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上凸,被称为“月梁”(见图12)。有一些月梁还被施以雕饰,就显得更加秀美奇巧了。
(4)驼峰:多用在上下两层梁头的相叠处,其作用是为了在梁上分布重量。在宋李诫《营造法式》卷五中列有四种驼峰:鹰嘴驼峰三瓣、两瓣鹰嘴驼峰、掐瓣驼峰、毡笠驼峰。但在现有实例上,驼峰的式样很多。到了清代,驼峰的造型更趋装饰化,成了倒扣的荷叶状,被称为荷叶橔(见图13)。
(5)隔架科:在清代佛寺建筑中,经常见有在上下两层长度相等且平行的构材之间,用荷叶橔、栱子和雀替合成一种联络或垫托的部分,称为隔架科(见图14)。一般来讲,两根平行的构材其两端都会交在同一立柱之上,所以隔架科的功用,只在于将上下两层联络得更紧凑一些而己
(6)斗栱:(见图15)是我国木构架建筑中特有的结构构件。它最初是由柱头的结构演变而来的,以后逐渐演变成为既是结构构件,又极富装饰效果的构件。斗栱的结构,自汉代起就已臻成熟之境,一直被各系的建筑所采用,但以佛教运用的最为着名。如山西应县佛宫寺内的释迦塔始建于辽,全塔有各类斗栱五十四种,犹如云朵簇拥,堪称我国古代斗栱造型的宝库。一件完整的斗栱主要由四部分构成:其形状方块者为“斗”;船形或肘形长木为“栱”;栱以上斜重向外伸出如舌状者为“昂”;在横栱之上所施者为“枋”。
(7)天花:(见图16)就是在佛殿的顶棚处,先用木框做方格,然后在方格上放置木板(天花板)的一种装饰形制。在历史上,天花的方格愈早愈大,如辽宋时期的天花无论方格还是支条都很大,且不一定是正方形,常有长方形的。到了清代,整个顶棚都必须是用一色一式的正方形天花板,既朴素庄严,又显得辉煌而华丽。
(8)藻井:多用在天花中最为重要的部位,如宝座或佛像的顶上,穹然高起如伞如盖。而此处在古代被成为“中溜(溜—liù,说文云:溜,神名也),15是祭祀的所在,为了表示此处的尊贵,正好采用藻井来装饰。
取名藻井,是因为“中溜”的形状像井,并多在井上加藻纹饰样,所以叫做“藻井”。16
藻井的形状和种类有很多,如河北景县开福寺大殿的藻井,便是采用小斗栱组成的螺旋状,十分精美(见图17)。
佛寺建筑内部顶棚的设置,除了天花及藻井以外,还有一种不用任何装饰,而是将房椽,梁架全部裸露。并施以彩绘,这种做法叫“彻上露明造”。如北京法源寺的大雄宝殿,采用的即是此法。只不过采用此法的殿宇皆要将梁、枋、椽、檩等构架做得很光整,还要彩画得很美观,这样一来反倒不如用天花经济一些。
(9)窗:古作“囱”,与牖稍有不同。一般来讲,
“在墙上而能开阖的是牖;不能开阖而在屋上的是窗,如天窗、烟窗之类。”17
如此说来,我们现在叫作窗的是古时的牖,而古时的窗,只相当于现在的天窗、横披之类。窗的种类很多,有槛窗、支摘窗、横披窗、阑槛钩窗、直棂窗等许多种类。而佛寺建筑中,大多采用菱花槛窗比较普遍(见图18)。
(10)格扇:又作“隔扇”,宋代称“格子门”,即现在通称作门者。其作法是先作成木框,竖的叫“边挺”,横的叫“抹头”。在这木框之内可分为三部分:在上部作窗棂的叫“槅心“或”花心”;下部用木板的部分叫“裙板”;在中部槅心与裙板间的部分被称为"绦环板"。在佛寺建筑中,最常见的槅心图案有,双交四椀菱花、三交六椀菱花(见图19)、及三交灯球六椀菱花三种。
每当我们盛赞一座佛寺建筑的时候,往往用“雕梁画栋”一词来描绘,而其中“画栋”指的就是建筑中的彩画艺术。在木构表面涂饰油漆彩画,既可以防止风雨浸蚀,保护木骨;又可以起到很好的装饰作用,这便是彩画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的主要原因。彩画一般用于檐下的斗栱、梁、枋、椽头及殿内的天花、藻井等处,在等级较高的佛寺建筑中,檀子和梁柱上面也常绘有彩画。彩画的颜色多以青、绿二色为主要色调,并在上面贴金,避免了这些冷色调的深沉感,增加了彩画生动、辉煌的效果。梁架上彩画的构图,可分为和玺彩画、旋子彩画和苏式彩画三类。和玺彩画多用于等级很高的皇家寺院或离宫、别院;旋子彩画通用于一般寺院的殿堂;而苏式彩画主要用于寺院内的园林、庭院建筑上面。18
(三)屋顶:是极具佛教特色的部分。在外形上看,佛寺建筑的屋顶皆安装有佛教内涵的饰品,如莲花、宝珠、*轮、宝塔等,这些都是迥然殊异于他系建筑之处。正因为佛教建筑有了自己成熟的标识特征,才使得屋顶部分显得格外的庄严美丽。
屋顶的式样,约可分为五种:即庑殿、歇山、悬山(或挑山)、硬山、卷棚等诸式。具体地说,庑殿有五脊四坡(见图20);歇山即在庑殿顶的两端加上两山(见图21)。庑殿、歇山两种皆用于大型建筑物,或作单檐,或作重檐。凡悬山(或挑山)、硬山等俱五脊三坡,山墙直上者为硬山(见图23),其垂脊博缝等探出山墙而者为悬山(见图22);屋顶上没有正脊,用蝼蝈筒板瓦者即为卷棚式(见图24)。而悬山、硬山、卷棚三式,则多用于次要建筑物,如配房等处。
