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佛寺建築的結構與特色
覺真
內容提要:中國佛寺建築,是延續了兩千余年的一種工程技術。本身早已成爲佛教文化的重要載體;古往今來,許多珍貴的建築實例,都是有賴于寺院才得以保存至今。當我們面對這些寶貴的遺産時,如何保存好現有的佛寺古建,能夠“修舊如舊”地使其傳諸于後世;在複建佛寺時,選擇怎樣的式樣和布局?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主要課題。本文就是從佛寺建築中,最具特色的結構入手。將佛寺建築(佛殿)的結構與佛殿寺院的結構(布局),作了一些簡單的介紹。分別從臺基、牆柱構架、屋頂叁方面敘述了佛殿的結構特色;用廊院式、縱軸式、自由式叁種布局方式。概括了佛教寺院的結構特色。旨在能夠使人們對曆代佛寺建築的演變曆程和表現出來的建築風格有一些具體的了解,並從中得到很好的借鑒。
關鍵詞:佛寺建築 結構 布局 伽藍七堂
一、 中國佛寺建築的由來
佛寺,梵文作vihara, 音譯爲毗诃羅,意譯作住處、遊行處,泛指安置佛像並供僧止住以修行佛道的處所。在《釋氏要覽》卷上中解釋說:
“寺,華題也。釋名曰寺,嗣也。謂治事者,相嗣續于其內也。”1
此外,佛寺尚有:淨住舍、法同舍、出世間舍、金剛淨刹、寂滅道場、清淨無極園、遠離惡處、新近善處2等諸多的別名。
我國有佛寺之始,一般均溯自東漢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造立的白馬寺。椐《魏書·釋老志》等一些資料記載,東漢明帝派遣郎中蔡愔、博士弟子秦景等赴天竺求佛法。永平十年,他們與中天竺僧人攝摩騰、竺法蘭二位聖僧,攜帶佛典、佛像回到帝都洛陽,暫居于鴻胪寺內。按《漢書·百官公卿類》第七記載,鴻胪寺之最高長官爲鴻胪卿,系專門負責掌理接待外賓及凶喪儀慶等事的處所。
“騰蘭二人角力既勝,明帝忻悅,初于鴻胪寺延禮之,尋令別擇洛陽西雍門外蓋一精舍。以白馬馱經來故,用白馬爲題也。西僧乍來,權止公司,移入別居,不忘其本,還標寺號,僧寺之名始于此也。”3
由此可知,我國佛寺最早的稱謂是源于官方所設,以接待四方賓客的鴻胪寺。可惜的是,白馬寺在建成以後便疊遭兵燹,現在早己不複舊觀了。“自洛中構白馬寺,盛飾佛圖,畫迹甚妙,爲四方式。凡宮塔製度,猶依天竺式樣而重構之。從一級至叁、五、七、九世人相承,謂之浮圖。”4便是《魏書》中對當時白馬寺的生動描述。
繼白馬寺之後,在後漢獻帝中平五年至初平四年(公元188~193年)丹陽郡人笮融在徐州
“大起浮屠祠,上累金盤,下爲重樓,又堂閣周回,可容叁千許人。作黃金塗像,衣以錦彩。每浴佛就食及觀者且萬余人。”5
上面介紹的“浮屠祠”,上累金盤(即相輪),下爲重樓,就是早期具有印度風格的樓閣式佛寺建築。可容叁千許人,就食及觀者且萬余人,這充分證明了漢代北方佛教初傳期的一片興旺景象。
佛寺在江南的興建,當首推孫吳赤烏十年[注](公元247年),孫權爲康僧會所造的建初寺。由此而開江南建造佛寺之嚆矢。
“時孫權稱製江左,而未有佛教。會欲運流大法,乃振錫東逰,以赤烏十年至建業,營立茅茨設像行道……權大嗟服,即爲建塔以始有佛寺,故曰建初寺。因名其地爲佛陀裏,由是江左大法遂興。”6
其後,繼有武昌之昌樂寺、金陵之保甯寺、蘇州之通玄寺、揚州之化城寺、四明之德潤寺等相繼興建。至此,垂千數百年燦爛光輝的佛教建築活動,已緊張而有序地在全國範圍內大面積展開了。
二、 中國佛寺建築(佛殿)的基本結構
我國的佛寺建築(佛殿),在立體的布局上,可明顯地分爲叁個部分:(一)臺基;(二)牆柱構架;(叁)屋頂。這叁部分,就如同人的身體一樣,無論是細小的僧舍還是雄偉的佛殿,均能充分地各呈其美,互相襯托。中間如果是縱橫著丹青的朱柱畫額(喻身);上面必是堂堂如冠冕般的瓦或琉璃屋頂(喻頭);底下則必有單層、多層的磚或石臺基(喻足),舒展開來承托。這叁部分雖有著各自不同的功用,但只要聯絡結合在同一建築當中,便顯得天衣無縫,呈現出中國佛寺建築特有的莊重之美。
(一)臺基:在這叁部之中,臺基在下是上面兩部分的承托者,若無臺基,上部將無所立。正如《書經·大诰》所謂:
“若考作室,既底法;厥子乃弗肯堂;矧肯構?”7
由此看來,臺基是佛寺建築當中的最根本處,如果沒有臺基的話,其它的一切也就無從談起了。
臺基的種類有兩種,一種是方形或長方形的土石平臺(見圖1),寬大而舒展,極爲常見;另一種就是須彌座(見圖2)。是在六朝時期,由于佛殿的輸入,而産生出的一種臺基形式。
按“須彌”,梵名sumeru, 又作“修迷樓”,謂其爲聳立于一小世界中央之高山。
“譬如燭盤中央聳起,其世界中有須彌山王,亦複如是。此須彌山七寶所成,色形可愛,四角端直,譬如工匠善用繩墨斫成板柱,其形方正,是須彌山,亦複如是。”8
