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无量寿经白话浅释 四 三祇修证

  (四) 三祇修证

  其所修行清净无秽⑤。

   (这二句是总叹菩萨三祇之修证,以下十八句是其各别的说明。)

   菩萨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于此期中,其心清净,其行无秽,有如莲花出污泥而不染。

  附记:菩萨之所以能够在长期的修行中,做到“清净无秽”,因为他们了知万法皆空,不执著缘生之假相,修行和度众生,都做到“无住生心”,也就是离一切相,修一切善。由于离相,故其心清净;由于修善,故其行无秽。说菩萨修行如莲花出污泥而不染,决非溢美之词,事实确是如此。

  譬如幻师现众异相⑥,为男为女无所不变⑦。

   (这是说菩萨随类现身)

   发心度化众生的菩萨,有如一位高明的幻术师,时常变现各种不同的形相,其中有男有女,应以何身度之,则现何身度之,没有什么是不能变的。

  附记:《法华经》中之普门品,就说观世音菩萨普门示现,应以何身度之,则现何身度之,他一共示现了三十三种之变化身,即:佛身、辟支佛身、声闻身、梵王身、帝释身、自在天身、大自在天身、天大将军身、毗沙门身、小王身、长者身、居士身、宰官身、婆罗门身、比丘身、比丘尼身、优婆塞身、优婆夷身、长者妇女身、居士妇女身、宰官妇女身、婆罗门妇女身、童男身、童女身、天身、龙身、夜叉身、干闼婆身、阿修罗身、迦楼罗身、紧那罗身、摩侯罗伽身、执金刚神身等等,真的“譬如幻师,现众异相。”

  本学明了在意所为⑧。

   (这是说菩萨了达一切唯心所造)

   他们之所以能够无所不变,因为已经明自心、见自性,掌握了根本之学(自性清净心),所作所为,不离自心,由自心变现一切,自心是能变,现众异相是所变。

  附记1: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在悟道时说:“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就是这里所说的“本学明了,在意所为。”

  附记2:“本学”就是根本之学,所谓根本,即是人人本具之“自性清净心”。本经虽教人念佛求生西方,亦以清净心为本,念佛人若能以不妄想、不分别、不执著之清净心来念佛,肯定上品上生。

  此诸菩萨亦复如是

   这些前来参加法会的所有菩萨,也都是这样由自性清净心中,变现出种种不同的形相,来随缘度化众生。

  学一切法⑨,贯综缕练⑩,所住安谛(11),靡不感化

   (这是说菩萨学一切法以自利利他)

   他们遍学一切法(指五明)以自利利他。并将所学融会贯通,不但能详细的解释、分析,还能熟练、通达其作用。而他们的心是安住在真俗二谛之理上,“真”则离一切相以自利,“俗”则修一切善以利他。由于这样,没有一个众生不被他们所感化的。

  无数佛土皆悉普现未曾慢恣(12),愍伤众生(13)。如是之法,一切具足(14)。

   (这是说菩萨于所修所得不起憍慢)

   他们到十方无量国土中,普遍的变现各种不同的形相,以助佛教化众生。虽然如此,他们无不从性起修,全修在性,所以对自己的所修所行,从来没有丝毫的憍慢或快意的心态;反而时常以大慈大悲的心,憐愍伤叹芸芸众生沉溺于生死苦海中,不知出离。为了济度这些众生,他们必须学习一切自利利他之法,而且要做到圆满具足。

  附记1:修行佛法的人,切忌稍有成就,便生憍慢(即贡高我慢),不可一世,因为一有憍慢是会引起神憎鬼厌的。这里举一个公案,以资证明贡高我慢的害处。从前有一位高峰妙禅师,他是禅门之大德,打坐参禅,十分勤力,也许过分用功,身体感到疲劳,参禅时常昏沉打瞌睡,为了对治这个毛病,就跑到高山绝壁处,坐在绝崖边,警诫自己:前面就是万丈深渊,如果再打瞌睡,后果便不堪设想。头几天还可以不打瞌睡,因为提心吊胆,怕被摔死,但过了一段日子,警觉心逐渐淡薄了,又开始打瞌睡。有一天,他在昏沉中打瞌睡,身体一动,就掉下山崖,他心想这次死定了。说也奇怪,他感到似乎有人拉住他,把他捧下山来。他睁眼仔细一看,原来是身披铠甲,手执宝杵的韦驮菩萨来救他。妙禅师心里想,我能感得韦驮菩萨的护持,那必定是我的修行很了不起,因此生起一念骄傲的心,就问韦驮菩萨:“在这个世界上,像我这样用功的修行人,到底有多少?”韦驮菩萨见他生起骄慢心,就对他说:“像你这样用功的人,世间多如羊毛;你这样贡高我慢,我500世不再护你的法。”说罢就不见了。妙禅师被韦驮菩萨责备之后,心生惭愧,责备自己不应该生起贡高我慢的心。此后他继续在崖边坐禅,并告诉自己上次有韦驮菩萨救命,以后没有人再来救他了,千万不可再打瞌睡。谁知有一天,他又打瞌睡,从崖上掉落下去。妙禅师心想,这回是死定了。但是奇迹又出现,韦驮菩萨又来救他。禅师就问菩萨:“你不是500世不来护我的法吗?”菩萨回答说:“你生起贡高我慢的心,我才500世不护你的法,但是你后来已生惭愧的心,所以我再来护你的法。”

