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上凸,被稱爲“月梁”(見圖12)。有一些月梁還被施以雕飾,就顯得更加秀美奇巧了。
(4)駝峰:多用在上下兩層梁頭的相疊處,其作用是爲了在梁上分布重量。在宋李誡《營造法式》卷五中列有四種駝峰:鷹嘴駝峰叁瓣、兩瓣鷹嘴駝峰、掐瓣駝峰、氈笠駝峰。但在現有實例上,駝峰的式樣很多。到了清代,駝峰的造型更趨裝飾化,成了倒扣的荷葉狀,被稱爲荷葉橔(見圖13)。
(5)隔架科:在清代佛寺建築中,經常見有在上下兩層長度相等且平行的構材之間,用荷葉橔、栱子和雀替合成一種聯絡或墊托的部分,稱爲隔架科(見圖14)。一般來講,兩根平行的構材其兩端都會交在同一立柱之上,所以隔架科的功用,只在于將上下兩層聯絡得更緊湊一些而己
(6)鬥栱:(見圖15)是我國木構架建築中特有的結構構件。它最初是由柱頭的結構演變而來的,以後逐漸演變成爲既是結構構件,又極富裝飾效果的構件。鬥栱的結構,自漢代起就已臻成熟之境,一直被各系的建築所采用,但以佛教運用的最爲著名。如山西應縣佛宮寺內的釋迦塔始建于遼,全塔有各類鬥栱五十四種,猶如雲朵簇擁,堪稱我國古代鬥栱造型的寶庫。一件完整的鬥栱主要由四部分構成:其形狀方塊者爲“鬥”;船形或肘形長木爲“栱”;栱以上斜重向外伸出如舌狀者爲“昂”;在橫栱之上所施者爲“枋”。
(7)天花:(見圖16)就是在佛殿的頂棚處,先用木框做方格,然後在方格上放置木板(天花板)的一種裝飾形製。在曆史上,天花的方格愈早愈大,如遼宋時期的天花無論方格還是支條都很大,且不一定是正方形,常有長方形的。到了清代,整個頂棚都必須是用一色一式的正方形天花板,既樸素莊嚴,又顯得輝煌而華麗。
(8)藻井:多用在天花中最爲重要的部位,如寶座或佛像的頂上,穹然高起如傘如蓋。而此處在古代被成爲“中溜(溜—liù,說文雲:溜,神名也),15是祭祀的所在,爲了表示此處的尊貴,正好采用藻井來裝飾。
取名藻井,是因爲“中溜”的形狀像井,並多在井上加藻紋飾樣,所以叫做“藻井”。16
藻井的形狀和種類有很多,如河北景縣開福寺大殿的藻井,便是采用小鬥栱組成的螺旋狀,十分精美(見圖17)。
佛寺建築內部頂棚的設置,除了天花及藻井以外,還有一種不用任何裝飾,而是將房椽,梁架全部裸露。並施以彩繪,這種做法叫“徹上露明造”。如北京法源寺的大雄寶殿,采用的即是此法。只不過采用此法的殿宇皆要將梁、枋、椽、檩等構架做得很光整,還要彩畫得很美觀,這樣一來反倒不如用天花經濟一些。
(9)窗:古作“囪”,與牖稍有不同。一般來講,
“在牆上而能開阖的是牖;不能開阖而在屋上的是窗,如天窗、煙窗之類。”17
如此說來,我們現在叫作窗的是古時的牖,而古時的窗,只相當于現在的天窗、橫披之類。窗的種類很多,有檻窗、支摘窗、橫披窗、闌檻鈎窗、直棂窗等許多種類。而佛寺建築中,大多采用菱花檻窗比較普遍(見圖18)。
