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国佛寺建筑的结构与特色

  中国佛寺建筑的结构与特色

  觉真

  内容提要:中国佛寺建筑,是延续了两千余年的一种工程技术。本身早已成为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古往今来,许多珍贵的建筑实例,都是有赖于寺院才得以保存至今。当我们面对这些宝贵的遗产时,如何保存好现有的佛寺古建,能够“修旧如旧”地使其传诸于后世;在复建佛寺时,选择怎样的式样和布局?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主要课题。本文就是从佛寺建筑中,最具特色的结构入手。将佛寺建筑(佛殿)的结构与佛殿寺院的结构(布局),作了一些简单的介绍。分别从台基、墙柱构架、屋顶三方面叙述了佛殿的结构特色;用廊院式、纵轴式、自由式三种布局方式。概括了佛教寺院的结构特色。旨在能够使人们对历代佛寺建筑的演变历程和表现出来的建筑风格有一些具体的了解,并从中得到很好的借鉴。

  关键词:佛寺建筑 结构 布局 伽蓝七堂

  一、 中国佛寺建筑的由来

  佛寺,梵文作vihara, 音译为毗诃罗,意译作住处、游行处,泛指安置佛像并供僧止住以修行佛道的处所。在《释氏要览》卷上中解释说:

  “寺,华题也。释名曰寺,嗣也。谓治事者,相嗣续于其内也。”1

  此外,佛寺尚有:净住舍、法同舍、出世间舍、金刚净刹、寂灭道场、清净无极园、远离恶处、新近善处2等诸多的别名。

  我国有佛寺之始,一般均溯自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造立的白马寺。椐《魏书·释老志》等一些资料记载,东汉明帝派遣郎中蔡愔、博士弟子秦景等赴天竺求佛法。永平十年,他们与中天竺僧人摄摩腾、竺法兰二位圣僧,携带佛典、佛像回到帝都洛阳,暂居于鸿胪寺内。按《汉书·百官公卿类》第七记载,鸿胪寺之最高长官为鸿胪卿,系专门负责掌理接待外宾及凶丧仪庆等事的处所。

   “腾兰二人角力既胜,明帝忻悦,初于鸿胪寺延礼之,寻令别择洛阳西雍门外盖一精舍。以白马驮经来故,用白马为题也。西僧乍来,权止公司,移入别居,不忘其本,还标寺号,僧寺之名始于此也。”3

  由此可知,我国佛寺最早的称谓是源于官方所设,以接待四方宾客的鸿胪寺。可惜的是,白马寺在建成以后便迭遭兵燹,现在早己不复旧观了。“自洛中构白马寺,盛饰佛图,画迹甚妙,为四方式。凡宫塔制度,犹依天竺式样而重构之。从一级至三、五、七、九世人相承,谓之浮图。”4便是《魏书》中对当时白马寺的生动描述。

  继白马寺之后,在后汉献帝中平五年至初平四年(公元188~193年)丹阳郡人笮融在徐州

  “大起浮屠祠,上累金盘,下为重楼,又堂阁周回,可容三千许人。作黄金涂像,衣以锦彩。每浴佛就食及观者且万余人。”5

  上面介绍的“浮屠祠”,上累金盘(即相轮),下为重楼,就是早期具有印度风格的楼阁式佛寺建筑。可容三千许人,就食及观者且万余人,这充分证明了汉代北方佛教初传期的一片兴旺景象。

  佛寺在江南的兴建,当首推孙吴赤乌十年[注](公元247年),孙权为康僧会所造的建初寺。由此而开江南建造佛寺之嚆矢。

  “时孙权称制江左,而未有佛教。会欲运流大法,乃振锡东逰,以赤乌十年至建业,营立茅茨设像行道……权大嗟服,即为建塔以始有佛寺,故曰建初寺。因名其地为佛陀里,由是江左大法遂兴。”6

  其后,继有武昌之昌乐寺、金陵之保宁寺、苏州之通玄寺、扬州之化城寺、四明之德润寺等相继兴建。至此,垂千数百年灿烂光辉的佛教建筑活动,已紧张而有序地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展开了。

  二、 中国佛寺建筑(佛殿)的基本结构

  我国的佛寺建筑(佛殿),在立体的布局上,可明显地分为三个部分:(一)台基;(二)墙柱构架;(三)屋顶。这三部分,就如同人的身体一样,无论是细小的僧舍还是雄伟的佛殿,均能充分地各呈其美,互相衬托。中间如果是纵横着丹青的朱柱画额(喻身);上面必是堂堂如冠冕般的瓦或琉璃屋顶(喻头);底下则必有单层、多层的砖或石台基(喻足),舒展开来承托。这三部分虽有着各自不同的功用,但只要联络结合在同一建筑当中,便显得天衣无缝,呈现出中国佛寺建筑特有的庄重之美。

  (一)台基:在这三部之中,台基在下是上面两部分的承托者,若无台基,上部将无所立。正如《书经·大诰》所谓:

   “若考作室,既底法;厥子乃弗肯堂;矧肯构?”7

  由此看来,台基是佛寺建筑当中的最根本处,如果没有台基的话,其它的一切也就无从谈起了。

   台基的种类有两种,一种是方形或长方形的土石平台(见图1),宽大而舒展,极为常见;另一种就是须弥座(见图2)。是在六朝时期,由于佛殿的输入,而产生出的一种台基形式。