  附记2:以上20句经文,都是赞叹菩萨在三大阿僧祇劫中修证的功德。这样赞叹菩萨修证的功德,目的是希望见闻本经者,都能效法菩萨,发广大心,修菩萨行,积集德本,以期同生极乐,上品上生。

  ◎注释

  ⑤其所修行,清净无秽 是说菩萨修行时,其心清净,其行无秽,有如莲华出污泥而不染。

  ⑥譬如幻师,现众异相 菩萨度众生,应以何身度之,则以何身度之,如此随类化身,就如一位懂得幻术的人一样,能变现各种的形象。

  ⑦为男为女,无所不变 菩萨随类化身,有时作男身,有时作女身,总之无所不变。

  ⑧本学明了,在意所为 把根本之学(清净心)掌握了,一切所作所为,便不离此心。一般而言,本学是指人人本具之自性清净心。

  ⑨学一切法 指遍学一切自利利他之法,这里是指“五明”,为古印度的5种学术,即:语文学的声明、工艺学的工巧明、医药学的医方明、论理学的因明、宗教学的内明。

  ⑩贯综缕练 是说菩萨学一切法之后,能够将之贯(贯通)综(结合)缕(缕解)练(练达)。而贯通就是通达;综合就是总合判断;缕解就是详细解释;练达就是熟练通达。

  (11)所住安谛 把心安住在真俗二谛上。

  (12)未曾慢恣 从来没有憍慢或快意的心态。

  (13)愍伤众生 是说菩萨大慈大悲,时常怜愍哀伤众生沉沦于生死苦海而不知出离。

  (14)如是之法,一切具足 是说菩萨所学的自利利他之法,一切都已圆满具足。

  菩萨经典①,究畅要妙②。

   (这是说要精通大乘经典)

   身为菩萨,务必深入经藏,尤其要深入教人修行大乘菩萨道之经典,做到掌握其要旨及妙义。

  附记:佛一生所说的佛法无数,归纳起来,可分为两类,就是小乘佛法和大乘佛法。修小乘佛法的最高果位只是阿罗汉;修大乘佛法则可以成佛。说小乘佛法的经典,有四部之阿含经,即《长阿含》、《中阿含》、《杂阿含》、《增一阿含》;说大乘佛法的经典,其数众多,难以尽列,著名的有:《华严经》、《法华经》、《楞严经》、《大般若经》、《大般涅槃经》、《大宝积经》,以及净土三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等等是。

  名称普至道御十方③。

   (这是说有道行十方风从)

   能够掌握到大乘经典的要旨及其妙义,则能上求佛道以自利,下化众生以利他。同时,无住生心,离一切相,修一切善。像这样有道行有智慧的菩萨,不但声名远播,而且能够影响十方众生,共修佛道。

  附记:别的不说,单说净土宗,远自东晋之慧远大师,近至民国之印光大师,一共13祖,个个佛学渊博,道行颇高,影响所及,学者风从,皆极一时之盛,使念佛法门,一枝独秀,历久不衰!

  无量诸佛咸共护念④。

   (这是说有道行诸佛护念)

   凡是有道行有智慧的菩萨,必定离相度生,无住生心,自然就与十方诸佛之法身相应,而得一切诸佛的护念,不但道业猛进,而且可无魔障。

  佛所住者皆已得住⑤;大圣所立而皆已立⑥。如来道化各能宣布⑦。为诸菩萨而作大师⑧。

   (这是说自行化他皆要如佛)

   诸佛所住的是真俗二谛,所立的也是真俗二谛,而菩萨亦皆依佛之所住而住,所立而立;而且,都能助佛宣扬这种真俗不二之中道正见,所以他们都有资格称为菩萨,都成为真正的大师!

  附记1:由弘一大师作曲,太虚大师作词的“三宝歌”中有句:“二谛总持,三学增上,恢恢法界身。”可见真俗二谛,总一切法,持一切义,为诸佛所住、所立。  

  附记2:所谓“真俗二谛”,即是真谛和俗谛。真谛又名第一义谛、胜义谛,就是圣人所见的真实理性,也就是内证的离言法性;俗谛又名世谛、世俗谛,也就是凡夫们所见的世间事相。上述二谛,真谛属于本体,俗谛则属于一切事物的现象。三论宗说:“若有若空,皆是世谛;非有非空,始是真谛。”例如上面曾提到菩萨修行应“无住生心”,无住即是真谛,生心即是俗谛。又说菩萨“离一切相,修一切善”,离一切相即是真谛,修一切善即是俗谛。修行时能够这样二谛圆融,即是佛教所说的“中道”。总之佛经上凡是说到有生、灭、去、来、一、异、断、常的是俗谛;说不生、不灭、不去、不来、不一、不异、不断、不常的,便是真谛。

  附记3:我们也可以说,佛之所住,住于无住之中,大圣之所立,立发度生之心。其实,住于无住之中,也就是真谛;立发度生之心,也就是俗谛。

  

  以甚深禅慧开导众生⑨,通诸法性达众生相⑩。

   (这是说要以大乘止观自行化他)

   作为菩萨,要修大乘止观,并…

《佛说无量寿经白话浅释 四 三祇修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