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资粮。不但如此,“烦恼”还是菩萨的大恩人。这一段文字的精神与文殊法门十分相应。《大般若经》说:
是故菩萨应作是念;贪嗔痴等相应之心,于大菩提虽为障碍,而能随顺菩提资粮。于菩萨心非极间杂,如求独觉声闻地心。所以者何?贪嗔痴等能令生死诸有相续,助诸菩萨引一切智,谓菩萨众方便善巧起诸烦恼受后有身,与诸有情作大饶益。
(中略)是故菩萨摩诃萨众,若起烦恼,现在前时,不应于中极生厌恶。何以故?满慈子!诸菩萨众于诸烦恼起有恩想,作是思惟:我由彼故,引发种种菩提资粮,令速圆满,故彼于我有大恩德。
(中略)若如是菩萨方便善巧,以结摄受所依有身,若时若时,由结摄受有身相续,尔时尔时,布施、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密多及余无量无边佛法,渐次圆满。
(中略)尔时尔时,令诸有结渐次衰减。若时若时,令诸有结渐次衰减。尔时尔时,渐得邻近一切智智。若时菩萨证大菩提,尔时所依身、结俱尽,所作已办,不须身结,如已入城,车无复用。如是烦恼于大菩提虽为障碍,而于能引菩提资粮有能助力。是故菩萨乃至未坐妙菩提座,不永灭除。若得菩提,一切顿断。24
《大般若经》这一段有关“以结摄受所依有身”的思想,在大乘佛教中是极重要的一部分。此一“以结受身”的思想,有的经典叫做“润业受生”、“发业润生”、“扶习润生”、“留惑润生”或“结生相续”。所谓“发业润生”或“润业受生”,就是菩萨保留某些烦恼习气之业,藉此而受生人间,行菩萨道的意思。25
第七、 即生活而修行-----入音声法门。
《诸法无行经》主张“贪嗔痴性,即是涅槃性”,对于“不断烦恼而证菩提”的实践,有相当具体的陈述。经中提到过去久远以前,有两位修行人,一名喜根法师,一名胜意法师。喜根法师因为主张“贪嗔痴性,即是涅槃性”,所以他的修行风格是“不舍世法,亦不分别善恶”;反之,胜意法师则是一位强调头陀苦行、持戒清净的修行人。这两个人因为修行风格截然不同,一方面喜根法师常常赞叹胜意法师“少欲知足”的道风,另一方面胜意法师却非常看不惯喜根法师“不舍世法,无所挂碍”的作法。在胜意法师的眼光中,喜根法师的作法简直是脱轨到了极点。由于攻讦不断,冲突于是发生。经中叙述这一段互动的过程说:
尔时有菩萨比丘名曰喜根,时为法师,质直端正,不坏威仪,不舍世法。尔时众生普皆利根,乐闻深论。其喜根法师于众人前,不称赞少欲、知足、细行、独处,但教众人诸法实相,所谓一切法性即贪欲之性。贪欲性即是诸法性;嗔恚性即是诸法性,愚痴性即诸法性。
其喜根法师以是方便,教化众生。众生所行,皆是一相,各不相是非。所行之道,心无嗔碍;以无嗔碍因缘故,疾得法忍,于佛法中决定不坏。26
喜根法师的道风,本质上就是的典型的文殊法门。文殊法门在实践上有其极重要的特色,这个特色就是从日常生活中直接体验空性。佛教所说的“空性”,本来就必须落实在生活中来体验,但文殊法门强调的是:当下直观,当下即是,当下安住,当下现证!要在实践上切入文殊法门,就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自我观照。贪嗔痴的习气人人有,但修持文殊法门者,必须在自己每一个起心动念的当下,保持了了分明。贪也罢,嗔也罢,痴也罢,修行人不会没有这些念头,要紧的是,贪嗔痴的念头起来了,你是否当下了了分明的看着它?所谓“不怕念头起,只怕觉悟迟”,念头起来并不可怕,怕的是你自己不觉察;不觉察,贪嗔痴的念头就会偷偷地壮大起来,于是慢慢地你自己就作不了主了。喜根法师的法门在这个地方,就是要你当下提起这个了了分明的正念,只要照明得清楚,贪嗔痴当下即是“诸法实相”。“诸法实相”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只要当下这个念头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当下把贪嗔痴的实相看明白罢了。
一般人贪嗔痴的念头一起来,自己就作不了主,这是因为在那个念头起处,缺少“觉察”的功夫。好比一栋房子,主人平常若不注意门禁,那就难怪贼进贼出,拿他没有办法了。喜根法师的教学,不同于别的法门。别的法门一向都是对贪嗔痴采取“隔离”、“防堵”或“打压”的手段,而喜根法师则不隔离、不防堵,也不打压,他只是盯着贪嗔痴,盯着盯着,盯到你变不出花样来,盯到你无所遁其形,然后,正如俗话所说的:“见怪不怪,其怪自败!”只要你在“见怪”那个当下,你敢睁开眼睛盯住它,结果当然就是“其怪自败”!同样地,当你的觉照力量增强了,贪嗔痴除了呈现出它本身的“诸法实相”之外,什么都不剩下了,什么都不是了。