(10)格扇:又作“隔扇”,宋代稱“格子門”,即現在通稱作門者。其作法是先作成木框,豎的叫“邊挺”,橫的叫“抹頭”。在這木框之內可分爲叁部分:在上部作窗棂的叫“槅心“或”花心”;下部用木板的部分叫“裙板”;在中部槅心與裙板間的部分被稱爲"縧環板"。在佛寺建築中,最常見的槅心圖案有,雙交四椀菱花、叁交六椀菱花(見圖19)、及叁交燈球六椀菱花叁種。
每當我們盛贊一座佛寺建築的時候,往往用“雕梁畫棟”一詞來描繪,而其中“畫棟”指的就是建築中的彩畫藝術。在木構表面塗飾油漆彩畫,既可以防止風雨浸蝕,保護木骨;又可以起到很好的裝飾作用,這便是彩畫之所以能夠流傳至今的主要原因。彩畫一般用于檐下的鬥栱、梁、枋、椽頭及殿內的天花、藻井等處,在等級較高的佛寺建築中,檀子和梁柱上面也常繪有彩畫。彩畫的顔色多以青、綠二色爲主要色調,並在上面貼金,避免了這些冷色調的深沈感,增加了彩畫生動、輝煌的效果。梁架上彩畫的構圖,可分爲和玺彩畫、旋子彩畫和蘇式彩畫叁類。和玺彩畫多用于等級很高的皇家寺院或離宮、別院;旋子彩畫通用于一般寺院的殿堂;而蘇式彩畫主要用于寺院內的園林、庭院建築上面。18
(叁)屋頂:是極具佛教特色的部分。在外形上看,佛寺建築的屋頂皆安裝有佛教內涵的飾品,如蓮花、寶珠、*輪、寶塔等,這些都是迥然殊異于他系建築之處。正因爲佛教建築有了自己成熟的標識特征,才使得屋頂部分顯得格外的莊嚴美麗。
屋頂的式樣,約可分爲五種:即庑殿、歇山、懸山(或挑山)、硬山、卷棚等諸式。具體地說,庑殿有五脊四坡(見圖20);歇山即在庑殿頂的兩端加上兩山(見圖21)。庑殿、歇山兩種皆用于大型建築物,或作單檐,或作重檐。凡懸山(或挑山)、硬山等俱五脊叁坡,山牆直上者爲硬山(見圖23),其垂脊博縫等探出山牆而者爲懸山(見圖22);屋頂上沒有正脊,用蝼蝈筒板瓦者即爲卷棚式(見圖24)。而懸山、硬山、卷棚叁式,則多用于次要建築物,如配房等處。
在屋頂之上還要有房脊。房脊的種類一般有正脊、垂脊、戗脊、角脊四種。以重檐歇山式爲例:在屋頂最高處平行排列,並飾有各種磚雕或琉璃製品的是正脊;垂脊就是由正脊沿屋頂緩慢向下的部分;戗脊是屋頂四周挑起的前端與垂脊相連接的部分;而角脊則是指重檐以下,與戗脊相平行的部分(見圖21)。在正脊與垂脊的相交處,皆需設有正吻(全名螭chū吻,系龍生九子之一,因好吞火故居于殿脊兩端),一件標准的正吻要包括有吻鈎、吻索、吻锔、索釘等幾大部分(見圖25)。走獸被裝飾在戗脊或角脊上,其排列是有一定次序的。由仙人數起,一龍、一鳳、叁獅子、四天馬、五海馬、六狻猊、七押魚、八獬豸、九鬥牛、十行什。(見圖26)走獸的用法,按貫例要用單數,一般以五個居多。若少于十件,可按先後次序,使用在前者。
能夠使屋頂成爲最引人注目,並且使人産生富麗堂皇的感覺者,多是由琉璃瓦建造的緣故。據考證,琉璃最早産生于印度,並經西域流傳到了我國。
琉璃,梵文vaidunya,譯作“吠瑠璃耶”,乃碧王留 璃及番瑠璃的簡稱,漢書中作“流離”,言其流陸離之意。19
在佛經中,也會經常遇到“瑠璃”一詞,且多與金、銀、玻璃、砗磲、赤珠、瑪瑙等合用,被稱爲七寶,那指的是寶特琉璃,而非人工燒造之物。如《一切經音義》中說:
“所言瑠璃者,梵語寶名也。須彌山南面是此寶,其寶青色瑩徹有光,凡物近之皆同一色。帝釋髻珠,雲是此寶,天生神物非是人間煉石造作,焰火所成瑠璃也。”20
