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籍 是對種種的典籍,都能融會貫通和練達其作用的意思。
⑤遊于後園 “遊”是自由自在的意思,“後園”是指皇宮的後院,亦即當時講武試藝的地方。
⑥講武試藝 與人比武,叫做“講武”;考試詩書、算術,叫做“試藝”。
⑦色味之間 指過著男女飲食的生活。
見老病死,悟世非常①。棄國財位②,入山學道③。
(這是說出家的動機)
有一次,菩薩出城遊玩,于東門見到老人;又一次,出南門見到病人;又一次,出西門見到死人,遂悟世間的一切,都是無常。又一次,出北門時,見一出家沙門,便請問出家何益?聽了之後,決志舍棄國家、財富和地位,入山學道。
附記1:菩薩所見之老人、病人、死人和沙門,都是色界淨居天人所變化的。
附記2:菩薩于北門向沙門請教出家的利益,沙門告訴他:“處于空閑,修習聖道,調伏諸根,護念衆生,不染世間,求得解脫。”菩薩聽了,便決意出家。
附記3:學道爲何要入山?那就是前面沙門所說的“處于空閑,修習聖道。”過去諸佛,都是出家後,入山學道,修行成功了,才回到城市或聚落去說法度生的。
服乘白馬,寶冠璎珞,遣之令還,舍珍妙衣,而著法服④,剃除須發,端坐樹下⑤,勤苦六年,行如所應。
(這是說出家的經過)
菩薩是夜,乘坐白馬,升空出城。出得城來,即將所乘之白馬、頭上所戴的寶冠、身上所披的璎珞裝飾品,統統都交給馬夫帶回王宮去。與此同時,他取出寶劍,剃除須發,又將所穿的珍貴華麗的衣服脫下,于換上天人所奉獻的袈裟之後,即步入苦行林,從此端坐樹下,勤苦修行,一共六年。在這六年當中,菩薩所做的,都是一個出家人所應該有的行爲,和所應該做的事。
附記1:出家人都要剃除須發,那是表示:決心割棄世間的一切貪愛和煩惱,不問世事,一心向道。
附記2:出家人所應該有的行爲,和所應該做的事,就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
◎注釋
①悟世非常 悟知世間的一切,都是無常的。“非常”即無常。世間的一切,緣聚則生,緣散則滅,不能常在,所以都是無常的。
②棄國財位 舍棄了國家、財富和地位。
③入山學道 入到山林中去修習佛教所說的戒定慧菩提正道。
④法服 即袈裟。
⑤端坐樹下 在樹下坐禅習定。
現五濁刹①,隨順群生②。
(這是贊歎菩薩來人間成佛)
菩薩在一個充滿五濁的惡世中示現成佛,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隨順衆生的根機程度,爲之說法,給予光明,濟以安甯。
附記:“五濁刹”也叫做“娑婆世界”,娑婆華譯爲“堪忍”,因此世界的衆生,堪能忍受十惡叁毒及諸煩惱而不肯出離,故名之爲“堪忍世界”,或簡稱“忍土”。娑婆世界就是我們現在所住的叁千大千世界(相等于一個銀河系)。菩薩在娑婆示現,已是很稀有的事,在我們這個世界成佛,更是難中之難,正如《阿彌陀經》所說:“釋迦牟尼,能爲甚難稀有之事,能于娑婆國土,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衆生濁、命濁中,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本師釋迦牟尼佛之所以來人間成佛,目的是度衆生,要不是他來人間成佛,那就如叁寶歌所唱的:“人天長夜,宇宙黮闇,誰啓以光明?叁界火宅,衆苦煎迫,誰濟以安甯?”所以凡佛弟子,皆應對佛深表感激,亦應從心底最深處,向佛致予無上的敬意!
示有塵垢③,沐浴金流④,天案樹枝⑤,得攀出池⑥。
(這是說于成道前沐浴除垢)
菩薩在尼連河畔的伽耶山修習苦行,一共六年,不但滿身塵垢,而且身體瘦弱不堪,于是到尼連河中沐浴。浴畢正想上岸,忽然魔王作怪,把河岸變得很高,使他上不來。幸好河岸有樹,樹上有神,神把樹枝按低,使他手攀樹枝,得以出離尼連河池。
附記:菩薩開始時也跟許多的外道一樣修習苦行,而且一連六年,始終不能達到了生脫死的目的,這使他領悟到:一個人若執著欲境,貪圖享樂,固然不能斷煩惱、了生死;但是若執著苦行,折磨自己,同樣也不能得菩提、成正果,唯有不苦不樂,行于中道,才是菩提正因,才能悟道證果。所以他決定放棄苦行,先是接受牧女乳糜的供養,恢複了體力,爾後又到尼連河沐浴,洗掉滿身塵垢,這時他也恢複了原有的奕奕豐采。
◎注釋
①現五濁刹 是示現在充滿五濁的世界成佛的意思。五濁是佛教說明世界的五種醜惡。一、劫濁,是說時代遭逢惡運,災難重重;二、煩惱濁,指世人心中充滿貪、瞋、癡、慢、疑種種煩惱;叁、衆生濁,指衆生障深慧淺,資質低劣,苦多樂少;四、見濁,指邪見流行,思想混亂,莫衷一是;五、命濁,指衆生因惡業而受報,心身交瘁,壽命短促。
②隨順群生 隨順衆生的根機程度而爲之說法。群生就是衆生。
