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印順學與佛教全球化
遊祥洲
【關鍵詞】印順 龍樹 叁乘 共貫 全球化 對話 全球倫理 人間佛教
前 言
“全球化”(Globalization)是二十一世紀最明顯的趨勢,但全球化也出現了許多負面的現象。面對此一新趨勢的挑戰,“對話”(Dialogue)將是解決全球化問題最主要的途徑。無論是那一個宗教或文化,唯有積極展開“對話”,才能夠展現實力與創造優勢。否則將來不是被邊緣化,就是被迫面臨“普世化”(Universalism)或“同質化”(Homogenization)的危機。印順法師將近一個世紀的研究成果,已經爲佛教诠釋學提供了一個接古開新的基礎。樂觀而論,這個基礎不但可以成爲佛教內部對話一套有效的思想語言介面,而且可以爲“佛教全球化”創造極大的優勢。
從這個角度來思考,筆者以爲,印順學的內涵,至少有叁點值得特別注意。
第一、“叁乘共貫”的诠釋學立場與佛教南北傳內在思想語言的會通。“叁乘共貫”的主張雖不是印順法師所發明的,但卻是印順法師深入抉擇龍樹論典之後所確立的佛教诠釋學。這個立場,在南北傳佛教長期以來多元分歧的全球環境中,提供了一個有效的思想語言介面,可以化解彼此的對立與內在矛盾。這也將是“佛教全球化”必須跨出的第一步。
第二、“人間佛教”與佛教的現代性。印順學順著太虛大師的理路,標榜“人間佛教”,已經使得佛教更具有現代性與人間性,這也將爲“佛教全球化”提供了更大的優勢。
第叁、四衆平等與“全球倫理”的建構。傳統佛教一直有著「僧尊俗卑”與“男尊女卑”的不平等情結。印順學強調“僧俗平等”與“男女平等”,不但切合現代社會“巨模倫理”與“全球倫理”的主流思維,而且對于出家教團與在家教團的運作規範,有著極清晰的主張,這將使得佛教的未來發展,具有更大的健全性與平衡性。
欣逢印順法師九秩晉八華誕,筆者擬就此角度,略論其要,以申祝賀之忱。
全球化所呈現的主要問題
在“佛教全球化”的課題上,首先要思考的是:佛教對于“全球化”所呈現的問題,到底有多少認知?佛教本身有什麼主張?下列是幾個比較明顯的問題:[1]
第一、全球貧富兩極化。“經濟全球化”已逐漸成爲“資本主義全球化”的同義詞。大型跨國企業在經濟全球化方面所造成的壟斷性局面,已經使得全球貧富兩極化的現象,更加惡化。根據世界銀行總裁沃芬遜的報告,全球百分之八十以上的財富,竟然控製在百分之二十的人的手上。此外,因爲世界財富的集中化,經濟弱勢國家正逐漸“被奴工化”。隨著世貿組織(WTO)全球性機製的展開,“貧富不均”已成爲製度化的宿命。
第二、“知識經濟”的快速擴張,造成了龐大的全球失業潮。
第叁、伴隨著經濟強權而來的強勢媒體,已經造成全球文化失衡的現象;經濟弱勢地區,同時也變成了文化弱勢地區。如何及時喚醒文化弱勢地區下一代的文化反省能力,已成爲一個迫切的課題。
第四、自然資源的大量消耗與全球生態危機。
第五、資訊科技的發達,已經改變人類的生活型態,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同時並存。生化科技的突破,更直接沖擊人類的價值觀。人類本身的基因改造,以及人類基因與動物基因的相互移植,還有複製人的問題,在在都使人不知所措。人類生命的主體性價值,正面臨著「虛無化”的危機。
第六、愛滋病、狂牛病、口蹄疫等疾病,已成爲全球性的威脅。
佛教本身是一個強調“自覺”與“覺他”的宗教,面對全球化這些負面現象,佛教是否能夠從佛教本身的高度智慧中,發揮“反省”與“導正”的力量?這是佛教所面對的第一層重大課題。
叁乘共貫與佛教內部對話
面對“全球化”的大環境,佛教本身的首要課題是什麼?筆者以爲,佛教本身的首要課題,就是在南北傳多元分歧的傳承之中,如何確立一個彼此可以相互接受的思想語言介面,換句話說,在全球化的時代裏,如何確立一套全球化的佛教诠釋學。打從佛滅之後,佛教的思想便一直朝著多元分歧的方向發展,不但隨著佛教傳播的地區性差異而有語言的不同,最大的差異乃是,在教理诠釋與實踐方法上,也産生了顯著的差異。南傳佛教主張“大乘非佛說”,以此否定大乘佛教而大乘佛教也看不起南傳佛教,以爲南傳佛教只是“小乘”而已,甚至于用“焦芽敗種”來貶抑南傳佛教的宗教性格。中國的天臺、華嚴二宗,也是毫不客氣地把南傳佛教所依據的阿含經典,視之爲“不了義”。
藏傳佛教發達之後,也有許多學者標榜自己是“金剛乘”,反過頭來貶抑“大乘”,以爲“大乘”不懂修行,不明次第。這許許多多的相互毀謗與否定,是佛教邁入全球化時代一個致命性的內傷。如果佛教內部,不能虛心地展開對話,虛心地相互了解,那麼佛教在面對其它宗教之前,已經先把自己打敗。
