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慧遠法師《沙門不敬王者論》五篇並序今譯▪P2

  ..續本文上一頁(自然之道)而爲大,王侯因體察順應自然之道而爲尊。能得到一,所以成爲萬物變化的根本;能體察順應自然之道,所以具有使萬物變化順暢的功用。那麼,探求萬物的原委就必須體究它的根本,體究根本必須順從自然變化。所以稱賢把這些話作爲美談,衆多觀點都不能否定這個論點。和大家的共同論點相違背,其意義是不可取的,而佛教卻說不要順應自然變化,有什麼道理呢?

  答:凡是世界上存在的東西,都是從自然運化中産生的,雖然種類繁多,又有粗精的不同,但總的來看,只有有知覺和無知覺的東西,在變化中就沒有情欲。因爲無知覺的東西在變化中沒有情欲,所以變化完了,也就終結了;它的産生不是由于情欲而生,所以形體朽壞就不再變化了。有知覺的東西在變化中有情欲,所以受外物的感應而活動;其活動是受情欲支配的,所以生命連綿不斷。生命連綿不斷,于是變化越來越廣,而形體越來越多;情欲越來越滯凝,而系累越來越深重。情欲帶來的苦患,哪裏說得完呢?因此佛經說:涅槃是不變的,以變化終止爲境界。流轉不已的叁界,是苦難的場所。變化終止,則苦難的根源永遠息滅;變化流轉,則遭受無窮無盡的苦難。怎樣證明這一點呢?

  生命的束縛是形體,而生命是變化流轉産生的,生命的變化流轉是被情欲感召來的,精神的本體受到滯累,而智慧失去觀照的能力。生命一旦形成,便執著自我,動而無靜,于是靈魂失去了控製,轉生的大門一天天打開,生命隨著貪愛流轉不停,哪裏只轉生一次呢?所以,只是返歸本體追求究極的人,才不會被生命拖累自己的精神,超脫塵世束縛的人,才不會被情欲拖累自己的生命。不被情欲拖累生命,生命就不會流轉。不被生命拖累精神,則精神就可以停止活動。沒有精神活動、沒有任何境相的境界就叫做:“涅槃”。涅槃的名稱,哪裏是虛構的呢?請讓我以實際來推理吧。天地雖然因爲生長萬物而爲大,卻不能讓萬物不死;王侯雖然有使萬物生存的功德,卻不能使生存者沒有苦難。所以前面說到:“明白人生的苦難是由于有人身,所以不以保養生命來消除苦難;知道生命的産生是來自于自然的化育,所以不以順應自然的化育去求得終極的解脫。”就是這個道理。這就是僧人之所以不向王侯行跪拜禮,行動高潔,不做王侯,而受王侯恩惠的原因啊!

  體極不兼應四

  問曰:曆觀前史,上皇已來,在位居宗者,未始異其原本。本不可二,是故百代同典,鹹一其統。所謂“唯天爲大,唯堯則之。”如此,則非智有所不照,自無外可照;非理有所不盡,自無理可盡。以此而推,視聽之外,廓無所寄。理無所寄,則宗極可明。今諸沙門,不悟文表之意,而惑教表之文,其爲謬也,固已甚矣,若複顯然有驗,此乃希世之聞!

  答曰:夫幽宗曠邈,神道精微,可以理尋,難以事诘。既涉乎教,則以因時爲檢。雖應世之見,優劣萬差,至於曲成在用,感即民心而通其分。分至則止其智之所不知,而不開其外者也。若然,則非體極者之所不兼,兼之者不可並禦耳。是以古之語大道者,五變而形名可舉,九變而賞罰可言。此但方內之階差,而猶不可頓設,況其外者乎?

  請複推而廣之,以遠其旨。六合之外,存而不論者,非不可論,論之或乖。六合之內,論而不辯者,非不可辯,辯之或疑。春秋經世,先王之志,辯而不議者,非不可議,議之者或亂。此叁者,皆即其身耳目之所不至,以爲關鍵,而不關視聽之外者也。因此而求,聖人之意,則內外之道可合而明矣。常以爲道法之與名教,如來之與堯孔,發致雖殊,潛相影響;出處誠異,終期則同。詳而辯之,指歸可見。理或有先合而後乖,有先乖而後合。先合而後乖者,諸佛如來,則其人也。先乖而後合者,曆代君王,未體極之主,斯其流也。何以明之?經雲:佛有自然神妙之法,化物以權,廣隨所入,或爲靈仙轉輪聖帝,或爲卿相國師道士。若此之倫,在所變現,諸王君子,莫知爲誰。此所謂合而後乖者也。或有始創大業,而功化未就,迹有參差,故所受不同,或期功於身後,或顯應於當年,聖王則之而成教者,亦不可稱算,雖抑引無方,必歸途有會。此所謂乖而後合者也。若今乖而後合,則擬步通途者,必不自崖于一揆。若今合而後乖,則釋迦與堯孔,發致不殊,斷可知矣。是故自乖而求其合,則知理會之必同;自合而求其乖,則悟體極之多方。但見形者之所不兼,故惑衆途而赅其異耳。因茲而觀,天地之道,功盡於運化;帝王之德,理極於順通。故雖曰道殊,所歸一也。不兼應者,物不能兼受也。若以對夫獨絕之教、不變之宗,固不得同年而語其優劣,亦已明矢。

  [今譯]