   按“须弥”,梵名sumeru, 又作“修迷楼”,谓其为耸立于一小世界中央之高山。

   “譬如烛盘中央耸起,其世界中有须弥山王,亦复如是。此须弥山七宝所成,色形可爱,四角端直,譬如工匠善用绳墨斫成板柱,其形方正,是须弥山,亦复如是。”8

  便是佛经中对于须弥山的说明。而须弥座的意义,就是指用须弥山来做佛座,以显示佛的不可思议功德。后来到了明清时期,大凡比较高贵的佛寺建筑,都采用须弥座的形制。

   关于须弥座做法的规定,最早始见于宁《营造法式》一书,文中说“垒须弥之制,其高一十三砖。”9(见图3上)而到了清代,对于须弥座的做法,有了更为详细的规定:

   “须弥座各层高低,按台基明高五十一分归除,得每分若干:内圭角十分;下枭六分,带皮条线一分,共高七分;束腰八分,带皮条线上下二分,共十分;上枭六分,带皮条线一分,共高七分;上枋九分。”10(见图3下)

   台基部分的构造,除了须弥座之外,还包括有栏杆和柱础两部分。所谓栏杆就是指:

   “居高临下处的建筑物上,用以防止人物下坠的障碍物;其通常高度约为人身之半。栏杆在建筑上本身无所荷载,其功用为阻止人物前进或下坠,却以不遮挡前面景物为限,故其结构通常都很单薄,玲珑巧制,镂空剔透者居多。”11

  上面的一段话,便是梁思成先生对栏杆所下的定义。

   在佛寺建筑当中,栏杆大多应用于主要殿堂的外围,如大雄宝殿等处的月台之上。若就其材质而言,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砖栏杆(见图1),是用砖在平台的周缘垒砌而成。大多会留出一些空格或花纹,起到了矮墙的作用,更加能衬托出殿堂庄严朴实的气势;普通常见的便是石栏杆,可分为宋式重台钩栏、宋式单钩栏(见图4)、和清式钩栏(见图5)三种形制。一般来讲,宋式的栏杆比较古朴,给人以一种简练、明快的感觉。而清式的栏杆则日趋浮华,往往是装饰多于实用,呈现出极端的程式化,雕刻之工虽极精美,然艺术造诣却相差甚远矣!

   柱础,顾名思义即是指柱体下面的基础。柱础主要的功用是将柱身集中的荷载分布于地面。此外,柱础多以石制,因石质既可防潮,且高出地面,可以有效地避免柱脚的腐蚀或碰损。

   柱础的种类有两种:一是直接承柱压地者,成为普通柱础(见图8、图9);另一是在柱与础之间,加入一种板状圆盘做为过渡,称为带櫍的柱础(见图6、图7)。櫍的功用,以用石者居多,亦有使用木者,可防止水分顺木纹上升。如果柱脚朽腐,还可用櫍补救,若櫍本身朽坏,还可随意抽换。所以说,在柱下用櫍实为一种聪明的做法。

   在佛寺建筑中,无论是栏杆还是柱础,所雕饰的图案均以莲纹居多(见图6~9)。莲花,本源于印度,在佛经中被广泛地引用:

   以大莲花王,譬大乘所显法界真如;莲花虽在泥水中,不为泥水所污,譬法界真如,虽在世间,不为世间法所污;又莲花性自开发,譬法界真如性自开发,众生若证,皆得觉悟;又莲花为群蜂所采,譬法界真如,为众圣所用。又莲花有四德,一香、二净、三柔软、四可爱,譬法界真如总有四德,谓常、乐、我、净。于众花中最大最胜,故名为王。12

  此外,在密宗的许多经典当中,也经常用莲花来举喻:

   譬如莲花,花实鬓蕊一时具足,众所爱乐;此法界体,亦复如是,内证实体普门示现,花叶鬓蕊一时具足,为众愿乐,如彼莲花。13

  用以表明佛教中因果同时、一切具足的含义。当佛教传入中国以后,莲花所具有那种“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14的品格,更加为国人所尊崇,几乎成为佛教的象征了。我想,正因为莲花具有这诸多的象征意义,遂能普传至今,在佛寺建筑的雕饰中独占一席。

  (二)墙柱构架:是佛寺建筑的主体部分,由墙壁和木质的梁柱构架组合而成。其造法是先用木材构成梁架结构作为骨干,然后再砌上墙壁,如皮肉附在骨上一样,负重部分全赖构架,毫不借重于墙体。北方有句通行的谚语“墙倒房不塌”,说的正是此理。下面我们将最具特色的木质梁架部分,做一下简要说明:

  (1)柱体:是用来支撑梁架和整个房顶的圆形木柱,在多数情况下,它保持了木材圆形断面和力学上的功能形状。虽然也有使用方柱(见图10)、八角柱、梅花柱,雕龙柱等,但都是个别的特例。为了使这一构件看起来更为刚柔有力,于是就产生乐棱柱的形式。即柱身逐渐往上收小,而柱头则为覆盆形,以便承力。

  (2)雀替:用于横置的梁额与竖立的柱体交接处,主要是为了缩短梁额净跨的长度,减小梁额与柱体相接处的剪力,防止横竖构材间角度的倾斜。雀替的种类很多,有大雀替(见图10)、小雀替、龙门雀替、通雀替、骑马雀替等许多的样式。到了明清时期,雀替被广泛地应用到佛寺内的各种建筑上,且多雕刻得极为精美华丽(见图11)。

  (3)梁架:是一座建筑的骨架。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梁架下面均无天花遮盖,以暴露在外施以彩绘者居多。有一种用断面狭长的木材,斫成“新月”形式,其梁肩呈弧形,梁底略…

《中国佛寺建筑的结构与特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