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印有一萬億張時,香煙中見如幻化佛;至五萬億張時,粗見佛之色相;六萬億張後,身相頗明;八萬億張以後,化佛微笑語言,達十萬億張時,化佛告曰:汝往生之業已成就,不久當生我國。道鏡師乃問佛:散心念佛得往生否
佛答:必得往生。後經六年遂遷化。年代等均未列明,《中國淨土教理史》作者望月信亨氏疑此師即爲《念佛鏡》作者道鏡,並說:“若然,彼必定是一位熱忱之彌陀信仰者。”
慧璇大師 (571-649)唐代僧人。俗姓董,少出家襄州,周滅法後,南入茅山。曆棲霞,住安州,聽講諸經論,並契幽極。晚歸襄州光福寺。寺居山頂,引汲爲勞,將移他寺。夜見神人。衣紫袍身長1丈,頂禮師曰:“奉請住此,常講大乘。大乘經者,猶如大海。若一人講說,能令所住之地,珍寶光明,眷屬榮勝,飲食豐饒。惟願宏持,勿孤所望。法師需水,此易得耳。來月八日,定當得之。”言已不見。至來月七日初夜,大風卒起,從西南來,雷震雨注,通夜相續,至明方住。唯見寺北窪處,清泉香美,合寺相慶。師慈育爲懷,容常含笑。居山久之,道俗翹敬。貞觀二十叁年四月初八日,夜見山神告曰:“法師不久,當生西方。”至七月十四日,講《盂蘭盆經》竟,斂手曰:“生受信施,今須通散。一毫以上,舍于十方衆僧,及窮獨乞人,並諸異道。”言乞,終于法座,壽79歲。
德美大師 (575-637)唐代僧人。俗姓王,清河臨清(今屬山東)人。年16歲出家,19剃染。隋開皇(581-600)中,觀化京師,受持戒律,日以禮忏爲務,常誦萬五千佛名。大業(605-618)中,住京師慧靈寺,普興福業,多諸感應。唐武德(618-626)初,居會昌寺,于院西造忏悔堂,行般舟叁昧,終夏不坐不臥。或止口過,叁年不言。或行不輕,通禮七衆。斷絕世想,專念西方;持佛號,終身不辍。貞觀十一年十二月,忽合掌念佛而卒,壽63歲。
善導大師 (613-681)唐代僧人。淨土宗二祖。號終南大師,俗姓朱,山東臨淄(一說泗州)人。幼年從密州(治所在今山東諸城縣)明勝和尚剃度,常誦《法華》、《維摩》等經。後于藏中得《觀無量壽佛經》,悲喜交集。受戒後即與妙開律師共研《觀經》,乃修十六觀法。唐太宗貞觀十五年(641),赴西河玄中寺,谒見道綽大師,師即授以《觀無量壽佛經》義旨,從而隨師聽講,修學方等忏法,專心念佛,笃行精苦,得念佛叁昧,于定中親見淨土之莊嚴。十九年,大師入寂。師遂往長安,旋移住香積寺,常于光明寺說法,傳授淨土法門。師戒行精嚴,常事乞食,每合掌胡跪,一心念佛,非力竭不止。30余年中,不別定寢處,澡浴以外,不脫叁衣,不舉目視女子,亦不受沙彌禮拜。遠避名利,不受供養。好衣美食,皆送大廚供衆,自食粗惡以活命,叁衣瓶缽,不讓人洗,獨自行動,不與人伴,唯恐有妨淨修。所受布施,用來書寫《阿彌陀經》十余萬卷,畫淨土變相叁百幅,見塔廟伽藍損壞者,必修複之。受師之化,京華諸州四衆皆慕其德,共修淨業。或有日課稱名一萬乃至十萬,有念《彌陀經》十萬至五十萬卷者,得念佛叁昧而往生者,亦不可記述。師遂被稱“彌陀化身”。或有問:“念佛生淨土耶
