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为洁,而不知专念为洁,则上违诸佛之遗教,下背专念之真修,已负执事废理之衍。若号称闭关而不肯谢客、不肯禁语,是直以专念良法为游戏,尤不足为议矣。
闭关念佛五戒闭关念佛宜戒五事:1.禁语,入关后此口舍念佛外,再不得另作他语,包括禁接电话;2.禁事,入关后此身舍念佛外,再不得营他事;3.持斋,入关后皆食纯素,能持午者更好;4.谢客,入关后舍护关一人外,不得再见一人;5.退堕,入关后舍父母尊长染危疾及自急病或意外祸患外,不得无故出关。
五会念佛法
五会念佛为唐代法照大师依《无量寿经》所创的念佛法门。该经卷上说:“清风时发,出五音声,微妙宫商,自然相和。”大师仿极乐世界中风吹宝树出五音声,而定五会念佛之法,令道俗欣羡净土。仪式为集合音声佳美之道俗数人,威仪整肃,分为五会,以五种高低缓急之音调而念佛。其第一会平声缓念,第二会为平上声缓念,第三会非缓非急念,第四会渐急念,第五会念阿弥陀佛四字转为急念,每一会重复数百遍,以五会为一周,见《五会法事赞》。《叹西方净土五会妙音赞》中有:“第一会时平声入,第二极妙演清音,第三盘旋如奏乐,第四要期用力吟,第五高声唯速念,闻此五会悟无生。”又说:“第一会时除乱意,第二高声遍有缘,第三响扬能哀雅,第四和鸣真可怜,第五震动天魔散,能令念者入深禅。”
修五会念佛的功德利益甚大,莲宗四祖法照大师于《法事仪》所述:“五会念佛利益,即于此生,为能离五浊烦恼,除五苦,断五盖,截五趣,净五眼,具五根,成五力,得菩提,具五解脱,速能成就五分法身,功德最胜无比。”
净宗诸祖每于念佛得深禅定时,神游西方极乐世界,亲闻乐邦水鸟树林,微风吹动时,皆悉发念佛、法、僧三宝的关系,昙鸾、善导、法照诸大师亲闻此音,为此土众生宣扬倡导,这就是五会念佛的根源。特别是四祖法照大师,因得文殊、普贤二大菩萨的指教,以及阿弥陀佛的付嘱,乃创制五会念佛谱,极力弘扬,五会念佛法门遂大行于世。
五会念佛修法:五会念佛以大众共修最易得益;个人则利用录音放送作助念,亦可自修。共修时齐念、轮念均可。念佛时最好观想一朵八瓣莲花,一遍观一瓣,十遍成一朵,功课完毕,勘验各人所记莲花朵数、瓣数,则可知各人念佛是否专心。如是互相砥砺行持,易收一心不乱之效。以上为人人可依之而行的修法,若专修五会念佛,可照《大正藏》第47册所收的《净土五会念佛略法事仪赞》行持即可。
五会念佛自唐武宗会昌法难之后,已成绝响。虚云老和尚弟子观本法师,从日本藏经中发现五会念佛残卷,乃重谱新声,由法振法师记谱,发愿弘扬。现在所听到的即是观本老法师重谱的新声。台湾佛陀教育基金会及音乐中国出版社,都曾依此录音流通。
略谈十六种观想
观为观照,能观之智须大悟之后,慧才能启发。在未开悟前,名之为识。识是妄想心,是凡夫的境界,天天想凡夫境界,故为妄识。如果以此识心,用来观佛的境界,那就变成佛的境界,佛境界没有妄识,故可转识成智。观字之妙,即在于此。《观无量寿佛经》就说的是用十六种方法,进行次第观想之经,教众生成佛之法。
“十六观”指《观无量寿佛经》上所说的十六种修观想之法,又称十六观法、十六想观、十六妙观、十六正观、十六观门等。念佛行者由忆念阿弥陀佛之身与净土,得以往生西方,其观行之方法,有十六种,今略加介绍:
1.日想观,又名日观、日想、日轮观,为《观无量寿佛经》所说十六观中之初观。行此观法时,于落日之际,正坐向西,谛观彼落日,内心坚住,专想不移,见日欲没,状如悬鼓,既见日已,开目闭口皆令明了,极乐净土之方位即朗然可知。又观日轮之光明,而想极乐净土之光明等。
2.水想观,又名水观、水想,为《观无量寿佛经》中所说的十六观之第二观。观想时,初见西方一切皆是大水,先观水之澄清,次起冰想,见冰之映彻作琉璃想,观想净土琉璃地之内外映彻。
3.地想观,又名地观、琉璃地观、地想,为《观无量寿佛经》中所讲十六种观法的第3观。其观想方法是想地下有金刚七宝金幢擎琉璃地,地上以黄金绳杂厕间错,一一宝各有五百色光等,其光如花。此观系于“水想观”成就之后所作之观法,若此观成就后,则作“宝树观”。粗见极乐国地的方法,具如第2观水观中说,这是在没有得三昧时看见的,故为粗见极乐世界。真实而详细地看见西方极乐世界,须得念佛三昧方可。故经说:“若得三昧,见彼国地,了了分明,不可具说。”此种境界应在得观想念佛三昧之后方见,比前所说庄严多了,说亦说不完,所以不可具说。
因凡夫心想羸劣,难观极乐世界,故佛先教以日观,再修水观,此二观为修地想观的前方便。水观修成,即能粗见地相,可得三昧,得三昧后,方能圆满地观,消八十亿劫生死之罪,此时信心成就,待此期生死果报尽,则“必生净国,心得无疑”。
