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報恩寺出家,禮念彩和尚剃度。1913年受具于江西甯都大乘寺。戒期中逢同戒了然師,始結以後同于印光大師座下共弘淨土之緣。師爲人誠樸,1918年親見其師今彩法師念佛坐化,大爲感動,後即專誠念佛。1921年,與了然法師至普陀,于法雨寺遇印光大師,甚契;1925年再詣普陀,即成永久依止。後住上海法寶館,1937年,卓錫蘇州靈岩山,前後襄助校刊《淨土全書》、《淨土十要》、《淨土聖賢錄》、《印光法師文鈔》及四大名山《志》等書。
1938年,專駐上海太平寺,輯印《印光法師文鈔續編》。1940年印光大師往生後,承各方護法之意,助靈岩山寺方丈妙真和尚創辦“印光大師永久紀念會”,會址設上海常德路覺園之內,刊行《弘化月刊》,流通淨土經籍,影響遍及海外。1946年,應妙真和尚請,回靈岩山寺,旋閉關于東關房,專于淨土,精進不己。師于關中除念佛與閱淨土經論外,每日禮《大忏悔》百八拜。逢弟子叩關,即教以身口意叁業專精于佛。畢生弘揚淨土,不遺余力。嘗謂:“佛法鎖鑰,唯在斷惡修善度衆生,此叁事外更無別法,叁者各臻其極,即自圓成佛道。”師皈依弟子甚衆,遠及南洋各地。師示寂前數月,以畢生所余之款印施《無量壽經》4000冊,1962年十一月,師臨終前一周,致書弟子雲自己不久人世,並安排身後各事。時略感微疾,十一月二十叁日淩晨3時忽起坐,兩且上視,著有所觀,雙手展開似禮佛狀,連稱了聲“決定往生西方”,並囑助念。至午,在大衆念佛聲中安詳西歸。時在1963年1月6日。世壽80歲,僧臘50夏。了然法師代爲封龛,法語爲“西方安養有彌陀,接引衆生出愛河;國土莊嚴有七寶,身心快樂免奔波。”次于二月五日荼毗,撿得舍利子、舍利花甚多,塔于靈岩山。編有《淨土聖賢錄》叁編等著作。
宗律大師(
-1928)近代僧人。俗姓楊,四川人。生而穎異,夙具慧根。幼年出家貴州某寺。1924年,依度厄法師聽《楞嚴經》、《起信論》等。未幾,隨度師至金陵普照庵,入資生蓮社專修淨行,以西方爲歸。六時禮念,懇苦翹勤。1927年,返貴州,睹法門腐敗,遂爲之振作。1928年夏,于山東某寺講《地藏經》,圓滿,偶感微疾,而念佛較常愈懇切。來問疾者;必勸以切實念佛。八月十二日,見阿彌陀佛放大光明,被其體,拈金蓮華與之,招手令去。十五早,沐浴更衣,面西拈香禮拜,既而曰:“俟塵空兄明日來再去。”十六日,塵師果來,師正在搭衣高聲念佛,喜曰:“弟往生時至,待兄久矣!”言訖,仍高聲念佛。至晚九點鍾跏趺端坐,手結彌陀印而逝。異香經日不散,獲舍利子數顆,光明瑩徹。
離欲大師(1886-1992)現代僧人。俗姓侯,光緒十一年(1886)生于四川合州泥溪。家貧,少年時性剛直沈毅。一日于其姑母家偶聞誦《金剛經》有省,往參安居劉祖,見而識之。師勤叩苦參,頗悟奧旨。遂于1914年至射洪東山,參禮思摩、本空二師,皆以龍象器之,師即落發。思摩上人,乾隆間翰林,俗名李君蓮,與寶光寺無窮老和尚同戒,與本空上人均得法于射洪明心老和尚。心、摩二師,先後皆年屆雙百,行事神異,鄉人崇之若神。