由此可知,琉璃的得名是來源于佛教中的“瑠璃寶”,用以稱贊世間琉璃光色的殊勝。而將世間的琉璃廣泛地運用到建築上面,則始于北魏時期。
大月氏國于世祖時,其國人商販至京師,自雲能鑄石爲五色琉璃。于是采礦山中,于京師鑄之。既成,光澤乃美于西方來者。乃诏爲行殿,容百余人。光色映徹,觀者見之莫不驚駭,以爲神明所作。自此中國琉璃逆賤,人不複珍之。21
自此以後,琉璃的施用,也就開始善及起來。無論是殿頂屋脊,還是影壁牌樓,亦常用琉璃建造。琉璃瓦的屋頂,也就成爲尊貴建築物的一種象征了。
叁、 中國佛教寺院的結構(布局)特色
寺院,是佛教進行宗教活動的主要場所。中國的佛教寺院,在漫長的曆史進程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獨有的結構特色。這裏所言的結構,就是指一座寺院中各種建築的排列次序,即是以何種方式來布局的。曆史上佛寺的布局主要有叁種形式:
(一) 廊院式:這是我國佛寺早期的一種布局形式,主要是在塔廟製度的影響下而産生的。所謂廊院式,就是以一座佛殿或一座佛塔爲中心,四周繞以廊屋,形成獨立的院落,大的寺院可以由多個院落組成。這種布局,是受到當時印度佛寺樣式的影響,與中國傳統宮署建築相結合而形成的形製。
塔,其形製導源于印度的“窣堵坡”,漢語譯爲“浮圖”、“浮屠”等名稱。它本是印度的一種墳冢,釋迦牟尼佛涅磐以後,藏置佛陀舍利(身骨)和遺物的窣堵坡便成了佛教弟子心中的聖物。在佛教初傳期,便以佛塔代表佛法身的顯現,是佛教徒尊崇的對象,所以將塔立于佛寺的中央,成爲寺內的主體。以後開始建佛殿供奉佛像,以便信徒們禮拜,于是塔與殿並重。這種寺院的格局,遂成爲一種製度,被稱爲“浮圖寺”或“塔廟”。意即廟中必有塔,塔處即是廟。
早期的佛寺,就是完全按照這種塔廟製度來布局的。如元魏楊衒之所著的《洛陽伽藍記》中記述了當時洛陽的四十多所重要佛寺,其中以永甯寺最大。此寺平面采取在廊院內布置主要建築的方式:前有寺門,門內建塔,塔後建佛殿。
“永甯寺,熙平元年(公元516年)靈太後胡氏所立也……中有九層浮圖一所,架木爲之。舉高九十丈,有刹複高十丈,合去地十千尺,去京師百進而已遙見之[注]......寺院牆上皆施短椽,以瓦覆之,若今宮牆也。四面各開一門,南門樓叁重通,叁道去地二十丈,形製似今端門圖……東西二門亦皆如之,所可異者,唯樓二重,北門一道不施屋,似烏頭門。四門外樹以青槐亘以綠水,京邑行人多庇其下。”22
這種平面方形,四面開門,中央建造主體建築的布局方法,無疑正是這一時期廊院式結構的典型。
這種以塔爲主,塔在殿前的布局形式,始自漢、晉、南北朝,一直沿續到隋和唐初。但在不同地區,寺塔的關系也逐漸發生了變化。作爲誦經、禮佛的殿堂,受到人門的重視而開始升級。先是寺塔並列,成了塔殿左右相對的形式;以後又有把塔排出寺外、建于寺旁,或另建塔院的做法。這一變化是在…
《中國佛寺建築的結構與特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