,無有止已⑩。殃惡未盡,不得相離,展轉其中,無有出期,難得解脫,痛不可言

   (這是說殺生者的後報)

   殺業深重的人,一旦壽終,後世所受的果報,特別深長和劇烈。他一定墮入叁惡道中,流轉生死,改頭換面,受其應得之苦報的身形,這猶如世間的王法,對犯罪的惡人施與不同的極刑一樣,叁惡道則是依照其所作罪業的輕重,自然而有刀途、血途、火途的不同罪報。

   這些衆生,剛賣出畜生身,又買來餓鬼身或地獄身,改變一次身形,便變易另一種惡道,總之不離叁途之身。壽命或長或短,那也完全聽憑自己的神識隨著善惡業去受報。而且在叁惡道之中總是獨來獨往,無人陪伴,唯一緊隨著他、與他共生一處的是他過去所殺的冤家債主,對他無有休止地有冤報冤,有債討債。在他所受的殃罰尚未完畢之前,如影隨形,避也避不了,于是共同輾轉于叁惡道之中,輪回生死,還債償命,無有出期,難得解脫,這種痛苦不是言語所能形容的。

  附記:這裏說一個冤冤相報的真實故事:唐朝有位知玄和尚,德行高深,唐懿宗對之十分崇敬,封他爲悟達國師。有一天,唐懿宗賜他沈香寶座,沈香木是著名的薰香料,有著高貴的清香氣息,足見皇上對他恩賜之優厚。然而,從這時開始,他的膝蓋生了一個人面瘡,使他痛苦異常,當時之名醫皆束手無策。好在他在四川遇到迦諾迦尊者(乃賢劫中之第二佛,過去七佛中之第五佛拘那含牟尼佛的化身),教他修忏悔,以叁昧之水洗之,人面瘡得以痊愈。在他以水洗瘡時,人面瘡對他說:“在漢朝景帝時,帝聽信袁盎之言而殺晁錯,往昔之袁盎就是你,而晁錯就是我。我當時被殺,對你恨之入骨,所以累世以來都在尋找報複的機會。可是你十世以來,都是高僧,戒律十分嚴謹,冥冥中戒神在旁保護,使我無法近身,一直都沒有下手的機會。等到現在,由于你受到皇上的恩寵,待遇過分的豐厚,已經達到奢侈揮霍的地步,你動了名聞利養之念頭,陰德已經虧損,所以我才能接近你、來害你。如今承蒙大聖人出面調解,賜我叁昧法水,令我解脫,那麼我們之間的夙冤,也就到此爲止,以後我不會再和你作對了。”悟達國師因感激大聖垂慈,使他的多生宿冤,得以解除,遂著《慈悲叁昧水忏》叁卷,留傳于世。

  

天地之間(11),自然有是(12),雖不即時卒暴應至(13),善惡之道,會當歸之

   (這是說因果報應絲毫不爽)

   在叁界六道之中,自然而有這種的因果報應。雖然有些報應沒有立刻暴發出現,但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那是真實不虛的,當因緣會遇時,肯定自作自受,絲毫沒有差錯。

  附記1:佛門中有一個“十來偈”,那是揭示現在和未來的果報的十個偈,因爲每一偈皆以“來”字作結尾,故名“十來偈”,十來者:端正者忍辱中來,貧窮者悭貪中來,高位者禮拜中來,下賤者驕慢中來,喑啞者誹謗中來,盲聾者不信中來,長壽者慈悲中來,短命者殺生中來,諸根不具者破戒中來,六根具足者持戒中來。

  附記2:關于因果報應,人們慣常見到的事例是:世上有許多人心地非常善良,生活卻很困苦;又有許多人無惡不作,卻能享受榮華富貴。要了解此事的真相,須先明白因果通叁世的道理,佛經有說:“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一個人現在世心地雖然很善良,生活卻很困苦,那是過去世的惡因所帶來的苦果,但他心地善良,未來世肯定美好幸福;一個人雖無惡不作,卻享盡榮華富貴,那是過去世的善因所帶來的美果,但他今生無惡不作,未來世肯定墮落受無量苦。古德有一首詩說得好:“善似青松惡似花,看看眼前不如它;有朝一日遭霜打,只見青松不見花。”詩的含義是:唯有善的功德,才能像永遠不枯萎的青松,曆久彌青;一切惡的勾當,雖能令人得利于一時,但當業障現前時,必然自食其果,所以說“有朝一日遭霜打,只見青松不見花。”

