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以之教导众生。并要彻底的明白,一切法的自性(本体)是空的;虽然性空,无有实体,但是它缘生的假相,却宛然存在。
附记1:佛在菩提树下,证悟宇宙(人类所生活的环境)人生(人类自己本身)的真理而成佛,在他所证悟的真理中,最凸显的有两个,一个是“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有佛性者皆可成佛”,另一个是“宇宙万有,皆是缘起性空”。前者昭示众生体性平等,后者显示万有之事实真相。所谓“缘起性空”,缘起是说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众缘(各种的条件)的组合而生而有;性空是说凡是由众缘组合而成的事物,其性本空,没有真实的自体。当众缘和合时,就有一个缘生的假相存在,当众缘分散时,缘生的假相就没有了。而世间的一切事物,莫不是缘聚则生,缘散则灭。所以,宇宙万有的真相就是:因为缘起,所以是性空;因为性空,所以能缘起。这就是佛教所说的“中道义”,中道即般若无分别慧,亦名无所得智。
附记2:兹举二个实例以证明缘起:(一)人体是缘起的,根据佛法说,人体是由地(固体)、水(液体)、火(温度)、风(气体)四大元素所组成的。根据现代的化学说,一个成人的身体,是由大约16%的碳,8%的氢,3%的氮,1.5%的钙,1%的磷,0.5%的其他元素,再加上70%的水所组成。(二)一切的物质也是缘起的,科学家用化学的方法,将一切的物体分解之后,得出许多微细的粒子,叫做分子,这种分子是由更小的粒子(原子)构成的,一切的物体,最初都由同质或异质的原子(后来又发现在最微小的原子之中,尚有电子、质子、中子)结合而成分子,然后再由这种分子构成一切的物体。
附记3:由于“缘起性空,性空缘起”,所以佛经又常说“空有不二,性相一如”。这里特举一例,以说明空与有、性与相之密切关系:我们头顶上有一片蔚蓝色的天空,天空之所以叫做天空,因为天空之上还有天空,天空永远是空的,所以天空叫做天空,可见“空”才是天的本来面目、自性、本体;可是天空虽然性空,但它有蔚蓝色的“相”,此相宛然存在。由此又可见,性空不离相有,相有亦不离性空。任何一件物事,若站在“性”的立场上言,它是空;若站在“相”的立场上看,它是有。原来空与有、性与相,是一物两面,它们是不即不离、是不二的,如水不离波,波也不离水一样。更浅白一点说,佛教所说的空之中有有(相有),有之中也有空(性空)。这就是此段经文中所说的“通诸法性,达众生相。”
通诸法性,就是说学佛人要彻底明白,宇宙一切万有都是空无自性、实体的;达众生相,是说并要了达一切万有虽然性空,但是它缘生的假相却宛然存在。宇宙一切万有都是这样地真空(空而不空)妙有(有而非有)的。
附记4:要“通诸法性,达众生相”,必须修大乘的止观,因它能令人彻见诸法非空非有,亦空亦有之中道实义。例如修天台宗所说的三观(空观、假观、中观),便能达致这样的境界。因为空观即观诸法空无自体;假观即观诸法但有缘生假相;中观即观诸法非空非有,亦空亦有之中道实理。此非空非有、亦空亦有,就是一切法之法性和一切众生之佛性的真实之相和本来面目。
附记5:为什么菩萨都要以大乘所说的“中道义”来自行化他呢?因为修行的人若执著有,即停留于有,若执著空,即停留于空,都不能证得无上菩提,唯有空有两边都不著,才能证得非空非有、亦空亦有之实相而成佛。这好比船只要由河出海,它必须左岸也不靠,右岸也不靠,沿着两岸的中间线而行,才能顺利出到大海。所以,“中道”是大乘佛法的总纲领,佛经上常说的真俗圆融,事理无碍、空有不二、性相一如等等,都是“中道”之妙义,佛法之至理,学佛的人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而本经所介绍的极乐世界,处处都显示性相一如、事理不二的境界,如果不知性空相有、真空妙有之至理,那是很难体会其处处称性之谈的。
◎注释
①菩萨经典 指教导世人修行自利又利他菩萨之道的经典。
②究畅要妙 指要穷究畅通经典所说之要旨及妙义。
③名称普至,道御十方 指有道行、有智慧的菩萨,不但名气大,而且能够化导调御十方无量众生。
④无量诸佛,咸共护念 得到十方无量诸佛的共同护念,修行便可无魔障。
⑤佛所住者,皆已得住 佛所住者,即真俗二谛,菩萨也跟佛一样,住于二谛之理上。
⑥大圣所立,而皆已立 大圣(亦即诸佛)所立者,即以真俗二谛教化众生,菩萨亦复如是。
⑦如来道化,各能宣布 是说人人都能助佛宣扬真俗二谛的中道正见。
⑧为诸菩萨,而作大师 能够助佛宣扬二谛圆融的中道正见,他才有资格作菩萨,才有资格称为大师。
⑨以甚深禅慧,开导众生 “甚深”指大乘的行法,“禅”即是止,“慧”即是观,合而言之,就是要以大乘的止观来自行化他。
