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爲了成就心的自在,如果心不得自在,那麼,“戒”也會綁人,“禅”也可能只是令人上瘾而已。如果我們不自覺地把戒禅的“手段”目的化,那麼我們就會迷失真正的“目的”。
《諸法無行經》這一段有關喜根法師與勝意法師的對诤,決不只是經典中的一段寓言而已,事實上,它也反映出佛教在曆史發展中的客觀現實。旁觀者清,看了這一段典故,我們就可以了解,所謂“道並行而不悖”,本來喜根法師也好,勝意法師也好,雙方的修行方式並不矛盾,“對诤”是完全不必要的。佛法講究的是“應病予藥”,藥只要對症,那有什麼好爭論的呢?當然,在這一段對诤之中,勝意法師的偏差,只因爲他在修行態度上仍然停滯在“有所得”的想法上面,“有所得”的想法限製了他的眼界。對于佛教教團內部的紛爭,《諸法無行經》在這裏顯然提供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反省題材。
雖然如此,但我們仍不可忽略勝意法師在“戒”“禅”並重方面已有的堅持,因爲“戒”“禅”並重是佛教實踐哲學的基礎。同時我們也必須注意到,《諸法無行經》除了描述喜根法師提倡“貪嗔癡實相清淨”之外,還描述他“質直端正,不壞威儀”,可見喜根法師一樣重視持戒,他在“戒”“禅”並重這一方面的立場,與勝意法師完全沒有兩樣。因此在這一段對诤之中,純粹只是修行態度與觀念的差異,絕對不是“持戒”與“不持戒”的對立。
《諸法無行經》在敘述這一段對诤的過程之後,還提到了兩件事情。一件是勝意法師因爲毀謗喜根法師的過失,受到墮地獄的罪報,並且經曆了多少世的輪回,一直都得不到學習正法的機會。幸好喜根法師在他墮入地獄之前,宣說七十幾個偈語,爲他預先種下修持文殊法門的種子,所以勝意法師在經曆很長很長的輪回之後,終于藉著這個種子重新學習正法。
另一件是喜根法師因爲直修“真俗二谛圓融無礙”的文殊法門,所以輪回不久之後就成佛了,他就是現在東方寶莊嚴國的“勝日光明威德王如來”;而勝意法師後來“重修”文殊法門之後,終于成爲佛陀座下智慧第一的大菩薩“文殊師利”。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文殊師利菩薩在菩薩道的成長過程中,原來經曆了這麼一大段顛倒與曲折,最後才修成了圓頓直了的智慧門。《諸法無行經》這一段敘述,雖然只是一段“本生譚”,但在修行的態度上,對于後世的佛弟子而言,卻是一個萬萬不可忽視的警惕。
從這一部經中可以發現,喜根法師所代表的“文殊法門”,其真正高明處,乃在于他一方面上達“第一義谛”的境界,入于“一相智”,另一方面則“不舍世法”,在“世俗谛”的境界上無所挂礙。如實而論,喜根法師的修持已經到了“真俗無礙,二谛圓融”的境界,這是菩薩道的最高理想。很顯然地,“文殊法門”當下直觀實相的修行方式,對于“不斷煩惱而證菩提”的法門而言,的確提供了一個非常寶貴的用功方向。
第八、 善用方便。
善用方便是文殊法門另外一個重要的特色。這裏簡略地舉幾個例子。
《維摩诘經》〈方便品〉談到維摩诘居士住在印度當時的商業大城毗耶離的情形。
欲度人故,以善方便,居毗耶離。資財無量,攝諸貧民;奉戒清淨,攝諸毀禁;以忍調行,攝諸恚怒;以大精進,攝諸懈怠;一心禅寂,攝諸亂意;以決定慧,攝諸無智。31
這一段話說明了維摩诘居士是以六波羅蜜爲自度度人的基礎。
雖爲白衣,奉持沙門清淨律行;雖處居家,不著叁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現有眷屬,常樂遠離;雖服寶飾,而以相好嚴身;雖複飲食,而以禅悅爲味;若至博弈戲處,辄以度人;受諸異道,不毀正信;雖明世典,常樂佛法;一切見敬,爲供養中最;執持正法,攝諸長幼;一切治生諧偶,雖獲俗利,不以喜悅;遊諸四衢,饒益衆生;入治政法,救護一切;入講論處,導以大乘;入諸學堂,誘開童蒙;入諸淫舍,示欲之過;入諸酒肆,能立其志。32
這一段話進一步說明了維摩诘居士如何實踐他的在家菩薩道。值得注意的是,一般佛教徒視爲蛇窟虎穴的賭場、淫舍、酒吧,維摩诘居士不但出入自在,還在這些地方開導人心。這的確是菩薩道的難行處。賭場、淫舍、酒吧是社會上的黑暗面,也是最需要心靈燈光的地方。所謂“入汙泥而不染”,這是何等的潇灑與擔當!