師入室之際,每大加鉗錘,終密授心印。師既得法,不慕尊榮,退藏于密,行頭陀行十余載。1930年至樂至報國寺,溥演宗乘。1935年行化成都,衆歸仰之,爲捐銀十余萬,師即以建射洪古佛寺爲十方叢林。1941年,師再至成都,于城北任家灣建“離欲念佛堂”。後日軍西逼,成都頻遭空襲,衆人以師神異,多依其處避之。後師還古佛寺,再退居報國寺。40年非爲法故不出山門,身居方丈,行不言之教。又以醫度人,頗見神效,故受化者日衆。師雖是禅門宗匠,臨濟宗二十一世傳人,而其對廣大弟子則普遍教以念佛,修學淨土法門。1992年4月17日,師預知時至,安詳坐化。其弟子昌臻法師遵循師之遺願,專弘、專修淨土宗,引導僧人、居士清心念佛,求生淨土。律航大師(1887-1960)現代僧人。名宗淨,別號西衲,俗姓黃,名胪初,安徽亳縣人。畢業于陸軍大學,曆任軍職。1937年,忽患眼疾不能視物,思宇宙人生不得其要。遂經朱慶瀾將軍介紹皈依叁寶,即專修淨土,公余念佛,日課萬聲。1941年,受在家菩薩戒,發願茹素。1946年調駐北平(今北京)後,得緣親近夏蓮居開士,複遍參僧俗善知識,了生死之心日切,決意擺脫一切,出家爲僧。1948年赴臺,次年浴佛節禮慈航大師剃度。遂于1950年冬及1952年夏,在汐止靜修院及大湖法雲寺,閉百日念佛關二次。受具足戒于大仙寺,即遵佛製半月誦戒,並誦淨土叁經,每至力竭聲嘶,反覺法喜充滿。平日不拘行住坐臥,佛號不離口,念珠不離手。即外出旅行,于車聲隆隆中,亦大聲念佛,雖衆目所視而念佛自若。常用並耳念佛法,須將四字洪名,字字念清聽明,先將右耳聽力作意並在左耳,聽100聲;再將左耳聽力並在右耳,亦聽100聲;然後兩耳平均100聲。或攝心記數,初叁聲注左耳,次叁聲注右耳,再四聲兩耳合聞,共爲十聲。如是循環練習,甫一月大見功效。偶起妄念,隨時覺知,日久成習,不必作意並耳而亦自並矣。以此度人,得其傳者鹹稱絕妙。早晚課誦,寒暑不易,客中旅途,從不間斷。每念至“是日已過,命亦隨減”,辄聲淚俱下,精誠萬分。著有《念佛入門白話解》及《百日念佛自知錄》,普勸發願念佛,求生西方。1960年春,將慈善寺交其徒廣化師接替,退居靜修,預備往生資糧。五月二十八日晨,趺坐大殿旁之寮房,隨衆誦朝課,至念完十小咒,寂然入定。見大法會異常莊嚴,人數之多世所未睹,又見已故蓮友多人,知往生期近,即謝絕外緣一心念佛,每日增至5萬聲。六月初五日起,令大衆每晚輪流助念,初七日立遺囑、付後事。十一日上午披袈裟,穿新鞋襪,預備往生。徒衆聞息紛至,師大喜。未時,持衣物浴畢,至客堂,衆請坐門邊,南向較涼。師雲:“面對西方,不忘生西。”遂至東壁向西坐,對衆開示:“汝等幸得信佛,又得出家,更幸中之最幸者。今告汝等,修行法門甚多,而以念佛最爲方便,最圓頓殊勝。汝等看我念佛20余年,現臨命終,一心不亂,求生西方,此是最好的證明。”師複起立舉兩袖雲:“看!我不是很好嗎
身無病苦,心不貪戀……”此時似有人聯想到“佛及聖衆,手執金臺,來迎接我,于一念頃,生極樂國。”師聞連道:“對,對,對!就照這樣修,我走了。”衆起送回寮。忽有送建地藏殿之木料者來,師即起往觀,命廣化師隨侍,且行且雲:“此生何幸,老能出家,又得汝等道友助念往生。若不出家,此時爲妻室兒女啼哭糾纏,安能一心念佛,不得一心,焉能往生。”環視一周,約坐3分鍾,即自回寮。隨呼廣化師至,見師異狀問師:“時至耶