探討佛教內部思想因多元分歧而相互對立否定的根源,一句話說到底,就是因爲從南傳佛教到大乘佛教,許多學者忽略了佛教整個思想在發展過程中的思想連貫性。換個角度來說,這就是佛教诠釋學的問題。事實上,龍樹學在西元後二世紀已經爲佛教诠釋學奠定了一個很好的基礎。龍樹因爲兼通“聲聞藏”與“菩薩藏”,因此發現了“叁乘同源”、“叁乘共貫”[2] 的思想脈絡。龍樹所采取的是最簡單的作法,也就是透過般若經與阿含聖典的交互诠釋,一方面呈顯般若經的思想基礎乃在阿含聖典,另一方面也呈顯出般若經在整個佛教哲學發展上的連貫性。[3]
印順法師用“叁乘共貫”來诠顯龍樹學的思想立場,的確是龍樹的知音,也是佛陀的知音。筆者在〈龍樹的诠釋學理念之哲學省察——從《大智度論》叁個論題的思維進路,探討龍樹學“叁乘共貫”的诠釋學蘊涵〉(2000)一文中,對此已有詳細的探討,此處不再贅述。筆者所要強調的是,初期大乘經典之中,處處強調大乘與二乘之間,只有發心大小的差異,沒有法的本質上的差異。換句話說,法是一貫,差別的只是佛教不同的宗派之間,對法義的抉擇不同而已。在全球化的時代裏,唯有回歸到“叁乘共貫”的思想基礎上,佛教不同宗派之間,才能找到相融性最大的思想語言介面,從而展開有意義的內部對話。
的的確確,如何順著印順學這個“叁乘共貫”的主張,加以推廣溝通,已成爲佛教邁入全球化的首要功課。重點不在于這是印順法師的主張或是龍樹的主張;重點在于“叁乘共貫”是佛教思想發展的本質,唯有回歸到這個本質上,佛教在全球化的環境中,才能夠以和諧的面目出現。
順著「叁乘共貫”的理路,南北傳佛教必須面對龐大的傳統經典,積極展開相互翻譯,相互印證的工作。世界佛教友誼會(World Fellowship of Buddhists)在2000年成立了“世界佛教大學”(World Buddhist University),目的就是要整合世界各國佛教學術資源,促進南北傳佛教的思想會通,是否能夠做出成果,值得密切觀察。此外,臺灣已有華梵、南華、慈濟、玄奘、佛光等五所佛教背景的大學,如果也能從“叁乘共貫”的理路出發,參與南北傳佛教的“對話”,相信成果可期。
人間佛教與佛教的現代性
“人間佛教”是近代太虛大師的主張 [4],印順法師承續太虛大師的理念,對“人間佛教”的內涵,提出了更嚴密的經典依據與理論說明,“人間佛教”因此成爲華人佛教近幾十年中的主流思想之一。
印順法師根據《增一阿含經》:“諸佛皆出人間,終不在天上成佛也”的提示,闡明人間成佛的絕對優勢,從而扭轉近代佛教“神化”與“鬼話”的錯誤走向。在全球化的大環境中,以“人間佛教”爲主軸來推動佛教全球化,將可以更容易地切入全球化的現代性與人間性。尤其是面對e世代,如果繼續堅持傳統佛教的思想語言與威權性格,將使得佛教自外于e世代的生活空間。
順著「人間佛教”的理路,有人提倡“人間淨土”,並且已經成爲社會大衆逐漸接受的理念,這是“人間佛教”的思想延伸,但未必是“人間佛教”的本義。“人間淨土”的基本思維,與其說是可以把人間變成淨土,不如說是在人間創造淨土的因緣。人間本來就是一個“有漏世間”,既是有漏,怎麼可能成爲淨土?但透過內心的淨化,要在人間創造淨土的因緣,並非不可能。
一行禅師(Thich Nhat Hanh)提倡“當下淨土”,意謂淨土的實現,乃是當下一念的清淨明覺。他說:“淨土就在當下,否則永不實現。”(Pure Land is Now or Never!)這個理念,的確可以跟“人間佛教”相互發明。
印順法師一方面提倡“人間佛教”,一方面還反覆提撕,不要濫用“人間佛教”之名,誤解或扭曲“人間佛教”的真義。這有叁點,值得特別留意。
第一、“人間佛教”乃是入世而非俗化。
人間佛教是入世的,但在入世的過程中,借用鄭振煌教授的表達,要“化世俗”,而非“世俗化”。人間佛教的終極理想乃是“成佛在人間”,而不是在人間打混,在人間熱鬧熱鬧而已。雖從事入世的慈善組織,但不能因此搞心機、搞權謀,搞名、搞利。如果不能堅持那一份成佛的理想,不能善自守護那一份出世的情懷,那麼,一搭上組織,爭奪的心、計較的心、戀棧的心、攻擊的心,通通來了。尤其是在入世的過程中,群衆會像潮水一般地向你靠近,如果對于自我膨脹的錯覺,不能保持清楚的覺知,就很容易成爲超級的自大狂![5] 印老有一段話,說得十分直接:
“凡夫是離不了煩惱的,這不能裝成聖人模樣,開口證悟,閉口解脫,要老老實實地覺得自己有種種煩惱,發心依佛法去調禦他,降伏他(慈航法師晚年,發願離淫欲心,也就是真實的佛子模樣)。…
《論印順學與佛教全球化(遊祥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