  附記3:世人對因果報應,心中還有一個疑問,就是:既然因果報應,絲毫不爽,那麼信佛念佛又有什麼用呢?其答案是:絕對有用!佛經有說:“障重衆生念佛觀。”意思就是說,多念佛可以消災免難。佛菩薩怎樣爲衆生消災免難呢?須知:諸法須靠因緣俱足乃生,“因”雖然熟,而“緣”不足,果報即不成。佛菩薩即在緣字上下功夫,以減緣、增緣,或不增不減緣的方式,來救助衆生。減緣的方式,例如你所要乘搭的班機會出事,佛菩薩使你因某種事故而誤時,趕不及搭該機而免于難是。增緣的方式,例如某人墜河將死,因念佛菩薩名號,忽見身旁有一木,抱之而得不死是。不增不減緣的方式,例如有人要殺你,佛菩薩便使這個要殺你的人忽然心生慈悲,想到冤冤相報何時了,于是決定不殺你是。

  附記4:佛經常說,有如是因,得如是果,又說萬法皆空,因果不空,以及天網恢恢,疏而不漏,善惡昭彰,因果難逃。佛這樣苦口婆心地告訴我們因果的定律,目的是希望我們了解因果,相信因果,從而改邪歸正,去惡行善。因爲命運就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誰能改邪歸正和去惡行善,誰就能化陰霾爲彩霞,創造出一個美麗而燦爛的春天來!

  

是爲一大惡、一痛、一燒,勤苦如是,譬如大火焚燒人身。人能于中一心製意(14),端身正行,獨作諸善,不爲衆惡者,身獨度脫,獲其福德、度世上天、泥洹之道,是爲一大善也

   (這是勸人應斷殺生而修十善)

   殺害衆生,是十惡業中,第一大惡(惡因),所受的痛(現世華報)和燒(後世果報),當然也是第一等。這種果報至爲慘烈,譬如大火焚燒人身那樣的痛苦,而且是綿綿不絕、相續不斷的。如果誰能于此娑婆世界,專心克製自己的意念,令它不起殺生的惡念,及諸惡莫作,衆善奉行,如是之人,今生可得福德,來世生天享樂。若能加修淨土法門,求生西方,則能橫超叁界,往生極樂,證得如佛一樣之大涅槃。若能斷除殺生惡行,乃是人生中第一等大善事。

  附記1:“一心製意”就是自淨其意;“獨作諸善”就是衆善奉行;“不爲衆惡”就是諸惡莫作。而此“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乃是佛在《阿含經》中所說的話,也是諸佛對全人類的寶貴教誡。善與惡怎樣分別呢?能夠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绮語、不惡口、不兩舌,不貪、不瞋、不癡,就是善,反之就是惡。

  附記2:關于不殺生,不但不可殺人,連蚊蟲、跳蚤、螞蟻都不可傷害,牠們都有靈性,只要你有慈悲心,牠們是不會來騷擾你的。茲舉一個實例:印光大師早年居住的房間,有蚊蟲和跳蚤,他的侍者要爲他清理,大師說:“不必清理,讓牠們在這裏,我可以警惕自己,因爲我的德行不夠,不能感化牠們。看到牠們,我會生慚愧心,時時刻刻提醒自己,要認真反省和修行。”果然,祖師七十歲過後,無論住在哪裏,或是到有很多這種小動物的地方去住幾天,這些小動物都會自動地不見了。可見一個有德行的人,不但可以感化人,連小動物也被他所感化。

  附記3:根據《十善業道經》說:“不殺生有十種益:一、于諸衆生普施無畏;二、常于衆生起大慈心;叁、永斷一切瞋惡習氣;四、身常無病;五、壽命長遠;六、恒爲非人之所守護;七、常無惡夢,寢覺安樂;八、滅除怨結衆怨自解;九、無惡道怖;十、命終生天。若能回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後成佛時,得佛隨心自在壽命。”

  附記4:佛經說一個人如果杜絕了殺害衆生的心,就能普施一切衆生無畏。現舉一個實例:佛在世時,阿難是佛的侍者,所以佛去哪裏,阿難都在身邊。有一天,佛與阿難出外托缽,在路上遇見一只鴿子,那鴿子很奇怪,牠飛得離佛很近,可是當阿難靠近牠時,牠好像有點害怕,不敢接近他。阿難見此情景,感到莫明其妙,于是請問于佛。佛告訴他說:“你現在雖然已經沒有殺害牠的念頭了,但因爲你還沒有永離殺心,所以牠見到你就有點害怕;而我不但斷了殺心,連殺生的習氣都已斷除,所以一切衆生見到我毫無怖畏,不僅這只鴿子如此而已。”此可證明,一個永離殺生的人,任何衆生對你都有親切感,很想接近你,使你成爲備受尊敬和極受歡迎的人。

  ◎注釋

  ①入其幽冥 指墮落叁惡道。

  ②轉生受身 在叁途中,流轉生死,改頭…

《佛說無量壽經白話淺釋 四十一 勸修十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