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以之教導衆生。並要徹底的明白,一切法的自性(本體)是空的;雖然性空,無有實體,但是它緣生的假相,卻宛然存在。
附記1:佛在菩提樹下,證悟宇宙(人類所生活的環境)人生(人類自己本身)的真理而成佛,在他所證悟的真理中,最凸顯的有兩個,一個是“一切衆生皆有佛性,有佛性者皆可成佛”,另一個是“宇宙萬有,皆是緣起性空”。前者昭示衆生體性平等,後者顯示萬有之事實真相。所謂“緣起性空”,緣起是說世間的一切事物,都是由衆緣(各種的條件)的組合而生而有;性空是說凡是由衆緣組合而成的事物,其性本空,沒有真實的自體。當衆緣和合時,就有一個緣生的假相存在,當衆緣分散時,緣生的假相就沒有了。而世間的一切事物,莫不是緣聚則生,緣散則滅。所以,宇宙萬有的真相就是:因爲緣起,所以是性空;因爲性空,所以能緣起。這就是佛教所說的“中道義”,中道即般若無分別慧,亦名無所得智。
附記2:茲舉二個實例以證明緣起:(一)人體是緣起的,根據佛法說,人體是由地(固體)、水(液體)、火(溫度)、風(氣體)四大元素所組成的。根據現代的化學說,一個成人的身體,是由大約16%的碳,8%的氫,3%的氮,1.5%的鈣,1%的磷,0.5%的其他元素,再加上70%的水所組成。(二)一切的物質也是緣起的,科學家用化學的方法,將一切的物體分解之後,得出許多微細的粒子,叫做分子,這種分子是由更小的粒子(原子)構成的,一切的物體,最初都由同質或異質的原子(後來又發現在最微小的原子之中,尚有電子、質子、中子)結合而成分子,然後再由這種分子構成一切的物體。
附記3:由于“緣起性空,性空緣起”,所以佛經又常說“空有不二,性相一如”。這裏特舉一例,以說明空與有、性與相之密切關系:我們頭頂上有一片蔚藍色的天空,天空之所以叫做天空,因爲天空之上還有天空,天空永遠是空的,所以天空叫做天空,可見“空”才是天的本來面目、自性、本體;可是天空雖然性空,但它有蔚藍色的“相”,此相宛然存在。由此又可見,性空不離相有,相有亦不離性空。任何一件物事,若站在“性”的立場上言,它是空;若站在“相”的立場上看,它是有。原來空與有、性與相,是一物兩面,它們是不即不離、是不二的,如水不離波,波也不離水一樣。更淺白一點說,佛教所說的空之中有有(相有),有之中也有空(性空)。這就是此段經文中所說的“通諸法性,達衆生相。”
通諸法性,就是說學佛人要徹底明白,宇宙一切萬有都是空無自性、實體的;達衆生相,是說並要了達一切萬有雖然性空,但是它緣生的假相卻宛然存在。宇宙一切萬有都是這樣地真空(空而不空)妙有(有而非有)的。
附記4:要“通諸法性,達衆生相”,必須修大乘的止觀,因它能令人徹見諸法非空非有,亦空亦有之中道實義。例如修天臺宗所說的叁觀(空觀、假觀、中觀),便能達致這樣的境界。因爲空觀即觀諸法空無自體;假觀即觀諸法但有緣生假相;中觀即觀諸法非空非有,亦空亦有之中道實理。此非空非有、亦空亦有,就是一切法之法性和一切衆生之佛性的真實之相和本來面目。
附記5:爲什麼菩薩都要以大乘所說的“中道義”來自行化他呢?因爲修行的人若執著有,即停留于有,若執著空,即停留于空,都不能證得無上菩提,唯有空有兩邊都不著,才能證得非空非有、亦空亦有之實相而成佛。這好比船只要由河出海,它必須左岸也不靠,右岸也不靠,沿著兩岸的中間線而行,才能順利出到大海。所以,“中道”是大乘佛法的總綱領,佛經上常說的真俗圓融,事理無礙、空有不二、性相一如等等,都是“中道”之妙義,佛法之至理,學佛的人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而本經所介紹的極樂世界,處處都顯示性相一如、事理不二的境界,如果不知性空相有、真空妙有之至理,那是很難體會其處處稱性之談的。
◎注釋
①菩薩經典 指教導世人修行自利又利他菩薩之道的經典。
②究暢要妙 指要窮究暢通經典所說之要旨及妙義。
③名稱普至,道禦十方 指有道行、有智慧的菩薩,不但名氣大,而且能夠化導調禦十方無量衆生。
④無量諸佛,鹹共護念 得到十方無量諸佛的共同護念,修行便可無魔障。
⑤佛所住者,皆已得住 佛所住者,即真俗二谛,菩薩也跟佛一樣,住于二谛之理上。
⑥大聖所立,而皆已立 大聖(亦即諸佛)所立者,即以真俗二谛教化衆生,菩薩亦複如是。
⑦如來道化,各能宣布 是說人人都能助佛宣揚真俗二谛的中道正見。
⑧爲諸菩薩,而作大師 能夠助佛宣揚二谛圓融的中道正見,他才有資格作菩薩,才有資格稱爲大師。
⑨以甚深禅慧,開導衆生 “甚深”指大乘的行法,“禅”即是止,“慧”即是觀,合而言之,就是要以大乘的止觀來自行化他。
⑩通諸法性,達衆生相 通達一切法性(本體)皆空,從而了知一切事物只有一個假相,沒有真實的自體。“法性”即指本體,“衆生相”即指一切事物的現象。由衆緣和合而生之相,叫做“衆生相”。