”師颔首,即鳴鍾集衆助念,師亦隨衆念佛。初緊而急,漸小而止,安詳西逝,正酉時。年74,僧臘12夏。停靈3日而容光煥發如生。荼毗,獲五色舍利數百,頂骨現蓮華色,半露舍利,若绛璧之嵌珍珠。
了然大師(1889-1977)現代僧人。俗姓溫,名謙和,江西甯都人。1912出家于江西廣昌龍鳳岩青雨寺。翌年,與德森法師同壇禀具于甯都大乘寺。戒期滿即獨居江西七星岩靜修,參而有悟,著《佛祖心燈貫注》。後博研衆經論,間或參方雲遊,深知淨土法門有殊勝方便,即于1921年同德森法師朝禮普陀山,于法雨寺拜谒印光大師,聆聽念佛法要,遂信心大增,發深信願,修持淨土法門,以弘揚淨宗、臨終必生西方淨土爲期。以精勤修持心得,融會禅禅淨不二之理,寫成《禅淨雙勖》一書。1930年,隨印光大師至蘇州報國寺,協助老人創建弘化社及流通佛經。1937年隨大師至靈岩山寺專修淨業,掩關于山之西關房,題其額爲“不退”,足不出戶者近30年。除專修念佛外,撰寫弘揚淨土法門論著,事理圓融,諸宗無礙,被譽爲淨宗近世著作之精華。師之著作有《淨修導言》、《入香光室》、《般若淨土中道實相菩提論》、《普請同倫念佛文》等。1977年7月,自覺往生時至,遂囑陳仁訓居士尋找清淨衣服備換,並有數人爲其助念,9日晨6時安詳而逝。寂後異香陣陣,遺體笑容可掬。其時氣溫達37℃,經50小時後浴身,仍肉色不變,全身柔軟。荼毗後有黃色舍利及舍利花極多。終年89歲,僧臘65夏。部分靈骨于是1980年4月18日在明學法師主持下入塔,經明暢法師說法後,葬于靈岩山。
定西大師(1895-1962)現代僧人。名澄志,法號如光,俗姓于,遼甯海城人。29歲,投禮寶一禅師披剃,其妻女亦同時出家。1924年,齊至普陀山法雨寺從達圓和尚受具足戒。後居于哈爾濱極樂寺,曆任要職,1929年起任住持之職,凡17年。其間整肅清規,增建殿宇,創立佛教中學,組織慈善會,設立佛經流通處等,與倓虛大師等對東北佛教的開拓,貢獻殊多。一生專倡念佛,嚴持過午不食之戒。1946年,于沈陽般若寺創念佛堂,率缁素弟子,共修淨業。1949年,倓虛法師任香港華南學佛院院長,召師任教職。第一班學僧畢業,有願隨師結茅習靜者,遂于芙蓉山創東林淨舍,嗣擴建爲東林念佛堂,領衆清修。並建印光大師紀念堂、舍利塔,巍然一大道場,以持戒念佛爲主。1961年四月,患風濕病,愈又複發,後轉食道癌。1962年正月請慧僧法師繼承念佛堂住持。五月初叁日,爲師結佛七,師逐日拈香禮佛,精神清爽。初七日召弟子囑助念饬終等後事,迨佛七圓滿,仍一心念佛求生西方。初十起,衆輪班助念。十叁日晨與衆執手話別,容色殊暢。正午,囑起端坐,在念佛聲中安詳而逝。次日沐浴,四肢柔軟,衆爲念佛四十九日,塔于芙蓉山麓。
妙真大師…
《通向極樂之路 高德行證 淨土宗師 學人楷模》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