”師曰:“如汝所念,遂汝所願。”乃自念佛一聲,有一光明從其口出,十聲至百千聲,光亦如之。其《勸世偈》曰:“漸漸雞皮鶴發,看看行步龍鍾。假饒金玉滿堂,難免衰殘病苦。任汝千般快樂,無常終是到來。唯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或問:“何故不令人作觀,直勸專念名號耶
”答曰:“衆生障重,境細心粗,識揚神飛,觀難成就。是以大聖悲憐,直勸專稱名字。正由稱名易故,相續即生。若能念念相續,畢命爲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順佛語故。若舍專念,修雜業者,百中希得一二,千中希得叁四。何以故
雜緣亂動,失正念故,與佛本願不相應故,與教相違故,不順佛語故,系念不相續故,心不續念報佛恩故。雖作業行,常與名利相應故。樂近雜緣,自障障他往生正行故。比見諸方道俗,戒行不同,專雜有異。但使專意作者,十即十生。修雜不至心者,千中無一。願一切人,善自思惟,行住坐臥,必須厲心克己,晝夜莫廢,畢命爲期。前念命終,後念即生,長時永劫,受無爲法樂,乃至成佛,豈不快哉
”又作《臨終正念文》曰:“凡人臨終欲生淨土者,須是不得怕死。常念此身多苦,不淨惡緣,種種交纏。若得舍此穢身,超生淨土、受無量快樂,解脫生死苦趣,乃是稱意之事。如脫弊衣,得換珍服。放下身心,莫生戀著。才遇有病,便念無常,一心待死。須囑家人。及問候人,來我前者,爲我念佛。不得說眼前閑雜之話,家中長短之事。亦不須軟語安慰,祝願安樂,此皆虛華無益。若病重將終,親屬不得垂淚哭泣,及發嗟歎懊恨聲,惑亂心神,失其正念。但教記取阿彌陀佛,守令氣盡。若得明解淨土之人,頻來策勵,極爲大幸。用此法者,決定往生,無疑慮也。死門甚大,須自家著力始得。一念差錯,曆劫受苦,誰人相代
思之思之!”此外,師曾與金剛法師論說念佛之勝劣。高宗時,于洛陽龍門奉先寺,造立大盧舍那佛時,命師任督造之職驗校佛像。皇後武氏則天,曾捐脂粉錢二萬貫,並率朝臣參加盧舍那佛之開光法會。永隆二年,五月十四日師忽謂人曰:“此身可厭,諸苦逼迫,無暫休息,我將西歸。”乃登寺前柳樹,向西願曰:“願佛接我,菩薩助我,令我此心,不失正念,不起驚怖,得生安養。”願畢,于其樹上,端身立化。高宗皇帝,知師念佛口出光明,又知舍報之時,精至如此,賜寺額爲光明。塔于長安城南之神禾原。門人有懷感、懷恽、淨業諸師,皆弘布淨宗大德。師留世著作以《觀無量壽佛經疏》又名《觀經四帖疏》4卷、《淨土法事贊》2卷、《觀念法門》l卷、《往生禮贊偈》1卷、《般舟贊》l卷、《五種增上緣義》1卷。師之著作對確立淨土宗義關系至巨,故有稱之爲淨土宗實際創始者。師之《觀經四帖疏》于八世紀時傳入日本,日僧法然依此書之說而創日本淨土宗,並尊師爲高祖。
慧日大師 (680-748)唐代僧人。青州東萊郡(今山東掖縣)人,世稱慈愍叁藏。受具足戒後,從海路往印度求法,經過13年,從陸路東歸,中途就印度學者聽受淨土法門。回國後,勤修淨業,撰有《淨土慈悲集》3卷,《般舟叁昧贊》、《西方贊》各1卷。他在《般舟贊》中,說回心念佛、凡夫得生淨土等義,和善導的說法相似;但在《慈悲集》中主張教禅一致,禅淨合行,戒淨雙修,這就和善導專修淨土的主張有所不同。《宋高僧傳》稱其與善導、少康“異時同化”。