《維摩诘經》〈香積佛品〉也談到了菩薩入世的八種方便善巧。
維摩诘言:菩薩成就八法,于此世界,行無瘡疣,生于淨土。何等爲八?饒益衆生而不望報,代一切衆生受諸苦惱,所作功德盡以施之,等心衆生謙下無礙,于諸菩薩視之如佛,所未聞經聞之不疑,不與聲聞而相違背;不嫉彼供、不高己利,而于其中調伏其心;常省己過,不訟彼短,恒以一心求諸功德,是爲八法。33
所謂“不與聲聞而相違背”,的確是一個重要的原則。一般人都知道文殊法門“彈偏斥小”,卻忽略了文殊法門所彈斥的,乃是小乘的不發心,不是彈斥小乘的修行。在修行上,叁乘同觀性空,豈可輕率否定。
通達法性者,自然就明白“法無定法”的妙用。“法無定法”是般若智慧的精義之所在。此一精義,在文殊法門中更是發揮無遺。值得注意的是,“法無定法”如果被濫用,那麼,“法無定法”可能就變成無法無天了。因此,所謂“善用方便”,必須以“深觀法性”的智慧爲基礎,否則方便的結果反而是不方便了。《維摩诘經》(文殊文殊師利問疾品)所謂“無方便慧縛,有方便慧解,無慧方便縛,有慧方便解。”34
文殊法門的方便善巧很多。如實而論,在本文上下文中,很多法門都可以說是方便門。限于篇幅,此處不再廣引細談。
第九、 入一切諸佛法門。
在《維摩诘經》(菩薩行品)中,特別談到了一個法門,叫做“入一切諸佛法門”。阿難尊者在維摩诘居士向香積佛請飯之後,不禁大爲贊歎。佛陀便爲他說了一番開示。
阿難白佛言:未曾有也,世尊!如此香飯能作佛事。
佛言:如是如是,阿難!或有佛土以佛光明而作佛事,有以諸菩薩而作佛事,有以佛所化人而作佛事,有以菩提樹而作佛事,有以佛衣服臥具而作佛事,有以飯食而作佛事,有以園林臺觀而作佛事,有以叁十二相八十隨形好而作佛事,有以佛身而作佛事,有以虛空而作佛事,衆生應以此緣得入律行,有以夢幻影響鏡中像水中月熱時炎如是等喻而作佛事,有以音聲語言文字而作佛事,或有清淨佛土寂寞無言無說無示無識無作無爲而作佛事。如是阿難,諸佛威儀進止,諸所施爲無非佛事。
阿難!有此四魔,八萬四千諸煩惱門,而諸衆生爲之疲勞,諸佛即以此法而作佛事,是名入一切諸佛法門。菩薩入此門者,若見一切淨好佛土,不以爲喜,不貪不高;若見一切不淨佛土,不以爲憂,不礙不沒,但于諸佛生清淨心,歡喜恭敬,未曾有也。35
這一段話有兩個重點。第一層,施作佛事,方便多多。香積佛可以用香飯來轉化人心,阿彌陀佛可以用五塵說法來接引衆生,這是何等豐富的啓示!因爲施作佛事的方便不同,因此菩薩對于十方佛土的淨與不淨,應當一視同仁。