⑩通诸法性,达众生相 通达一切法性(本体)皆空,从而了知一切事物只有一个假相,没有真实的自体。“法性”即指本体,“众生相”即指一切事物的现象。由众缘和合而生之相,叫做“众生相”。
明了诸国,供养诸佛①。
(这是说菩萨广修供养)
菩萨一面修慧,一面修福,在明了诸佛国土的地点和环境之后,就到诸佛国土去广修供养诸佛。
附记1:修菩萨道的人,一定要福慧双修,将来才能成就两足尊之佛果。
附记2:菩萨们皆学普贤行,广修供养,他们不只在一佛之前修供养,还要在十方佛国中,供养十方一切诸佛。
附记3:供养十方诸佛,不但要供养已成佛的佛,还要供养未来佛之一切众生。经中所说“供养诸佛”,即是包括了过去、现在、未来之一切诸佛的。
化现其身,犹如电光②。
(这是说证得殊胜的身业)
菩萨已断分段身,证得意生身,能身如其意,自由自在地化作种种身形,好像电光那么的快速。
善学无畏之网③,晓了幻化之法④。
(这是说证得殊胜的口业和意业)
菩萨善于学习大乘佛法之义理,具有问答断疑之四无畏,故能在大众之中说法,毫无畏惧;又从观照般若中,晓了世间一切万有,如幻如化,虚而不实,所以其心清净,没有丝毫的妄想执著。
坏裂魔网⑤,解诸缠缚⑥。
(这是说菩萨利他的功德)
由于菩萨有殊胜的口业和意业,故能说法利生,帮助世人冲破那令人产生种种邪见和恶行的魔网,以及断除那缠缚着众生于三界六道之中轮回生死的种种烦恼,使到一切众生,都能返璞而归真,超凡而入圣。
附记:念佛人如果自己信佛念佛,又劝人信佛念佛,便是帮助世人“破裂魔网,解诸缠缚。”因为这一句“阿弥陀佛”,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它能使一切世人,在此生中,了生死、离轮回、出三界、生净土、见弥陀,作佛祖!
超越声闻缘觉之地⑦,得空无相无愿三昧⑧。
(这是说所证离相)
像这样的菩萨,其成就已经远远的超越了所有的阿罗汉和辟支佛,因为他们都已经证入了大乘的“空、无相、无愿”之三解脱门。
附记1:二乘人也能证“三解脱门”,为什么又说菩萨远超二乘呢?原因是,二乘所证,只得人空,未得法空,未空法相;菩萨则与般若相应,人法皆空,性相皆了不可得。又二乘人不知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只知苦、空、无常、无我,故急着证入偏空之涅槃;菩萨不同,了法如幻,知虚无实,所以入涅槃而不住涅槃,到无量世界去普度众生,庄严佛土。由于能离相度生,无住生心,所以“超越声闻、缘觉之地。”
附记2:大乘所说的空、无相、无愿三昧,于毕竟空中,无涅槃之相,亦无成佛之相,这与《般若心经》所说之“无智亦无得”的意思一样,是大乘佛法崇高的理境。一些刚入佛门修习佛法的人,都认为有菩提可求,有涅槃可得,才来学佛;如果说无求无得,还学个什么呢?殊不知学佛学到了家,彻悟诸法皆空的道理,才知道佛法中一切真净妙美的境界,都是从无求无得中显露出来的。故《金刚经》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因此学佛人进入最高的灵境时,不但要空去能观智的菩提,连所得境的涅槃,亦是空无一物。在《六祖坛经》中,神秀和惠能的偈就显出两师智慧的浅深不同,亦反映出两人对有智有得与无智无得的见地。神秀的偈说:“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这是有智有得的见解;惠能的偈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无智无得的见地。这种“圆满菩提,归无所得”的意境,唯证者方知,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是言说不及,本无可说的。
附记3:佛门所讲的“无所得”或“不可得”,不是没有了东西,而是得了真净智德的好东西,不以为自己心有所得,乃是无得而得,得而无得的境界。这种境界,唯有依般若的空观去修,扫荡一切情执,空无所著,在清净圆明的心中,纤尘不染,了无渣滓,这些真净的智慧,都自然会在毕竟空中,显露无遗。
善立方便⑨,显示三乘⑩,于此化终,而现灭度(11)。
(这是说以善巧方便度化众生)
菩萨皆以度化众生为己任,但是众生的根机程度有种种的不同,故必须善巧方便地建立种种的教学方法,因此才有声闻、缘觉、菩萨等之三乘教法的出现。一旦教化众生的机缘尽了时,他们就会非灭示灭,方便的示现灭度。
附记:佛菩萨教化众生,因为他们有因材施教的智慧,和应以何身度之则以何身度之的能力,所以他们教育众生的事业,做得非常的圆满。我们有一天也可以像他们一样有种种的善巧方便,只要我们现在努力念佛,发愿求生极乐,当我们成功往生极乐时,立…
《佛说无量寿经白话浅释 四 三祇修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