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印顺学与佛教全球化
游祥洲
【关键词】印顺 龙树 三乘 共贯 全球化 对话 全球伦理 人间佛教
前 言
“全球化”(Globalization)是二十一世纪最明显的趋势,但全球化也出现了许多负面的现象。面对此一新趋势的挑战,“对话”(Dialogue)将是解决全球化问题最主要的途径。无论是那一个宗教或文化,唯有积极展开“对话”,才能够展现实力与创造优势。否则将来不是被边缘化,就是被迫面临“普世化”(Universalism)或“同质化”(Homogenization)的危机。印顺法师将近一个世纪的研究成果,已经为佛教诠释学提供了一个接古开新的基础。乐观而论,这个基础不但可以成为佛教内部对话一套有效的思想语言介面,而且可以为“佛教全球化”创造极大的优势。
从这个角度来思考,笔者以为,印顺学的内涵,至少有三点值得特别注意。
第一、“三乘共贯”的诠释学立场与佛教南北传内在思想语言的会通。“三乘共贯”的主张虽不是印顺法师所发明的,但却是印顺法师深入抉择龙树论典之后所确立的佛教诠释学。这个立场,在南北传佛教长期以来多元分歧的全球环境中,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思想语言介面,可以化解彼此的对立与内在矛盾。这也将是“佛教全球化”必须跨出的第一步。
第二、“人间佛教”与佛教的现代性。印顺学顺着太虚大师的理路,标榜“人间佛教”,已经使得佛教更具有现代性与人间性,这也将为“佛教全球化”提供了更大的优势。
第三、四众平等与“全球伦理”的建构。传统佛教一直有着「僧尊俗卑”与“男尊女卑”的不平等情结。印顺学强调“僧俗平等”与“男女平等”,不但切合现代社会“巨模伦理”与“全球伦理”的主流思维,而且对于出家教团与在家教团的运作规范,有着极清晰的主张,这将使得佛教的未来发展,具有更大的健全性与平衡性。
欣逢印顺法师九秩晋八华诞,笔者拟就此角度,略论其要,以申祝贺之忱。
全球化所呈现的主要问题
在“佛教全球化”的课题上,首先要思考的是:佛教对于“全球化”所呈现的问题,到底有多少认知?佛教本身有什么主张?下列是几个比较明显的问题:[1]
第一、全球贫富两极化。“经济全球化”已逐渐成为“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同义词。大型跨国企业在经济全球化方面所造成的垄断性局面,已经使得全球贫富两极化的现象,更加恶化。根据世界银行总裁沃芬逊的报告,全球百分之八十以上的财富,竟然控制在百分之二十的人的手上。此外,因为世界财富的集中化,经济弱势国家正逐渐“被奴工化”。随着世贸组织(WTO)全球性机制的展开,“贫富不均”已成为制度化的宿命。
第二、“知识经济”的快速扩张,造成了庞大的全球失业潮。
第三、伴随着经济强权而来的强势媒体,已经造成全球文化失衡的现象;经济弱势地区,同时也变成了文化弱势地区。如何及时唤醒文化弱势地区下一代的文化反省能力,已成为一个迫切的课题。
第四、自然资源的大量消耗与全球生态危机。
第五、资讯科技的发达,已经改变人类的生活型态,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同时并存。生化科技的突破,更直接冲击人类的价值观。人类本身的基因改造,以及人类基因与动物基因的相互移植,还有复制人的问题,在在都使人不知所措。人类生命的主体性价值,正面临着「虚无化”的危机。
第六、爱滋病、狂牛病、口蹄疫等疾病,已成为全球性的威胁。
佛教本身是一个强调“自觉”与“觉他”的宗教,面对全球化这些负面现象,佛教是否能够从佛教本身的高度智慧中,发挥“反省”与“导正”的力量?这是佛教所面对的第一层重大课题。
三乘共贯与佛教内部对话
面对“全球化”的大环境,佛教本身的首要课题是什么?笔者以为,佛教本身的首要课题,就是在南北传多元分歧的传承之中,如何确立一个彼此可以相互接受的思想语言介面,换句话说,在全球化的时代里,如何确立一套全球化的佛教诠释学。打从佛灭之后,佛教的思想便一直朝着多元分歧的方向发展,不但随着佛教传播的地区性差异而有语言的不同,最大的差异乃是,在教理诠释与实践方法上,也产生了显着的差异。南传佛教主张“大乘非佛说”,以此否定大乘佛教而大乘佛教也看不起南传佛教,以为南传佛教只是“小乘”而已,甚至于用“焦芽败种”来贬抑南传佛教的宗教性格。中国的天台、华严二宗,也是毫不客气地把南传佛教所依据的阿含经典,视之为“不了义”。
藏传佛教发达之后,也有许多学者标榜自己是“金刚乘”,反过头来贬抑“大乘”,以为“大乘”不懂修行,不明次第。这许许多多的相互毁谤与否定,是佛教迈入全球化时代一个致命性的内伤。如果佛教内部,不能虚心地展开对话,虚心地相互了解,那么佛教在面对其它宗教之前,已经先把自己打败。