明了諸國,供養諸佛①。
(這是說菩薩廣修供養)
菩薩一面修慧,一面修福,在明了諸佛國土的地點和環境之後,就到諸佛國土去廣修供養諸佛。
附記1:修菩薩道的人,一定要福慧雙修,將來才能成就兩足尊之佛果。
附記2:菩薩們皆學普賢行,廣修供養,他們不只在一佛之前修供養,還要在十方佛國中,供養十方一切諸佛。
附記3:供養十方諸佛,不但要供養已成佛的佛,還要供養未來佛之一切衆生。經中所說“供養諸佛”,即是包括了過去、現在、未來之一切諸佛的。
化現其身,猶如電光②。
(這是說證得殊勝的身業)
菩薩已斷分段身,證得意生身,能身如其意,自由自在地化作種種身形,好像電光那麼的快速。
善學無畏之網③,曉了幻化之法④。
(這是說證得殊勝的口業和意業)
菩薩善于學習大乘佛法之義理,具有問答斷疑之四無畏,故能在大衆之中說法,毫無畏懼;又從觀照般若中,曉了世間一切萬有,如幻如化,虛而不實,所以其心清淨,沒有絲毫的妄想執著。
壞裂魔網⑤,解諸纏縛⑥。
(這是說菩薩利他的功德)
由于菩薩有殊勝的口業和意業,故能說法利生,幫助世人沖破那令人産生種種邪見和惡行的魔網,以及斷除那纏縛著衆生于叁界六道之中輪回生死的種種煩惱,使到一切衆生,都能返璞而歸真,超凡而入聖。
附記:念佛人如果自己信佛念佛,又勸人信佛念佛,便是幫助世人“破裂魔網,解諸纏縛。”因爲這一句“阿彌陀佛”,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它能使一切世人,在此生中,了生死、離輪回、出叁界、生淨土、見彌陀,作佛祖!
超越聲聞緣覺之地⑦,得空無相無願叁昧⑧。
(這是說所證離相)
像這樣的菩薩,其成就已經遠遠的超越了所有的阿羅漢和辟支佛,因爲他們都已經證入了大乘的“空、無相、無願”之叁解脫門。
附記1:二乘人也能證“叁解脫門”,爲什麼又說菩薩遠超二乘呢?原因是,二乘所證,只得人空,未得法空,未空法相;菩薩則與般若相應,人法皆空,性相皆了不可得。又二乘人不知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只知苦、空、無常、無我,故急著證入偏空之涅槃;菩薩不同,了法如幻,知虛無實,所以入涅槃而不住涅槃,到無量世界去普度衆生,莊嚴佛土。由于能離相度生,無住生心,所以“超越聲聞、緣覺之地。”
附記2:大乘所說的空、無相、無願叁昧,于畢竟空中,無涅槃之相,亦無成佛之相,這與《般若心經》所說之“無智亦無得”的意思一樣,是大乘佛法崇高的理境。一些剛入佛門修習佛法的人,都認爲有菩提可求,有涅槃可得,才來學佛;如果說無求無得,還學個什麼呢?殊不知學佛學到了家,徹悟諸法皆空的道理,才知道佛法中一切真淨妙美的境界,都是從無求無得中顯露出來的。故《金剛經》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因此學佛人進入最高的靈境時,不但要空去能觀智的菩提,連所得境的涅槃,亦是空無一物。在《六祖壇經》中,神秀和惠能的偈就顯出兩師智慧的淺深不同,亦反映出兩人對有智有得與無智無得的見地。神秀的偈說:“身似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這是有智有得的見解;惠能的偈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是無智無得的見地。這種“圓滿菩提,歸無所得”的意境,唯證者方知,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是言說不及,本無可說的。
附記3:佛門所講的“無所得”或“不可得”,不是沒有了東西,而是得了真淨智德的好東西,不以爲自己心有所得,乃是無得而得,得而無得的境界。這種境界,唯有依般若的空觀去修,掃蕩一切情執,空無所著,在清淨圓明的心中,纖塵不染,了無渣滓,這些真淨的智慧,都自然會在畢竟空中,顯露無遺。
善立方便⑨,顯示叁乘⑩,于此化終,而現滅度(11)。
(這是說以善巧方便度化衆生)
菩薩皆以度化衆生爲己任,但是衆生的根機程度有種種的不同,故必須善巧方便地建立種種的教學方法,因此才有聲聞、緣覺、菩薩等之叁乘教法的出現。一旦教化衆生的機緣盡了時,他們就會非滅示滅,方便的示現滅度。
附記:佛菩薩教化衆生,因爲他們有因材施教的智慧,和應以何身度之則以何身度之的能力,所以他們教育衆生的事業,做得非常的圓滿。我們有一天也可以像他們一樣有種種的善巧方便,只要我們現在努力念佛,發願求生極樂,當我們成功往生極樂時,立…
《佛說無量壽經白話淺釋 四 叁祇修證》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