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通向極樂之路 行持方法▪P3

  ..續本文上一頁爲潔,而不知專念爲潔,則上違諸佛之遺教,下背專念之真修,已負執事廢理之衍。若號稱閉關而不肯謝客、不肯禁語,是直以專念良法爲遊戲,尤不足爲議矣。

  閉關念佛五戒閉關念佛宜戒五事:1.禁語,入關後此口舍念佛外,再不得另作他語,包括禁接電話;2.禁事,入關後此身舍念佛外,再不得營他事;3.持齋,入關後皆食純素,能持午者更好;4.謝客,入關後舍護關一人外,不得再見一人;5.退墮,入關後舍父母尊長染危疾及自急病或意外禍患外,不得無故出關。

  五會念佛法

  五會念佛爲唐代法照大師依《無量壽經》所創的念佛法門。該經卷上說:“清風時發,出五音聲,微妙宮商,自然相和。”大師仿極樂世界中風吹寶樹出五音聲,而定五會念佛之法,令道俗欣羨淨土。儀式爲集合音聲佳美之道俗數人,威儀整肅,分爲五會,以五種高低緩急之音調而念佛。其第一會平聲緩念,第二會爲平上聲緩念,第叁會非緩非急念,第四會漸急念,第五會念阿彌陀佛四字轉爲急念,每一會重複數百遍,以五會爲一周,見《五會法事贊》。《歎西方淨土五會妙音贊》中有:“第一會時平聲入,第二極妙演清音,第叁盤旋如奏樂,第四要期用力吟,第五高聲唯速念,聞此五會悟無生。”又說:“第一會時除亂意,第二高聲遍有緣,第叁響揚能哀雅,第四和鳴真可憐,第五震動天魔散,能令念者入深禅。”

  修五會念佛的功德利益甚大,蓮宗四祖法照大師于《法事儀》所述:“五會念佛利益,即于此生,爲能離五濁煩惱,除五苦,斷五蓋,截五趣,淨五眼,具五根,成五力,得菩提,具五解脫,速能成就五分法身,功德最勝無比。”

  淨宗諸祖每于念佛得深禅定時,神遊西方極樂世界,親聞樂邦水鳥樹林,微風吹動時,皆悉發念佛、法、僧叁寶的關系,昙鸾、善導、法照諸大師親聞此音,爲此土衆生宣揚倡導,這就是五會念佛的根源。特別是四祖法照大師,因得文殊、普賢二大菩薩的指教,以及阿彌陀佛的付囑,乃創製五會念佛譜,極力弘揚,五會念佛法門遂大行于世。

  五會念佛修法:五會念佛以大衆共修最易得益;個人則利用錄音放送作助念,亦可自修。共修時齊念、輪念均可。念佛時最好觀想一朵八瓣蓮花,一遍觀一瓣,十遍成一朵,功課完畢,勘驗各人所記蓮花朵數、瓣數,則可知各人念佛是否專心。如是互相砥砺行持,易收一心不亂之效。以上爲人人可依之而行的修法,若專修五會念佛,可照《大正藏》第47冊所收的《淨土五會念佛略法事儀贊》行持即可。

  五會念佛自唐武宗會昌法難之後,已成絕響。虛雲老和尚弟子觀本法師,從日本藏經中發現五會念佛殘卷,乃重譜新聲,由法振法師記譜,發願弘揚。現在所聽到的即是觀本老法師重譜的新聲。臺灣佛陀教育基金會及音樂中國出版社,都曾依此錄音流通。

  略談十六種觀想

  觀爲觀照,能觀之智須大悟之後,慧才能啓發。在未開悟前,名之爲識。識是妄想心,是凡夫的境界,天天想凡夫境界,故爲妄識。如果以此識心,用來觀佛的境界,那就變成佛的境界,佛境界沒有妄識,故可轉識成智。觀字之妙,即在于此。《觀無量壽佛經》就說的是用十六種方法,進行次第觀想之經,教衆生成佛之法。