③示有塵垢 來人間成佛的菩薩都是等覺菩薩的身份,其身永遠清淨無垢,然而既來人間成佛,就要像常人一樣,久不沐浴,便生塵垢,所以說“示有塵垢”。
④沐浴金流 在尼連河裏沐浴。尼連河是恒河的支流,與恒河一樣,河中多沙,其沙都是金黃色,所以叫做“金流”。
⑤天案樹枝 天人把樹枝按低。案即按。
⑥得攀出池 得以手攀樹枝而出離尼連河池。
靈禽翼從①,往詣道場②。
(這是說成佛前的一個征兆:靈禽翼從)
菩薩沐浴後,便朝著他想要成佛的菩提道場走去。一路上,有無數的由天人所變的鹦鹉、舍利、孔雀等等諸鳥,有的在上空飛翔,有的圍繞著他,並出和雅音,這種情景有如國王出巡,百官翼從一樣,極爲壯觀。
吉祥感征③,表章功祚④。哀受施草⑤,敷佛樹下⑥,跏趺而坐⑦。
(這是說成佛前的另一個征兆:瑞草應聖)
這是表彰菩薩在過去叁大阿僧祇劫中,累積了無量的功德和福報,才會有如此不可思議的吉祥征兆的。當菩薩走到菩提樹下時,又出現另一個征兆,那就是剛好有一個割草人,挑了一擔很潔淨柔軟的吉祥草,從這裏經過。他聽說菩薩要在菩提樹下成佛,便很高興的布施其草,菩薩哀愍地接受它,將之鋪在樹下,便在淨草之上,跏趺而坐,並發誓言:“我今天若不證無上大菩提,誓不起此座。”
奮大光明,使魔⑧知之。魔率官屬⑨,而來逼試。製以智力⑩,皆令降伏。
(這是說降魔之相)
這時菩薩坐在菩提樹下,即從眉間白毫,放大光明,遍照大千世界,欲使六欲天之魔王知道,有菩薩坐菩提道場,快要成佛了。魔王波旬立刻率領魔子魔女,和魔兵魔將,一齊都來到菩提樹下。首先他派遣魔女向菩薩作百般之誘惑,欲破壞他的淨行,但菩薩運用智力將之製伏,絲毫不爲所動。接著魔王又派遣魔軍多方侵犯,菩薩則入于慈心叁昧中,魔軍所使用之各種兵器,都化爲朵朵蓮花而掉落地上,連魔王自己也近不了菩薩的身。最後,衆魔皆散,波旬也回宮去了。
附記1:諸菩薩來人間成佛,無不“未成佛,先降魔。”在事相上說,佛代表至正、至善,魔代表至邪、至惡,菩薩降魔,是表示邪不敵正、惡不敵善;但站在理體上說,佛是佛,魔也是佛,有如水之與波,水是水,波也是水。之所以未成佛先降魔,那是表示自己已杜絕了一切相對的觀念,已證入了絕對的、不二的、生佛平等、佛魔一如的佛性、真如。
附記2:有人或會問:修十善才能生天,爲何至惡的魔也會生天?答案是,魔王前生,也是一個修禅修善的人,故能生天,只因不斷淫欲,瞋癡熾盛,所以才墮落魔道。《楞嚴經》說:“淫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禅定現前,如不斷淫,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
附記3:降魔的方法有很多種,可以用神通力、智力或慈力。今菩薩不用神通力,只用智力和慈力,這是啓示世人,一個有智慧和慈悲的人,是無往而不利的,那也是一個修學佛法的要著啊。
得微妙法(11),成最正覺(12)。
(這是說成道之相)
菩薩于降魔之後,即契入諸法平等、空有不二、理事無礙的一真法界中。這是最真實、最微妙之法,證得此微妙法的人,即是成就了至高無上之正覺(佛果)。
附記1:菩薩累劫修行,終于證得無上正等正覺而成佛,所以經中說“得微妙法,成最正覺。”這裏面有修、有得、有成,是在說“事”,也叫做修德、俗谛;至于般若諸經所說的無修、無得、無成,那是說“理”,也叫做性德、真谛。我們學佛,必須理事無礙,二谛圓融,也就是一定要經過有修有得有成的階段過程,然後才會有無修無得無成的真實收獲。《觀無量壽經》中也說“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前一句說的就是有修有得,後一句說的就是無修無得。
附記2:經文所說的“成最正覺”,就是佛經上所常說的證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Anuttara-samyak-sambodhi),那是佛智之名,華譯爲“無上正等正覺”,即是真正平等覺知一切真理的無上智慧。在佛教叁乘(聲聞、緣覺、菩薩)聖人中,聲聞乘的阿羅漢和緣覺乘的辟支佛,因只破叁界內之見思惑,故只證得“正覺”;菩薩不但破叁界內的見思惑,亦破叁界外的塵沙惑,和分斷無明惑,故證得“正等正覺”;當菩薩位滿,再破盡元品無明惑,此時圓滿一切覺悟,即成佛道,所以只有佛才能證得“無上正等正覺”。茲以月亮作比喻,正覺好比初十的月亮;正等正覺好比十叁、十四的月亮;無上正等正覺就好比正十五的月亮,圓滿無缺。
◎注釋
①靈禽翼從 “靈禽”是指這些飛禽是由天人所變化的。“翼從”是指左右兩翼都有護衛跟從。
②往詣道場 向成道的場所走去。
③吉祥感征 指感得種種的吉祥征兆。
④表章功祚 表揚彰(章即彰)顯所修的功德和福(祚即福)德。
⑤…
《佛說無量壽經白話淺釋 叁 八相成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