承遠大師 (712-802)唐代僧人。淨土宗第叁祖。俗姓謝,綿州綿竹(今四川綿竹)人。最初師事成都唐公,開元二十叁年(735)至荊州玉泉寺,依蘭若惠真剃度,後遵師命去南嶽衡山,從通相和尚受具足戒,並于其座下學經、律。聞慧日離京至廣州,遂前往乞教。大師教以不可超然獨善,依《無量壽經》修念佛叁昧,以救濟衆生。自此頓息諸緣,專修淨土。天寶元年(742)歸衡山,于山之西南建茅舍,稱“彌陀臺”。人遺之食則食,不遺則食土泥,羸形垢面,精苦修道,于是發得叁昧,常感聖境現前。久之,遠近風聞,受師之教化者數以萬計,人稱彌陀和尚。時法照大師在廬山,一日入定往極樂世界,見蒙惡衣者侍佛側,問是何人
佛告曰:“此衡山承遠也。”乃直往衡山面谒,師事承遠大師受般舟叁昧之法。照大師在代宗時爲國師,言其師有至德,天子南向而禮,度其德不可征,乃名其居爲般舟道場。貞元十八年七月,大師告別諸弟子,高年91歲而寂。柳宗元爲製《南嶽彌陀和尚碑》,立石寺門之右;呂溫撰《南嶽大師遠公塔銘記並序》。
少康大師 (
-805)唐代淨土宗高僧,爲淨土宗第五祖。浙江缙雲仙都山人,俗姓周。母羅氏夢遊鼎湖峰,得玉女捧青蓮華授之,並說:“此華吉祥,授之與汝,當生貴子。”至生康之日,青光滿室,香似芙蕖。師生而不言,7歲,入靈山寺禮佛,母問識否
師忽答道:“釋迦牟尼佛。”父母以爲奇,遂舍之出家。15歲,能通《法華》、《楞嚴》等5部經,旋受具足戒于越州嘉祥寺,及聽《華嚴》、《瑜伽》等經論。貞元初(785),詣洛陽白馬寺,見殿中文字放光。探之,則善導和尚《西方化導文》。師祝之曰:“若與淨土有緣,當使此文再現光明。”言畢,光明閃爍,光中隱隱有化菩薩。
師言:“劫石可磨,我願無易矣!”遂至長安光明寺善導和尚影堂瞻禮,忽見善導大師像升空與師言:“汝依吾教,廣化有情,他日功成,必生安養。”師聞之即有所證。南至江陵果願寺,遇一法師謂師曰:“汝欲化人念佛,當往新定,緣在于彼。”說畢而隱。師乃適新定,人未從化,師遂乞錢,誘小兒念佛。念佛一聲,即與一錢。如是年余,凡男女老少見師者,皆稱“阿彌陀佛”。念佛之聲,盈于道路。貞元十年,師于烏龍山建淨土道場,築壇叁級,每遇齋日,善信畢集,所化3000許人。每升座,高聲唱佛,衆共和之。師唱一佛,衆見一佛從其口出,十聲,則有十佛,若貫珠焉。師對衆言:“汝等見佛否
如見佛者,決生淨土。”衆皆欣慰。貞元二十一年十月叁日,囑道俗曰:“當于淨土起增進心,于閻浮提起厭離心。汝曹此時見我光明,真我弟子。”說畢,遂放異光數道,寂然而逝。塔于臺岩,號臺岩法師。著有《二十四贊》、《瑞應刪傳》各1卷。
法照大師 (
-821)唐代僧人。大曆二年(767)住衡州(今湖南衡陽)雲峰寺,勤修不懈。一日,于僧堂粥缽中,睹五色祥雲,雲內現山寺,寺東北有山,山下有澗,澗北有石門,門內複有一寺,榜曰“大聖竹林寺”。不久,複于缽中見雲中數寺,池臺樓閣,萬菩薩衆雜處其中。以所見問知識,…
《通向極樂之路 高德行證 淨土宗師 學人楷模》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