不过,你开始盯着贪嗔痴的时候,可能盯不住,因为你的觉照能力还不够,你随时可能被反扑、被俘掳、被吞噬。所以,下手做觉照功夫的时候最为关键。喜根法师强调“诸法实相清净”,就是提醒学人下手做功夫的时候,不要害怕烦恼,你怕它,你就把它膨胀了,“怕”很容易剥夺我们自己的能量。你只要相信“诸法实相清净”,贪嗔痴的实相也不例外,那么,贪嗔痴有什么好怕呢?有此确认,则“贪嗔痴”与“诸法实相”在正念的观照之下,已经无二无别,这就是喜根法师所谓的“一相智”。有了这个“一相智”,自然而然地,你看到贪嗔痴,贪嗔痴已不再是魑魅魍魉、牛鬼蛇神了,你再也不用憎恶害怕了。
不过,这个法门仍然有高度的挑战性与危险性,如果不是“尔时众生普皆利根,乐闻深论”,根本承当不了这种挑战。换句话说,众生根机有利有钝,而佛法中的法门有适合利根者,有适合钝根者,彼此不可错乱。喜根法师的法门显然只适合于利根者。也因此,这些利根的弟子们,在喜根法师的教导下,一个个成就了,此所以经中说:“众生所行,皆是一相,各不相是非。所行之道,心无嗔碍;以无嗔碍因缘故,疾得法忍,于佛法中决定不坏。”这可是一件极了不起的事情,因为看透了贪嗔痴的实相,所以摆脱了一般修行人对于贪嗔痴的过敏性恐惧症,因此,看人不用贪嗔痴去作分别,是是非非也没有了,这一念心无时而不安住在诸法一相的境界上,这是何等轻松自在,“法忍”因而成就。所谓“于佛法中决定不坏”,也就是说喜根法师的弟子们,个个成就了“不动三昧”,这是真正的大修行啊!但是,在胜意法师那一方面,却对喜根法师展开强烈的攻击,经中说:
尔时复有比丘法师行菩萨道,名曰胜意,其胜意比丘护持禁戒,得四禅、四无色定,行十二头陀。‥‥‥是胜意比丘有诸弟子,其心轻动,乐见他过。‥‥‥后于一时,胜意菩萨入聚落乞食,误到喜根弟子家。‥‥‥又于居士子前说喜根法师过失:是比丘不实,以邪见道教化众生,是杂行者,说淫欲无障碍、嗔恚无障碍、愚痴无障碍,一切诸法皆无障碍。27
从经中这一段叙述,可以看出胜意法师不但持戒清净,而且禅定的境界已具足四禅八定,但只因为对于喜根法师的法门缺乏了解,反而攻击喜根法师“以邪见道教化众生”。更严重的是,胜意法师与他的弟子们因为本身持戒清净,因而对于善恶罪福的分别心特别强烈,不但如此,他们对于自己的持戒清净,更生起了“有所得”的傲慢。这个傲慢把他们的攻击性合理化了。
试想,持戒清净不是为了消除贪、嗔、痴、慢、疑吗?现在胜意法师与他的弟子们却因为本身持戒清净,反而生起了傲慢与嗔恨,甚至于形成一种言词的暴力。请问,这一连串不清净的言行,为什么会与原来持戒清净的目标相违背呢?问题出在修行的态度上。经中有一段文字,清楚的描述了胜意法师的修行态度:
是人以不学入音声法门故,闻佛音声则喜,闻外道音声则嗔;于梵行音声则喜,于非梵行音声则嗔。
以不学入音声法门故,于净音声则喜,于垢音声则嗔。
以不学入音声法门故,于圣道音声则喜,于凡夫音声则碍。
以不学入音声法门故,于乐音声则喜,于苦音声则碍。
以不学入音声法门故,于出家音声则喜,于在家音声则碍。
以不学入音声法门故,于出世间音声则喜,于世间音声则碍。
以不学入音声法门故,于布施则生利想,于悭则生碍想。
以不学佛法故,于持戒则生利想,于毁戒则生碍想。28
所谓“入音声法门”,又称做“入音声陀罗尼”。这个法门是指修行人已经悟入音声的空性,因此对于各种顺耳、不顺耳的音声已经了无挂碍。胜意法师的修行态度,很明显的还停留在“善恶二元”的对立架构之中。善恶在“世俗谛”上,有它相对的真实性,但修行人在观察善恶的时候,却不可以把这个相对的真实性,在心灵上予以绝对化。一旦在心灵上把善恶绝对化,宗教的任何救赎与忏悔,就要全盘被否定。胜意法师虽然是戒禅俱尊的大德,可惜他的悟境尚未到此。
喜根法师听到了胜意法师的攻讦,不但没有生气或报复,反而深深地同情胜意法师的偏差。喜根法师为了回应胜意法师,于是集众宣说了七十余偈,其中有几个偈语十分重要:
贪欲是涅槃,恚痴亦如是;如此三事中,有无量佛道。
若有人分别,贪欲嗔恚痴;是人去佛远,譬如天与地。
菩提与贪欲,是一而非二;皆入一法门,平等无有异。29
这三个偈语,说明了贪嗔痴的本质,与菩提无二无别,为什么?因为正念现前的时候,你所看到的贪嗔痴,只是缘起法。缘起法是无自性的,对于时时刻刻活在正念之中的修行人而言,他看不到贪嗔痴,他只看到缘起,只看到无自性,原来贪嗔痴只是假象而已。所以,菩提与贪欲有什么分别呢?喜根法师还有三个偈语值得注意:
贪欲之实性,即是佛法性;佛法之实性,亦是贪欲性。
是二法一相,所谓是无相;若能如是知,则为世间导。
若有人分别,是持戒毁戒;以持戒狂故,轻蔑于他人。30
这三个偈语指出了胜意法师修行上的盲点。持戒也好,禅定也好,都是…
《略论文殊法门的圆顿与渐次----以《维摩诘经》与《诸法无行经》两部经典为讨论范围(游祥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