  “十六觀”指《觀無量壽佛經》上所說的十六種修觀想之法,又稱十六觀法、十六想觀、十六妙觀、十六正觀、十六觀門等。念佛行者由憶念阿彌陀佛之身與淨土,得以往生西方,其觀行之方法,有十六種,今略加介紹:

  1.日想觀,又名日觀、日想、日輪觀,爲《觀無量壽佛經》所說十六觀中之初觀。行此觀法時,于落日之際,正坐向西,谛觀彼落日,內心堅住,專想不移,見日欲沒,狀如懸鼓,既見日已,開目閉口皆令明了,極樂淨土之方位即朗然可知。又觀日輪之光明,而想極樂淨土之光明等。

  2.水想觀,又名水觀、水想,爲《觀無量壽佛經》中所說的十六觀之第二觀。觀想時,初見西方一切皆是大水,先觀水之澄清,次起冰想,見冰之映徹作琉璃想,觀想淨土琉璃地之內外映徹。

  3.地想觀,又名地觀、琉璃地觀、地想,爲《觀無量壽佛經》中所講十六種觀法的第3觀。其觀想方法是想地下有金剛七寶金幢擎琉璃地,地上以黃金繩雜廁間錯,一一寶各有五百色光等,其光如花。此觀系于“水想觀”成就之後所作之觀法,若此觀成就後,則作“寶樹觀”。粗見極樂國地的方法,具如第2觀水觀中說,這是在沒有得叁昧時看見的,故爲粗見極樂世界。真實而詳細地看見西方極樂世界,須得念佛叁昧方可。故經說:“若得叁昧,見彼國地,了了分明,不可具說。”此種境界應在得觀想念佛叁昧之後方見,比前所說莊嚴多了,說亦說不完,所以不可具說。

  因凡夫心想羸劣,難觀極樂世界,故佛先教以日觀,再修水觀,此二觀爲修地想觀的前方便。水觀修成,即能粗見地相,可得叁昧,得叁昧後,方能圓滿地觀,消八十億劫生死之罪,此時信心成就,待此期生死果報盡,則“必生淨國,心得無疑”。

  4.寶樹觀,又名樹觀、樹想,爲《觀無量壽佛經》所說十六觀之第4觀。寶樹指西方極樂世界之林木。《無量壽經》說極樂國土之樹,皆爲七寶合成,其七寶爲金、銀、琉璃、玻璃、珊瑚、瑪瑙、砗磲。《無量壽經》卷上載:“微風徐動,吹諸寶樹,演出無量妙法音聲。其聲流布,遍諸佛國,聞其音者,得深法忍,住不退轉,至成佛道,耳根清徹,不遭苦患。”即觀想西方極樂世界有七重行樹,一一樹皆高八千由旬,諸樹具足七寶華葉,一一華葉皆顯異寶之色。又一一樹上有七重網,而一一網間有五百億妙華宮殿,猶如梵王宮。

  5.寶池觀,又名八功德水想、池觀,爲十六觀之第5觀。西方極樂世界的池中,充滿八功德水,因此水有八種殊勝功德故。《無量壽經》卷上中說:“八功德水湛然盈滿,清淨香潔,味如甘露。”《稱贊淨土經》說:“何等名爲八功德水

  一者澄淨;二者清冷;叁者甘美;四者輕軟;五者潤澤;六者安和;七者飲時除饑渴等,無量過之患;八者飲已定能長養諸根,四大增益。”《觀無量壽佛經》載:“次當想水,欲想水者,極樂國土,有八池水。一一池水,七寶所成,其寶柔軟,從如意珠王生,分爲十四支。一一支作七寶妙色,黃金爲渠,渠下皆以雜色金剛,以爲底沙。一一水中有六十億七寶蓮華,一一蓮華,團圓正等十二由旬。其摩尼水,流注華間,尋樹上下。其聲微妙,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諸波羅蜜。複有贊歎諸佛相好者。如意珠王,湧出金色微妙光明,其光化爲百寶色鳥,和鳴哀雅,常贊念佛、念法、念僧,是爲八功德水想。”

