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下受具足戒。受戒时,以师善书,凡戒期中所有写法事宜,悉由师作。写字过多,眼睛充血发红,幸师于受戒前任湖北莲花寺照客时,于晒经次,得读《龙舒净土文》残本,即于暇时专念佛号,夜众人入睡后,复起坐念佛,即写字时亦心不离佛,故虽忙于书写,亦能勉强支持,至事竟而目疾痊愈。由是深解念佛功德不可思议,确系即生了生脱死之要道,其后自行化他,一以净土为归,即造端于此。
旋闻北京红螺山资福寺为专修净土道场,遂于光绪十二年前往,八月入堂念佛,自号继庐行者。次年正月,朝礼五台文殊道场,毕仍归资福,历任上客堂香灯寮元等职。其间除念佛而外,还深入研习大乘经典,妙契佛心,径路修行,理事无碍。
年30,至北京龙泉寺为行堂,31岁至圆广寺,继续专修念佛法门。越二年,有普陀山法雨寺化闻和尚入京请藏,南归前往访于师,并邀师同护藏南下。大师即于光绪十九年至法雨寺,安单寺之藏经楼。旋闭关两期六载。出关后曾与谛闲法师先后居莲蓬。光绪三十年,师年44,为温州头陀寺请藏,事毕,仍住法雨藏经楼。
民国纪元(1912),高鹤年居士至普陀,取大师文稿数篇至上海,刊登于狄楚青所办之《佛学丛报》上,署名常惭。1917年,又有徐蔚如居士得其与友人的大师信稿三篇印行,题曰《印光法师信稿》。1918年春,徐又得大师文章二十余篇,印于北京,题名《印光法师文钞》。是年,大师为扬州刻经处刻印《安士全书》,由高鹤年居士陪同,途径上海与狄楚青居士会晤,广谈净土法门,此为师弘扬净土之始。次年再印《文钞》续编,其后二年,更有增益。1922-1926年间,又迭次增广,题书名为《增广印光法师文钞》,由中华书局印行。
1919年,大师为印经事,再次同高鹤年居士一起至沪,为简玉阶兄弟并诸居士详说净土法门,简氏兄弟由是信仰净土,其后捐南园住宅创办佛教净业社。1922年,再因印经事到上海,真达和尚请其暂住太平寺,施省之、王一亭、黄涵之、关絅之等居士,经常前往问法,大师谆谆以净土为劝,各地闻名来函要求皈依或于信中问法的也很多,太平寺亦渐以净土道场出名。世界佛教居士林之成立,请大师为导师,据师之宗旨组织莲社,倡导念佛法门;上海佛教净业社之成立,师亦常加指导。居士林及净业社随后分别发行《世界佛教居士林林刊》和《净业月刊》,经常发表大师弘扬净土的书信和文章,不久净土宗风行于上海。
1923年,在大师倡导下,南京成立放生念佛道场,创立佛教慈幼院,推广佛教慈善事业,弘扬净业思想,接着念佛放生等活动遍大江南北。
1924年夏,弘一大师从温州广福寺出关,至普陀山参礼印光大师,侍关七日,受益良多。两大师普陀之会,为后来的共弘净土法门、互为护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1930年2月,应真达法师请,师移居苏州报国寺闭关,于关中佛课余暇,以文字弘法。同时将前所印佛教经书数万册,交明道师在上海成立“弘化社”流通,1931年春,弘化社在上海正式成立。为便于工作,后经大师建议,迁至苏州报国寺。
]936年,东北日军挑起事端,沪上佛教同人,在上海觉园佛教净业社启建“护国息灾”法会,大师应邀,破关前往说法,一时轰动全上海,皈依者千余人。大师时闻绥远灾情严重,即以所得香敬2900余元尽数捐去,再自拨原存印书款1000元为倡,筹资再助。及回苏,众在车站迎接,请师上灵岩山一睹近年复兴景象,师犹急往报国,取折汇讫,而后伴众登山,师办事之认真于此可见。苏州木读灵岩山为真达法师请示于大师,所立的十方专修净业道场。寺之一切规约、章程,悉秉大师之志而定,三四年来以旧堂狭隘,不能容众,时正设法改建堂寮从事葺新,内外设施,请益多仰承指导,灵岩讫此日就振兴,故请大师往山指导。灵岩山寺为今我国净土宗之又一大道场,亦靠大师之力。
1937年冬,苏州沦陷,大师不得已顺妙真法师等请,移锡灵岩,安居才满三载,不料智积菩萨显圣之刹,竞成大师示寂归真之地。大师之示寂预知时至,早于1940年春于《复章缘净居士书》中云:“今已八十,朝不保夕。”又云:“光将死之人,岂可留此规矩。”十月二十七日略示微疾,次日集众云:“灵岩住持未可久悬,即以妙真师任之。”众表赞同,即择于十一月初九日为升座之期。师云:“太迟。”改选初四,亦云:“迟了。”后择初一,始点头说:“可!”大师即对众开示灵岩山寺沿革,达二小时之久,犹共商各事,恬适如常,无诸病态。初三日便后洗手念佛礼佛,晚仍进稀粥碗许,语真达和尚云:“净土法门别无奇特,但要恳切至诚无 不蒙佛接引,带业往生。”言毕,即大声念佛,2时15分索水洗手毕,起立云:“阿弥陀佛接引,吾去也。大家要念佛,要发愿,要生西方。”说后,即面西端坐椅上一心念佛。3时许妙真法师至,大师嘱其“维持道场,弘扬净土,不要学大派头。”后不复语,惟唇动念佛。5时,在大众念佛声中含笑安详西逝。
