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無量壽經白話淺釋 四 叁祇修證

  (四) 叁祇修證

  其所修行清淨無穢⑤。

   (這二句是總歎菩薩叁祇之修證,以下十八句是其各別的說明。)

   菩薩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要經過叁大阿僧祇劫的修行,于此期中,其心清淨,其行無穢,有如蓮花出汙泥而不染。

  附記:菩薩之所以能夠在長期的修行中,做到“清淨無穢”,因爲他們了知萬法皆空,不執著緣生之假相,修行和度衆生,都做到“無住生心”,也就是離一切相,修一切善。由于離相,故其心清淨;由于修善,故其行無穢。說菩薩修行如蓮花出汙泥而不染,決非溢美之詞,事實確是如此。

  譬如幻師現衆異相⑥,爲男爲女無所不變⑦。

   (這是說菩薩隨類現身)

   發心度化衆生的菩薩,有如一位高明的幻術師,時常變現各種不同的形相,其中有男有女,應以何身度之,則現何身度之,沒有什麼是不能變的。

  附記:《法華經》中之普門品,就說觀世音菩薩普門示現,應以何身度之,則現何身度之,他一共示現了叁十叁種之變化身,即:佛身、辟支佛身、聲聞身、梵王身、帝釋身、自在天身、大自在天身、天大將軍身、毗沙門身、小王身、長者身、居士身、宰官身、婆羅門身、比丘身、比丘尼身、優婆塞身、優婆夷身、長者婦女身、居士婦女身、宰官婦女身、婆羅門婦女身、童男身、童女身、天身、龍身、夜叉身、幹闼婆身、阿修羅身、迦樓羅身、緊那羅身、摩侯羅伽身、執金剛神身等等,真的“譬如幻師,現衆異相。”

  本學明了在意所爲⑧。

   (這是說菩薩了達一切唯心所造)

   他們之所以能夠無所不變,因爲已經明自心、見自性,掌握了根本之學(自性清淨心),所作所爲,不離自心,由自心變現一切,自心是能變,現衆異相是所變。

  附記1:禅宗六祖惠能大師在悟道時說:“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就是這裏所說的“本學明了,在意所爲。”

  附記2:“本學”就是根本之學,所謂根本,即是人人本具之“自性清淨心”。本經雖教人念佛求生西方,亦以清淨心爲本,念佛人若能以不妄想、不分別、不執著之清淨心來念佛,肯定上品上生。

  此諸菩薩亦複如是

   這些前來參加法會的所有菩薩,也都是這樣由自性清淨心中,變現出種種不同的形相,來隨緣度化衆生。

  學一切法⑨,貫綜縷練⑩,所住安谛(11),靡不感化

   (這是說菩薩學一切法以自利利他)

   他們遍學一切法(指五明)以自利利他。並將所學融會貫通,不但能詳細的解釋、分析,還能熟練、通達其作用。而他們的心是安住在真俗二谛之理上,“真”則離一切相以自利,“俗”則修一切善以利他。由于這樣,沒有一個衆生不被他們所感化的。

  無數佛土皆悉普現未曾慢恣(12),愍傷衆生(13)。如是之法,一切具足(14)。

   (這是說菩薩于所修所得不起憍慢)

   他們到十方無量國土中,普遍的變現各種不同的形相,以助佛教化衆生。雖然如此,他們無不從性起修,全修在性,所以對自己的所修所行,從來沒有絲毫的憍慢或快意的心態;反而時常以大慈大悲的心,憐愍傷歎芸芸衆生沈溺于生死苦海中,不知出離。爲了濟度這些衆生,他們必須學習一切自利利他之法,而且要做到圓滿具足。

  附記1:修行佛法的人,切忌稍有成就,便生憍慢(即貢高我慢),不可一世,因爲一有憍慢是會引起神憎鬼厭的。這裏舉一個公案,以資證明貢高我慢的害處。從前有一位高峰妙禅師,他是禅門之大德,打坐參禅,十分勤力,也許過分用功,身體感到疲勞,參禅時常昏沈打瞌睡,爲了對治這個毛病,就跑到高山絕壁處,坐在絕崖邊,警誡自己:前面就是萬丈深淵,如果再打瞌睡,後果便不堪設想。頭幾天還可以不打瞌睡,因爲提心吊膽,怕被摔死,但過了一段日子,警覺心逐漸淡薄了,又開始打瞌睡。有一天,他在昏沈中打瞌睡,身體一動,就掉下山崖,他心想這次死定了。說也奇怪,他感到似乎有人拉住他,把他捧下山來。他睜眼仔細一看,原來是身披铠甲,手執寶杵的韋馱菩薩來救他。妙禅師心裏想,我能感得韋馱菩薩的護持,那必定是我的修行很了不起,因此生起一念驕傲的心,就問韋馱菩薩:“在這個世界上,像我這樣用功的修行人,到底有多少?”韋馱菩薩見他生起驕慢心,就對他說:“像你這樣用功的人,世間多如羊毛;你這樣貢高我慢,我500世不再護你的法。”說罷就不見了。妙禅師被韋馱菩薩責備之後,心生慚愧,責備自己不應該生起貢高我慢的心。此後他繼續在崖邊坐禅,並告訴自己上次有韋馱菩薩救命,以後沒有人再來救他了,千萬不可再打瞌睡。誰知有一天,他又打瞌睡,從崖上掉落下去。妙禅師心想,這回是死定了。但是奇迹又出現,韋馱菩薩又來救他。禅師就問菩薩:“你不是500世不來護我的法嗎?”菩薩回答說:“你生起貢高我慢的心,我才500世不護你的法,但是你後來已生慚愧的心,所以我再來護你的法。”

