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略論文殊法門的圓頓與漸次----以《維摩诘經》與《諸法無行經》兩部經典爲討論範圍(遊祥洲)▪P4

  ..續本文上一頁資糧。不但如此,“煩惱”還是菩薩的大恩人。這一段文字的精神與文殊法門十分相應。《大般若經》說:

  是故菩薩應作是念;貪嗔癡等相應之心,于大菩提雖爲障礙,而能隨順菩提資糧。于菩薩心非極間雜,如求獨覺聲聞地心。所以者何?貪嗔癡等能令生死諸有相續,助諸菩薩引一切智,謂菩薩衆方便善巧起諸煩惱受後有身,與諸有情作大饒益。

  (中略)是故菩薩摩诃薩衆,若起煩惱,現在前時,不應于中極生厭惡。何以故?滿慈子!諸菩薩衆于諸煩惱起有恩想,作是思惟:我由彼故,引發種種菩提資糧,令速圓滿,故彼于我有大恩德。

  (中略)若如是菩薩方便善巧,以結攝受所依有身,若時若時,由結攝受有身相續,爾時爾時,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密多及余無量無邊佛法,漸次圓滿。

  (中略)爾時爾時,令諸有結漸次衰減。若時若時,令諸有結漸次衰減。爾時爾時,漸得鄰近一切智智。若時菩薩證大菩提,爾時所依身、結俱盡,所作已辦,不須身結,如已入城,車無複用。如是煩惱于大菩提雖爲障礙,而于能引菩提資糧有能助力。是故菩薩乃至未坐妙菩提座,不永滅除。若得菩提,一切頓斷。24

  《大般若經》這一段有關“以結攝受所依有身”的思想,在大乘佛教中是極重要的一部分。此一“以結受身”的思想,有的經典叫做“潤業受生”、“發業潤生”、“扶習潤生”、“留惑潤生”或“結生相續”。所謂“發業潤生”或“潤業受生”,就是菩薩保留某些煩惱習氣之業,藉此而受生人間,行菩薩道的意思。25

  第七、 即生活而修行-----入音聲法門。

  《諸法無行經》主張“貪嗔癡性,即是涅槃性”,對于“不斷煩惱而證菩提”的實踐,有相當具體的陳述。經中提到過去久遠以前,有兩位修行人,一名喜根法師,一名勝意法師。喜根法師因爲主張“貪嗔癡性,即是涅槃性”,所以他的修行風格是“不舍世法,亦不分別善惡”;反之,勝意法師則是一位強調頭陀苦行、持戒清淨的修行人。這兩個人因爲修行風格截然不同,一方面喜根法師常常贊歎勝意法師“少欲知足”的道風,另一方面勝意法師卻非常看不慣喜根法師“不舍世法,無所挂礙”的作法。在勝意法師的眼光中,喜根法師的作法簡直是脫軌到了極點。由于攻讦不斷,沖突于是發生。經中敘述這一段互動的過程說:

  爾時有菩薩比丘名曰喜根,時爲法師,質直端正,不壞威儀,不舍世法。爾時衆生普皆利根,樂聞深論。其喜根法師于衆人前,不稱贊少欲、知足、細行、獨處,但教衆人諸法實相,所謂一切法性即貪欲之性。貪欲性即是諸法性;嗔恚性即是諸法性,愚癡性即諸法性。