在屋顶之上还要有房脊。房脊的种类一般有正脊、垂脊、戗脊、角脊四种。以重檐歇山式为例:在屋顶最高处平行排列,并饰有各种砖雕或琉璃制品的是正脊;垂脊就是由正脊沿屋顶缓慢向下的部分;戗脊是屋顶四周挑起的前端与垂脊相连接的部分;而角脊则是指重檐以下,与戗脊相平行的部分(见图21)。在正脊与垂脊的相交处,皆需设有正吻(全名螭chū吻,系龙生九子之一,因好吞火故居于殿脊两端),一件标准的正吻要包括有吻钩、吻索、吻锔、索钉等几大部分(见图25)。走兽被装饰在戗脊或角脊上,其排列是有一定次序的。由仙人数起,一龙、一凤、三狮子、四天马、五海马、六狻猊、七押鱼、八獬豸、九斗牛、十行什。(见图26)走兽的用法,按贯例要用单数,一般以五个居多。若少于十件,可按先后次序,使用在前者。
能够使屋顶成为最引人注目,并且使人产生富丽堂皇的感觉者,多是由琉璃瓦建造的缘故。据考证,琉璃最早产生于印度,并经西域流传到了我国。
琉璃,梵文vaidunya,译作“吠瑠璃耶”,乃碧王留 璃及番瑠璃的简称,汉书中作“流离”,言其流陆离之意。19
在佛经中,也会经常遇到“瑠璃”一词,且多与金、银、玻璃、砗磲、赤珠、玛瑙等合用,被称为七宝,那指的是宝特琉璃,而非人工烧造之物。如《一切经音义》中说:
“所言瑠璃者,梵语宝名也。须弥山南面是此宝,其宝青色莹彻有光,凡物近之皆同一色。帝释髻珠,云是此宝,天生神物非是人间炼石造作,焰火所成瑠璃也。”20
由此可知,琉璃的得名是来源于佛教中的“瑠璃宝”,用以称赞世间琉璃光色的殊胜。而将世间的琉璃广泛地运用到建筑上面,则始于北魏时期。
大月氏国于世祖时,其国人商贩至京师,自云能铸石为五色琉璃。于是采矿山中,于京师铸之。既成,光泽乃美于西方来者。乃诏为行殿,容百余人。光色映彻,观者见之莫不惊骇,以为神明所作。自此中国琉璃逆贱,人不复珍之。21
自此以后,琉璃的施用,也就开始善及起来。无论是殿顶屋脊,还是影壁牌楼,亦常用琉璃建造。琉璃瓦的屋顶,也就成为尊贵建筑物的一种象征了。
三、 中国佛教寺院的结构(布局)特色
寺院,是佛教进行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中国的佛教寺院,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结构特色。这里所言的结构,就是指一座寺院中各种建筑的排列次序,即是以何种方式来布局的。历史上佛寺的布局主要有三种形式:
(一) 廊院式:这是我国佛寺早期的一种布局形式,主要是在塔庙制度的影响下而产生的。所谓廊院式,就是以一座佛殿或一座佛塔为中心,四周绕以廊屋,形成独立的院落,大的寺院可以由多个院落组成。这种布局,是受到当时印度佛寺样式的影响,与中国传统宫署建筑相结合而形成的形制。
塔,其形制导源于印度的“窣堵坡”,汉语译为“浮图”、“浮屠”等名称。它本是印度的一种坟冢,释迦牟尼佛涅磐以后,藏置佛陀舍利(身骨)和遗物的窣堵坡便成了佛教弟子心中的圣物。在佛教初传期,便以佛塔代表佛法身的显现,是佛教徒尊崇的对象,所以将塔立于佛寺的中央,成为寺内的主体。以后开始建佛殿供奉佛像,以便信徒们礼拜,于是塔与殿并重。这种寺院的格局,遂成为一种制度,被称为“浮图寺”或“塔庙”。意即庙中必有塔,塔处即是庙。
早期的佛寺,就是完全按照这种塔庙制度来布局的。如元魏杨衒之所着的《洛阳伽蓝记》中记述了当时洛阳的四十多所重要佛寺,其中以永宁寺最大。此寺平面采取在廊院内布置主要建筑的方式:前有寺门,门内建塔,塔后建佛殿。
“永宁寺,熙平元年(公元516年)灵太后胡氏所立也……中有九层浮图一所,架木为之。举高九十丈,有刹复高十丈,合去地十千尺,去京师百进而已遥见之[注]......寺院墙上皆施短椽,以瓦覆之,若今宫墙也。四面各开一门,南门楼三重通,三道去地二十丈,形制似今端门图……东西二门亦皆如之,所可异者,唯楼二重,北门一道不施屋,似乌头门。四门外树以青槐亘以绿水,京邑行人多庇其下。”22
这种平面方形,四面开门,中央建造主体建筑的布局方法,无疑正是这一时期廊院式结构的典型。
这种以塔为主,塔在殿前的布局形式,始自汉、晋、南北朝,一直沿续到隋和唐初。但在不同地区,寺塔的关系也逐渐发生了变化。作为诵经、礼佛的殿堂,受到人门的重视而开始升级。先是寺塔并列,成了塔殿左右相对的形式;以后又有把塔排出寺外、建于寺旁,或另建塔院的做法。这一变化是在…
《中国佛寺建筑的结构与特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