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无量寿经白话浅释 三 八相成道▪P2

  ..续本文上一页籍 是对种种的典籍,都能融会贯通和练达其作用的意思。

  ⑤游于后园 “游”是自由自在的意思,“后园”是指皇宫的后院,亦即当时讲武试艺的地方。

  ⑥讲武试艺 与人比武,叫做“讲武”;考试诗书、算术,叫做“试艺”。

  ⑦色味之间 指过着男女饮食的生活。

  见老病死悟世非常①。弃国财位②,入山学道③。

   (这是说出家的动机)

   有一次,菩萨出城游玩,于东门见到老人;又一次,出南门见到病人;又一次,出西门见到死人,遂悟世间的一切,都是无常。又一次,出北门时,见一出家沙门,便请问出家何益?听了之后,决志舍弃国家、财富和地位,入山学道。

  附记1:菩萨所见之老人、病人、死人和沙门,都是色界净居天人所变化的。

  附记2:菩萨于北门向沙门请教出家的利益,沙门告诉他:“处于空闲,修习圣道,调伏诸根,护念众生,不染世间,求得解脱。”菩萨听了,便决意出家。

  附记3:学道为何要入山?那就是前面沙门所说的“处于空闲,修习圣道。”过去诸佛,都是出家后,入山学道,修行成功了,才回到城市或聚落去说法度生的。

  服乘白马宝冠璎珞遣之令还舍珍妙衣而着法服④,剃除须发端坐树下⑤,勤苦六年行如所应

   (这是说出家的经过)

   菩萨是夜,乘坐白马,升空出城。出得城来,即将所乘之白马、头上所戴的宝冠、身上所披的璎珞装饰品,统统都交给马夫带回王宫去。与此同时,他取出宝剑,剃除须发,又将所穿的珍贵华丽的衣服脱下,于换上天人所奉献的袈裟之后,即步入苦行林,从此端坐树下,勤苦修行,一共六年。在这六年当中,菩萨所做的,都是一个出家人所应该有的行为,和所应该做的事。

  附记1:出家人都要剃除须发,那是表示:决心割弃世间的一切贪爱和烦恼,不问世事,一心向道。

  附记2:出家人所应该有的行为,和所应该做的事,就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

  ◎注释

  ①悟世非常 悟知世间的一切,都是无常的。“非常”即无常。世间的一切,缘聚则生,缘散则灭,不能常在,所以都是无常的。

  ②弃国财位 舍弃了国家、财富和地位。

  ③入山学道 入到山林中去修习佛教所说的戒定慧菩提正道。

  ④法服 即袈裟。

  ⑤端坐树下 在树下坐禅习定。

  现五浊刹①,随顺群生②。

   (这是赞叹菩萨来人间成佛)

   菩萨在一个充满五浊的恶世中示现成佛,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随顺众生的根机程度,为之说法,给予光明,济以安宁。

  附记:“五浊刹”也叫做“娑婆世界”,娑婆华译为“堪忍”,因此世界的众生,堪能忍受十恶三毒及诸烦恼而不肯出离,故名之为“堪忍世界”,或简称“忍土”。娑婆世界就是我们现在所住的三千大千世界(相等于一个银河系)。菩萨在娑婆示现,已是很稀有的事,在我们这个世界成佛,更是难中之难,正如《阿弥陀经》所说:“释迦牟尼,能为甚难稀有之事,能于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本师释迦牟尼佛之所以来人间成佛,目的是度众生,要不是他来人间成佛,那就如三宝歌所唱的:“人天长夜,宇宙黮闇,谁启以光明?三界火宅,众苦煎迫,谁济以安宁?”所以凡佛弟子,皆应对佛深表感激,亦应从心底最深处,向佛致予无上的敬意!

  示有尘垢③,沐浴金流④,天案树枝⑤,得攀出池⑥。

   (这是说于成道前沐浴除垢)

   菩萨在尼连河畔的伽耶山修习苦行,一共六年,不但满身尘垢,而且身体瘦弱不堪,于是到尼连河中沐浴。浴毕正想上岸,忽然魔王作怪,把河岸变得很高,使他上不来。幸好河岸有树,树上有神,神把树枝按低,使他手攀树枝,得以出离尼连河池。

  附记:菩萨开始时也跟许多的外道一样修习苦行,而且一连六年,始终不能达到了生脱死的目的,这使他领悟到:一个人若执着欲境,贪图享乐,固然不能断烦恼、了生死;但是若执着苦行,折磨自己,同样也不能得菩提、成正果,唯有不苦不乐,行于中道,才是菩提正因,才能悟道证果。所以他决定放弃苦行,先是接受牧女乳糜的供养,恢复了体力,尔后又到尼连河沐浴,洗掉满身尘垢,这时他也恢复了原有的奕奕丰采。

  ◎注释

  ①现五浊刹 是示现在充满五浊的世界成佛的意思。五浊是佛教说明世界的五种丑恶。一、劫浊,是说时代遭逢恶运,灾难重重;二、烦恼浊,指世人心中充满贪、瞋、痴、慢、疑种种烦恼;三、众生浊,指众生障深慧浅,资质低劣,苦多乐少;四、见浊,指邪见流行,思想混乱,莫衷一是;五、命浊,指众生因恶业而受报,心身交瘁,寿命短促。