  其喜根法師以是方便,教化衆生。衆生所行,皆是一相,各不相是非。所行之道,心無嗔礙;以無嗔礙因緣故,疾得法忍,于佛法中決定不壞。26

  喜根法師的道風,本質上就是的典型的文殊法門。文殊法門在實踐上有其極重要的特色,這個特色就是從日常生活中直接體驗空性。佛教所說的“空性”,本來就必須落實在生活中來體驗,但文殊法門強調的是:當下直觀,當下即是,當下安住,當下現證!要在實踐上切入文殊法門,就必須在日常生活中隨時隨地自我觀照。貪嗔癡的習氣人人有,但修持文殊法門者,必須在自己每一個起心動念的當下,保持了了分明。貪也罷,嗔也罷,癡也罷,修行人不會沒有這些念頭,要緊的是,貪嗔癡的念頭起來了,你是否當下了了分明的看著它?所謂“不怕念頭起,只怕覺悟遲”,念頭起來並不可怕,怕的是你自己不覺察;不覺察,貪嗔癡的念頭就會偷偷地壯大起來,于是慢慢地你自己就作不了主了。喜根法師的法門在這個地方,就是要你當下提起這個了了分明的正念,只要照明得清楚,貪嗔癡當下即是“諸法實相”。“諸法實相”不是什麼神秘的東西,只要當下這個念頭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當下把貪嗔癡的實相看明白罷了。

  一般人貪嗔癡的念頭一起來,自己就作不了主,這是因爲在那個念頭起處,缺少“覺察”的功夫。好比一棟房子,主人平常若不注意門禁,那就難怪賊進賊出,拿他沒有辦法了。喜根法師的教學,不同于別的法門。別的法門一向都是對貪嗔癡采取“隔離”、“防堵”或“打壓”的手段,而喜根法師則不隔離、不防堵,也不打壓,他只是盯著貪嗔癡,盯著盯著,盯到你變不出花樣來,盯到你無所遁其形,然後,正如俗話所說的:“見怪不怪,其怪自敗!”只要你在“見怪”那個當下,你敢睜開眼睛盯住它,結果當然就是“其怪自敗”!同樣地,當你的覺照力量增強了,貪嗔癡除了呈現出它本身的“諸法實相”之外,什麼都不剩下了,什麼都不是了。

  不過,你開始盯著貪嗔癡的時候,可能盯不住,因爲你的覺照能力還不夠,你隨時可能被反撲、被俘擄、被吞噬。所以,下手做覺照功夫的時候最爲關鍵。喜根法師強調“諸法實相清淨”,就是提醒學人下手做功夫的時候,不要害怕煩惱,你怕它,你就把它膨脹了,“怕”很容易剝奪我們自己的能量。你只要相信“諸法實相清淨”,貪嗔癡的實相也不例外,那麼,貪嗔癡有什麼好怕呢?有此確認,則“貪嗔癡”與“諸法實相”在正念的觀照之下,已經無二無別,這就是喜根法師所謂的“一相智”。有了這個“一相智”,自然而然地,你看到貪嗔癡,貪嗔癡已不再是魑魅魍魉、牛鬼蛇神了,你再也不用憎惡害怕了。

  不過,這個法門仍然有高度的挑戰性與危險性,如果不是“爾時衆生普皆利根,樂聞深論”,根本承當不了這種挑戰。換句話說,衆生根機有利有鈍,而佛法中的法門有適合利根者,有適合鈍根者,彼此不可錯亂。喜根法師的法門顯然只適合于利根者。也因此,這些利根的弟子們,在喜根法師的教導下,一個個成就了,此所以經中說:“衆生所行,皆是一相,各不相是非。所行之道,心無嗔礙;以無嗔礙因緣故,疾得法忍,于佛法中決定不壞。”這可是一件極了不起的事情,因爲看透了貪嗔癡的實相,所以擺脫了一般修行人對于貪嗔癡的過敏性恐懼症,因此,看人不用貪嗔癡去作分別,是是非非也沒有了,這一念心無時而不安住在諸法一相的境界上,這是何等輕松自在,“法忍”因而成就。所謂“于佛法中決定不壞”,也就是說喜根法師的弟子們,個個成就了“不動叁昧”,這是真正的大修行啊!但是,在勝意法師那一方面,卻對喜根法師展開強烈的攻擊,經中說:

  爾時複有比丘法師行菩薩道,名曰勝意,其勝意比丘護持禁戒,得四禅、四無色定,行十二頭陀。‥‥‥是勝意比丘有諸弟子,其心輕動,樂見他過。‥‥‥後于一時,勝意菩薩入聚落乞食,誤到喜根弟子家。‥‥‥又于居士子前說喜根法師過失:是比丘不實,以邪見道教化衆生,是雜行者,說淫欲無障礙、嗔恚無障礙、愚癡無障礙,一切諸法皆無障礙。27