  附記2:以上20句經文,都是贊歎菩薩在叁大阿僧祇劫中修證的功德。這樣贊歎菩薩修證的功德,目的是希望見聞本經者,都能效法菩薩,發廣大心,修菩薩行,積集德本,以期同生極樂,上品上生。

  ◎注釋

  ⑤其所修行,清淨無穢 是說菩薩修行時,其心清淨,其行無穢,有如蓮華出汙泥而不染。

  ⑥譬如幻師,現衆異相 菩薩度衆生,應以何身度之,則以何身度之,如此隨類化身,就如一位懂得幻術的人一樣,能變現各種的形象。

  ⑦爲男爲女,無所不變 菩薩隨類化身,有時作男身,有時作女身,總之無所不變。

  ⑧本學明了,在意所爲 把根本之學(清淨心)掌握了,一切所作所爲,便不離此心。一般而言,本學是指人人本具之自性清淨心。

  ⑨學一切法 指遍學一切自利利他之法,這裏是指“五明”,爲古印度的5種學術,即:語文學的聲明、工藝學的工巧明、醫藥學的醫方明、論理學的因明、宗教學的內明。

  ⑩貫綜縷練 是說菩薩學一切法之後,能夠將之貫(貫通)綜(結合)縷(縷解)練(練達)。而貫通就是通達;綜合就是總合判斷;縷解就是詳細解釋;練達就是熟練通達。

  (11)所住安谛 把心安住在真俗二谛上。

  (12)未曾慢恣 從來沒有憍慢或快意的心態。

  (13)愍傷衆生 是說菩薩大慈大悲,時常憐愍哀傷衆生沈淪于生死苦海而不知出離。

  (14)如是之法,一切具足 是說菩薩所學的自利利他之法,一切都已圓滿具足。

  菩薩經典①,究暢要妙②。

   (這是說要精通大乘經典)

   身爲菩薩,務必深入經藏,尤其要深入教人修行大乘菩薩道之經典,做到掌握其要旨及妙義。

  附記:佛一生所說的佛法無數,歸納起來,可分爲兩類,就是小乘佛法和大乘佛法。修小乘佛法的最高果位只是阿羅漢;修大乘佛法則可以成佛。說小乘佛法的經典,有四部之阿含經,即《長阿含》、《中阿含》、《雜阿含》、《增一阿含》;說大乘佛法的經典,其數衆多,難以盡列,著名的有:《華嚴經》、《法華經》、《楞嚴經》、《大般若經》、《大般涅槃經》、《大寶積經》,以及淨土叁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等等是。

  名稱普至道禦十方③。

   (這是說有道行十方風從)

   能夠掌握到大乘經典的要旨及其妙義,則能上求佛道以自利,下化衆生以利他。同時,無住生心,離一切相,修一切善。像這樣有道行有智慧的菩薩,不但聲名遠播,而且能夠影響十方衆生,共修佛道。

  附記:別的不說,單說淨土宗,遠自東晉之慧遠大師,近至民國之印光大師,一共13祖,個個佛學淵博,道行頗高,影響所及,學者風從,皆極一時之盛,使念佛法門,一枝獨秀,曆久不衰!

  無量諸佛鹹共護念④。

   (這是說有道行諸佛護念)

   凡是有道行有智慧的菩薩,必定離相度生,無住生心,自然就與十方諸佛之法身相應,而得一切諸佛的護念,不但道業猛進,而且可無魔障。

  佛所住者皆已得住⑤;大聖所立而皆已立⑥。如來道化各能宣布⑦。爲諸菩薩而作大師⑧。

   (這是說自行化他皆要如佛)

   諸佛所住的是真俗二谛,所立的也是真俗二谛,而菩薩亦皆依佛之所住而住,所立而立;而且,都能助佛宣揚這種真俗不二之中道正見,所以他們都有資格稱爲菩薩,都成爲真正的大師!

  附記1:由弘一大師作曲,太虛大師作詞的“叁寶歌”中有句:“二谛總持,叁學增上,恢恢法界身。”可見真俗二谛,總一切法,持一切義,爲諸佛所住、所立。  

  附記2:所謂“真俗二谛”,即是真谛和俗谛。真谛又名第一義谛、勝義谛,就是聖人所見的真實理性,也就是內證的離言法性;俗谛又名世谛、世俗谛,也就是凡夫們所見的世間事相。上述二谛,真谛屬于本體,俗谛則屬于一切事物的現象。叁論宗說:“若有若空,皆是世谛;非有非空,始是真谛。”例如上面曾提到菩薩修行應“無住生心”,無住即是真谛,生心即是俗谛。又說菩薩“離一切相,修一切善”,離一切相即是真谛,修一切善即是俗谛。修行時能夠這樣二谛圓融,即是佛教所說的“中道”。總之佛經上凡是說到有生、滅、去、來、一、異、斷、常的是俗谛;說不生、不滅、不去、不來、不一、不異、不斷、不常的,便是真谛。

  附記3:我們也可以說,佛之所住,住于無住之中,大聖之所立,立發度生之心。其實,住于無住之中,也就是真谛;立發度生之心,也就是俗谛。

  

  以甚深禅慧開導衆生⑨,通諸法性達衆生相⑩。

   (這是說要以大乘止觀自行化他)

   作爲菩薩,要修大乘止觀,並…

《佛說無量壽經白話淺釋 四 叁祇修證》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