便是佛經中對于須彌山的說明。而須彌座的意義,就是指用須彌山來做佛座,以顯示佛的不可思議功德。後來到了明清時期,大凡比較高貴的佛寺建築,都采用須彌座的形製。
關于須彌座做法的規定,最早始見于甯《營造法式》一書,文中說“壘須彌之製,其高一十叁磚。”9(見圖3上)而到了清代,對于須彌座的做法,有了更爲詳細的規定:
“須彌座各層高低,按臺基明高五十一分歸除,得每分若幹:內圭角十分;下枭六分,帶皮條線一分,共高七分;束腰八分,帶皮條線上下二分,共十分;上枭六分,帶皮條線一分,共高七分;上枋九分。”10(見圖3下)
臺基部分的構造,除了須彌座之外,還包括有欄杆和柱礎兩部分。所謂欄杆就是指:
“居高臨下處的建築物上,用以防止人物下墜的障礙物;其通常高度約爲人身之半。欄杆在建築上本身無所荷載,其功用爲阻止人物前進或下墜,卻以不遮擋前面景物爲限,故其結構通常都很單薄,玲珑巧製,镂空剔透者居多。”11
上面的一段話,便是梁思成先生對欄杆所下的定義。
在佛寺建築當中,欄杆大多應用于主要殿堂的外圍,如大雄寶殿等處的月臺之上。若就其材質而言,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磚欄杆(見圖1),是用磚在平臺的周緣壘砌而成。大多會留出一些空格或花紋,起到了矮牆的作用,更加能襯托出殿堂莊嚴樸實的氣勢;普通常見的便是石欄杆,可分爲宋式重臺鈎欄、宋式單鈎欄(見圖4)、和清式鈎欄(見圖5)叁種形製。一般來講,宋式的欄杆比較古樸,給人以一種簡練、明快的感覺。而清式的欄杆則日趨浮華,往往是裝飾多于實用,呈現出極端的程式化,雕刻之工雖極精美,然藝術造詣卻相差甚遠矣!
柱礎,顧名思義即是指柱體下面的基礎。柱礎主要的功用是將柱身集中的荷載分布于地面。此外,柱礎多以石製,因石質既可防潮,且高出地面,可以有效地避免柱腳的腐蝕或碰損。
柱礎的種類有兩種:一是直接承柱壓地者,成爲普通柱礎(見圖8、圖9);另一是在柱與礎之間,加入一種板狀圓盤做爲過渡,稱爲帶櫍的柱礎(見圖6、圖7)。櫍的功用,以用石者居多,亦有使用木者,可防止水分順木紋上升。如果柱腳朽腐,還可用櫍補救,若櫍本身朽壞,還可隨意抽換。所以說,在柱下用櫍實爲一種聰明的做法。
在佛寺建築中,無論是欄杆還是柱礎,所雕飾的圖案均以蓮紋居多(見圖6~9)。蓮花,本源于印度,在佛經中被廣泛地引用:
以大蓮花王,譬大乘所顯法界真如;蓮花雖在泥水中,不爲泥水所汙,譬法界真如,雖在世間,不爲世間法所汙;又蓮花性自開發,譬法界真如性自開發,衆生若證,皆得覺悟;又蓮花爲群蜂所采,譬法界真如,爲衆聖所用。又蓮花有四德,一香、二淨、叁柔軟、四可愛,譬法界真如總有四德,謂常、樂、我、淨。于衆花中最大最勝,故名爲王。12
此外,在密宗的許多經典當中,也經常用蓮花來舉喻:
譬如蓮花,花實鬓蕊一時具足,衆所愛樂;此法界體,亦複如是,內證實體普門示現,花葉鬓蕊一時具足,爲衆願樂,如彼蓮花。13
用以表明佛教中因果同時、一切具足的含義。當佛教傳入中國以後,蓮花所具有那種“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蓮而不妖”14的品格,更加爲國人所尊崇,幾乎成爲佛教的象征了。我想,正因爲蓮花具有這諸多的象征意義,遂能普傳至今,在佛寺建築的雕飾中獨占一席。
(二)牆柱構架:是佛寺建築的主體部分,由牆壁和木質的梁柱構架組合而成。其造法是先用木材構成梁架結構作爲骨幹,然後再砌上牆壁,如皮肉附在骨上一樣,負重部分全賴構架,毫不借重于牆體。北方有句通行的諺語“牆倒房不塌”,說的正是此理。下面我們將最具特色的木質梁架部分,做一下簡要說明:
(1)柱體:是用來支撐梁架和整個房頂的圓形木柱,在多數情況下,它保持了木材圓形斷面和力學上的功能形狀。雖然也有使用方柱(見圖10)、八角柱、梅花柱,雕龍柱等,但都是個別的特例。爲了使這一構件看起來更爲剛柔有力,于是就産生樂棱柱的形式。即柱身逐漸往上收小,而柱頭則爲覆盆形,以便承力。
(2)雀替:用于橫置的梁額與豎立的柱體交接處,主要是爲了縮短梁額淨跨的長度,減小梁額與柱體相接處的剪力,防止橫豎構材間角度的傾斜。雀替的種類很多,有大雀替(見圖10)、小雀替、龍門雀替、通雀替、騎馬雀替等許多的樣式。到了明清時期,雀替被廣泛地應用到佛寺內的各種建築上,且多雕刻得極爲精美華麗(見圖11)。
(3)梁架:是一座建築的骨架。在大多數的情況下,梁架下面均無天花遮蓋,以暴露在外施以彩繪者居多。有一種用斷面狹長的木材,斫成“新月”形式,其梁肩呈弧形,梁底略…
《中國佛寺建築的結構與特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