  問:曆觀過去的曆史,從上古帝王以來,凡登位的君王以來,凡登位的君王都從未改變過原來的根本,根本是不能變易的,所以百代以來,治國的典籍代代相同,都是遵循同一的道理。這就是所謂的“只有天是最大的,只有堯能效法天。”因此,並不是他們的智慧沒有洞察世外的事,而是根本沒有世外的事;並不是還有未被認識的理,而是根本沒有那個理。由此可以推知:人們視聽之外的事情虛無缥缈,理無所依托,那麼究極的本原就可以明白了。現今的僧人們,不明白世間典籍的意思,而被佛教書籍所迷惑,其錯誤已經是十分清楚了,如果真的還有什麼應驗,那可真是舉世罕見的事了。

  答:“佛道的深奧義理,廣如大海,神明之道十分精微,可以按道理來推求,卻難以用事相來诘問。既然涉及教化,當然要以是否符合時宜來檢驗。雖然適應時代進行教化的道理有優劣種種差別,但最終目的都是感化民心。根據人們思想認識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教化方式,因此教化方式不能超出人們的思想認識之外。所以,不是體證最高道理的人不能兼顧教化所有的人,而是被教化的人不能同時接受一樣的教化罷了。所以古代所講“大道”,變化了五次才講到形名,變化了九次才講到賞罰。這世間的教化猶有差等,不是一次性設立的,何況世外的事呢?請讓我再推而廣之,進一步加以論述。”

  聖人對于天地之外的事,擱置而不加論述,並不是不可以論述,而是論述它可能會偏離;對于天地以內的事,雖然論述卻不辯析,並不是不能辯析,而是辯析了可能會引起疑惑;對于史書上記載的先王政績,辯析而不評議,不是不能評議,而是評議了會引起混亂。以上這叁件事,也都是以人的身體耳目所感知的範圍爲界限,沒有涉及到視聽之外的事。由此來推想聖人的心意,則關于世間內和世間外的道理是可以相互來證明的。我認爲佛法和名教、如來佛和堯舜孔子,他們的出發點雖然不同,但是卻暗暗地互相影響。他們的出發點確實存在差異,但最終的目的卻是相同的。仔細分辨看來,是可以看到他們的共同歸宿的。理,有的是先相合後相離,有的是先相離後相合。先相合後相離的,如諸佛如來就是。先相離而後相合的,如曆代君王和尚未體證究極的這一類的人。怎麼證明呢?佛經上說:“佛有自然神妙的方法,以權巧之法教化生靈,根據不同情況,有時變現爲精靈仙人、轉輪聖帝,有時變現爲王卿宰相、國師道士”。像這一類的人物形象,全在諸佛如來變現。依此看來,各位帝王高官,真不知道是誰啊!這就是先相全而後相離的情形。有人起初創立大業,但功業教化沒有成就,事迹各有不同,因爲禀受有所不同,有人期待功成于身後,有的當世便顯示出來。聖王依此而終成教化的,也不計其數。雖然采取抑製或引導等各種各樣的教化方式,但最後結果是相同的。這就是所謂先相離後相合的情形。如果是先相離後相合的話,那麼要走向大道的人,就不必將自己限製在同一個出發點上。如果是先相合而後分離的話,那麼釋迦與堯舜孔子的出發點相同,這一點不非常明白了。所以從相離而求相合,就知道各種“理”最後必然是會通一致的;從相合而求相離,就知道體證究極應該有多種途徑。人們只是看到表面上不兼通,所以迷惑于多種途徑而驚訝它們的差異。由此看來,天地之道,體現于運動變化;帝王之德,體現于順從天地變化。雖然各自的功能不同,但歸宿是一致的。不能同時兼有所有的功能,是因爲應對的對象不能同時接受各種不同的教化。那麼將世俗的道理和超絕世俗的佛教道理相提並論來論述它們的優劣,很明顯是不行的。

  形盡神不滅第五

  問曰:論旨以化盡爲至極,故造極者,必遂化而求宗。求宗不由于順化,是以引曆代君王,使同之佛教,令體極之至,以權君統,此雅論之所托,自必於大通者也。求之實當,理則不然。何者?夫禀氣極於一生,生盡則消液而同無,神雖妙物,故是陰陽之所化耳。既化而爲生,又化而爲死;既取而爲始,又散而爲終。因此而推,固知神形俱化,原無異統,精粗一氣,始終同宅。宅全則氣聚而有靈,宅毀則氣散而照滅;散則反所受於天本,滅則複歸于無物。反複終窮,皆自然之數耳。孰爲之哉?若令本異,則異氣數合,合則同化,亦爲神之處形。猶火之在本,其生必存,其毀必滅。形離則神散而罔寄,木朽則火寂而靡托,理之然矣。假使同異之分,昧而難明,有無之說,必存乎聚散。聚散,氣變之總名,萬化之生滅。故莊子曰:“人之生,氣之聚,聚則爲生,散則爲死。若死若生,爲彼徙苦,吾又何患?”古之善言道者,必有以得之。若果然邪,至理極於一生,生盡不化,義可尋也。

  答曰:夫神者何耶?精極而爲靈者也。精極則非卦象之所圖,故聖人妙物而爲言,雖有上智,猶不能定其體狀,窮其幽致。而談者以常識生疑,多同自亂,其爲誣也亦已深矣。將欲言之,是乃言夫不可言,今於不可言之中,複相與而依稀。

  神也者,圓應無生,妙盡無名,感物而動,假數而行。感物而非物,故物化而不滅;假數而非數,故數盡而不窮。有情則可以物感,有識則可以數求。數有精粗,故其性各異;智有明暗,故其照不同。推此而論,則知化以…

《慧遠法師《沙門不敬王者論》五篇並序今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