大师生于清咸丰十一年辛酉(1861)十二月十二日辰时,寂于1940庚辰十一月初四日卯时,世寿80岁,僧腊60夏。翌年二月十五日佛涅槃日,适大师西逝百日之期举火茶毗,得五色舍利百余颗,大小舍利花及血舍利千余粒,齿全存,顶骨裂五瓣如莲花。奉灵骨塔于灵岩山石鼓东南印光大师塔院内。综观大师一生由儒入释,提倡因果报应而挽颓风正人心,因人根器陋劣,非实行信愿念佛,决不能了生死轮回。故凡请益者,不拘贵贱贤愚,男女老幼,皆以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及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等实事实理谆谆启迪,令生憬悟,以立为人处世之根基,进一步以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之坦途为要道,使切实奉行以作超凡入圣之捷径。大师虽通宗通教而从不谈玄说妙,务使闻者能知而奉行即得实益。生平不作寺院住持,不收出家剃度之徒,而皈依大师弟子甚众,一生所收皈依弟子不下10万人。依教奉行得遂生西者,亦难胜举,且化及囹圄及异类。大师常持大悲水、米救诸病危。大师厚以待人,俭以自奉,凡善信供养香敬,悉代广种福田,捐助急赈,救济饥贫,赞助各慈幼院。大师所创办之弘化社,印赠经书500万部,佛像百余万帧。维护法门,中兴净土宗功难思议,故寂后被尊为我国净土宗第十三祖。著作均收入《印光法师文钞》正编、续编、三编之中。
真达大师 (1870-1947)近代高僧。俗姓胡。名惟通,号体范,一号逸人。安徽歙县人。年13岁丧母,17岁丧父,身世孤零,即离乡背井至苏州习南货商。一日随店主妇朝礼南海,见普陀山寺院清净,佛像庄严,遂萌离俗出世之想。19岁,辞去店中职务,至普陀山三圣堂礼峭岩和尚剃度出家。逾年,受具足戒于宁波凤凰山白云寺闻果上人座下。此后锐意精进,声誉日隆。旋由圆光、慧静二法师及高鹤年居士介绍,得与印光大师交往,甚为投契。后于弥陀阁闭关3次,均为印光大师为其封关。师于关中每日诵经坐禅,不稍懈怠,前后9年,功夫大进。1914年至上海,接收闸北陈家浜供养庵,师接主该庵后,即行改建,取名太平寺,作为普陀山三圣堂之下院。时仍与印光大师相互谈道,互有策进。1921年印光大师至沪,由高鹤年居士引至太平寺,现即将寺常供大师居住,其后大师至江苏、上海各地印经、校对即多居该寺。苏州灵岩山寺因当时住持管理不善,颇呈衰颓之象,吴县及苏垣士绅同请真达和尚前往接管,师即委明煦和尚代理,并请戒尘、慈舟二位法师先后住持该山,又先后命其弟子明本、妙真二师为监院。寺中一切开支,大半均为真达和尚资助。印光大师刻印经书不敷时,亦由师资助。师驻锡沪上之时,精进修持,个人生活淡泊,同时施食给药,济孤恤贫,普利群生,为世所崇。1928年兼任苏州报国寺住持。1930年,迎请印光大师诣该寺闭关。1942年,真达和尚赴灵岩山寺掩关静修,远近风闻,争来瞻拜。1945年,至沪,仍居太平寺。晚岁渐现衰病,1947年至普陀山休养,未几又返沪,是年10月于沪生西。世寿78岁,法腊60夏,后建塔于灵岩山寺。师生平言语和蔼,尊贤重道,外示僧伽之相,内蕴菩萨之心。与王一亭、关絅之等居士交谊甚深。曾亲自重辑《西方公据》正副两册,主编《劬劳集》4册,着《阿弥陀佛百颂》行世。
性悟大师 (
-1950)现代僧人,名从善,俗姓王,山东即墨人。幼失怙持,抗战时随乡亲等流亡山西五台县,蒙广济茅蓬某长老慈愍,为之剃度出家。受具后,因仰印光大师之高风,辞师南下抵苏州灵岩山寺,进念佛堂。一年后,请住钟楼,敲幽冥钟,于拜《法华经》时感灵山一会俨然未散,因此道心益坚,智慧大开,继由苏而杭,参礼灵隐、云栖、净慈诸刹。复至天台山转宁波而至普陀,住莲池庵念佛堂,勇猛精进、昼夜惺惺。1949年夏被征随十方僧青年40余人押赴定海,易以军服乘船至台湾。时师虽易僧服为军装,仍于受训时默念佛号,夜则于床静坐念佛,从不倒单。嗣以体弱,拨充某连伙夫,适与炊事班长有同乡之谊,且知其为出家僧人,特准素食。1950年秋,移驻玉里,一日晚餐后,忽向班长请假说明日要去访友。次日早餐毕,班长见师仍端坐于床上蚊帐之内,遂问曰:“汝既请假欲去访友,何不起来早餐
”问而无答,即向前试探,师已坐化多时矣。《净土圣贤录》四编,于传末评曰:虽被征服兵役,仍茹素念佛,夜不倒单,故能自知时至而先请假,身无病苦而即坐化。
德森大师 (1883-1963)现代僧人。名隆坤,俗姓杨,江西兴国人。生于清光绪九年。师幼业儒,遍读
诸子百家,学有所成,然觉此非根本,乃生学佛之念,遂于1910年至福建长汀…
《通向极乐之路 高德行证 净土宗师 学人楷模》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