  從經中這一段敘述,可以看出勝意法師不但持戒清淨,而且禅定的境界已具足四禅八定,但只因爲對于喜根法師的法門缺乏了解,反而攻擊喜根法師“以邪見道教化衆生”。更嚴重的是,勝意法師與他的弟子們因爲本身持戒清淨,因而對于善惡罪福的分別心特別強烈,不但如此,他們對于自己的持戒清淨,更生起了“有所得”的傲慢。這個傲慢把他們的攻擊性合理化了。

  試想,持戒清淨不是爲了消除貪、嗔、癡、慢、疑嗎?現在勝意法師與他的弟子們卻因爲本身持戒清淨,反而生起了傲慢與嗔恨,甚至于形成一種言詞的暴力。請問,這一連串不清淨的言行,爲什麼會與原來持戒清淨的目標相違背呢?問題出在修行的態度上。經中有一段文字,清楚的描述了勝意法師的修行態度:

  是人以不學入音聲法門故,聞佛音聲則喜,聞外道音聲則嗔;于梵行音聲則喜,于非梵行音聲則嗔。

  以不學入音聲法門故,于淨音聲則喜,于垢音聲則嗔。

  以不學入音聲法門故,于聖道音聲則喜,于凡夫音聲則礙。

  以不學入音聲法門故,于樂音聲則喜,于苦音聲則礙。

  以不學入音聲法門故,于出家音聲則喜,于在家音聲則礙。

  以不學入音聲法門故,于出世間音聲則喜,于世間音聲則礙。

  以不學入音聲法門故,于布施則生利想,于悭則生礙想。

  以不學佛法故,于持戒則生利想,于毀戒則生礙想。28

  所謂“入音聲法門”,又稱做“入音聲陀羅尼”。這個法門是指修行人已經悟入音聲的空性,因此對于各種順耳、不順耳的音聲已經了無挂礙。勝意法師的修行態度,很明顯的還停留在“善惡二元”的對立架構之中。善惡在“世俗谛”上,有它相對的真實性,但修行人在觀察善惡的時候,卻不可以把這個相對的真實性,在心靈上予以絕對化。一旦在心靈上把善惡絕對化,宗教的任何救贖與忏悔,就要全盤被否定。勝意法師雖然是戒禅俱尊的大德,可惜他的悟境尚未到此。

  喜根法師聽到了勝意法師的攻讦,不但沒有生氣或報複,反而深深地同情勝意法師的偏差。喜根法師爲了回應勝意法師,于是集衆宣說了七十余偈,其中有幾個偈語十分重要:

  貪欲是涅槃,恚癡亦如是;如此叁事中,有無量佛道。

  若有人分別,貪欲嗔恚癡;是人去佛遠,譬如天與地。

  菩提與貪欲,是一而非二;皆入一法門,平等無有異。29

  這叁個偈語,說明了貪嗔癡的本質,與菩提無二無別,爲什麼?因爲正念現前的時候,你所看到的貪嗔癡,只是緣起法。緣起法是無自性的,對于時時刻刻活在正念之中的修行人而言,他看不到貪嗔癡,他只看到緣起,只看到無自性,原來貪嗔癡只是假象而已。所以,菩提與貪欲有什麼分別呢?喜根法師還有叁個偈語值得注意:

  貪欲之實性,即是佛法性;佛法之實性,亦是貪欲性。

  是二法一相,所謂是無相;若能如是知,則爲世間導。

  若有人分別,是持戒毀戒;以持戒狂故,輕蔑于他人。30

  這叁個偈語指出了勝意法師修行上的盲點。持戒也好,禅定也好,都是…

《略論文殊法門的圓頓與漸次----以《維摩诘經》與《諸法無行經》兩部經典爲討論範圍(遊祥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