  6.寶樓觀,作此觀想即刻成就以上五種觀法,故又名總觀,亦名總觀想、總想觀,爲《觀無量壽佛經》上所說的十六觀之第6觀。《觀無量壽佛經》載該觀之觀想內容爲:“衆寶國土,一一界上有五百億寶樓,其樓閣中,有無量諸天,作天伎樂;又有樂器,懸處虛空,如天寶幢,不鼓自鳴。此衆音中,皆說念佛、念法、念比丘僧。此想成已,名爲粗見極樂世界寶樹、寶地、寶池,是爲總觀想。”此觀將前幾觀所說的極樂世界寶地、寶樹、寶池等結成總觀想,故名總觀。接著該經又說明此觀之利益:“若見此者,除無量億劫極重惡業,命終之後,必生彼國。”此觀以觀極樂世界的寶樓而觀全體報土之觀法。

  7.華座觀,觀佛及二菩薩所坐之華座,爲《觀無量壽佛經》所說十六觀法之第7觀,又稱華座想,因觀法非眼識所對之境,唯爲心上之想像,故名。據經文所載,其觀想之法爲:“佛告韋提希:欲觀彼佛者,當起想念,于七寶地上,作蓮華想;令其蓮華,一一葉上,作百寶色;有八萬四千脈,猶如天畫;脈有八萬四千光,了了分明,皆令得見。華葉小者,縱廣二百五十由旬,如是蓮華,具有八萬四千葉,一一葉間,有百億摩尼珠王,以爲映飾;一一摩尼珠,放千光明,其光如蓋,七寶合成,遍覆地上。釋迦毗楞伽寶,以爲其臺;此蓮華臺,八萬金剛甄(音zhēn)叔迦寶,梵摩尼寶,妙真珠網,以爲校飾;于其臺上,自然而有四柱寶幢,一一寶幢,如百千萬億須彌山,幢上寶幔,如夜摩天宮,複有五百億微妙寶珠,以爲映飾;一一寶珠,有八萬四千光,一一光,作八萬四千異種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寶土,處處變化,各作異相。或爲金剛臺、或作真珠網、或作雜華雲,于十方面,隨意變現,施作佛事,是爲華座想,名第七觀。”經中佛接著告訴阿難,作此觀想時須注意:“如此妙華,是本法藏比丘願力所成,若欲念彼佛者,當先作此華座想。作此想時,不得雜觀,皆應一一觀之,一一葉、一一珠、一一光、一一臺、一一幢,皆令分明,如于鏡中,自見面像。”佛說此觀的最後,告訴聽衆修此觀的利益爲:“此想成者,滅除五萬億劫生死之罪,必定當生極樂世界。”

  8.像觀,又名像想觀、佛菩薩像觀、像想。觀想一閻浮檀金色佛像,坐彼華上,又觀音、勢至二菩薩像,侍于其左右,各放金光,爲《觀無量壽佛經》中所說的十六觀之第8觀想,又稱佛菩薩像觀。其觀想方法據經文所載爲:“佛教阿難及韋提希:見此事已,次當想佛,所以者何

  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衆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叁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是故應當一心系念,谛觀彼佛多陀阿伽度(如來),阿羅诃(應供),叁藐叁佛陀(正遍知)。想彼佛者,先當想像。閉目開目,見一寶像,如閻浮檀金色,坐彼華上,見像坐已,心眼得開,了了分明,見極樂國寶莊嚴,寶地寶池,寶樹行列,諸天寶幔,彌覆其上,衆寶羅網,滿虛空中,見如此事,極令明了,如觀掌中。見此事已,複當更作一大蓮華,在佛左邊,如前蓮華,等無有異,複作一大蓮華,在佛右邊。想一觀世音菩薩像,坐左華座,亦作金色,如前無異,想一大勢至菩薩像,坐…

《通向極樂之路 行持方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