探讨佛教内部思想因多元分歧而相互对立否定的根源,一句话说到底,就是因为从南传佛教到大乘佛教,许多学者忽略了佛教整个思想在发展过程中的思想连贯性。换个角度来说,这就是佛教诠释学的问题。事实上,龙树学在西元后二世纪已经为佛教诠释学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龙树因为兼通“声闻藏”与“菩萨藏”,因此发现了“三乘同源”、“三乘共贯”[2] 的思想脉络。龙树所采取的是最简单的作法,也就是透过般若经与阿含圣典的交互诠释,一方面呈显般若经的思想基础乃在阿含圣典,另一方面也呈显出般若经在整个佛教哲学发展上的连贯性。[3]
印顺法师用“三乘共贯”来诠显龙树学的思想立场,的确是龙树的知音,也是佛陀的知音。笔者在〈龙树的诠释学理念之哲学省察——从《大智度论》三个论题的思维进路,探讨龙树学“三乘共贯”的诠释学蕴涵〉(2000)一文中,对此已有详细的探讨,此处不再赘述。笔者所要强调的是,初期大乘经典之中,处处强调大乘与二乘之间,只有发心大小的差异,没有法的本质上的差异。换句话说,法是一贯,差别的只是佛教不同的宗派之间,对法义的抉择不同而已。在全球化的时代里,唯有回归到“三乘共贯”的思想基础上,佛教不同宗派之间,才能找到相融性最大的思想语言介面,从而展开有意义的内部对话。
的的确确,如何顺着印顺学这个“三乘共贯”的主张,加以推广沟通,已成为佛教迈入全球化的首要功课。重点不在于这是印顺法师的主张或是龙树的主张;重点在于“三乘共贯”是佛教思想发展的本质,唯有回归到这个本质上,佛教在全球化的环境中,才能够以和谐的面目出现。
顺着「三乘共贯”的理路,南北传佛教必须面对庞大的传统经典,积极展开相互翻译,相互印证的工作。世界佛教友谊会(World Fellowship of Buddhists)在2000年成立了“世界佛教大学”(World Buddhist University),目的就是要整合世界各国佛教学术资源,促进南北传佛教的思想会通,是否能够做出成果,值得密切观察。此外,台湾已有华梵、南华、慈济、玄奘、佛光等五所佛教背景的大学,如果也能从“三乘共贯”的理路出发,参与南北传佛教的“对话”,相信成果可期。
人间佛教与佛教的现代性
“人间佛教”是近代太虚大师的主张 [4],印顺法师承续太虚大师的理念,对“人间佛教”的内涵,提出了更严密的经典依据与理论说明,“人间佛教”因此成为华人佛教近几十年中的主流思想之一。
印顺法师根据《增一阿含经》:“诸佛皆出人间,终不在天上成佛也”的提示,阐明人间成佛的绝对优势,从而扭转近代佛教“神化”与“鬼话”的错误走向。在全球化的大环境中,以“人间佛教”为主轴来推动佛教全球化,将可以更容易地切入全球化的现代性与人间性。尤其是面对e世代,如果继续坚持传统佛教的思想语言与威权性格,将使得佛教自外于e世代的生活空间。
顺着「人间佛教”的理路,有人提倡“人间净土”,并且已经成为社会大众逐渐接受的理念,这是“人间佛教”的思想延伸,但未必是“人间佛教”的本义。“人间净土”的基本思维,与其说是可以把人间变成净土,不如说是在人间创造净土的因缘。人间本来就是一个“有漏世间”,既是有漏,怎么可能成为净土?但透过内心的净化,要在人间创造净土的因缘,并非不可能。
一行禅师(Thich Nhat Hanh)提倡“当下净土”,意谓净土的实现,乃是当下一念的清净明觉。他说:“净土就在当下,否则永不实现。”(Pure Land is Now or Never!)这个理念,的确可以跟“人间佛教”相互发明。
印顺法师一方面提倡“人间佛教”,一方面还反覆提撕,不要滥用“人间佛教”之名,误解或扭曲“人间佛教”的真义。这有三点,值得特别留意。
第一、“人间佛教”乃是入世而非俗化。
人间佛教是入世的,但在入世的过程中,借用郑振煌教授的表达,要“化世俗”,而非“世俗化”。人间佛教的终极理想乃是“成佛在人间”,而不是在人间打混,在人间热闹热闹而已。虽从事入世的慈善组织,但不能因此搞心机、搞权谋,搞名、搞利。如果不能坚持那一份成佛的理想,不能善自守护那一份出世的情怀,那么,一搭上组织,争夺的心、计较的心、恋栈的心、攻击的心,通通来了。尤其是在入世的过程中,群众会像潮水一般地向你靠近,如果对于自我膨胀的错觉,不能保持清楚的觉知,就很容易成为超级的自大狂![5] 印老有一段话,说得十分直接:
“凡夫是离不了烦恼的,这不能装成圣人模样,开口证悟,闭口解脱,要老老实实地觉得自己有种种烦恼,发心依佛法去调御他,降伏他(慈航法师晚年,发愿离淫欲心,也就是真实的佛子模样)。…
《论印顺学与佛教全球化(游祥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