4.宝树观,又名树观、树想,为《观无量寿佛经》所说十六观之第4观。宝树指西方极乐世界之林木。《无量寿经》说极乐国土之树,皆为七宝合成,其七宝为金、银、琉璃、玻璃、珊瑚、玛瑙、砗磲。《无量寿经》卷上载:“微风徐动,吹诸宝树,演出无量妙法音声。其声流布,遍诸佛国,闻其音者,得深法忍,住不退转,至成佛道,耳根清彻,不遭苦患。”即观想西方极乐世界有七重行树,一一树皆高八千由旬,诸树具足七宝华叶,一一华叶皆显异宝之色。又一一树上有七重网,而一一网间有五百亿妙华宫殿,犹如梵王宫。
5.宝池观,又名八功德水想、池观,为十六观之第5观。西方极乐世界的池中,充满八功德水,因此水有八种殊胜功德故。《无量寿经》卷上中说:“八功德水湛然盈满,清净香洁,味如甘露。”《称赞净土经》说:“何等名为八功德水
一者澄净;二者清冷;三者甘美;四者轻软;五者润泽;六者安和;七者饮时除饥渴等,无量过之患;八者饮已定能长养诸根,四大增益。”《观无量寿佛经》载:“次当想水,欲想水者,极乐国土,有八池水。一一池水,七宝所成,其宝柔软,从如意珠王生,分为十四支。一一支作七宝妙色,黄金为渠,渠下皆以杂色金刚,以为底沙。一一水中有六十亿七宝莲华,一一莲华,团圆正等十二由旬。其摩尼水,流注华间,寻树上下。其声微妙,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诸波罗蜜。复有赞叹诸佛相好者。如意珠王,涌出金色微妙光明,其光化为百宝色鸟,和鸣哀雅,常赞念佛、念法、念僧,是为八功德水想。”
6.宝楼观,作此观想即刻成就以上五种观法,故又名总观,亦名总观想、总想观,为《观无量寿佛经》上所说的十六观之第6观。《观无量寿佛经》载该观之观想内容为:“众宝国土,一一界上有五百亿宝楼,其楼阁中,有无量诸天,作天伎乐;又有乐器,悬处虚空,如天宝幢,不鼓自鸣。此众音中,皆说念佛、念法、念比丘僧。此想成已,名为粗见极乐世界宝树、宝地、宝池,是为总观想。”此观将前几观所说的极乐世界宝地、宝树、宝池等结成总观想,故名总观。接着该经又说明此观之利益:“若见此者,除无量亿劫极重恶业,命终之后,必生彼国。”此观以观极乐世界的宝楼而观全体报土之观法。
7.华座观,观佛及二菩萨所坐之华座,为《观无量寿佛经》所说十六观法之第7观,又称华座想,因观法非眼识所对之境,唯为心上之想像,故名。据经文所载,其观想之法为:“佛告韦提希:欲观彼佛者,当起想念,于七宝地上,作莲华想;令其莲华,一一叶上,作百宝色;有八万四千脉,犹如天画;脉有八万四千光,了了分明,皆令得见。华叶小者,纵广二百五十由旬,如是莲华,具有八万四千叶,一一叶间,有百亿摩尼珠王,以为映饰;一一摩尼珠,放千光明,其光如盖,七宝合成,遍覆地上。释迦毗楞伽宝,以为其台;此莲华台,八万金刚甄(音zhēn)叔迦宝,梵摩尼宝,妙真珠网,以为校饰;于其台上,自然而有四柱宝幢,一一宝幢,如百千万亿须弥山,幢上宝幔,如夜摩天宫,复有五百亿微妙宝珠,以为映饰;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宝土,处处变化,各作异相。或为金刚台、或作真珠网、或作杂华云,于十方面,随意变现,施作佛事,是为华座想,名第七观。”经中佛接着告诉阿难,作此观想时须注意:“如此妙华,是本法藏比丘愿力所成,若欲念彼佛者,当先作此华座想。作此想时,不得杂观,皆应一一观之,一一叶、一一珠、一一光、一一台、一一幢,皆令分明,如于镜中,自见面像。”佛说此观的最后,告诉听众修此观的利益为:“此想成者,灭除五万亿劫生死之罪,必定当生极乐世界。”
8.像观,又名像想观、佛菩萨像观、像想。观想一阎浮檀金色佛像,坐彼华上,又观音、势至二菩萨像,侍于其左右,各放金光,为《观无量寿佛经》中所说的十六观之第8观想,又称佛菩萨像观。其观想方法据经文所载为:“佛教阿难及韦提希:见此事已,次当想佛,所以者何
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是故应当一心系念,谛观彼佛多陀阿伽度(如来),阿罗诃(应供),三藐三佛陀(正遍知)。想彼佛者,先当想像。闭目开目,见一宝像,如阎浮檀金色,坐彼华上,见像坐已,心眼得开,了了分明,见极乐国宝庄严,宝地宝池,宝树行列,诸天宝幔,弥覆其上,众宝罗网,满虚空中,见如此事,极令明了,如观掌中。见此事已,复当更作一大莲华,在佛左边,如前莲华,等无有异,复作一大莲华,在佛右边。想一观世音菩萨像,坐左华座,亦作金色,如前无异,想一大势至菩萨像,坐…
《通向极乐之路 行持方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