  ②随顺群生 随顺众生的根机程度而为之说法。群生就是众生。

  ③示有尘垢 来人间成佛的菩萨都是等觉菩萨的身份,其身永远清净无垢,然而既来人间成佛,就要像常人一样,久不沐浴,便生尘垢,所以说“示有尘垢”。

  ④沐浴金流 在尼连河里沐浴。尼连河是恒河的支流,与恒河一样,河中多沙,其沙都是金黄色,所以叫做“金流”。

  ⑤天案树枝 天人把树枝按低。案即按。

  ⑥得攀出池 得以手攀树枝而出离尼连河池。

  灵禽翼从①,往诣道场②。

   (这是说成佛前的一个征兆:灵禽翼从)

   菩萨沐浴后,便朝着他想要成佛的菩提道场走去。一路上,有无数的由天人所变的鹦鹉、舍利、孔雀等等诸鸟,有的在上空飞翔,有的围绕着他,并出和雅音,这种情景有如国王出巡,百官翼从一样,极为壮观。

  吉祥感征③,表章功祚④。哀受施草⑤,敷佛树下⑥,跏趺而坐⑦。

   (这是说成佛前的另一个征兆:瑞草应圣)

   这是表彰菩萨在过去三大阿僧祇劫中,累积了无量的功德和福报,才会有如此不可思议的吉祥征兆的。当菩萨走到菩提树下时,又出现另一个征兆,那就是刚好有一个割草人,挑了一担很洁净柔软的吉祥草,从这里经过。他听说菩萨要在菩提树下成佛,便很高兴的布施其草,菩萨哀愍地接受它,将之铺在树下,便在净草之上,跏趺而坐,并发誓言:“我今天若不证无上大菩提,誓不起此座。”

  奋大光明使魔知之魔率官属⑨,而来逼试制以智力⑩,皆令降伏

   (这是说降魔之相)

   这时菩萨坐在菩提树下,即从眉间白毫,放大光明,遍照大千世界,欲使六欲天之魔王知道,有菩萨坐菩提道场,快要成佛了。魔王波旬立刻率领魔子魔女,和魔兵魔将,一齐都来到菩提树下。首先他派遣魔女向菩萨作百般之诱惑,欲破坏他的净行,但菩萨运用智力将之制伏,丝毫不为所动。接着魔王又派遣魔军多方侵犯,菩萨则入于慈心三昧中,魔军所使用之各种兵器,都化为朵朵莲花而掉落地上,连魔王自己也近不了菩萨的身。最后,众魔皆散,波旬也回宫去了。

  附记1:诸菩萨来人间成佛,无不“未成佛,先降魔。”在事相上说,佛代表至正、至善,魔代表至邪、至恶,菩萨降魔,是表示邪不敌正、恶不敌善;但站在理体上说,佛是佛,魔也是佛,有如水之与波,水是水,波也是水。之所以未成佛先降魔,那是表示自己已杜绝了一切相对的观念,已证入了绝对的、不二的、生佛平等、佛魔一如的佛性、真如。

  附记2:有人或会问:修十善才能生天,为何至恶的魔也会生天?答案是,魔王前生,也是一个修禅修善的人,故能生天,只因不断淫欲,瞋痴炽盛,所以才堕落魔道。《楞严经》说:“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

  附记3:降魔的方法有很多种,可以用神通力、智力或慈力。今菩萨不用神通力,只用智力和慈力,这是启示世人,一个有智慧和慈悲的人,是无往而不利的,那也是一个修学佛法的要着啊。

  得微妙法(11),成最正觉(12)。

   (这是说成道之相)

   菩萨于降魔之后,即契入诸法平等、空有不二、理事无碍的一真法界中。这是最真实、最微妙之法,证得此微妙法的人,即是成就了至高无上之正觉(佛果)。

  附记1:菩萨累劫修行,终于证得无上正等正觉而成佛,所以经中说“得微妙法,成最正觉。”这里面有修、有得、有成,是在说“事”,也叫做修德、俗谛;至于般若诸经所说的无修、无得、无成,那是说“理”,也叫做性德、真谛。我们学佛,必须理事无碍,二谛圆融,也就是一定要经过有修有得有成的阶段过程,然后才会有无修无得无成的真实收获。《观无量寿经》中也说“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前一句说的就是有修有得,后一句说的就是无修无得。

  附记2:经文所说的“成最正觉”,就是佛经上所常说的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Anuttara-samyak-sambodhi),那是佛智之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在佛教三乘(声闻、缘觉、菩萨)圣人中,声闻乘的阿罗汉和缘觉乘的辟支佛,因只破三界内之见思惑,故只证得“正觉”;菩萨不但破三界内的见思惑,亦破三界外的尘沙惑,和分断无明惑,故证得“正等正觉”;当菩萨位满,再破尽元品无明惑,此时圆满一切觉悟,即成佛道,所以只有佛才能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兹以月亮作比喻,正觉好比初十的月亮;正等正觉好比十三、十四的月亮;无上正等正觉就好比正十五的月亮,圆满无缺。

  ◎注释

  ①灵禽翼从 “灵禽”是指这些飞禽是由天人所变化的。“翼从”是指左右两翼都有护卫跟从。

  ②往诣道场 向成道的场所走去。

  ③吉祥感征 指感得种种的吉祥征兆。

  ④表章功祚 表扬彰(章即彰)显所修的功德和福(祚即福)德。

  ⑤…

《佛说无量寿经白话浅释 三 八相成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