第二層,八萬四千煩惱,表面上看來,是八萬四千魔,芸芸衆生爲之疲勞不已,但從文殊法門看來,這卻實是諸佛施作佛事的另一種方便。爲什麼?因爲衆生有所貪,你貪福報,你貪功德,很好很好,我來教你布施法門吧,布施可以修福呀!佛不我欺,布施修久了,貪心慢慢也就化掉了。《大般若經》所謂“如是煩惱于大菩提雖爲障礙,而于能引菩提資糧有能助力。是故菩薩乃至未坐妙菩提座,不永滅除。若得菩提,一切頓斷。”36貪嗔癡等煩惱,對凡夫而言,雖然是苦惱的根源,卻未嘗不可因勢利導,把它轉化爲引生菩提的資糧。你不用擔心,貪福報、貪功德不也是“貪”嗎?沒關系,“若得菩提,一切頓斷!”這一層奧妙,值得善加體會。
《維摩诘經》〈佛道品〉也有一段經文,與上文善用煩惱而施作佛事的理念可以相互輝映。
若菩薩行五無間而無惱恚,至于地獄無諸罪垢,至于畜生無有無明憍慢等過,至于餓鬼而具足功德,行色無色界道不以爲勝,示行貪欲離諸染著,示行嗔恚于諸衆生無有恚閡,示行愚癡而以智慧調伏其心,示行悭貪而舍內外所有不惜身命,示行毀禁而安住淨戒,乃至小罪猶懷大懼;示行嗔恚而常慈忍,示行懈怠而勤修功德,示行亂意而常念定,示行愚癡而通達世間出世間慧,示行谄僞而善方便隨諸經義,示行憍慢而于衆生猶如橋梁,示行諸煩惱而心常清淨,示入于魔而順佛智慧不隨他教,示入聲聞而爲衆生說未聞法,示入辟支佛而成就大悲教化衆生,示入貧窮而有寶手功德無盡,示入刑殘而具諸相好以自莊嚴,示入下賤而生佛種姓中,具諸功德,示入羸劣醜陋而得那羅延身,一切衆生之所樂見,示入老病而永斷病根超越死畏,示有資生而恒觀無常實無所貪,示有妻妾采女而常遠離五欲淤泥,現于讷鈍而成就辯才總持無失,示入邪濟而以正濟度諸衆生,現遍入諸道而斷其因緣,現于涅槃而不斷生死。文殊師利!菩薩能如是行于非道,是爲通達佛道。37
這一段話說明了菩薩道的廣大彈性。但不管彈性有多大,一切作爲的業報,都必須由你自己承擔。此所以經中說“示行毀禁而安住淨戒,乃至小罪猶懷大懼”。爲什麼?戒律是死的,生命情境卻是活的。在常態下,當然要嚴守淨戒,但遇到非常狀況,這個時候,開緣的判斷,就非常重要。因此,有些作爲,看來好像是犯戒,其實不然。
不但如此,在佛教的修行上,最大的障礙之一,就是“罪惡感”。罪惡感會幹擾禅定的生起,罪惡感會摧毀善念的增長,罪惡感會導致自暴自棄,最糟糕的是,罪惡感會障礙智慧的開顯。從佛教的觀點來看,罪惡感愈重,修行愈不容易得力。此所以佛教只許“忏悔”,不許“後悔”。“忏悔”與“後悔”不同。“忏悔”是斷悔,是利用改過遷善來斷除心中的悔恨之根。“後悔”則…
《略論文殊法門的圓頓與漸次----以《維摩诘經》與《諸法無行經》兩部經典爲討論範圍(遊祥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